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地緣格局 | 國王去世後的泰國將何去何從?
首先,我團代表三體星人民在此沉痛悼念去世的泰國國王陛下。
泰王國,古稱暹羅,他的歷史中有兩點值得我們關註:
抑制國內各地區分離傾向,並強化中央權力;在保證內部安全的情況下,吸收外來財富。
雖然泰國歷屆政府在平衡國內各地區利益與國內外利益平衡時,往往引起政局動蕩,但其經濟與文化核心卻保持著相當的穩定性。作為殖民時代少數幾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東亞國家,泰國的獨特性值得我們關注。
中南半島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端,連接著西面的印度次大陸和東北面的中國大陸,但這種連接在陸地上又是障礙重重,由於西面的安達曼海和東面的南中國海,使得中南半島得以獨立於印度和中國,同時中南半島又向南延伸出馬來半島。
中南半島北部分布著從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延伸下來的山川丘陵。從山中奔騰而出的數條大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流淌在下游廣闊的平原,中南半島不同的國家便是以這不同的肥沃平原為自己的核心區。
泰國的核心區即是湄南河流域,同時控制著部分湄公河流域(呵叻高原)和馬來半島的北部(包括最窄的那一段,即克拉地峽)。其西面以撣邦高原-他念他翁山-比勞山為界與緬甸相鄰,其東部呵叻高原海拔較低,是其容易被滲透的邊界
湄南河(昭拍耶河)發源於北部山區,在下游形成了肥沃的衝擊平原,湄南河三角洲銜接著泰國灣,乃泰國核心地帶。湄南河流域文明有優越的條件,豐富的水源和適宜的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使其盛產水果和大米。
富饒的湄南河三角洲湄南河兩岸農田
泰民族的起源與遷徙說法眾多,大部分理論認為泰民族是中南半島的後來者,其祖先可能在公元1000-1400年間,從中國西南地區(雲南、四川)分批遷徙至此。並散布定居在不同地區,這種區域劃分也使其分化為眾多次一級民族如:泰族、佬族、撣族(泰國、寮國、撣邦來自於此)。
壯侗語系的分布,以及其背後的歷史路徑
泰族移居於富饒的湄南河平原(自然免不了一番爭奪),並於1350年建立暹羅王國,定都於離三角洲不遠的大城府。暹羅最初並不是最強大的泰族人國家。但其地緣戰略地位重要,大城府連接著上游的水稻產區以及下游的出海口,使其獲益匪淺。
歷史上,泰國政權一直試圖加強對北部、東北部、南部省份的控制權。一方面限制其抵抗中央的能力,一方面建立對外國的防線。
北部山地為很多抵制中央政權的力量提供了庇護所。在14-15世紀的蘭納王國是暹羅王國最強的對手,北部的清邁乃是蘭納的領地。蘭納王國建立的時間甚至比暹羅人的大城府更早。蘭納王國位於肥沃的上遊河谷,其與暹羅的競爭正是湄南河流域的內部競爭。直達1874年曼谷政府才完全征服清邁,而那些生活在北部山區的少數民族,仍有很多不服從曼谷中央政府的命令。
河流上游的清邁盆地
泰國東北部主要由呵叻高原構成,這裡聚集了很多寮國人和高棉人,與泰國人頗有矛盾。如果說泰國人和寮國人還可以算作泰老民族的內部矛盾,對高棉人就屬異族矛盾了,高棉人如今的勢力範圍已被大大壓縮,相比於其歷史上的勢力範圍,如今呵叻高原歸於泰國,湄公河三角洲(最為重要)歸於越南,北方南下的民族大大壓縮了曾經中南半島土著高棉人。
雖然呵叻高原歸為泰國領土,但作為幾大民族的交集混雜的地區,這裡也成為外國勢力滲透泰國(如冷戰時期來自越柬老的共產主義影響)以及抵抗中央政府的問題地區。
泰國南部臨近馬來西亞地區絕大部分居民講馬來語以及信仰伊斯蘭教,而非泰國普及的泰語和小乘佛教。這種混居現象是一種持續的壓力,在受到中東民族運動和近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鼓動下,零星的群體事件甚至叛亂也一直不斷,至今已有數千人死於其中了。
泰國民族分布
即使進入21世紀,泰國政府與邊遠地區的緊張關係也一直存在。在泰國前總理他信·西那瓦在位期間,地區矛盾一度緩解,但由於他信與外國商人的緊密聯繫,曼谷的官僚機構、軍方以及寡頭逐漸感到他信統治的威脅,這導致了2006年的軍事政變(現代泰國政變多次,這只是其中之一)。
上了時代封面的他信先生
他信被政變者驅逐出境,而其背後原因不乏曼谷與邊緣省份之間的利益矛盾,以及各方權力和經濟網路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頗似古代暹羅與蘭納王國的競爭。不過當前的泰國黨派沒有嚴格的區域區別,結盟網路與競爭關係更加複雜。
暹羅除了要控制內部邊疆地區外,其外部競爭對手主要是高棉和緬甸(相當於現在柬埔寨和緬甸)。這幾個國家在歷史中沒有哪一個可以完全征服另一個。不同流域形成獨立的經濟基礎,以及流域之間的地形障礙起到了作用。在殖民時期,英國的威脅取代了緬甸,法國的威脅取代了高棉,但對泰國並沒有本質的變化,他仍夾在東西之間。如果湄南河流域的體量不夠大,泰國這塊中南半島核心國家可能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歷史了。
緬甸佔據泰國西面的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流域,他也面臨著與泰國類似的國內分離問題(沿海、內陸、山區),一旦緬甸完成統一,就可以對泰國施加很大的壓力。從上世紀後半期至今,緬甸長期處於周期性混亂中——往往由軍政府來控制國內的無政府狀態。在其完成統一前,不會對泰國有太大的威脅。
緬甸的內部民族問題也是相當棘手
在東面,暹羅人希望能征服高棉人的國家(柬埔寨,不過歷史上高棉人的國家往往分裂鬆散)。暹羅在1430年進攻到高棉帝國首都吳哥,迫使高棉遷往金邊。泰國與柬埔寨的邊界並不清晰,雙方都想控制呵叻高原,兩者現在的邊界扁擔山和甘烹山也並不難穿越。但由於高棉人的虛弱(畢竟被越南泰國兩面夾擊),對泰國的安全威脅不大,如何利用柬埔寨抵禦越南的進一步擴張,反而是更重要的。
19世紀,英國在緬甸和馬來亞建立殖民地,法國在越南、寮國、柬埔寨建立殖民地,暹羅夾在中間很可能被瓜分。值此危難之際,暹羅必須將自身定位為英法之間緩衝國,左右借力,方可求生。
被英法勢力包圍的泰國
暹羅的農業生產力支撐了政權和龐大的人口,暹羅有「亞洲米倉」之稱,直到21世紀他都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佔據了全球大米出口市場的三分之一(這樣一塊肥沃的三角洲,放在中國至少要養活一億人口)。
一些大米進出口貿易中的重要國家
中國的人口膨脹需要泰國的大米供應,雖然泰國本身不是海洋貿易強國,但向中國出口糧食也是有悠久歷史了。16世紀中葉泰國人也開始與葡萄牙人往來,並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尤其是軍火方面。之後,日本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波斯人的商船也前往泰國灣。暹羅皇室也擁有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泰國與外界始終保持一種較為舒適的交流狀態。
但其對外開放仍有一定限制,如果外來民族的影響力令泰國人感到不安,抵制也隨之而來。比如華人在泰國的巨大影響力就是一例,但華人總體上追求經濟利益,較少干預政治,故而相處尚能融洽。
多麼實用的口號
西方世界在此地的擴張則令人不安。17世紀爆發了針對外國人的大規模暴亂,1688年,暹羅驅逐了所有在泰國的外國商人(華人除外),並長期保持保守的態度。直到1826年與英國簽訂了一項貿易條約,才重啟泰國經濟開放之門。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泰國維持著對外開放。19世紀朱拉隆功國王治下的泰國,開始在各方面學習和模仿西方國家:行政管理、商業、科學技術、軍事等。在20世紀,幾屆軍政府均向美國尋求支持,以加速本國的現代化。直到21世紀,泰國仍依賴於吸引外資、出口商品和旅遊業。
朱拉隆功國王
自從14-15世紀暹羅的大規模擴張開始,泰國面臨的地緣規則一直未變,這些規則驅動著泰國對內對外的政策。
一、維持曼谷的穩定性,這裡是國家的重心,並以此為起點控制湄南河下游,以及內陸與外界的溝通和貿易。
二、對北部山區、東北部呵叻高原、南部馬來半島北部加強控制,防範其分離傾向並構建對外國的防線。
三、使緬甸、寮國、柬埔寨處於弱勢、動蕩的狀態,防範其對泰國的威脅(尤其是緬甸)。
四、與外國接觸,並吸收國外資本和技術,目的在於加強泰國中央政權的勢力,並防範外國人干政。
至今為止,泰國在邊疆地區維持統治仍然麻煩不斷,並且隨著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泰國與國外勢力的聯繫更加緊密。在整個20世紀,泰國以自己獨特的戰略來追求自己的地緣目標,即通過軍事手段干預國內事務,並在國外勢力之間維持平衡。
泰國經歷著頻繁的政治變換,政府往往被軍人或民眾抗議所推翻,導致政治體系在民選政府和軍政府之間搖擺。權力集中於軍隊手中,這也保護了曼谷的主導權。
這種戰略的一個方面是軍隊對泰國君主政體的維護,因為維持君主政體有利於利益不同的各地區之間能形成凝聚力。泰國國王拉瑪九世普密蓬於1946年繼位,軍方領導人層幫助拉瑪九世維護其權威,直到其生命的最後時刻。
這一戰略的另一方面是與外國形成軍事聯盟或經濟合作夥伴關係。泰國曾在1941年與日本結盟反對英美,並在1942年入侵緬甸的撣邦和法屬柬埔寨,日本也以泰國為基地進攻緬甸和馬來亞的英國軍隊。但到了1943年,曼谷政府就迅速轉向與美國合作來反對日本。
日本軍國主義——進佔中南半島的核心泰國
在冷戰時期,泰國也是美國聯盟的一員,因為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發展已威脅到泰國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泰國獲得經濟援助且不存在被美國侵略的風險,逐步發展為一個繁榮的資本主義國家。
美國也同樣支持泰國軍政府,因為軍政府在朝戰和越戰中都站在美國一邊,甚至派出軍隊並肩作戰(越戰),美國也給軍政府提供情報以幫助其打擊國內的共產主義勢力。
泰國也開展大量經濟合作,吸引外資發展經濟。20世紀80年代,大量日本投資進入泰國,泰國也採取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日本、中國台灣、韓國、中國香港開始向泰國外包一些勞動密集製造業,泰國的資本控制變得更自由,資本可在金融市場自由流通。這都使得1985-1995年泰國經濟空前繁榮,增長達到兩位數,躋身亞洲四小虎之一。
亞洲四小虎
泰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戛然而止。泰國經濟崩潰迅速引發東南亞其他經濟體的衰落。
亞洲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多個國家這危機真是相當嚴重啊由於泰國有著較好的經濟基礎,使其在受到經濟危機衝擊下也沒有閉關鎖國。泰國在相對短時間內從危機中恢復過來,雖然不再是曾經的高速增長,但仍是一個以農業、出口製造業、旅遊業為主的強勁經濟體。
普密蓬國王的去世將會對泰國內部政治穩定構成巨大挑戰,但卻並不會改變泰國根本的地緣策略。無論普密蓬國王之後的泰國權力結構如何,泰國仍將遵循其地緣政治規則,並以此決定自身的行為。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號:
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推薦閱讀:
※地緣政治(4):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對有關局勢有多大影響?│脫苦海
※地緣政治(11):2017年世界綜合國力排名是怎樣的?│脫苦海
※如果西伯利亞屬於中國,會對中國有什麼幫助?
※墨西哥地緣格局 | 墨西哥與美國,一山不容二虎!
※地緣政治(9):為何中國滿世界修港口,卻不和俄羅斯合作開發海參崴港來拓展東北出海貿易通道?│脫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