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模式的困局?

題目是標題黨。

閑聊一點最近的感受,我所在的城市規模有限,因此自身的眼界和感受可能是受限的,所有文字,僅供參考。

從現在向前查兩年的時光,外出吃飯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先用各種APP搜索一下,因公出差或者自費旅遊的時候,到達景點或者某個商圈,吃住玩也不用求人,拿出手機,打開APP搜索一下,恩,這裡可以植入的內容有美團、大眾點評等。

最近幾個月,突然有了不同的感受。去往自己平時常去的店,選個最常選擇的套餐,都會有服務員或者老闆走過來說一聲,我們(美團/大眾點評)套餐暫停了,可以用現金享受一樣金額的優惠,臨了還會補充一句,微信或者支付寶都可以付款的哦。

我是對變化很敏感的人,然後開始留意APP上各個店鋪的反應,包括有時候明明是現金消費,也要多問一句可以走美團嗎?基本上都會得到服務員熱情的回應,您可以在美團上選,然後店內現金付款~

原本以為這種情況只是小城市的老闆們的小算盤,沒想到最近連續走了山東,內蒙,河南等地市後,發現這種情況已經很普遍了,甚至有的店鋪直接告訴你,XX平台我們退出了,店內可以享受一樣甚至更高折扣的優惠!

當O2O推薦或者叫團購模式流行之初,我是眼看著它滲透到自己身邊的,最開始只有大城市和省會級城市,然後逐漸擴展到身邊,甚至我所在地市某個APP團隊負責人,從零到百萬的打拚過程,我都差點給他拍記錄片,每天聽他講起步時期一家店一家店的洽談過程。

對商戶老闆來說,開張做生意就有客人,為何要自降身價跟你們合作,我的好處在哪裡?APP拿出補貼拿出政策來溝通,周邊原本生意不如自己的商戶,加入之後生意好的不得了,利益的驅動是最高效的,以前是地推團隊上門推廣,現在是老闆們主動邀請團隊上門辦理。

很多小店都在這種合作中獲益,畢竟以他們老闆的身家和頭腦,是很難在傳統媒體上投放同樣覆蓋量的廣告的,那種廣告就算有心去做,也會是近乎天價,而美團等APP依託自身用戶優勢,利用地域篩選,口碑篩選,口味篩選等模式將店鋪統統展示出去,這種模式在早期,是絕對的多贏局面。

早期各個三四線城市的地推團隊,只要不是管理者水平太差,都做起來了,也都賺到了獎金,收穫了榮譽。

合作繼續推進過程中,問題來了,平台方(APP)不能無限制的補貼下去,補貼比例肯定是逐漸降低直到消失;商家方面響應平台號召,拿出自己招牌菜打折做組合初期因為補貼的緣故,可能反而是賺的,補貼逐漸降低乃至消失之後,商家開始抱怨回款結算周期,開始抱怨平台收取的利潤;最主要的一點是,對很多二三線城市來說,由於人口流動頻率不足,店鋪的口碑在直線上升之後,很快就進入了平緩過度時期,再好吃的特色菜,連續吃幾次也膩了,畢竟總的消費群體幾乎是不變的。很多人因為上升期的火爆現象,還開設了分店,熱潮褪去的時候,順便扒走了很多東西。

商家不管自己大小是否有特色,紛紛開始嘗試與平台方談判,要推薦位要政策要補貼要所有能想到的東西,平台方也不示弱,手中握著最直觀的數據,商家你口說無憑,是否要區分對待,我說的算,恩,還有些時候,人情和私下運作說的算。

碰撞的結果,就是商家依然把店鋪掛在平台上,這其中有很多考慮,或者合作沒到期,或者捨不得平台帶來的自然量,然後在店內使用更優惠的手段吸引新老客戶,包括不限於送酒水飲料,贈送菜品,折扣券,甚至直接在買單的時候打個實實在在的折扣。

有個性的商家,直接跟平台撕破臉,公開喊著口號,原來的優惠依然有效,店內直接付款。

就我個人觀察來看,現在依然在找平台合作的,基本都是新開張的店鋪。

作為平台來說,我要賺錢,那麼多員工都指望平台養家糊口,還要給投資人交代,不可能永遠免費下去;對商戶來說,我從自己腰包扣除利潤加入你們,可是給我帶來的客戶就這麼丁點,結算周期還那麼長,反正客人已經知道我家店的位置和特色了,甩開你們,老子照樣營業,讓你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O2O,「店內付現金的送啤酒飲料還打折」,錢,還是放在自己腰包舒坦。

兩者孰對孰錯,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落座之前問一聲可以用團購嗎?總會有點驚喜。商家和平台掐架的時候,受益的就是用戶嘍。

推薦閱讀:

魔都|送別網紅夜店|阿婆豆漿再見

TAG:随笔 | 市场营销 | 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