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到底是怎樣的人?歷史上有哪些典型的君子?


君子有三德、三畏、三樂、三戒、三思、三變、三省、三愆

子曰:「君子有三德:仁而無憂、知而不惑、勇而不懼.」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 言.」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樂也.」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壯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三思: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侍君子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就目前來看,達到以上要求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君子絕交,不出惡聲。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

個人理解,君子是文化+素質+涵養……水平很高,有原則,溫和而堅定的,成熟的人。


一個人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稍有了解,都會對君子這個概念有些似有似無的感覺,但是要把君子這個概念說清楚,真的好難。我下面說的,要是有錯,希望看客可以諒解:

1、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作為一個君子,不能太粗野,但也不能太之乎者也。換句話說,一個君子要保持人心中原有的衝動,但是卻又不能讓這種衝動完全控制。孟子說,男女之情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個男人翻過別人家的圍牆去和別人幽會,那就不符合道,也就不是君子,是小人。所以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同時也不能過分的被「文」、道理、社會規範束縛住,而變得迂闊或者說脫離實際。比如那些腐儒,那些高談闊論的魏晉人士。當然,這不是否認魏晉所有的人,但是指代其中絕大部分人。這些人就是被文束縛住了。干任何事都要說個禮,干任何事都要求個無。真正的君子絕對不會被這些束縛住,他們往往是打破規則,打破傳統的中流砥柱。

君子在於將這種人心中的衝動合理的表達出來,在古代你要是喜歡人家那就光明正大的去提親,不能翻牆去跟人家幽會。君子也在於不被文法束縛,不要像孔雀東南飛里的男主那樣,一人弱,兩人碎。

到了這種文質彬彬的地步,還算不得君子,只是君子的開始。

2、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若是僅僅在表達心中慾望時合乎禮,那還是不夠的。如果有人只是將這種禮當做一個實現目的的手段,而不注重禮的內涵,那也算不得君子。比如,有人看中了一女子,但是明知道這個女子心中已經有意中人了,還去提親,這雖合禮法,但卻不是君子。因為君子有成人之美。為什麼君子會有成人之美?因為君子心中有仁。有惻隱之心,看到一件不好的事就厭惡,看到一件好事就喜歡。這種厭惡和喜歡人都有,但是君子不能僅僅將這種厭惡和喜歡放在觀念上,還要放諸行動。這種以惻隱之心為源頭的行動,就是仁。

因此說,君子心中必須要有仁愛,並且將這種仁愛具體實施。但是僅有仁愛還是不可以的,因為仁而不學則愚。

3、仁而不學則愚。

一個人僅僅心懷善念,卻不學習,就很容易被人利用,或者說濫用善心,變成傻傻好人。君子,顯然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人,可以辨是非,可以存善去惡,很難被利用。因此君子一定是熱愛學習的,不管這種學習是勉強學習,還是樂於學習。

那君子學什麼呢?學仁,學如何為仁。

辨是非是基本的學習,學會辨是非還得學會如何讓自己處是離非。就拿現在的放生來說,很多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沒有學習如何放生,鬧了很多笑話。有句話叫:幫倒忙。就是這個意思。君子很少幫倒忙,如果君子幫了倒忙,那一定是時代對於人的限制,而不是君子本身的學習有問題。在古代的話,那麼君子就要學習道德、農桑、水利、兵事、識人等等,不一定要全部學會,但至少得精通一樣,如果學習多種,這些也沒有先後次序。學者無不學,當務為之急。

4、克己,擇一善者而固執之。

到了上面,人已經能夠很好的控制情緒,不僅心懷善念且行之有善,還懂得如何行善。但是還不夠,花花世界,誘惑太多,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遇到的固然少,但是像君子這樣鶴立雞群的人就不一樣了,他一定會面對很多誘惑。面對這些誘惑他需要克己,需要擇一善者而固執之。

人都是脆弱的,比如白天和夜晚,人往往會是兩個狀態。更何況人生還有高峰和低谷,有挫折和不順,有威脅和壓迫,這些不在常態的時候,人就會很脆弱。這個時候,人往往容易動搖心思。如果是君子,那麼這個時候也不可以動搖心思。所以君子的善一定是固執的,不會在任何時候改變自己,這就是克己。

在面對挫折和不順時克己需要強大的意志,在面對威脅和壓迫時克己需要生猛的勇氣。因此君子往往顯得卓然超群、挺挺直立、不可撼動。這是因為君子會克己,而這克己里包含了意志與勇氣。然而這種不與人同卻又讓人心生仰慕,做到極致會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是因為這個克己是為了善,君子心中有善。

到了這裡,人差不多就是君子了。

君子是能夠控制情緒,存善行善,熱愛學習,克己有道,終身持善的人。

要是哪裡不夠全面,歡迎補充。

至於歷史上典型的君子,那就太多了:伊尹、伯夷、柳下惠、顏淵、子路、子貢、張良、董仲舒、司馬遷、班固、諸葛亮、管寧、郗鑒、謝安、房玄齡、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文天祥、脫脫、王艮、史可法、顏元、林則徐、孫中山、陳寅恪、錢穆、周恩來…每個朝代都舉了一兩個,想說的是:我國的君子風氣是長盛不衰的。


君子簡單的說有兩個要點:

1、奉行仁道,矢志不渝!

2、踐行。

君子之道是夫子為中國人開闢出來的自我超越之路:把心放安穩了,給自己找一個目標,然後通過學習、反省,不斷奮勇前行,以身正天下。

所以,君子之道,既很簡單,也很艱難。說簡單:只要你一個自我期許,有一點惻隱之心,就可以走上君子之道。說艱難:君子之道是以聖賢為終點,但終其一生都無法達到,需要終身的學習與日日的反省,不斷鞭策自己: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才是君子的心態,一方面要保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昂揚,另一方面則是對自己的警惕,夫子以聖人之姿尚且要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內心的慾望已經完全關進了籠子中而又不至影響到自己的奮進),吾等後生小子,焉能不警惕自己會被內心的慾望所擊垮?!

以我來看,君子沒有什麼標準,他就是中國人的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多一點,少一點,無所謂,只要你有一顆做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個好人的心並將之付諸行動,那你就已經行走在君子之道上了!所以:

努力,諸君!


慎獨者,君子也。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哥要開始發明歷史了。

要想搞清楚君子是什麼,就要先搞清楚君是什麼。

君,從尹,從口。「尹」,表示治事;從「口」,表示發布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號施令,治理國家。

在天下為公的時代,君指的是部落首領或部落的管理者,之後進入天下為家的時代,君由部落的管理者變為國家的統治者。

儒家的君子強調的是君的管理性而不是統治性。

作為管理者,君指的是一個團體的最高管理者,所以君只有一個,其他人最多只能成為君子了。

很多人把君子解釋為君主的兒子,這種解釋明顯是家天下、私有制下的解釋。在天下為公的時代,實行的禪讓制,君位由有德有能者居之。君的兒子沒有特別之處來需要別人效仿,所以君子只能解釋為比君低一點的輔助管理者。

孔子儒家為什麼要讓大家學習君子,並成為君子呢?

原因就是君的公共屬性,這種公共屬性是天下為公時代所賦予的。

君位只要一個,但君的德行與賢能卻是所有人都可以追求並學習的,既然不是所有能都能成為君,那就成為君子吧。

在天下為家的時代,君位為家族所固有,不可撼動。君子是普通人唯一所能追求的,這也是孔子不敢提倡大家追求成為君的現實原因。

既然成為不了君主,那就成為輔助君主的君子吧。

那怎麼成為君子呢?

一、要有服務天下百姓的理想。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君位雖然被家族佔據了,但君位之所以會落到具體的家族頭上也是人民的選擇。如果人民有所不滿,也是可以進行革命,推翻殘暴統治。湯武革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不管是君王,還是君子,首先要服務好天下百姓,履行好國家社會的公共管理責任,不能自私自利,真的把天下據為己有。

二、考慮問題要從公共利益出發,而不是從私人利益出發。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管理者,對於普通人來說,成為君子就是要考慮公共利益,不因為私人利益而損害公共利益,要有公德心。

三、培養並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具體來說就是賢能。不讓自己成為社會的負擔,最好還能對社會有利,促進社會的發展。

四、要有仁愛之心。

對人要心懷善意,樂於助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不因種族、性別、或社會地位而歧視。

五、要為實現天下大同、天下為公而努力奮鬥。

總有些統治者會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損壞公共利益,違背天下為公的民本精神。這時君子們就要開始誅獨夫啦,學習湯武進行革命。

還有就是社會福利不好,老無所養,幼無所教,人民生活的很痛苦。君子們面對這種情況,當然是不能忍啦。不管是大力發展生產力也好,還是剷除社會的蛀蟲渣滓也好,總之要要為真正實現天下大同而努力,不會因為自己生活過得去就把天下人給忘了。

至於君子的典型那就太多了。遠的像是進行革命的湯武大帝,或是傳道天下的孔子都是。近代像是馬克思,毛周等社會主義者,以及為人民服務的雷鋒也都是。大家可以踴躍的學習哦。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君子就是大貴族。


其實,君子的本意就是:君王的兒子(太子)。之所以衍生出君子需要有道德、有文化、有涵養;是因為君王的兒子是有權繼承君王的地位的,一個普通人,你再壞,再惡,也就只能危害幾十個人,而一個君王要是沒有道德,必然是昏君;沒有文化,必然治理不了國家;沒有涵養,必然受他人恥笑。

後來君子變成了指代有道德的人,公子也是指君王的兒子。


不用很麻煩,有所為有所不為,人人可為堯舜


朱熹,中國歷史少有的能做到「君子固窮」的人


內靜外動,順心而為。靜如秋葉蹁躚,動如野馬脫韁。心之所向如磐石,永不遷;身之所動繞韁繩,永不離。不惴惴於旁人所言,不洋洋於個人所為。持寡慾之心於白叟,懷濟世之心於弱冠,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平和溫潤。凡能為此者,竊以為君子也。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先實踐所要說的話,然後再把話說出來。


謝邀。

對於君子的理解,每個人或有不同,我不敢妄言。

一直以來謹記在心的一句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但此處的小人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小人,大概是平庸的人,從這個角度思考,可見小人與君子之間全在周比之別,共勉!


謝邀

我個人認為就一點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原則的聰明人


梁漱溟


謝邀。

君子是一個動態的比較,而非幾格功過評判。

管仲輔佐君主平定天下,富強百姓,然而孔子以及其他儒家門人不願意談他,原因在於,管仲本來再挪一小步就成全了王道,然而他沒有。

無小人,就無所謂君子。什麼是小人,是行為中不善的地方居多的人,也是一種展示自己地位卑下的謙稱,可見小人的內容並不固定。一念的向善,就向君子前進了一步,也就離小人遠離的一步。

君子是一種志向,目標是無不善。或許有人說,這不現實。這種不現實如同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說自己要做聖人,然而,王陽明成功了。凡遇到一件事,心想,作為聖人,或如果我作為君子應該如何如何,那麼就會容易存善去惡;如果心想,天底下誰不范錯,我錯一次也無所謂,那麼就容易滑向不善。

君子是儒家為門人及世人提供的一個努力的方向,我想,一直老麻雀在獵狗面前保護小麻雀、一個男士為女士和老人開門的時候,一個沒有考好孩子沒有偽造成績而是想想為什麼答錯了,那一刻他們都是君子。相反,如果一個人,仗著「我是為了你好」的借口,玩弄權勢、操縱子女、干預別人的生活、強迫別人行為,那麼這種人未必是君子。


蟹咬,已不所欲,勿施於人為君子。。。比如虵。。。


周總理!


為什麼會有人來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不管了 先搬個板凳來佔個位置吧


荀彧。。。其實他本可以活的更好。

趙文子和叔譽一同到九原去巡視。趙文子說:「死了的人如果能復活,我跟隨誰好呢?」叔譽說「跟隨陽處父可以吧?」趙文子說:「他在晉國專橫剛直,不得善終,他的才智不值得稱道。」叔譽說;『那跟隨舅犯呢?」趙文子說「他見到利益就不顧自己的國君,他的仁德也不值得稱道。我還是跟隨武子吧。他能為國君謀利益,又能顧全自己的福利;即為自己打算,又不忘記朋友。」晉國人稱趙文子很了解人。趙文子身體柔弱得像穿不起衣服,說起話來遲鈍得像說不出口一樣。他為晉國推薦了七十多個管理倉庫的小官。這些人生前不貪求私利,臨死時也沒有托請誰照顧自己的孩子。

趙文子,范武子


君子坦蕩蕩。能夠上不愧天,下不愧人。一身正氣,直道而行,是為君子。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理解。)


推薦閱讀:

越軍高官回憶老山戰役:換誰來都守不住
三十而立…這句話是不是和年齡無關…?
史上最美日本皇后 無雙美貌換來59年囚牢般生活

TAG:歷史 | 儒學 | 道德 | 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