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宋形意參研系列之六

3、兩儀開勢 丹田爆發

太極勢蓄勁到頂點的時候,陰陽反轉,自然爆發,盡顯於外,這個過程即是「兩儀勢」。

從原理上講,這是太極之體必然的衍化進程。

簡單而言,即是說:這是上一勢練對了,自己生出來的。

此式在一些細節層面,還是有些竅要的,不可不留心注意。

太極生兩儀,從外形動作上看,兩手先有一個相疊的動作,然後隨著開勢出步,兩手一分,變為三體式樣的姿勢。

這裡的開勢時手的動作要注意一下。

家師最早教我們的時候,告訴我們,祿堂老先生傳的開勢,這個兩手相疊,是在心窩處。存周先生給他定的開勢,則是兩手疊在小腹處,系腰帶扣的地方。

當時也不明白為什麼,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練。

後來修習宋氏形意,練完了從上而下的撲按式正劈拳,老師又專門教了從下而上,軌跡路線近乎上勾拳的「反劈」,又名「掏劈」。練「反劈」的時候,我們發現,那個勁路跟孫氏老師教的兩儀開勢那一下,頗有幾分近似,疑情頓生。

據宋氏老師傳授:宋氏形意門內正式傳的劈拳,其實就是反劈,這個出功夫快,而且一出來就是透勁,傷人狠。撲按式劈拳則大多是長勁,利於發人放人遠,贏得漂亮還易於控制住不傷人,所以一般入門弟子先教這個,跟人切磋不容易出事。等練到一定程度,再練反劈,那就是生死一線之時防身保命的東西。

反劈走下弧,從功架上天然就限制住了很多梢節不該有的多餘動作,尤其是避免了架肘、疊肘這兩個一般練習劈拳時最容易犯的毛病。大家可以試一下,從下往上豁挑,肘肯定不打彎,勁力直接上手頭。而且兩手緊貼著丹田起手,很容易借上丹田爆發的力量,出手時的感覺是「炸」出去的。手臂在空間中的軌跡是從下而上,勁力自然出現舟行浪頭之勢,拔人根也相對容易。

從對這兩種劈拳的意義區別的解讀,可以看出,孫存周師爺傳授的開式的手法,就是為了壓縮手臂的運動空間,限制手臂(梢節)的活動能力,而將「開式」的修鍊意義,直接指向一切動作的本源——丹田。

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開勢時腳下這一步。普通人出步,是一條腿做支撐,另一條腿先提起來,然後用腳掌帶小腿,小腿帶大腿,往前邁。腳動的同時,重心也隨著前移。腳掌落地,重心移到這條腿,然後準備動另外一條腿,是這麼一個順序。這種走路方式平時當然沒問題,但是在搏擊對抗中,就會造成重心不穩,抗不住衝擊等問題。所以各類搏擊術,都把步法作為一項重要功法專門訓練。內家拳的步法更是秘中之秘,含義極為豐富,指代的概念很多,甚至有「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傅」之說。

孫氏形意開勢時這一步,就體現了內家步法的兩個關鍵性要領:

一是保持重心不動而能出腿

家師最初給我們調三體式的時候,先讓我們靠牆站好,特別是後臀和後腳跟,要貼著牆。然後前腿出步,後臀不能離開牆。開始我們怎麼也做不到,後來發現了,關鍵是骨盆必須和大腿骨能分開運動。腿骨動腿骨的,骨盆不能被牽扯到。這樣重心就不會隨動。

宋氏形意里也有專門練習這項能力的功法,叫「行冰步」。顧名思義,就是如履薄冰似的走路。在薄薄的冰面上走路,肯定不能讓重心跟著腿一起「砸」出去——萬一落腳處的冰負擔不了體重呢。故此取的亦是其重心平穩,不隨梢節變化而變化的狀態下進行步法移動的意義。這個步的具體作用,留待後面「戰法篇」里再講。

二是以腿部根節肌群(所謂「胯根」)作用出腿。

宋氏形意里稱這種出腿方式為「射腿」。

這樣出腿,腿自身沒有主動動作,是被胯窩裡的筋給彈射出去的(而胯窩的筋的彈射,則是被丹田爆發催動的)。小腿骨、腳掌,都是作為大腿骨的附屬物,隨之一步到位的。

(如此用腿,則下盤樁架結構不散,穩定性、攻擊性都很強。因此內家拳的步法和腿法能夠實現內在運動機制統一。腿即是步,步即是腿。在腿行進路線上,有敵人的肢體,這就是腿法;沒有阻礙,這就是步法。)

要做到以上兩點,尤其是重心不動狀態下的出腿出步,則必然是由丹田爆髮帶動的。因為通過「重心不動」這個要領,已經將下盤的梢節活動限制住了,將梢節帶動身體,強制性轉化為根節催動,尤其是突出了丹田運動作為總源頭的感覺。

綜合開式時的手法意義和步法意義的分析,我們看到,開式時,由太極演化至兩儀,其意義並不是在於四肢如何,手腳如何擺放,其根本是凸顯「丹田演化」這個過程。簡明的說,就是激發「丹田運動」,演練「丹田運動模式」。

將太極式,經由丹田爆發,轉變為兩儀式。即是此式意義。

孫氏形意,練到這一步,已經將其直接是從根本練起(而不是從梢節一步步溯本歸源練起)的特點,顯露無遺了。


推薦閱讀:

何為單重-雙重

TAG:内家拳 | 形意拳 | 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