名畫故事 | 中國畫卷,讓世界仰望的氣韻之美
名畫故事|07
公元3世紀,黃河洛水之畔,一群風流自賞的文人在竹林間飲酒作樂,清談賦詩。從那時起,千年來禮法森嚴的中原大地上,漸漸有了追求個性與自由的身影。
如果用「奇蹟」這兩個字來形容中華文明,不會有絲毫過分。當這個星球上所有古老的神話都已經破滅,唯有誕生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民族還續寫著自己的傳奇。從位置上看,中華文明遠在亞歐大陸的最東端,西邊又有綿延的山脈作屏障,只有北方需要防範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千百年來都是四面挨揍的歐洲人得知後表示,內心已經受到了一萬點傷害。
可能是生活相對安逸,中國人自古就不用信什麼神。中國的神話故事只有些隻言片語,既沒有情節描繪,也沒有價值體系,對人的行為幾乎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可以說中國人是天生自帶一種世俗精神,所以歷朝歷代也沒有過祭司、先知這種崗位可以投簡歷。
既然沒有宗教蒙昧主義的束縛,中國豈不是應該發展成人文精神的典範?很遺憾,中國人不信神,但也不信自己,而是信一種很神奇的存在——祖宗。中國人也祭拜,但祭拜的不是神,而是祖上的家族成員。
如果被問到誰才是神這個問題,古希臘古羅馬人會說,我自己就是神;中世紀歐洲人會說,上帝才是神;古代的中國人會說,對不起,我爸是神。
這其實已經有點尷尬了,但更尷尬的是有人把這種思維進一步升華了,這個不嫌事兒大的人就是孔子。孔子一輩子一本書也沒寫,就負責扯淡。他扯的那些淡總結一下大概有這麼幾條:
在家聽你爸的,你爸叫你幹啥你就幹啥。
在外聽領導的,領導叫你幹啥你就幹啥。
平時好好看書,適當鍛煉身體不許打架。
別惦記著掙錢,有好東西送能送盡量送。
心中要有大愛,男女之間那點事別老想。
可是我爸說的不對怎麼辦?領導說的不對怎麼辦?賤人惹我怎麼辦?我窮怎麼辦?我就想看美女怎麼辦?
所以說,儒家思想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好到完全超越了人類的進化速度。它只能生效於一個終極的理想國度,那裡沒有壞人也沒有蠢人,沒有貧窮也沒有饑渴。
在古羅馬用樸素的人文精神統治歐洲的時候,中國的漢武大帝則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因此,雖然秦漢帝國是世界古典文明的一部分,但當時中國在藝術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為,因為人的慾望沒有得到尊重,美的感知也就得不到升華。中國藝術的第一個輝煌時代,是接下來的魏晉時期。
魏晉大概就是日耳曼人推翻羅馬帝國的年代,歐洲的北方大老粗把文化人消滅了,中國的北方大老粗卻被文化人同化了。他們放下了板斧鐵鎚狼牙棒,開始跟著中原人好好學習文化課。但中國的士族文人,卻在長期的戰亂中對傳統社會秩序感到失望,轉而開始追求個人享受。
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震驚世界的繪畫大師誕生了,他就是顧愷之。
顧愷之 洛神賦圖局部(絹本設色)公元4世紀
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幅《洛神賦圖》的原作沒有流傳下來,後人收藏的是宋人的摹本。作品採用了最具華夏特色的長卷形式,對一個事件進行連續的描繪。這幅畫取材於三國時期魏國文學泰斗曹植的《洛神賦》詩篇,表現了詩人在洛水邊遇到美艷的洛河之神的情景。在這個局部畫面上,洛神身穿右衽交領長袍,衣帶飄然躍起,姿態輕盈而優美,回首與岸邊的曹植相望。曲線勾勒出的群山碧水,環繞著這個多情而美好的瞬間。而在這個瞬間,中國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西方藝術家永遠無法領悟的,氣韻之美。
洛神賦圖局部 洛神
才高八斗曹子建,畫痴雙絕顧長康,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和畫家走到了一起,他們的靈魂相視一笑,築起了千古絕倫的美學之巔。
顧愷之的作品,為中國的繪畫藝術奠定了不朽的根基,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為後世所稱讚的「魏晉風度」。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漢帝國覆滅後,道家玄學逐漸流行,人們在精神上不再受制於規則,而是追求自我的內心感受。雖然道家主張放棄追求榮譽和回歸自然的思想也不是人文精神的內核,但至少讓人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有酒我就喝,有葯我就嗑,你丑你先睡,我帥我泡妞」, 正是這黯然銷魂的「魏晉風度」,使中國的美學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在公元500年左右的世界文明大動蕩之後,中世紀歐洲進入了大老粗的時代,而中國的高雅文化卻輕鬆地生存了下來,並走向了天朝王國的盛世。
公元8世紀,大唐帝國首都長安擁有100萬人口,寬闊的大道上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和拜占庭人。這些外國人不遠萬里而來,只有一個原因,因為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火藥、指南針、雕版印刷術,每當中國搞一次產品發布會,老外們就激動得熱淚盈眶,暗罵自己的國家太土。哪個姑娘要是找了外國男朋友,會被嘲笑的沒臉見人。
在那個中國人最自信的年代裡,繪畫藝術也因為人的自我存在感劇增,而發展出了寫實的精神。
閻立本 步輦圖局部(絹本設色)公元7世紀
北京故宮博物院
《步輦圖》是唐代寫實派畫家閻立本的代表作品,表現的是松贊干布遣史迎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件。畫面右側坐在步輦上的是唐太宗,侍女們舉著屏風扇簇擁在旁。右側三個畢恭畢敬的人依次是活動典禮官、使者祿東贊和一位翻譯官。畫面中除了侍女的描繪比較簡略之外,其他人物的神態與服飾都刻畫得十分精細,展現了一定的立體感和重量感。唐太宗身穿圓領便服,頭戴襆頭,神情威嚴。蓄著鬍子的典禮官穿著大紅色圓領袍,手裡拿著笏。而祿東贊則穿著圓領小繡花錦袍,恭恭敬敬地站在那裡,等著皇帝送個妹子給他。
步輦圖局部 唐太宗與侍女
但是這種令異族膽戰心驚的霸氣沒有始終延續下去。到了宋朝,由於政府的長期腐敗,軍隊缺乏戰鬥力,對外關係開始變得被動,最終導致整個北方的淪陷。南宋時期,偏安在江南的士人為了排解抑鬱,只好寄情山水。從此,山水畫成為了主要的作品形式。
馬遠是南宋「院體派」的代表人物,「院體派」指的是翰林畫院的專職畫家,風格工整細膩,華麗逼真。他們的作品也叫「工筆畫」。
馬遠 柳岸遠山圖(絹本設色)公元13世紀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小幅扇形畫卷《柳岸遠山圖》,是南宋山水畫中的傑出作品。近景處的柳樹高大而清雅,橋下的河水向遠處延伸,消失在迷霧之中。後景處的山巒相互遮掩,半隱半現,上方大面積的留白使空間感倍增,突顯了整個畫面的寧靜與高遠。這種藝術語言,是儒家、道家與外來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之後的產物。通過留白來均衡畫面的構圖和空間感,是中國繪畫對世界藝術的一大突出貢獻。
毫無保留的衝動,總是稍縱即逝。而沒有寫滿的紙,沒有說盡的話,沒有做完的夢,沒有重逢的人,才是一生的思念。
宋朝的山水畫一般表現的是畫家遊山玩水時的記憶,甚至有些就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然而到了元朝,山水畫的景色已經變成了自己家的後院。因為隨著外族蒙古政權的建立,大量文人拒絕為官,退隱山林。推開家門全是山水,想畫哪裡畫哪裡。由於這些文人大多不是專職畫家,所以追求華麗細緻的工筆畫漸漸沒落,主張寫意古拙的文人畫盛行開來。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是文人山水畫的代表作,這幅畫可以說是命運多舛,不僅在後世被人燒為兩段,還成了電影史上一部劃時代爛片的名字。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局部(紙本水墨)公元14世紀
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表現的是浙江省富春江的風貌,這裡就是畫家晚年居住的地方。從這個局部的畫面可以看出,畫家一改南宋山水畫那種煙霧籠罩的氣氛,而是用粗線條勾勒出濃墨重彩的磅礴氣勢。對於景物的細節,作為文人的畫家無意可能也無力去表現,他希望通過作品表達的是自己隱居遁世、修身養性的內心追求和高尚情操。
1368年,當漢人趕走蒙古統治者,建立起新的中原王朝大明帝國時,歐洲剛剛被黑死病奪走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中國能從那時走上一條人文主義覺醒的道路,今天的世界很有可能大不一樣。
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時代追問著中國人「你們要去哪裡?」,此時,一個叫朱熹的缺心眼兒站出來回答道,「我們想回到過去,試著讓故事繼續。」
朱熹喊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總結出新儒學理論,引導人們遵守傳統規範,並沉浸在民族自豪感當中。就這樣,中國與歷史性的轉折擦肩而過。
仇英是明朝畫家的代表人物,最擅長畫仕女圖。這幅《漢宮春曉圖》,可能就是當時民族優越感的一個縮影。
仇英 漢宮春曉圖局部(絹本設色)公元16世紀
台北故宮博物院
雖然名叫「漢宮」,但從畫中人物的穿著來看,它描繪的是唐代的宮廷景象,「漢宮」是對「漢人宮廷」的泛稱。畫面中表現的是宮娥嬪妃們的日常瑣事,她們彈琴、跳舞、下棋、打鬧,細節生動,色彩艷麗,一片太平盛世景象。仇英並不是文人出身,而是專職畫匠。他和同時代的很多畫家一樣,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對歷史題材的描摹和再現,給古老的意境增添一份視覺美。
漢宮春曉圖 局部
但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可以靠回憶過去征服世界。1644年明朝滅亡之後,政權再次落到少數民族手中,藝術也隨之凋敝。而那一年,昔日的歐洲大老粗們已經走進了富麗堂皇的巴洛克時代,並發起了資產階級革命。
從顧愷之畫下《洛神賦圖》開始,中國的美學再也沒有過歷史性的突破。那些優雅的曲線,高遠的意境,在中華大地上靜靜地流淌了一千五百年。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祖先的美學理念是落後的,相反,它一開始就站在一種無法企及的高度上,越過了一切人類必須艱難探索的歷史階段。「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準確地翻譯成西洋文字。因為這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永遠只會流淌在華夏子孫高傲的血脈中。
或許有一天,自由與個性泛濫成一場世紀浩劫,我們才會發現,人並不是萬物的尺度和世界的最高理想。人只是宇宙中充滿瑕疵的一粒塵埃,本該微不足道。或許在那一天,我們才能重新理解中華民族那古老而充滿智慧的藝術語言。
「我們不作征服者,因為我們是和平的守衛者。」
浩劫,其實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在東西方之間那片詭異的土地上,有人早已點燃了仇恨的火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