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分析《你的名字。》故事結構·下篇
接上篇:試分析《你的名字。》故事結構·上篇
——————————————————
07.B故事
所謂『B故事』,其實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話來說就是支線故事,讓觀眾暫時歇一口氣,去看一些相對輕鬆一點的內容。與之相應的即是主線故事·A故事。
但這裡定義的『B故事』又不能完全等同傳統意義上的『支線故事』。這是因為電影的時間有限,即便是『支線故事』也必須和主線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要讓人得到放鬆之餘又要吸收到對主線(A故事)起很重要作用的內容。舉例來說,就是《黑客帝國》中NEO和墨菲斯在虛擬世界學武術的那一段,雖然整體而言跟整個故事沒有太直接的關聯,但是NEO卻必須在這裡學會一件事,那就是『虛擬世界發生的一切都只是你的想像罷了』,這就呼應到後面NEO能夠在母體世界中飛天入地的伏筆。
而在本片中,從上下文推理,我大概會將三葉和敕使他們密謀怎麼炸變電站這一段作為B故事的一部分。
但是在分析的時候,我是有過不同的想法。因為具有『B故事』氣息的並非這一段,而是更早之前三葉和瀧正式互換身體後的劇情。某程度上也說得通。如果把第一次切到三葉上瀧身那段作為『推動(催化劑)』的話,那後來MV式兩人拌嘴就是『爭執(辯論)』的段落,再往後的瀧發現再也沒有和三葉交換身體是『第二幕銜接點』,瀧和司以及前輩去飛驒找糸守村即『B故事』。
如果按照書上的頁數來分這樣也比較接近。但是本片有個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是以懸念作為故事的推進脈絡,很多地方其實會故意延遲以保留懸念。又或者這是日本導演自己的風格所在,導致這部分很難百分百對應上。尤其『B故事』,我很難確定哪一部分算是,因為有不少地方都可以稱得上。
所以這部分我不敢下定論。我的想法是,導演新海誠有意為了營造不一樣的感覺,或者提出一個新的角度,將原本傳統故事中會在第二幕中展開的內容刻意挪到前面去。比如前30分鐘出現的那段很突如其來的MV(兩人交換身體後快速切換日期的演出),就十分有『B故事』的意味。
說到這一段,其實個人也有些比較個人主觀的想法。我認為導演新海誠把兩人交換身體後發生的趣事用MV式的剪輯高速帶過,是一個不落俗套但很冒險的手法。這在LING叔(@米哈魯)在評論本片時我就如此回應過。
斯奈德在書中說道,『B故事』是『這是電影預告片的主要鏡頭來源』,是因為這部分肯定是整部電影最讓人覺得過癮、充滿娛樂性的部分。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導演新海誠老老實實按照很傳統的電影編劇手法,將三葉和瀧的身體互換拉長,變成十幾二十分鐘的有趣情況會怎樣。而新海誠卻沒有這麼做,他反而使勁地壓縮這部分有趣的內容,甚至乾脆用一段MV簡單帶過。
所以我才覺得這樣『不落俗套但很冒險』——導演新海誠通過將原本『B故事』的內容壓縮對調,把有趣的放在前面,然後再突然給觀眾一鎚子,告訴你歡樂的後面是一場(看似)無法改變的悲劇。
也就是說,『男女主角交換身體』這種老梗是純粹騙你進場去看的,誠哥的真實用意,是在於展現後面兩人生死相隔然後怎樣逆天改命。
從實際的情況看,新海誠使用這個手法的確為此付出一些代價:不少觀眾都表示男女主角不知道怎麼就彼此喜歡上了,很突然。這就是因為為了突出自己的真正用意,而沒有很好地、切實地向觀眾培養『移情』。我們觀眾之所以會對虛擬的角色產生感情,其實用的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原理——日久生情。當一個角色在你眼前『經歷』了越多事,你就越容易會對他產生感情。只是像電影這種短時間的作品裡,經歷的事情一定得足夠深刻罷了。但原理是一樣的。而本片的前期向觀眾代入感情去深入角色的時間稍嫌不足,也就有了移情不夠的結果。
幸運的是,誠哥用來補充這個移情問題的辦法就是由始至終不斷給觀眾各種懸念,讓觀眾在期待情節如何發展的同時忽略掉那一丁點的移情不足。所以大多數人才會有『雖然感覺有些問題,但可以忽略』的感覺吧。
08.娛樂遊戲
斯奈德的劃分我總覺得有些怪怪的,這部分的『娛樂遊戲』其實本身就包含在『B故事』當中,不知為何還要單獨劃分處理。因此這部分跟『鋪墊』一樣略過不談。
09.中點
中點就是整部片的正中間。我大概將其定在三葉(瀧)去找三葉爸爸要大家撤離卻遭到拒絕,繼而三葉(瀧)動怒那一段。
但這個時間點應該不是整部片的正中間。由於我手頭上沒片源,無法準確掐時間,所以只能憑藉記憶覺得應該是更早一點瀧喝下口嚼酒後不久。但是我之前也說了,本片並不是那種嚴格按照結構來的,所以一定程度的延後應該沒問題。
按照書上的說法,『中點要麼是主角表面上達到最高的「頂峰」(但可能是偽勝利),要麼是主句周邊世界坍塌的「低谷」(有可能是偽失敗)』。簡而言之,一部電影的『中點』,必須要和前面的故事有一個非常大的區隔,保證以後的發展只會越來越令人抓心。
所以我將三葉(瀧)無法說服三葉爸爸這一段。因為無論從觀眾還是瀧自己看來事情還是沒有改善,大家還是會等著彗星碎片砸下來死翹翹。但後來瀧意識到自己既然已經和三葉交換了身體,那麼此時此刻的三葉就理應在御神體那邊,只要和她再換回來就一定有辦法說服三葉爸爸,於是就奔向御神體那邊了。這樣故事就躍過『中點』,往下一階段前進。
10.壞蛋逼近
基本上,故事到了後半部分整個節奏一定會加快,問題越來越嚴重,主角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會越來越大。在傳統類型的冒險片中,當然就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壞蛋』在逼近了,比如戰爭電影中敵軍的進攻,奇幻電影中大魔頭的總攻擊,怪獸電影中怪獸的覺醒等等。但是在一些不是講活體跟活體之間對抗的電影里,『壞蛋』似乎不存在。比如災難片,是人跟大自然的對抗;傳記片,有可能是人跟整個歷史潮流在對抗。因此這個部分的『壞蛋』並非專指狹義的『壞蛋』,而是指一切阻礙主角前進(或者說『完成目標』)的事物。
簡單來說,本片唯一算是最有『壞蛋』性質只有一個東西,那就是那顆註定會將糸守村毀滅的彗星。本片到了這個階段也反覆利用三葉的奔跑以及彗星離墜落地面的時間來營造一種壓迫感。
在傳統電影的結構里,這部分通常是一場嚴重且突如其來的意外,將原本順利的主角從美夢中打醒。比如在《夏日大作戰》中就是眾人合力把LOVE MACHINE困在城堡中卻因為電腦過熱而令其衝破禁錮,反過來吸收一大堆賬號的情節。
有的電影則是原本以為被打敗的敵人突然卷土從來,並且比之前更加強大。比如最近的《神奇動物在哪裡》,原本以為默默然是在女孩體內,沒想到是在男孩體內,並且爆出他是能夠一定程度控制默默然的真相,接著他就開始大肆破壞。《奇異博士》,卡西流斯(Kaecilius,老饕漢尼拔的麥叔飾演)終於破壞了全部祭壇,讓多瑪姆在香港復活。這些都屬於『壞蛋逼近』的部分。
『壞蛋逼近』之後,必然是『一無所有』的橋段。
11.一無所有
所謂『一無所有』,是指主角被變得更強大的敵人打得節節後退,甚至失去很重要的東西。在本片中對應的是那些對三葉的警告無動於衷的村民以及三葉的爸爸。即便三葉炸了變電站,用假廣播誘導大家,但所有人還是一頭霧水,沒有太放在心上。另一邊察覺到有問題的三葉爸爸也馬上組織人手去阻礙三葉的行動。而在傳統的電影中,『一無所有』往往有著很強烈的死亡意味。拿大家都很熟悉的老梗來說,就是配角擋槍,為主角犧牲之類的橋段。比如《天元突破》中奇坦(キタン)拿著大鑽頭鑽爆壓縮宇宙的中心機器並壯烈犧牲這一段,差不多就是屬於『一無所有』的部分(雖然《天元突破》是一部TV動畫,但從整體篇幅上看是大概這部分了)。
但是在一些不涉及到人命的作品裡,『一無所有』又怎麼帶出死亡的意味呢?這裡就有另外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就是劇情中的死亡其實可以細分為三種不同的方式,這三種方式可以涵蓋絕大多數電影中的『死亡』。
第一種自然就是上述的肉體死亡。第二種是比肉體死亡稍微再狹義一點的社會性死亡。
所謂社會性死亡,指的是一個人從此再難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比如說犯罪被揭發,蹲號子。《盜夢空間》中主角柯布如果不救回齋藤,那最後等待他的只會是美國那邊的抓捕。又或者某些懸疑電影中,主角如果不把冒險去把事情做完,那麼他將無法洗脫自己的嫌疑,要麼進監獄,要麼一輩子抬不起頭做人。
最後一種死亡是比社會性死亡更加狹義的精神死亡。這種死亡是指主角如果無法完成目標,那麼他將失去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在精神上形同於死亡。通常來說愛情片就最常用到精神死亡的片種。一對情侶無法再相愛,或者被迫拆散,這些都是精神死亡。比如經典的《羅密歐和朱麗葉》,如果男女主角狠心分手那麼基本上啥事都沒有,但他們視彼此的愛情比生命還重要,所以比起精神死亡,他們更願意承受肉體死亡。結果就是一起自殺了。
這三種死亡的方式在一部電影里通常不會單獨存在,更多是複合式的存在。比如在本片中,主角要面對兩種死亡:彗星墜落,大家死翹翹,是肉體死亡;三葉(瀧)終於去到御神體的所在地,並且和瀧(三葉)相見,大家回到了原本的身體上。這時候兩人打算在對方的手心寫上對方的名字,卻在途中戛然而止,雙方都回到了自己的時空中——再也不能和彼此相見,是精神死亡。
接下來是『靈魂黑夜』。
12.靈魂黑夜
所謂『靈魂黑夜』,就是指整個故事中最低最低的那個最低潮,是那個一切事情看上去都已經無可救藥,絕望感湧上心頭的瞬間。因此在斯奈德的書中也說這個部分可以短至5秒,長至5分,沒有太大的限制。我認為本片中最符合『靈魂黑夜』的部分,莫過於三葉和瀧都發現記不起對方的名字,而三葉原以為手掌中寫有瀧的名字卻是『喜歡你』仨字的時候。這段劇情基本上就是說明男女主角根本不可能再次相見了,緣(絆)從此斷掉。
為什麼大多數故事都會安排這麼一個橋段呢?約瑟夫·坎貝爾在他的神話學兼戲劇創作經典名著《千面英雄》中就提出一個概念,那就是無論是什麼民族,神話中的英雄都會在臨近結局的階段以各種方式死去(包括失敗),然後再從死亡中解脫,復活,最後解決一切困難。『死而復活』是戲劇的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沒有這一段,一個故事是很難完成對角色的塑造,也就無法讓觀眾讀者獲得最大的認同。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不乏類似的情況,往往都需要我們付出最大的代價才能獲得成果。『置於死地而後生』說的就是這一回事。
而經歷了『靈魂黑夜』,角色獲得了最大成長,他們已經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但他們(主角)依然試圖去完成自己最當初的目標,所以我們才會對他們移情,和他們感同身受。某程度上,一部作品是否讓人記住,是否讓人覺得感動,最關鍵的地方就是看他如何處理『靈魂黑夜』這部分。處理得好,老梗也能玩出花來。
我個人認為本片在處理這部分還是挺出彩的。雖然在手心寫『喜歡你』而不是自己的名字很反直覺,我看的時候也忍不住吐槽『屌你咩』,但是這樣很浪漫地處理了營造『靈魂黑夜』的效果,讓人有想知道後面還能怎麼演下去的懸念在。就跟之前我評論的一樣,這是一個『不落俗套但冒險』的手法。似乎新海誠在本片中有不少地方都嘗試突破自己呢。
13.第三幕銜接點
第三幕銜接點開始是『合題』的部分。按照斯奈德的說法,主角原本在『B故事』(支線)中無意記住(或接觸)的人和事會在此時突然發揮作用,並讓主角抓住了這一線生機,反敗為勝。
在本片中,處於這個結構的情節大概就是三葉本人去找爸爸,並說服他疏散村民這一段了。另外大家目測到彗星真的分裂,應了三葉之前的預言也算是其中一部分。
不過在本片中這些情節都很迅速,沒停留太久。關於三葉如何說服爸爸的,片中也是一筆帶過。根據新海誠的訪談,這段原本是有詳細過程的,但是後來覺得跟整體故事而言無關緊要而最後決定省略。
這個處理我覺得有好有壞。好的一面是,的確如新海誠說的那樣,三葉說服爸爸很容易啰嗦無聊,變成無關重要的爭論。但壞的一面是,觀眾無法從最小的信息中理解被說服者的想法,繼而會有突兀的感覺。
我舉細田守的例子,《夏日大作戰》,片中用了一個非常棒的方式處理這個問題。當主角方發現衛星墜落已成必然,已經沒有任何辦法阻止的時候,女主角夏希打電話給製造LOVE MACHINE的元兇侘助叔叔。當侘助在跑車中得知奶奶的死訊時,鏡頭突然慢慢向著車外推過去,並將焦點落在了一個婦女緊緊拖著一個外貌和侘助有幾分相似的小孩身上。而在這段情節的不久前,侘助跟奶奶吵了一架,還氣到奶奶要拿剃刀去砍他,看上去兩人勢同水火。然而這個鏡頭卻很明顯表示,其實兩人在內心深處都是對方最重要的家人。
這一個鏡頭不著任何文字就點明了侘助和奶奶的深厚感情,並讓侘助馬上開車回去大宅幫主角解決LOVE MACHINE順理成章,堪稱妙筆。而本片在這一步上少了像《夏日大作戰》中這樣的點睛之筆,自然稍嫌欠缺說服力了。
假如我來處理會怎樣呢?我不敢說有什麼高論,但我覺得必須要用幾個鏡頭,幾個意味深長的鏡頭去表現三葉如何說服爸爸。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跟三葉的媽媽二葉有聯繫了。在外傳中明確表明,三葉的爸爸跟媽媽為何走到一起,實際上也是經歷了類似身體交換的事情,那麼有沒可能爸爸(或媽媽)也有過此時此刻三葉的決斷?如果有,那麼用來做一個點睛,或許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
總體來說,在這些小細節上,在這種導演的功力上,新海誠的確還是對比如細田守這種業界老手差一星半點。但這不是大問題,也是誠哥成長的必經之路。在此純粹作為一種技術分析來說明而已。
14.結尾
毫無疑問就是最終全村人撤退,所有人都幸免於難的情節。
由於一切已成定局,也就沒什麼好談的,略過。
15.終場畫面
最經典的兩人在樓梯相遇的一幕。
上篇也說過了,整部電影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緣,這種緣超越時空。所以即便大家忘記了彼此的名字,最終也會在茫茫人海中再次相見。
後話
最後不妨說句內心話,真正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蹭蹭熱點,騙點瀏覽量什麼的,畢竟很久沒有寫長篇分析型文章了……當然,也有部分原因是《你的名字。》結構比較清晰,分析起來比較容易。
我必須承認我不是新海誠的FANS。說實話他以前的作品我都是別人在看的時候順便瞧瞧,從沒認真看過,所以這篇文章我基本不談及《你的名字。》和新海誠舊作的對比。也更不像某些朋友那樣能去電影院看個六七遍。我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大概就是那種覺得不錯但也就這樣的程度。
所以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總是在想『這到底有什麼用?』
對編劇沒有興趣的朋友,大概也沒興趣去看一篇討論故事結構的文章吧?而很喜歡《你的名字。》,又或者是新海誠FANS的人,也應該不會對這麼一篇純粹從理性出發去探討電影的文章有感覺。加之我又不是什麼名家,就算分析了,評價了,也只是一個小透明的說法,毫無參考價值。
所以,這篇文章到底有什麼用。
雖然我對《你的名字。》的評價並不是很高,但裡面有一點我是覺得最打動我的。那就是關於『結び』(院線字幕譯為『產靈』)的解釋和比喻。我也是個樸素的泛靈論者,我也相信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都有著一種無法解釋的緣在。你今天之所以會這樣,是這些緣不斷相交,不斷結合所組成。用佛教的觀點來說,就是冥冥之中皆有因果。
那麼,我這篇文章的出現,也是一種『結び』。也是一種緣。
正如三葉不知道自己祖輩留下來的結繩有著通神般的能力,我又怎麼知道這篇文章是不是能讓另外一個人逆天改命呢?
之所以寫文章,大概也是因為想著,或許某一天,對某一個人有著別樣的用途吧。
當你對未知的某人有所想念時,這就是『結び』了。
是為結。
推薦閱讀:
※4天進賬3.18億,《你的名字。》的營銷簡析
※這是注入我自負般自信的作品——新海誠《你的名字》專訪(上)
※《你的名字。》BD今日發售,讓我們來細數修正了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