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熱點】北方調料造假中心年產值過億
一、事件輿情概況
瓜子加工企業用過的八角、花椒、小茴香,回收後晾乾、粉碎,簡單加工灌裝,一包王守義十三香就炮製成功了。工業用鹽、色素、食品添加劑加上自來水一勾兌,貼上標籤就是一瓶李錦記牌或海天牌的醬油。
在天津市靜海區獨流鎮的一些普通民宅里,每天生產著大量假冒名牌調料,雀巢、太太樂、王守義、家樂、海天、李錦記等市場知名品牌幾乎無一倖免。這些假冒劣質調料,通過物流配送或送貨上門的方式,流向北京、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山東、四川、黑龍江、新疆等地。
2016年11月底,根據知情人士提供的線索進入獨流鎮,對這個廠家眼中的「北方調料造假中心」進行調查,發現此地聚集的造假窩點多達四五十家,每年產值以億元計,造假歷史更是長達十多年。
二、事件輿情監測數據
1、輿情熱詞分析
根據鳳凰資訊發表的《北方調料造假中心年產值過億 老闆開保時捷》新聞進行分析,關鍵詞「造假」、「窩點」、「生產」、「調料」、「獨流鎮」幾個關鍵詞字體最大,出現的頻率也最高,其中關鍵詞「造假」和「窩點」分別出現了31次,排在關鍵詞熱度榜第一;「生產」排在第二,出現頻率為29次;排在第三位的是「調料」,出現頻率為28次。
2、地域輿情圖
在「北方調料造假中心產值過億,老闆開保時捷」的地域輿情的分布中,地域輿情聲量最高的省份是北京市、排在第二的是江蘇省、第三的是天津市。對比地域行業標準,輿情事發地的天津市超過行業標準最多,地域輿論熱度火爆。
3、輿情受眾分析
「北方調料造假中心產值過億,老闆開保時捷」進行輿情受眾分析,微博用戶可以分為四大類型:普通用戶、微博達人、個人認證和機構認證,其中普通用戶佔比最大,達到66.1%,機構認證佔比最小,僅8.5%。男女對於該輿情的關注度差異中,男性熱度相對來說較女性高,佔比74.6%,女性僅佔比25.4%。
4、輿情短鏈分析
從微博點擊地分析,在輿情的傳播過程中,對於新輿情最為關注(即點擊最多)的地區是海外、北京、上海、廣東,總的來說經濟越發達,輿情就越容易傳播。在點擊/轉發比例中,本輿情遠高於行業標準的是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湖北省和浙江省。
5、水軍分析
「北方調料造假中心產值過億,老闆開保時捷」輿情經過分析,懷疑此消息水軍雲集,佔比超過50%,為重度水軍比例。在這個互聯網經濟時代,常有營銷商投放水軍影響輿情的操作,導致內容消息的失真。
三、網友熱議
1、言語激烈批判作假行為
@我不是郭靖哥哥:做假的等同謀殺處理!!!
@橙獸 :制假、造假的都短命!
@一笑而過 :他們等於在殺人,抓到了應該判死刑。
2、批判官方監管不得力
@JOHNSONZHWU:然而,有關部門只會提醒我們注意辨別!
@ccec609b-8f53-4741-a7f4- :你要說當地的執法部門不知情那真就是哄鬼了。
@葫蘆娃 :假藥、假酒、假食品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為什麼久禁不止?各級職能部門都在幹什麼?國家為什麼不殺一禁百,殺十禁萬?整天喊愛護人民、保護人民、為人民利益著想?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頭等大事泛濫成災,再也不能放任了!
@說不盡世間事:中國法律不嚴,執行力度也就呵呵了,就算生產銷售有毒有害的食品處罰也不大,根本甭擔心判死刑,罰點錢就搞定!犯罪分子哪有不瘋狂?
四、輿情總結
近年來,食品安全話題頻頻被搬上熒屏,一次又一次新的輿論爆點,令人匪夷所思的黑暗作坊,無視社會生命安全的不良商家,在媒體顯微鏡下不停的出現。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在各級職能部門的管理下,有害食品依舊勢頭不減,總是像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所以網友熱議中,很大一部分群體把抨擊的矛頭直指監管部門:「執法力度不嚴」、「與黑暗商家勾結」、「除了提醒注意辨別沒有任何作為」,各種各樣的負面輿論,第一時間在互聯網這個平台聚集起來,經過網友的評論轉發以及對信息的再加工,官方的負面輿情開始猛然滋長,官方輿論陷入被動局面。
在危機信息沒有政府公信和社會權威機構介入之前,網路與論發展的非理性、情結化的現象較為嚴重,對於一些關乎民生的社會問題,網上的非實質內容的意見、觀點常常左右人們對問題的認識和看法。這固然體現了網上輿論多元的特點,但由於受各種社會因素和個體因素的影響,,一些網上發言缺乏理性,比較感性化、情結化和極端化,且容易得到眾人的響應,產生「滾雪球」效應,具有相當強的感染性、煽動性甚至是破壞性。由於官方權威言論的空缺,極大程度上放任了謠言的生長,即便是通過分析得到的結果顯示:微博評論水軍佔比超過50%,輿論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是不得不說負面輿論的傳播力是嚇人的,謠言的光速傳播也給官方輿情處置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吃穿住行吃為首,顯然作為生存最基本的欲求,吃在生存需求中最被關注。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家為了謀取高於行業標準的利益,開始遊走在食物鏈的灰色地帶,製造了各種各樣駭人聽聞的「食物毒藥」。回顧從「三鹿奶粉事件」到如今的「調料造假事件」,十多年的時間,食品安全問題每年都會被搬上舞台,但是也僅僅是走進公眾的世界。在食品輿情中,除了官方和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強化監管力度,作為食品生產的商家也需要存在一點良知,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推薦閱讀:
※【科普】陳游標造假事件梳理以及網路媒體的「洗稿」現象
※如何看待閑魚賣化妝品空瓶的行為 是否有辦法取締?
※怎麼看待周濤發表的《〈中國大數據交易白皮書〉完全是編造數據》?
※培訓出來的ios工程師,簡歷真的必須造假才能找到工作嗎?
※除了斷章取義外還有還有哪些方法能以真實的故事製造出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