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利法則:挖空心思找到那1%的進步,奇蹟就發生了
如果你試圖通過掌握一門新的技能來改變命運。恭喜你,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資。
如果你希望快速的掌握一門技能,並且快速的提升。那麼,不幸的消息來了(當然,機會也跟著來了)。
道路只有一條:你必須持續進步!
人群里只有20%的人思考過每天進步一點點這件事兒。
這20%里的人裡面又只有20%的人知道每天進步一點點究竟有多大的威力。他們只佔人群里的4%。
這4%的窺見持續進步威力的人裡面又只有20%的人認真的想過:究竟如何度量每天的進步,如何才能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樣的人只佔人群的0.8%了。
而這0.8%的人裡面又只有大約20%的人能夠找到每天進步一點點的辦法。這樣的人占人群總數的0.16%!
而這0.16%的人裡面又只有大約20%的人能夠實施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的辦法。這樣的人只佔人群中的0.032%!!!
這千里挑一的人足以創造奇蹟了。
即便每天只進步1%,他們的進步速度將會是這樣的:
如果他們用來投資,這1萬塊錢,一年之後將變成37.8萬。
如果他們用來提升技能,一年之後他將比當初的自己厲害37.8倍。
如果他們做了一個產品,即便最初的用戶只有1000個,那麼一年之後至少會有3萬7千8百個。
如果用來學英語,哪怕最初只有1000個單詞量,那麼一年之後會掌握3萬8000個單詞。
如果他們是一個個人IP,最初只有100個忠實用戶,那麼一年之後會有3780個。這個體量足以發起一場運動。
如果不是一年,而是連續多年踐行這個法則,就像巴菲特那樣,每天至少讀500頁材料(包括各種書籍),用來提高他的投資技藝,那麼結果就是這樣的:
自從1964年,巴菲特開始主導伯克希爾·哈撒韋以來,這個公司的市值已經增長了6935倍。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有人花5萬塊錢買巴菲特的股票,那麼39年後,這個人的資產將達到3.5億。事實上許多人就是這麼乾的,巴菲特造就了上萬個百萬富翁。當然其中包括千萬、億萬富翁。
這事兒會引發無限的聯想...
咱們還是踏踏實實的研究一下,如何讓自己的技能每天進步一點點吧。
所謂複利,就是讓知識、技能或者財富,產生持續的、累積的疊加。
巴菲特在10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秘密。
如果說喬布斯重新發明了手機,那麼巴菲特重新發現了複利法則。
把複利法則用在學習技能上,你必須持續找到改進點,而且已有的積累還不能流失。
已有的積累不流失相對容易,只要持續練習就可以,但每天都能找到新的進步點,就不那麼容易了。事實上,在學習一項技能的最開始的階段,你甚至要挖空心思的尋找進步的辦法。
下面三個故事會給你帶來啟示。
1. 百分之一的邊際收益計劃
2010年,一位名叫Dave Brailsford 的自行車領隊接到了一項艱巨的任務。他要帶領英國的Sky 自行車團隊參加環法自行車賽,並且取得冠軍。
但是要知道,在此之前沒有一個英國自行車選手獲此殊榮。Dave Brailsford 這次真的是有點 「亞歷山大」 了。
好在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那就是「邊際利益最大化」。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
把你想做的這件事的方方面面都提高1%,你將收穫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果。
所謂邊際收益,是指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要素所帶來的收益。
所謂邊際收益最大化,是指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的改進所帶來的效益累積起來產生的巨大變化。為此,挖地三尺,也要找到各種可能的1%的進步。
他相信,為了這次環法自行車賽奪冠,他需要事無巨細地列舉出所有涉及到的因素,在每個細節上下功夫,讓每一項都至少提高 1%。
剛開始的時候,他的著眼處大家也都能想到:車手的營養供給,每周的訓練安排,車座的角度,輪胎的重量等等。
Brailsford 和他的團隊並沒有局限於此,他們還在很多別人忽視的地方下了很大功夫。
比如他們為了讓車手們睡個好覺,會去找最舒服的枕頭,並且每次需要住賓館的時候都隨身帶著;他們會為車手們找到最好的按摩師,幫助他們肌肉恢復;他們甚至教車手們最好的洗手方式,以防他們因此受到細菌感染。
他們真正踐行了自己要在每一個細節中提升 1% 的理念。他們相信只要能在每個環節都做好一點點,他們一定能在 5 年內取得環法自行車賽的冠軍。
事實證明:他!們!錯!了!
他們三年之內就搞定了環法自行車賽。2012 年,Sky 車隊的 Bradley Wiggins 成為第一個贏得環法自行車賽的英國車手。
同年英國自行車國家隊也在本土舉行的奧運會上贏得了 70% 的自行車金牌,成績斐然。秘訣就是下面這段話:
隨後他們又在 2013 年取得了環法自行車賽的冠軍,人們把英國隊在環法和奧運會上的表現稱為近年來自行車界最了不起的成功案例。Dave Brailsford讓我們記住了邊際效益,那些邊邊角角的不起眼的小進步所產生的效益。
最開始的時候,當你做出選擇,努力進步1%,或者放任差一點點哪怕1%,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差別。這對你的那一天沒有多大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的進步或者退步疊加在一起,你突然發現了巨大的鴻溝,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別已經形成。
要想突破,別無他路。只能想方設法,讓自己的每一天進步一點點。起初似乎感覺不到什麼明顯的變化,但是時間拉長一些,這一點點的進步累積起來就是飛躍。這裡的關鍵在於進步的累積,讓已有的進步鞏固住。同時尋找新的增長點,哪怕只有一點點的。
相反,寫文章不檢查、圖片做的不仔細,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毛病,累積下來將是巨大的倒退。進步不容易做到,退步卻一點兒都不難。
所以,一個正在精進中的人,一個正在成為學習機器的人,應該像《道德經》上講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 每天進步點點,是精進的必經之路。
約翰·伍登(John Wooden)作為籃球教練的成就就像亞伯拉罕林肯。他以運動員和教練員雙重身份入選奈史密斯籃球榮譽紀念館,目前在籃球王國——美國的籃球界只有一人。
這位老人在執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棕熊隊的27年中拿到了10個NCAA冠軍,包括空前絕後的7連冠(1967-1973),同時他所執教的球隊還曾獲得88場的連勝紀錄。伍登曾六次贏得大學最佳教練員稱號。他所獲得的榮譽數不勝數。ESPN(英文: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即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給伍頓冠以「有史以來所有運動員中最優秀的教練」。
伍登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他所用的方法能夠為別人所用嗎?
曾經有兩位教育心理學家羅恩·加里莫爾(Ron Gallimore)和羅蘭德·撒普(Roland Tharp)想要跟蹤並詳細研究伍頓的教學方法,他們得到了應允。這兩位心理學家曾經也當過籃球運動員。
於是,加里莫爾和撒普熱切地坐在了伍登訓練的體育館,觀察這位巫師究竟是如何訓練運動員的。作為球迷,他們清楚將會看到什麼;作為退役運動員,他們知道久經考驗的教練工具:戰術講解,勵志演講,懲罰偷懶的隊員跑圈,表揚訓練努力的隊員。
訓練開始了。
伍登沒有發表演講,沒有戰術講解,沒有要求隊員跑圈,也沒有表揚。總之,他跟以前見過的教練完全不一樣。
這讓加里莫爾和薩普大感意外,他們的預期完全錯誤,徹頭徹尾的錯誤。
伍登在隊員進行一輪5到10分鐘的高強度傳球練習時,連珠炮似的說著話。伍頓的指點和建議很剪短,頻率高、數量多。沒有長篇大論的演講,沒有沒完沒了的訓話......他的話至少很少超過20秒。
加里莫爾和撒普被搞糊塗了。他們曾以為會看到籃球界的摩西站在山頂傳教,而這個人卻像一個繁忙的電報發報員。他們有點泄氣。這就是偉大的教練嗎?
加里莫爾和撒普繼續旁觀訓練。幾周、幾個月過去了,湮滅的洞見開始復燃。大部分原因來自他們收集在筆記本電腦上的數據。
加里莫爾和撒普記錄了2326次不同的教學行為,並加以編碼。其中,僅6.9%是表揚。只有6.6%是表達不滿。其中75%是純粹的信息:該怎麼做,怎麼做,何時強化。
雖然伍登的訓練方式看起來隨心所欲,毫無章法,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教練每天早上會和助理花上兩個小時規劃一天的練習,然後在卡片上記錄下每分鐘的安排。他保留了每一年的卡片,方便時對比調整。再細的細節也要加以考慮。最有名的細節是,新隊員訓練開始之初,伍登最先教他們如何穿襪子以避免腳上起水泡。
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Brailsford竟然和伍登的方法如出一轍。
因為,技能的提升,技能精進的道路就只有這一條,別無他途。
使伍頓成為一名偉大教練的武器,不是激勵,不是指責。他的技能在於給球員提出的建議,如機關槍一般,同事具有針對性。這樣,不是那樣。這裡,不是那裡。他的語言和姿態是一種間斷準確的衝擊,告訴球員正確的動作。找出錯誤,並改正錯誤,啟動他們正確的動作迴路,並加以鞏固。
加里莫爾和撒普發現伍頓作為教師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創造的訓練方法:以錯誤為中心,計劃周密,信息豐富。
伍登在他的自傳《約翰·伍登》中寫道:
「當你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時候,最終大事件就會發生......不是明天,也是不是後天,但巨大的收穫終將造就。不要期望一下子取得大幅度的進步。每一天每一次試圖尋找小的改進。這是必經之路,而一旦開始進步,就會持續前進。」
看了伍登這段話,趕緊到網上一通搜索。找到了原文:
When you improve a little each day, eventually big things occur…. Not tomorrow, not the next day, but eventually a big gain is made. Don』t look for the big, quick improvement. Seek the small improvement one day at a time. That』s the only way it happens — and when it happens, it lasts.
我相信,這段話可以治很多病:拖沓症、抑鬱症、焦慮症、狂躁症、完美主義症...總之一切不成事兒的病。
再把這句話跟伍登那慈祥、深邃的眼神放在一起,就像是霧靄中的明燈。
3. 豐田:請告訴我,您遇到的問題。
在美國肯塔基喬治鎮的豐田工廠大門上寫著一句話,「如果出現問題,問5次為什麼」。
這句話不是寫僅僅寫給員工的,而是寫給豐田公司的所有人。它不是標語,不是企業文化,這是豐田的技術操作手冊。
有一次,豐田公司副社長大野耐一在生產線上看到機器總是停轉,雖然修過多次但仍不見好轉。於是,大野耐一與工人一起研究。
一問:「為什麼機器停了?」
答:「因為超過了負荷,保險絲就斷了。」
二問:「為什麼超負荷呢?」
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三問:「為什麼潤滑不夠?」
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來。」
四問:「為什麼吸不上油來?」
答:「因為油泵軸磨損、鬆動了。」
五問:「為什麼磨損了呢?」
再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屑等雜質。」
經過連續五次不停地問「為什麼」,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現在流行「極致」,豐田的極致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問,每天進步一點點是怎麼來的?就是這麼追問出來的。
這被總結為「豐田5問」,豐田的持續改進技術。
有一本書,叫做《豐田之道:連續性改進》,副標題是:將戰略和卓越操作連接起來,造就超級產品。
詹姆斯·懷斯曼(James Wiseman)曾任豐田公司副總裁。在《快速公司》(fast Company)雜誌對他的訪談中,他回顧了剛加入豐田公司的感受,他說,以前的工作「總是在尋找靈丹妙方,尋找大範圍的顯著改善。」來到豐田之後,他發現事情並非如此。一次,懷斯曼回顧了向時任豐田國際的主席張富士夫作的第一次彙報:
「我彙報了我們做的一個項目,工廠擴張項目,態度積極肯定,有一點點誇張。兩三分鐘後,我坐下來。張先生像是在看我。我看出他感到迷惑不解。他說:『吉姆,大家都知道您是一位優秀的經理,否則我們也不會聘用您。但是請告訴我們您遇到的問題,這樣我們可以同心協力解決它』。」
請告訴我,您遇到的問題。
這就是豐田文化的核心。
30年前,豐田是一家中等規模的汽車公司。現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凈利潤116億美元。多數分析家把豐田的成功歸於Kaizen戰略,Kaizen來源於日語,是持續改善的意思。Kaizen是一個發現並改進小毛病的過程。
在豐田工廠,從物業管理人員往上,任何一名員工一旦發現問題,都有權利暫停生產線。每家工廠的地板上都裝有電線開關,稱之為andons。Andons是指用三色燈作信號,比如紅黃藍。紅色表示有異常,需要立刻處理,黃色表示需要常規檢查,綠色表示正常運轉。員工提供了大量的改善意見,都是些小建議,比如零件防止桶的位置移動一英尺。但是積小致巨。
據統計,每年豐田的每一條裝配線會實施大約1000個新想法,自戰略實施以來總共積累了約100萬個改進措施。
這個持續改進系統造就了豐田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你在訓練自己的一項技能,並且感到進步緩慢。那麼試一試「豐田5問」。告訴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哪怕發現了非常微小的問題,你都要知道,進步的機會來了,連續問自己5個為什麼,也許你就找到了改進的方法。
哪怕一個問題問一個為什麼,找到了原因並付諸行動,這一天就進步了一點。
一個問題連續問7次,不但可以連續進步一周,那將是一個小飛躍。
4. 關鍵在哪裡?
發揮每天進步1%的威力的原則:
確保不退步
必須是持續的進步
必須是累積的
操作要點:
運用已經積累的技能;
邁向更高的目標;
發現問題;
通過問問題找到改進辦法;
行動。
如果不能連續的進步,成功這事兒就不要想了。
但如果你能夠連續的進步,即便是平均下來每天能夠進步1%,那麼你會迎來奇蹟。
是不是覺得查理芒格的話更有道理了?
最後,來一句狠的。
Without continual growth and progress, such words as improvement,achievement, and success have no meaning.
沒有連續的成長和進步,提高、成就和成功,這樣的辭彙就沒有任何意義。
這是那位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各種家再加上美國的國父之一,查理·芒格的偶像,複利的鼻祖之一,本傑明·富蘭克林說的。
還有更狠的!雖然你可能已經見過了。
還有更更恨的!
相關文章1、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2、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3、巴菲特:每天閱讀500頁,你才會發現知識如何起作用
4、學到欲罷不能:我的史詩般的英語逆襲路
5、一年四輩子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變的核聚
知乎專欄:{ 核聚} 歡迎來逛逛
微信訂閱號:{ 核聚 }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如何利用《老友記》學習英語?誠求經驗分享
※有哪些你曾經熟練掌握而現在已經失去的能力?
※有哪些書,放在辦公桌面,工作緊張時,可以翻來看看,既可以增加專業知識,又可以放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