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4個認知,把握龐大複雜的知識
有個知乎上的網友邀請我回答下面的問題:
對獲取知識的方法論的疑惑? 面對龐大且複雜的各種學科和知識,經常會產生深深的無力感。既迫於現實壓力需要學好一門專業技能,又擔心因為過於專研陷入其中而無法再投入精力去學習其它的充實自己精神世界的東西。又因為個人性格原因經常被人際關係問題所困擾,始終停留在迷茫和焦慮,希望改變卻邁不開手腳突破自我局限的糾結上。我該怎麼做?
你的感受,在我研究生期間,以及剛剛進入工作的時期,近乎作為我的生活背景存在的。這種感受一直在那裡,揮之不去。而你問的問題,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我首先回應其中比較簡單的部分。後面再回答覆雜的部分。
首先,一門比較常見的技能達到頂級水平,可以讓人從中獲得生活和財富自由。所以,不要小看一門技能的精深掌握。例如英語學得好,可以當老師、當翻譯、可以用來創業。例如俞敏洪,馬雲。寫作也是如此,唐家三少只寫玄幻小說,一年的版稅1億多。編程的技能,造就了比爾蓋茨,造就了扎克伯克,造就了馬斯克,也因此造就了微軟,造就了臉書,造就了SpaceX。
其次,被人際關係所困擾,迷茫、焦慮和糾結,根源在於實力和自信。所謂藝高人膽大。膽大的意思是,錯了又何妨?馬雲宣稱阿里絕不做遊戲,後來還是做了。他曾經連續15年到處宣稱要做102年的企業,今年又說,我們這些企業阿里、騰訊、Google、Facebook,三五年之內在不在都難說。這些,皆是自信。
自信的源泉在於價值輸出。簡單來說,誰對別人產生了更多更強的積極價值,誰的自信度就越大。無論價值輸出是出於自私還是無私,都不會改變效果。這是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解決這些心理困擾的根本是增強實力和自信,歸根結蒂又必須靠價值輸出。
對於龐大而複雜的各種學科和知識、乃至技能,如何應對?這是一個大問題。下面我們回到這些問題的根源。
你在提問中用到了「方法論」這個詞兒。什麼是方法論?方法論是關於方法的方法,是如何產生方法的思維。也就是說,方法論是用來產生具體的方法的。
在學習知識和技能這件事情上,方法論來自於對學習、知識、技能、成功、情感體驗的原理性認知。
1. 學習的本質
認知到學習的操作本質是按照模仿的榜樣的重複練習,那麼,模仿就是一個根本性的學習方法。無論英語、寫作、書法、數學、還是投資、編程,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不同的對象,具體的模仿操作不一樣。例如書法里的模仿,有描紅、臨帖,等等。而寫作的模仿,包括改寫。英語的模仿,包括發音模仿,語句互譯的模仿,文章、著作的模仿。等等。對於初學者,無模仿不學習。中國人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講不出10句標準的英語。因為,學校里的學習,違背了學習的本質。學生們不知道模仿對象是誰,也沒有模仿。
認知到學習的神經系統的本質是,學習意味著改造大腦。那麼,學習過程中的複習就非常關鍵。如果不按照遺忘曲線規律進行複習,那麼學習這件事兒等於是黑洞,可以浪費無限時間的黑洞。違背了記憶法則,原則上一個人學習一個知識,學1000遍,也學不會。相反,如果把握遺忘曲線的規律。那麼,合理的複習5遍,就很難忘記了。當然,此後需要應用學來的知識和技能。如果長時間不用,還是會忘掉。所以高手都會周期性的有意練習他們已經學到的技能,防止手生和技能丟失。例如查理芒格。
認知到學習的人體結構本質是,學習意味著生命重塑。第一,你所學的東西,通過情緒,通過技能運用產生的一系列效應,會影響你的生命狀態。所以,選擇學習內容很重要。第二,人的生命狀態會影響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所以,鍛煉身體是重要的學習方法。鍛煉身體,提升人體供氧量和利用氧的效率,有助於注意集中、有助於記憶力、有助於反應速度提高。鍛煉身體,有助於緩解壓力、焦慮、抑鬱等等負面情緒。這樣節省了大量時間,也增加了學習過程中的注意集中。所以,想學的深入、學得多,就必須注重身體鍛煉。馬雲練太極拳。巴菲特打乒乓球,晚年又迷上了長跑,他通過跑馬拉松的表現選擇接班人。
認知到學習的情緒本質必然包含痛苦和快樂,那麼必須正視學習過程中的情緒體驗。例如,學習必然意味著從無知到得知,從不曾掌握到掌握,學習必然要離開心理舒適區。那麼,反過來,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困難、沒有苦,就很可能不在精進的狀態。既然如此,要精深的掌握任何一門知識和技能,沒有愉悅,沒有達到上癮的程度,就難以克服和超越這個過程中的苦,也因此無法可持續精進,最終難以達到高深的造詣。所以,必須讓學習過程有愉悅感、甚至有上癮。
與高度愉悅對應的,是心流的方法和理論。其核心是,目標、專註與反饋。目標設置不能太低以致無聊厭煩,目標也不能定的太高,以致恐慌絕望。專註,是排除內外干擾,鎖定目標。反饋是指,及時獲得豐富的反饋,以便知道距離目標還有多遠,以便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包括成就感、爽、美妙,都是對這種情感的描述。
學習的最高狀態是忘我,「忘我勝仙佛」。兒童對這個原理和方法的把握是本能的。他們把所有的學習過程都變成了充滿愉悅的心流過程,所以孩子的笑容頻率,平均比成人高100多次。《道德經》裡面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佛學裡,描述菩薩的境界有「童真地」。科學大家,往往是頑童,例如費曼、愛因斯坦和惠勒。而武學裡的頂尖高手,也是頑童,比如周伯通。這些,都是通過訓練達到的境界。
認知到學習的社會關係本質,那麼學習的目的必然是輸出價值。意義和價值的含義,是相對其他存在的關係。如果沒有關聯,就不可能有意義和價值。因此,人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建立在相對其他存在(生命)的聯繫上。從社會而言,個體的社會價值(包括收入、影響力等等)都建立在個體對其他人的價值輸出的基礎上。由此,學習的效果最終形式必然通過價值輸出體現。由此,學校里絕大多數學習評估方式都是不充分的,例如成績、名次等等,以及個體內在感受,例如記住了多少個單詞、會編多少程序。在社會關係層面,學習的終極評價標識只能是價值輸出,也就是所學必須對其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參與小組討論,包含價值輸出。產生一個作品,包含價值輸出。等等。反過來,把握住價值輸出這個「終極目的」,有助於調節學習效能。原則上,一切學習過程都可以伴隨著價值輸出。例如,幾歲小孩兒畫的畫,或者牙牙學語的聲音,已經給成人帶來了許多歡樂,甚至可以作為珍藏的紀念。總之,高手都是用價值輸出來倒逼學習全過程。巴菲特直接在經營(比如賣口香糖、爆米花)中練習經營,在投資中練習投資。馬斯克在編寫軟體產品的過程中練習編程,在創業中練習創業。
在互聯網時代,輸出價值可以跨越空間和時間,形式多種多樣。價值輸出可以讓一個人的實力倍增。輸出,反過來促進個體的學習,極大的拓展人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我把互聯網時代作為個體價值輸出的根本方法稱之為「網路生命體」。在互聯網上有自己的ID,基於這個ID不斷發布作品,你的網路生命體就誕生了。網路生命體是個體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只不過在數字時代,網路生命體能夠讓個體生命獲得無限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在生命持續性上獲得近乎無限的時間(原則上數字空間存在、這個生命體就存在、這個生命體的信息隨時可以得到激活)。
認知到人的學習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鏈接,那麼教學相長就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首先,人要跟人學習,甚至跟人學習如何學習。所以,巴菲特學投資拜師格雷厄姆(分三個階段,精熟他的書,上他的課跟他討論,到他的公司就職)。所以,馬斯克要研究喬布斯,以及所有他最想要達到或者超越的企業家。孫正義研究松下幸之助。等等。從另外一個方面,教別人是最好的學,也是產生價值的過程。教,既包括狹義的教,也包括廣義上的知識、觀念、理念傳播。巴菲特從研究生畢業之後,到夜校里講授投資學。馬雲到處所演講。前者是狹義的,後者是廣義的。對於一個個體,在不同的階段,這兩種方式可以遞進,在同一階段可以共存。例如巴菲特有專門的學校里的教學,也有隨時隨地、各種規模的演說。在學習金字塔的研究中,相比於聽課、看書,教是最好的學。
《道德經》將這條原理表述為,「既以與人己愈多」。最突出的是,儒釋道三家學問的傳承,科學研究之中也有明顯的傳承,例如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語言學的喬姆斯基學派。但這種顯在的傳承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可能極大的促進傳承效率,但也可能會顯著的束縛人的思維。對於後者,崇拜就是一種極端的模式。智者慎之。總之,從這個本質來看,學習的捷徑有二。一是找到那個領域最牛的人,向他學習,或者通過實際接觸,或者通過研習他們的著作。二是,力所能及的教別人,同時輸出價值。
2 知識的本質
知識的本質,是學問。學問的本質是問答。因為,人類的一切認知起源於解答問題。無論是抽象的問題還是實際問題。抽象的問題,比如萬物的起源是什麼。實際的問題,比如,如何丈量土地面積。物理學家惠勒說,「沒有問題,沒有答案」,正是對知識本質的凝練。所以知識的學習,本質上沒有問,就沒有學。
促進知識學習的最佳辦法就是提問,在提問中尋找解答。解答中有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問題又產生新的解答。如此,思維就是活的。甚至,有些極其困難的知識,必須要用問答的方式才能突破。例如,我曾經閱讀了100多遍《童年的秘密》,有感悟,卻無所得。用提問的方式,一周之內就產生了質的突破。突破,包括主觀上的思維清晰,也包括客觀上的撰寫論文,以及在國際研討會上作報告等等。
現代知識最高級的形態是公理化。幾條簡單的公理,可以推出無限多的命題,可以解決無窮多的問題。人們認為現代科學的起源於古希臘,那是因為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牛頓創立的力學的標誌是,《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量子力學的早期不叫量子力學,而叫做量子論,因為都是零星發現,而沒有形成原理。即便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的概念,愛因斯坦解釋了光電效應,波爾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這都不能稱之為原理。只有薛定諤建立了薛定諤方程,海森堡建立了不確定性原理,量子力學才真正誕生了。因為在這時,量子力學能夠以公理化的形式進行無限延伸。
公理化的本質是,知識可以無限延伸。例如牛頓的的三個定律,加上萬有引力定律,可以推導出無窮多的命題。它可以用來揭示潮汐,可以用來解釋日食月食、行星的運動,可以用來計算飛機的升力,輪船的阻力,可以用來計算血管里的血流壓力,等等。牛頓力學和空氣運動結合產生空氣動力學,用於研究生物產生了生物力學,用於研究材料的性質產生了材料力學,等。
所以對於鋼鐵俠馬斯克,當問及為什麼能夠做三家開創性的公司(太陽能,電動車,火箭)時,他回答說,「我確實認為,有很好的思維框架(framework for thinking)。那就是物理學。那是一種基於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我通常這樣做,把事情一直拆解到他們最基本的事實,並且從那裡開始推理,而不是簡單的運用類比。物理學本質上是一種發現新事物的方法,即便作出的發現是反直覺的,就像量子力學。」
反過來看,公理化的本質是信息壓縮。大量的信息,濃縮為幾條基本的原理。例如,巴菲特的投資的所有法則的最根本的法則,是複利法則。而複利法則的根源,實際上是數學上的指數原理。看起來不大的複合增長率,累計起來的數字是驚人的。例如每天百分之一的增長,累積365天,將達到原來的37倍。
因此高效的學習,必須掌握你所學事物的原理。
知識體系的本質是思維框架。任何一門知識中都有大量的細節、數據和事實。正如,一個家庭里有許多種不同的物品,書籍、衣服和各種裝飾物。知識中的各種細節,是由思維模型或者思維框架統領的。就像,要想讓衣物整齊,就必須有衣櫃。想要衣服取放便捷,就必須有衣架。思維框架、思維模型,就是用來懸掛各種事實、數據的。有思維框架,就像有各種衣櫃和衣架,可以整齊收納各種衣物。而沒有思維框架,就只能隨地亂扔,大量浪費了。
思維框架的類型有許多。最常見是語義樹,也就是數目形狀的思維結構,這與人的神經結構有很大的相似性。馬斯克說,「我想,大多數人都能學到比他們想像的更多的東西。他們太容易放棄了,而沒有嘗試。一點建議:重要的是,把知識視為一種語義樹。確保你理解最基本的原理,在你進入任何枝葉之前,確保你把握了樹木的主幹和枝幹,否則,這些細枝末節將沒有懸掛之處。」
把握知識背後的思維框架,能讓你的知識多而不斷,極大的增強你的知識吸收和整理能力。芒格說,掌握了100個模型,你的知識就會在大腦中發生核聚變!它們的綜合效能是驚人的,能夠幫你洞察事物的本質,做出明智的判斷。
3 技能的本質
知識的特徵是多,技能的特徵是少而精。
技能的本質是達到一定目的的操作程序。
因此,知識的起源在技能。任何知識在本質上都是思維技能的產物。同一個思維技能可以產生無窮的知識。例如,阿西莫夫一生寫了460多本書。歐拉一生寫了800多卷作品,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歐拉的作品,忙活了47年。馬斯克創建了三家偉大的公司。而Gross創建了200多家公司。
把知識當知識學,甚至把技能當知識學,是學習的大坑。反過來,把知識當做技能學,則是學習的捷徑。
許多人把數學當知識學,苦不堪言,數學的知識無窮無盡,哪怕是其中一門學科的知識點都數不勝數(例如微積分)。記憶這些知識會讓許多人頭疼欲裂。同樣,英語也如此。
如果反過來,把知識當成技能學,不但是捷徑,而且大大提升學習效率。例如把數學當做思維推理的技能來學,把英語的發音當做口腔體操,把英語的口語當做溝通技能。馬斯克、巴菲特、芒格這些人,把所有的知識都當做思維技能去學習。馬斯克和芒格所說的思維框架的重要意義也在於此。反覆琢磨、運用思維框架,就是在訓練自己的思維技能。
技能的高境界是熟能生巧,是高度自動化。自動化是指,無需有意識的思考,就能產生合理的操作。例如一邊騎自行車,一邊說話。騎自行車就是自動化的。因此,無論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只有到了自動化的階段,才能擁有了並行能力。
所以,學習任何重要知識或者技能,都務必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樣才不容易遺忘。而遺忘是消耗精力,浪費時間的重要根源。一項技能自動化,就可以與其他的學習過程、生活活動,達到並行的效果。多項技能的疊加,你的產出會產生飛躍。
4 人生的本質
在我看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第一,活下來。不負生命。第二,盡一切可能保護愛我的人和愛我的人。不負有情。第三,發揮生命潛能。不負天地宇宙。
活下來,或者生存,法則只有兩條。正如《天道》裡面說的,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就需要一個人有一技之長,長到達到人群里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程度。所以,訓練自己的專長,是一件長期的事情。不能小視。這是生存之本。
能人所不能,又來自忍人所不忍。股神巴菲特從6歲的時候開始賣報紙,在寒風冷雨中,凍得瑟瑟發抖。即便他到了大學,即將財富自由了,依然利用學業之餘賣報紙。他為了學投資,把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證券分析》,學到倒背如流,這是忍人所不忍,又是能人所不能。金融大鱷索羅斯,大學期間打工維持生活,把腿都弄斷了。馬斯克初次開公司,整天工作在辦公室,睡在辦公室。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發了瘋的編程。他給員工的第一條規定是,早上來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從睡袋裡踢醒。如果馬斯克那時活的像狗,那麼馬雲則是修鍊在糞坑裡游泳。後者不解釋。
生存之道的另外一個層面是,把握機遇和規避風險。規避風險的原理是,識別自己的能力圈。涉及到生存的事情,要把它限定在能力圈的範圍內。超出,則意味著風險。認知自己的能力圈,是人生要務,本質上依然是認知問題,是學習問題。聰明如牛頓,晚年高投資,弄得血本無歸。如果沒有皇家造幣局局長的職務有固定收入,牛頓的晚年會生活的很慘。這是不了解自己能力圈的惡果。把握機遇的原則在於,分清事務的最大損失和最大收益。如果最大損失可以承擔,最大收益遠大於最大損失,甚至上不封頂,那就是難得的機遇。對於複雜而龐大的知識,也是如此。如果所學不廣博,你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所以,毛澤東說,「為學之道,先博而後約,先中而後西,先普通而後專門。」先博,是只不錯失接觸重大知識和技能的機遇。後約是指,一定要學有所長。但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泛泛而學、泛泛而讀,獵奇式的學習,可以作為工作或者一門知識技能精進過程中的調味劑。
生活不只學習,生活的核心是人。痴迷於學習者,痴迷於事業者,最大的問題在於忽略身邊的人。無論是你所愛的人,或者愛你的人,他們的損失就是你的損失。而保護他們,則是更重要的學習。這種感情是生存、學習、工作的原動力。這個必須的擔當,是衡量你的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標準。當你的知識和技能不足以保護他們的時候,你必須如饑似渴的學習,你必須奮不顧身的學習,亦如你必須奮不顧身的保護他們。作為成人,只有當你的知識和技能足以保護他們的時候,你才有資格追尋詩和遠方。
不負天地宇宙。生而為人,是人生最大的奇蹟。生而為人,卻沒有了解生命的深處,宇宙的廣袤,必是人生一大遺憾。心靈深處、宇宙的壯闊,才是最遠的遠方。這些知識的學習就四個字,肆無忌憚。無用,而無不用。從無用來看,似乎無法運用在任何具體的事務上。從有用看,它們有大用,它們可以作為人生的定海神針。
把握龐大而複雜的知識,必須依靠對學習、知識、技能和人生的深層次認知。別無他途。
相關文章
1、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2、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3、如何才能長時間保持高效學習
4、意志和自控力的秘密
5、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元能力
6、大學四年應當如何度過?
7、如何讓未來的你,把現在的你,變得異常強大
8、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
9、學到欲罷不能:我的史詩般的英語逆襲路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變的核聚
知乎專欄:{ 核聚} 歡迎來逛逛
微信訂閱號:{ 核聚 }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不喜歡日漫 日劇 日本電影 日本明星 也對日本沒有興趣 也不想去的人 如何學日語?
※科比:24不僅是一個球衣上的號碼,更是為了成功每天要訓練的時間。
※在聽英文聽力的過程應該怎樣去聽比較有效果?
※如何用半小時讀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