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戰場新星 美帝坦殲發展史

===========2017年1月14日更新========

補完M36傑克遜的資料,至此全部完工~

完結撒花~~

===================================

地獄喵是我最喜歡的美國坦殲了~速度又快精度還好,簡直就是轉場之神!

前期的嘗試——M2 AT

美國的坦克殲擊車發展歷程始於1936年10月。當時美國步兵委員會提出要在M2A1輕型坦克底盤上加裝一個1.85英寸(47mm)的反坦克炮和一個軟鋼炮塔,用於協同步兵作戰。它使用一門由37mmM4布朗寧炮(T1柯寧漢姆和T2中型用的主炮)改進而成的47mm主炮,採用5發彈夾供彈。

這款車裝的主炮穿深捉急,728米的距離上穿深才剛夠30mm。因此,整個項目在1937年被砍掉了。

一、基於輕型坦克底盤的坦殲設計

3-inch Gun Motor Carriage T1/M5 T1/M5型三英寸火炮運載車

1940年二戰爆發後,美國開始重視坦克殲擊車的研究工作,各種輪式、半履帶式和履帶式的坦克殲擊車層出不窮。這裡我就只介紹一下全履帶坦克殲擊車系列好了~(懶

全履帶式輕型坦克殲擊車的計劃開始於1940年12月。當時喬治馬歇爾認為應當組建一個快速的反坦克部隊。他曾提到,「It occurs to me that possibly the best way to combat a mechanized force would be to create anti-mechanized units on self-propelled mounts, with emphasis on visibility, mobility, heavy armament and very little armor.」(對我而言,對抗機械化部隊最好的方法就是組建一支機動反機械化單位。這些單位強調視野,機動,重火力和輕裝甲)。

T1的底盤改裝自克利夫蘭拖拉機廠的7噸高速牽引車MG-2,全車總重11噸,安裝一門M6型3英寸(76.2mm)主炮,主炮有一片13mm厚的炮盾。該車採用160匹馬力的Hercules發動機。T1的駕駛員和副駕駛坐在車的前方,僅有兩小片裝甲保護,行進過程中基本處於裸奔狀態;但他倆的狀態還是比其他乘員更好——其他乘員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坦克殲擊車部隊上將安德魯·戴維斯·布魯斯特別討厭這個沒有炮塔的計劃,後期的測試也顯露出該車的毛病:整車的穩定性太差;太沉,比原計劃多出來好幾噸;裝甲貧弱;速度慢;載彈量也比計劃的要少,只有33發。1942年1月,經過改進(主炮裝了制退器;乘員防護增加,相應的重量也到了12噸)後,T1轉正,稱為M5型GMC,下了1,580輛的訂單。本來這車馬上就要量產了,M10殺了出來,M5的生產就在1942年8月被叫停了。

T56/T57 Gun Motor Carriage T56/T57火炮運載車

雖然前面用M3輕型坦克底盤造坦殲的計劃全掛掉了,美國陸軍軍備局還是想用輕型坦克的底盤造坦殲。1942年9月,美利堅汽車與鑄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開始製造M3A3輕型坦克。同年同月,軍備局就開始籌劃新的坦殲計劃。新坦殲計劃和上面的T1/M5火炮運載車長得很像,不過主炮換成了一門3英寸M7炮。T56安裝一個和M3A3相同的288匹馬力Continental (大陸) W-670-9A引擎並且有炮盾;而T57則換裝了一台和M4「謝爾曼」相同的400匹馬力Continental(大陸) R-975-C1引擎而沒有炮盾。T56的公路極速有62.5km/h,而換裝引擎的T57則能跑到80km/h.

(上圖為T56 GMC,而下圖是T57 GMC)

T56在1942年11月抵達阿伯丁試驗場,T57在同年12月8日抵達。這兩台車的駕駛員位置相當擁擠,而且彈藥架的位置正好在車體後部和車體中部的引擎之間,很礙事。這兩台車的炮手裝填手還是沒有坐的地方......

順帶一提,T56在每次開炮的時候整台車都會往後滑35cm。這也側面說明了M3A3的底盤還是不適合這麼大的炮。

1943年,因為T70的出現,T56和T57的計劃被砍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台車在設計的時候都是用作直射火力反坦克的,而不是像坦克世界裡那樣T56放在坦殲序列里而T57在自行火炮序列里的!

T20/T29/T50 Gun Motor Carriage T20/T29/T50火炮運載車

1941年9月,軍械局設計部門打算利用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的底盤安裝改裝過的3英寸炮M1918,並換裝M5「斯圖亞特」上的雙凱迪拉克V-8發動機。但是陸軍認識到M3的底盤沒辦法承載這門主炮,於是項目在1941年10月就取消了。

1941年12月,軍備局又提出了一個在M3輕型坦克底盤上放一個M4炮塔的計劃。該計劃被稱為T29 GMC(重型坦克T29:阿嚏!),計劃搭載一門75mm M1897火炮。該計劃在1942年2月被取消。

1942年5月,軍備局的人把T29 GMC的圖紙翻出來改了改,把改進型的圖紙稱為T50 GMC。

這次的車組乘員變成了5人車組,但裝的還是一樣的炮一樣的紙糊裝甲,還把本來就只有一半的炮塔頂蓋給改沒了。這個計劃一改再改,T50的後期計劃把底盤換成了T42的(圖片上那種克里斯蒂懸掛的),還想往底盤上裝76mm防空炮。軍隊還是覺得這些炮對於小車底盤太大了,就又拒絕了這個計劃。

二、基於中型坦克底盤的坦殲設計

3-inch Gun Motor Carriage T24 T24三英寸火炮運載車

1941年10月,基於M3"李"中型坦克底盤的坦克殲擊車計劃被提上日程。該車在M3的開放式底盤上直接裝上了一門M1918型3英寸防空炮,並在同年11月完成了一輛試驗車。陸軍認為T24的剪影面積過於龐大而打回了這個設計。

3-inch Gun Motor Carriage T40/M9 T40/M9三英寸火炮運載車

1941年12月31日,鮑爾溫機車廠(Baldwin Locomotive Works)開始著手設計一款更為低矮的坦克殲擊車,3-inch GMC T40。該車炮座更加低矮,火炮仰角也達到了20°。因為日本宣戰帶來的坦克殲擊車需求,在1942年5月,該型運載車被急忙賦予了 3-inch GMC M9 的編號並進入量產,初期要求量產1,000輛,但由於M1918高射炮的數量只有27門且改裝費用高昂,在1942年8月,該計劃被終止。

3-inch Gun Motor Carriage T35/M10 3英寸火炮運載車T35/M10

1941年11月,陸軍軍械局建議設計一款基於M4A2中型坦克的3英寸火炮運載車並搭載一門在M6重型坦克上使用的3英寸M7炮。該型取消了M4底盤上的車體前機槍,全側裝甲厚度也有所降低。該車原計劃只配備一個保護火炮左右45°乘員組的護盾,但在最後通過的T35計劃里,配備的是一個全向保護的敞篷炮塔。

1941年12月-1942年1月從菲律賓前線發揮的報告中表達了對傾斜裝甲的看好和對低矮車身的要求,於是T35進行了重新設計。重新設計出的T35E1的側裝甲改成了傾斜裝甲,車體正面裝甲51mm,側後裝甲25mm,行走裝置加裝了13mm的裙甲。1942年5月,T35E1原型車進行測試後,軍方提出了改進需求。原型車本來採用的是鑄造技術,但陸軍更喜歡焊接技術。車體正面裝甲減至38mm,車體側面裝甲減至19mm,裙甲厚度也降低到6.4mm。原本的筒狀炮塔也被換成了五邊形炮塔。這個設計把總重從30.5噸減至29噸,並在1942年4月送至阿伯丁測試場進行測試。

1942年6月,更改過的T35E1定型,稱為 3-inch GMC M10,並在同年進入量產。該車配備了兩顆通用6046柴油引擎,可提供375匹馬力,和M4A2的引擎相同。從1942年9月到1943年12月,費舍爾坦克兵工廠生產了4,993輛M10。

早期生產的M10隻有直瞄瞄準鏡,1943年3月以後,軍械局要求所有的M10配備M51直瞄具,M44曲瞄具,M18方位角指示器和M1象限儀。

M10炮塔後部的配重有好幾種,分別為履帶配重、工具箱配重、楔形配重和鴨嘴形配重。

M10的炮塔前部重量過大,使其在斜坡上很難進行旋轉射擊,炮管支座也很容易損壞。美國陸軍想出了各種辦法去平衡炮塔重量。第一個想出來的是履帶齒配重,解決方案是在炮塔後部放上額外的履帶片並加裝重機槍。1942年秋季開始,對這種配重的抱怨此起彼伏。軍械局要求儘快拿出來一種能在傾斜15°的地面上旋轉炮塔的配重。1942年12月,改成金屬配重或工具箱。配種的材質有鑄鐵、鋼和鉛。工具箱配重的編號分為E7790(右側)和E7791(左側)。從1943年1月開始,費舍爾軍工廠生產出的每車兩塊楔形鑄鐵配重替代工具箱配重。這種配重每個重3,700磅,編號E7792和E7793,配備了楔形配重的M10在美軍中有個外號叫「Pistol Packin Mama」。陸軍認為楔形配重太重了,費舍爾便又設計了重2,500磅的鴨嘴形配重,編號E8010和E8011,在1943年3月進入測試。

後來,陸軍覺得M4A2的生產可能會受M10的影響,就又生產了基於M4A3中型坦克底盤和福特GAA V8汽油引擎(450匹馬力)的M10A1。該型坦殲由福特公司和費舍爾兵工廠共同生產,福特生產了1,038輛M10A1,費舍爾生產了675輛,其中300輛無炮塔型在後來被改裝為M36。

90mm Gun Motor Carriage T53/T53E1 T53/T53E1九十毫米火炮運載車

得知德軍把88mm防空炮用作平射反坦克炮,美國陸軍軍械局心思活絡起來,打算把90mm防空炮也搬到坦克殲擊車上去。初期的嘗試很naive,就是把防空炮直接架到M4中型坦克的底盤上去,這個計劃被命名為T53。

T53E1的資料沒有找到,但似乎就是T53加裝了防炮彈濺射的乘員護盾。

1942年4月,美國陸軍部隊和陸軍軍械局在會議中同意了T53的量產,下了500輛的訂單,並計劃後期增加3,500輛。坦殲部隊抱怨說這是一次設計的倒退,而且由於T53E1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訂單最終被砍掉了。

T71/M36 Gun Motor Carriage T71/M36 火炮運載車

T53被砍掉之後,軍械局意識到要想把那門90mmAA炮裝到坦克上就得重新設計一下。1942年10月,軍械局開始為90mm T7火炮設計新式反后座和耳軸系統。其中的一個原型炮被裝到M10的炮塔裡面,這輛裝了一門90mm火炮的M10就是後來的M36"傑克遜"的祖先。

(上圖攝於1942年11月的阿伯丁試驗場)

這次試驗結果相當不錯。由於之前已經有在M10上裝105mm榴彈炮和英國17磅炮(阿喀琉斯)的經驗,裝這門90mm火炮也是駕輕就熟。修改過的90mm T7炮並不比3英寸火炮重多少,M10底盤完全能承受的住。由於口徑變大導致的各種問題,陸軍還是決定設計一個新的炮塔來平衡炮塔重量(M10的老問題了),加強炮塔轉動效率並更適合放入90mm火炮的彈藥。上將布魯斯(就是那個在T1/M5計划出來的時候攪局的坦殲部隊司令)特別鄙棄M10那種慢悠悠的坦殲,他認為把90mm火炮裝進M10又會拖慢M10的時速,而且坦殲部隊不需要更強力的火炮。這次上將布魯斯沒有遂願,陸軍軍械局和美國陸軍部隊都很喜歡這個設計。幾次意見不合也導致坦克殲擊車司令部(Tank Destroyer Command)被邊緣化,總之很悲催。

一開始新的90mm炮塔是由雪佛萊設計的,後來確定要裝在在M10A1的底盤上時移交給了福特。1943年9月,第一個T71 90mm GMC的軟鋼原型車交付陸軍。同年同月,軍械局想大幹快上立刻上馬這個計劃,但當時對於90mm火炮的爭論回絕了這個計劃。次月,在軍械局的巴恩斯上將的推動下,量產T71的計劃最終被美國陸軍部隊(AGF)通過。陸軍部隊也很激進,他們現在認為T71應該裝備10個營並且M10的量產應該終止。坦克殲擊車董事會(Tank Destoryer Board)還是堅持認為T71不堪大用,採取了消極抵抗的策略。

測試很快結束了,有幾個改進點被指出。首先是炮塔機槍的擺放位置。原型車的炮塔機槍安裝在一個圓環上,就像M18地獄貓一樣。1944年1月,軍械局要求把機槍簡單的放在一個樞軸上。坦克殲擊車部隊認為M10A1底盤的機動性比M10要好一些。1944年6月,T71 GMC定型,更名為90mm GMC M36。

1944年4月至7月,在M10那一節提到過的300輛無頭M10A1在大布蘭克(Grand Blanc)被安上了新設計的炮塔,隨即以M36之名進入量產。隨著訂單的增加(1944年7月29日訂單增加到1,400輛),M10A1的底盤開始不夠用了。當時能完成改造的M10A1有913輛,而為1,413輛M36準備的倉庫已經建設完畢。為了達到目標,187輛M4A3中型坦克的底盤也裝上了M36的炮塔,該型M36被稱為M36B1,在1944年10月-12月改造完畢。

M4A3的底盤還是不夠用怎麼辦?沒辦法,1945年1月開始,共計724輛M36搭載著M10的底盤駛下了製造線,該型M36被稱為M36B2。

另外,除了最初的600輛以外,後期生產的M36都配備了一個大型炮口制退器、更好的平衡裝置、更有力的火炮升降機和行駛鎖定桿。

T72 Gun Motor Carriage T72火炮運載車

1943年3月18日,軍械局第19953號文件要求在M10底盤上安裝76mm M1A1火炮的新型坦克殲擊車。同年5月,該計劃被命名為T72。該計劃中的炮塔採用的是稍加改動後的T23中型坦克的設計:同軸機槍被取消,炮盾厚度降低至38mm,炮塔裝甲降低至28mm,全車可攜帶99發炮彈。該車相對M10,減重2.2噸。儘管該車機動性有所提高,但還是輸給了T70,最終計劃在1944年春被取消。

三、自行設計底盤的坦克殲擊車計劃

T42/T49/T67 Gun Motor Carriage T42/T49/T67火炮運載車

1941年,馬萌·赫靈頓(Marmon-Herrington Company, Inc.)接到設計一個空降坦克的訂單。8月,公司造了一個全尺寸模型,稱為T9。這個計劃的後續改進量產型被稱為M22「蟬」式空降坦克(M22 "Locust")。同年,一個利用T9底盤的設計,37毫米火炮運載車T42(37mm Gun Motor Carriage T42)被提出,10月27日,這個設計的圖紙就畫好了。整個設計還是使用T9原廠的萊康明O-435T引擎(165匹馬力),但它擁有一個比T9更寬敞的敞篷炮塔,武器換成了一門37mm M5坦克炮和一挺勃朗寧M1919同軸機槍。此外,還有一挺機槍設計在車體上。隨後,在後兩個月里,這個計劃不停地在改。12月份的設計里,車體延長到3917mm,每個輪子都配了單獨的彈簧懸掛,炮塔換成了輪式火炮運載車T22的, 但軍方還是不滿意。

1942年1月,T42又回爐出了一個設計。車體被延長到了4715mm,比M3「斯圖亞特」還長;炮塔稍加改動;懸掛變成了基於克里斯蒂懸掛的設計,有四個直徑840mm的大路輪。那時的新設計已經基本看不出T9的設計了。

T42的設計在炮塔和車體前部有22mm(7/8in)厚的裝甲,車體側後部裝甲則只有9.5mm(3/8in)。

後來,馬萌·赫靈頓退出了T42的設計,接手的是通用汽車公司旗下的別克公司。同時,美國陸軍軍備局提出要用英國馬克3型6磅炮(57mm)替換過小的37mm炮。這個要求直接把T42打入冷宮:T42的底盤不適合那個口徑的炮。

別克決定自己改,並把這個設計命名為為T49。整車把首上裝甲改成傾斜的,整車的車長提升到了5280mm,承重輪變成了5對,炮塔被重新設計了,引擎換成了兩個別克60系列,車組乘員增加到5人;這也使得整車重量達到了14.4噸。

T49在試驗中發現,使用的大功率引擎雖然很強,但雙碟式液力變矩器導致的出力流失把整車極速從53mi/h(84.8km/h)拖累到了38mi/h(60.8km/h)。

又到了軍械局刷存在感的時候:1942年10月,軍械局又覺得這門57炮的穿深不夠用了,提議上一門75mm M2A3炮。別克本想不動炮塔直接把75炮塞裡面,但軍械局覺得非敞篷車開炮後抽氣有問題,把這個設計給拒了。

別克心裡苦啊,又開始改車體,把車體上的機槍口改沒了,同軸機槍也弄走了只剩了個機槍孔,還迫不得已從T19E1/T66 GMC那裡借了炮塔安了上去,改名75mm火炮運載車T67(75 mm Gun Motor Carriage T67).

上圖是T66輪式火炮運載車,炮塔就是我們熟悉的美國5級TDT67的那個。

1942年11月,T67被送到了阿伯丁試驗場進行實驗。結果表明T49的車體完全承受的住一門75炮的摧殘,於是在11月末又把改進自76mm防空炮的76mm M1A1炮給T67裝上了,結果也還不錯。

注意上圖T67的托帶輪有4個,這是和T49比較顯著的車體區別。

上圖清楚的展示了T67的車體大小,可以看出它明顯要比謝爾曼矮小。

造化弄人,測試中發現裝了76mm火炮的T67由於增重需要更換更強大的引擎,因此,75mm火炮運載車T67的計劃最終在1943年1月停止並由76mm火炮運載車T70繼承。

76 mm Gun Motor Carriage T70/M18 T70/M18 火炮運載車

在T67的底盤被證明並不適合76mm M1A1火炮後,在1943年4月,T70製作出了首輛樣車;隨即在1943年6月,首批6輛T70駛入阿伯丁試驗場和GM的Milford Proving Ground進行測試。

針對前輩T67暴露的各種問題,T70換裝了400匹馬力的Continental R-975-C1汽油引擎,多碟形離合器和900T Torq-matic傳動器;車身布局也進行了大改——驅動裝置和驅動輪前置、空轉輪後置、炮塔後移、扭桿懸掛替代了以前的獨立垂直彈簧懸掛,並在首尾承重輪增加了減震裝置。考慮到新炮塔的重量增加,T70使用了電驅炮塔旋轉裝置替代了手搖裝置。儘管如此,為了減重,T70的裝甲還是被削減,車體正面裝甲從22mm降低到13mm。由於陸軍地面部隊(America Ground Force)的堅持,在1943年7月測試還在進行的時候T70就開始了量產。

測試中暴露出來T70還是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包括發動機起動器出力不足、履帶質量低劣和簡陋的減震裝置等。隨後別克就開啟了一系列改進計劃,到1943年10月,早期的缺陷都被改進了。1944年3月當T70獲得了M18的編號時,首批684輛載具被返回別克進行改進,其中650輛從1944年10月被改裝成了M39和T41E1裝甲多功能載具。在1944年2月製造的編號685-1096的載具則在降低了齒輪比後運送至海外。在後期的改進中,編號1350以後的M18更換了Continental R-975-C4引擎,馬力增加至460匹。76mm M1A1炮的后座力一直為部隊所詬病,1944年2月11日,給M18增裝炮口制退器的計劃被通過。1944年6月,M18更換了臨時改進的裝有炮口制退器的76mm M1A1C火炮並在之後正式更換76mm M1A2火炮。1944年秋,M18的履帶換成了21英寸寬的T82履帶並加裝了一條防塵條。1944年10月,更好的減震器加裝在M18的底盤上。

M18其實是一種價格較貴的載具。相比M10的造價$47,900,建造一輛M18需要$55,230。

(番外)T18 Howitzer Motor Carriage T18自行榴彈炮

坦克世界裡面大殺四方的前2級TD在上幾個版本里改成了SPG,那歷史上的T18到底是個TD還是SPG呢?答案是SPG。

T18的開發時間到了1941年9月。當時提出要造一個底盤改自M3輕型坦克的近距離火力支援車輛。

T18配備了一門75mm M1型榴彈炮安裝在車體右側。該車一共造了2輛出來,交給了阿伯丁試驗場。當時的軍官對這輛車不太滿意,說它高大笨重,又方頭方腦的一點也不好看,這個計劃就被砍掉了;隨即,美國開始設計T41型自走榴彈炮。

推薦閱讀:

蘇聯/俄羅斯坦克觀瞄設備發展簡介
坦克救不了法蘭西(一):D系列步兵坦克
不可否認的事實:日本政府公開宣稱44頓重的10式坦克防護力優於60頓重的美國M1A2ESP

TAG: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