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背後的真相
巴格達當地時間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戰爭的非正義性使美國遭到了多數國家和人民的譴責,國際輿論指責美國發起大規模軍事打擊的動機在於消除異己,獲得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戰爭給伊拉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導致其石油業發展滯後,國家重建之路困境重重。
緣何而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社會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級格局,美國作為超級大國,開始通過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等一系列舉措企圖建立美國一統天下的秩序,遂秉持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態度,積極在中歐、東歐、遠東和中東等地區拉攏盟友,並嚴厲打擊與華盛頓利益相背的國家。而伊拉克就是美國打擊的國家之一。
在中東地區,伊拉克作為一個石油大國,其豐富的石油儲量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也是影響全球石油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自1972年伊拉克石油實現國有化以來,石油業的不斷發展給國家經濟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薩達姆上台以來,憑藉伊拉克當時的經濟水平,其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越發彰顯。兩伊戰爭之後,伊拉克經濟遭受重大打擊,但這並沒有打擊薩達姆企圖稱霸海灣地區和阿拉伯世界的霸主地位的野心。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將其納為伊拉克第19個省份,此舉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聯合打擊,儘管使伊拉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薩達姆的擴張野心已暴露無疑,這恰好給美國控制中東製造了機會,於是將伊拉克作為美國「先發制人」的第一個國家。
首先,為美國控制中東掃清障礙。伊拉克是中東地區反美的典型,美國要控制中東必須要拿掉這一眼中釘。一方面,伊拉克當時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美國欲借打擊伊拉克排擠蘇聯,以便獨霸中東;另一方面,伊拉克與以色列矛盾尖銳,不管是幾次中東戰爭還是巴以問題的解決,伊拉克都是站在堅決的反以立場。所以,打擊伊拉克,不僅可以減輕對以色列的威脅,同時也更有助於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
其次,伊拉克的地緣優勢對美國控制中東尤為重要。伊拉克位於東西方交通的要衝,有便捷的水陸和商路,加之地處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地區,擁有肥沃的土地和低洼的地勢,使其成為歐亞民族之間交往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爭之地。作為中東地區的核心,美國圖謀控制中東,自然不會放過伊拉克。
再次,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對美國的吸引。石油作為世界工業發展的「血液」,對任何國家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伊拉克不僅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還具有很強的開採能力,這對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儘管受海灣戰爭的影響,伊拉克經濟發展受到了制裁,但並沒有影響伊拉克石油在國際市場上自由買賣。
在2001年,美國仍從伊拉克進口石油80萬桶/日,倘若沒有制裁,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和銷售量會有更大的突破。美國作為當時的石油進口大國,其在伊拉克戰爭以前,並沒有對伊拉克石油有任何的支配權,反倒會受到伊拉克的制約。此外,伊拉克與俄羅斯達成的石油開採協議,通過石油償還對俄羅斯的債務,更加深了俄伊兩國之間的利益關係,這對美國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美國希望先通過控制伊拉克進而逐步控制整個中東的石油開採,以便控制石油定價權,減少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
最後,「9·11」事件的後遺症和美國對伊存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臆想。「9·11」事件的發生給美國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使這個超級大國籠罩在了恐怖襲擊的陰雲之下。由於美國長期處於霸權的地位,自以為無人敢惹,恐怖襲擊給美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自信感和自尊心以沉重打擊,同時,也燃起來複仇的情緒。伊拉克便成了美國報復的替代品。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實質性地證據可以證明「9·11」是伊拉克所發起的,但美國卻堅持認為伊拉克與恐怖組織有關,並以此為由打擊伊拉克。此外,美國主觀認為伊拉克藏有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對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與挑戰。加之,薩達姆為了製造一種假象,不配合核查,使得美國更堅定了自己的猜想。但事實表明,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反應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直到美國攻佔伊拉克以後,依然沒有提供充分的證據。在以上因素共同影響下,美國發起了對伊拉克的戰爭。
如何開戰?
在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美伊雙方都做了充足的準備。從美國來看,華盛頓首先通過「9·11」事件將伊拉克和恐怖組織聯繫起來,以此激起人民對伊拉克的仇恨,為戰爭的開始做了輿論準備。為了使戰爭合法化,美國積極爭取聯合國授權,但無果而終。美國遂和英國一起開展多邊外交尋求更多國家的支持。在軍事方面,美國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並戰前做了積極的動員,英國對美國此次參戰也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從伊拉克來看,薩達姆也利用國內的各種媒體進行宣傳,並對美國發動戰爭的理由一一進行澄清,已獲得國內人民的支持。在外交領域,伊拉克積極緩和同周邊國家的關係,改善與伊朗的關係,公開向科威特道歉,經濟上援助巴勒斯坦,獲得了多數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並且,在國際上,也獲得了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等國的支持。此外,為了避免戰爭和在國際社會上維持一個良好的形象,伊拉克還時常向美國示好,儘管並沒有收到美國積極的響應。軍事方面,伊拉克和美國一樣,也做了積極的備戰,加強陣地建設,完善防禦體系,加大對士兵的訓練。
隨著雙方的準備越來越充足,戰爭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率先對伊拉克發起空襲,戰爭打響。戰爭主要包括美英聯軍空襲戰、伊拉克南部作戰、巴格達交火和伊拉克北部作戰、伊拉克反抗組織襲擊聯軍等,在歷經14個月之後,最終以伊拉克戰敗而告終。
思考
伊拉克戰爭的非正義性毋庸置疑,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被表現的淋漓盡致。但可笑的是,西方國家每發動一次戰爭總要給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是道德上的一種自我安慰,也用以表明其做法是符合他們自身的價值取向的。但這種做法其實是掩耳盜鈴,更反映出了侵略的本質。衡量一場戰爭正義與否並不是要看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否合法,而是要從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出發,任何以武力等手段侵犯別國主權、插手別國內政的戰爭,不論其理由看起來多麼的理所當然,也終究無法掩蓋其反人道主義的行為。
伊拉克戰爭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之久,但這場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創傷至今仍影響著這座城市的發展。其實,伊拉克並不只是西方國家付諸武力以實現其自身利益的唯一國家,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的經歷依舊曆歷在目。在美國的打擊下,利比亞已國將不國,敘利亞也處於硝煙瀰漫的戰火之中,原本穩定的政權,都在霸權的影響下經受巨大的災難。而戰爭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而言,除了獲得一定的利益之外,也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一方面,每個國家的能力和其控制範圍都是有限的,超過了這個界限會很難把控。因為戰爭會耗費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本,並且一旦深陷戰場進入持久戰,不僅會給侵略國的經濟帶了很大的負擔而且也會動搖政府的執政地位,如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侵略越南。另一方面,有戰爭必會有死傷,各國人民對戰爭都是反感和厭惡的。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同樣也使很多美國家庭支離破碎,加深人民對自己國家的怨恨。
和平與發展一直都是世界的主題,而發展的前提是和平,少一些侵略與殺戮,多一些對話和溝通, 整個世界才可以實現多元共生。
參考文獻
[美]丹尼爾·耶金著,朱玉犇,閻志敏譯:《能源重塑世界》,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
展學習:《伊拉克戰爭》,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黃民興:《中東國家通史·伊拉克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今日主筆 / 張帥
編輯 / 李涵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http://weixin.qq.com/r/r0N0bMLEVZ8qrYYP9xa9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奧斯曼帝國與什葉派的糾葛(完結篇)
※「信士的長官」:非洲西北角的「哈里發」
※富貴君王難親民——穆罕默德六世(上)
※摩蘇爾之戰:攘外還是安內?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