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那些水生植物除了好看到底有什麼用
1.近年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導致水域生態系統氮、磷含量急劇增加,加速水質惡化,嚴重影響水體功能性。我國7大水系、湖泊、水庫等水域受到了不同程度污染,污染指標主要為總氮、總磷、高錳酸鉀指數、生化需氧量等。水質污染已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開展水體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一直污染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從有效性和安全性出發,調控水體目前常用生物法,即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來降低存在於環境中有害物質的濃度,從而使水環境得以凈化修復,水生植物兼具城市景觀功能及生態功能,在水質處理中受到廣泛關注。
2.水生植物凈化水質的機理
2.1植物根系的吸收
水生植物在其生長過程中需要吸收營養物質,水環境中的某些污染物正好可被植物作為自身營養物質加以利用。水生植物吸收Pb、Zn後,不同器官富集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根 >莖 >葉。水溶性污染物通過兩個途徑到達根表面:第一條是通過質體流途徑,即污染物隨植物的蒸騰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的同時與水一同到達植物根部;另一條則是擴散途徑,即通過擴散到達根表面。植物將污染元素作用自身營養物質吸收後,通過人為收割,將大量污染物移除水環境。
2.2植物富集作用
水生植物也可通過富集作用對水質進行凈化,水生植物在吸收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屬離子等有機物之後,便富集、固定在其體內,同時植物也具有將污染物轉化成安全、低毒的結合態的機制。植物在吸收重金屬離子後,通過金屬轉運細胞將重金屬離子轉運至根細胞,隨後轉運至液泡中。在重金屬脅迫條件下,植物會形成適應性,即耐受基因型合成較多植物螯合肽(PC),並與重金屬離子螯合。在對菹草葉細胞的超微定位觀察中發現,重金屬離子主要富集於植物細胞壁上,植物細胞壁成為十分重要的離子交換場所。在植物細胞壁與金屬離子結合未達到飽和前,植物細胞壁的金屬沉澱作用會對植物對污染物的耐受性起到一定作用。
2.3微生物作用
植物根系的分泌物能為根系微生物提供養分,促進其生長,根系微生態系統中,微生物數量顯著高於其他區域,且根系微生物能對有機污染物起到降解和代謝作用。根系微生物在土壤修復的研究中已有大量報道,在水域環境中,根系微生物同樣能起到修復污染水體的作用。在水生植物在水環境中利用光合作用生成氧氣,並通過通氣組織,將氧氣從植物體的上部輸送到底部,經過釋放和擴散,在植物根部形成一個好氧區域,這個區域對很多微生物尤其是硝化細菌來說,是極好的繁衍棲息區域,因此這個區域的微生物相當活躍,能夠將對水生動物有害的氨氮轉化為硝態氮。鳳眼蓮又稱水葫蘆,是一種根系發達的高等水生植物,被廣泛運用於污水治理,其發達的根系是其凈化水質的重要因素。在鳳眼蓮存在在水環境中,其根系微生物具有降酚作用,鳳眼蓮根系微生物能提高鳳眼蓮降酚效率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對鳳眼蓮根系微生物群落結構分布、組成與功能的研究中發現,根系微生物群落參與水體氮循環,其中氨氧化細菌占根系微生物數量總數的10%,並同時發現了參與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細菌。
2.4對藻類的抑制作用
水生植物對藻類的抑制作用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水生植物的生長同樣需要營養物質及光熱條件等環境因素,因此會與藻類形成競爭效應。高等水生植物根系發達,在與藻類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對氮、磷等營養元素的吸收能力較強,藻類由於缺少限制性營養元素,生長受到抑制,從而避免了水華的發生。同時水生植物的存在也會阻礙光照進入水體,進一步抑制藻類生長繁殖。
另一方面,植物會分泌出抑制藻類生長的化感物質,這類物質主要分為五大類:脂肪族、芳香族、含氮雜環化合物、類萜和含氮化合物。研究表明,化感物質可通過影響藻類細胞膜結構、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酶活性及基因表達以達到抑制藻類生長的目的。研究發現,隨著蘆葦等7種水生植物浸出液濃度的升高,小球藻密度的最大值開始下降,並出現細胞結構溶解破壞的現象。蘆葦浸出液在10mg/L的濃度下,對小球藻的抑制率為97.6%,當浸出液濃度升高到20mg/L時,其抑制率則達到100%,藻類被完全抑制,無法生長。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的離體器官仍具有分泌化感物質的能力,在今後的研究中亦可利用這一特性對化感物質進行分離、提純。
3.水生植物的種類及作用
水生植物是指能夠在水中長期生活的植物,我國水生植物資源豐富,高等水生植物多達300餘種。按照不同生活型將水生植物分類,目前主要分為4大類。
3.1挺水植物
又稱濕生、沼生植物,是水生植物中最具觀賞價值的一類。大部分生活在水岸邊或是較淺水體中,有完善的通氣組織、維管束、機械組織和保護組織。植株高大、挺拔,絕大部分挺水植物有莖、葉的分化,莖葉立於水面之上,根或地下莖扎入底泥,有些種類還具有非常發達的根狀莖。常見的挺水植物有蓮、香蒲、千屈菜、菖蒲、水蔥、蘆葦、風車草等。目前挺水植物已廣泛用於城市污染水體修復、河道修復等工程,兼具生態及景觀價值,並已有大量研究報道,主要討論不同種類挺水植物對氮、磷等元素的去除效果,以篩選出最適宜的挺水植物。各種對比研究發現,寬葉香蒲、黃花鳶尾等對污染水體的修復效果尤為突出,已被廣泛栽種於城市人工濕地並取得良好效果。
3.2浮葉植物
浮葉植物的漂浮於水面或高於水面,根或地下莖生於泥中,常具有發達粗壯的根狀莖,地上莖不明顯或莖細弱不能直立,體內常貯藏大量氣體,使得植物能穩定漂浮於水面上,葉子的表面有角質層,可以防止水分蒸發過快。常見的浮葉植物有睡蓮、芡實、紅菱、荇菜等。目前浮葉植物用於污染水體修復的研究報道較為零星,且浮葉植物營漂浮生活,難以管理,因此在水環境治理中並沒有挺水植物使用廣泛。包先明等(2005)探討了荇菜對富營養化湖泊氮磷營養水平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隨著荇菜的生長,水體中氮、磷元素顯著降低,藻類生長受到抑制,水體透明度得到改善。移植或栽種浮葉植物是重建湖泊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措施之一。
3.3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的種類較少,整個植株漂浮於水中,隨水流、風浪移動,因此難以控制,常見的漂浮植物有鳳眼蓮、浮萍、滿江紅等。其中鳳眼蓮對於污染水體中氮、磷元素的去除效果尤為明顯,但其本身的快速生長容易成為新的污染源,大面積佔據水面遮蔽了陽光進入水體,導致中下層水體缺氧,使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若使用鳳眼蓮進行水體修復,則要加強管理,避免外溢。
2.4沉水植物全部植株沉沒於水中,有發達的通氣組織,利於在溶解氧較低的水體中進行氣體交換。葉多為狹長或絲狀,植株各部分均能吸收水中養分,在弱光的水體環境中仍能正常生長。沉水植物的種類較多,常見的有有黑藻、苦草、金魚藻、馬來眼子菜等,多用於觀賞水體的造景材料。近年來沉水植物的生態功能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沉水植物的生態功能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是影響水體流速,沉水植物會隨水流形成彈性扭曲現象,影響水體流動,多數情況下,對流速的影響力會隨著植株的生長而增大。第二點是為水生動物提供生存環境,既作為初級生產者又為水生動物作為食物,維持水域生態系統的穩定。第三點則是對水質的凈化所用,黑藻對Pb、Cu、Zn的富集量較高,穗花狐尾藻對Zn的富集最強,龍鬚眼子菜對Zn、Cn均有較大富集。
4.水生植物在水環境中的處理方式
4.1 生態浮床
生態浮床是一種對於污染水域進行生態修復的生態技術,將水生植物種植於能漂浮於水面的材料上,並人工搭建出不同造型,不僅能治理水環境,還能起到園林景觀效果。德國最早於1979年對生態浮床進行研究,取得良好成效,此後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了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對湖泊、河流等飲用水源進行生態浮床修復。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生態浮床的研究。自1991年,我國在大型水庫、湖泊、河道等水域環境中共種植水生植物130種。2000年,在國家「863」水環境治理專項項目之一的五里湖整治工程中分別使用了水面覆蓋率15%、30%、45%的生態浮床處理組,取得預期效果,其中45%處理組的水體中多項水質指標均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2001年為進行北京什剎海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在其上游來水區搭建了生態浮床,面積為50㎡×1.2m,最上層栽種高等水生植物,經過10個月的治理,什剎海總氮水平由6mg/L下降至2mg/L,總磷水平由0.5mg/L下降至0.2mg/L.葉綠素A含量顯著降低,水體透明度提高,對什剎海水質的總體評價為IV類,好於相鄰的西海(劣V類)和前海(劣V類)。
4.2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作為一種新型污水處理工程又具有城市景觀價值。於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由耐受性較強的水生植物為主的高、低等生物和處於水飽和狀態的基質構成的人工複合體。在處理污水時,有機物的降解和轉化主要是由土壤微生物來完成的,不溶性的有機物通過濕地的沉澱、過濾,可以很快被截留下來,被土壤微生物加以利用,可溶性的有機物則通過生物膜的吸附和微生物代謝去除。磷的去除主要是由基質的物理化學作用、植物的攝取和微生物的同化共同完成。土壤基質對磷有吸附和化學沉降作用,濕地植物可強化根系和基質對顆粒態磷的滯留、根際微生物對顆粒態磷的吸收和礦化等過程。水環境中無機氮作為植物生長的必須元素,可被濕地植物直接利用,合成植物蛋白,此外,氮的去除還可通過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資料表明,人工濕地總氮去除率可大於60%。成都活水公園濕地塘床於1998年初建成,面積為0.24ha,監測顯示,活水公園人工濕地系統對TP的去除率可高達97.4%,對COD的去除率最高可達89.07%,最終水質可達到國家地標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標準。表明濕地系統能實現污水資源化。
4.3凈化塘
凈化塘是以某種水生植物占絕對優勢而組成的特殊水生生態系統,這個系統通過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濾、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體的吸收、積累等作用而達到對污水的凈化效果。最近幾年, 水生植物凈化塘在國內外發展都比較快,能凈化的污水種類越來越多,已由凈化生活污水發展到工業廢水和城市混合污水;處理規模也越來越大 , 從利用人工的凈化塘發展到利用天然湖塘、湖灣放養水生植物凈化水質和底泥。在水生植物的利用上 , 由一種植物為主發展到多種植物搭配,以相互取長補短,達到最佳的凈化效果。 比如選用耐寒植物伊樂藻和喜溫植物鳳眼蓮及菱,組建成的常綠型人工水生植被。 不僅使試驗區內常年保持較好的水質, 而且對外來污染衝擊有很強的緩衝能力,它可用於水源保護、局部性水質控制、污水凈化生態工程、小型富營養水體的生態恢復等。
5.結語
水生植物在水質凈化過程中資金投入少,不存在殘留及二次污染,安全環保。調節水質的同時,定期收穫這些植物能將過多的營養移出水體,從根本上治理水質,還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徐勤松, 施國新, 杜開和. 重金屬鎘、鋅在菹草葉細胞中的超微定位觀察[J]. 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 2002, 24(2):241-244.
[2]譚常, 邰根福, 董建國,等. 鳳眼蓮凈化含酚污水的研究——Ⅱ.組織、細胞和勻漿水平的試驗[J]. 環境科學學報, 1986, 6(2):96-103.
[3]汪敏, 鄭師章. 鳳眼蓮與其根際細菌相互作用的研究[J]. 應用生態學報, 1994, 5(3):309-313.
[4]尹建友, 朱佳靜, 石娟,等. 滇池水葫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分布及功能研究[J]. 昆明學院學報, 2015, 32(6):63-68.
[5]李鋒民, 胡洪營. 大型水生植物浸出液對藻類的化感抑制作用[J]. 中國給水排水, 2004, 20(11):18-21.
[6]包先明, 陳開寧, 范成新. 浮葉植物重建對富營養化湖泊氮磷營養水平的影響[J]. 生態環境學報, 2005, 14(6):807-811.
[7]高海榮, 陳秀麗, 趙愛娟,等. 5種沉水植物對重金屬富集能力的對比研究[J]. 環境保護科學, 2016, 42(4):101-105.
[8]陳荷生. 太湖生態修復治理工程[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1, 10(2):173-178.
[9]屠清瑛, 章永泰, 楊賢智. 北京什剎海生態修複試驗工程[J]. 湖泊科學, 2004, 16(1):61-67.
[10]王慶安, 任勇, 錢駿,等. 成都市活水公園人工濕地塘床系統的生物群落[J]. 重慶環境科學, 2001, 23(2):52-55.
[11]王煥校. 污染生態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推薦閱讀:
※水處理需要學什麼專業和專業課?
※如果中國去工業化環境會不會有所改善?
※人在生活中有哪些行為無意間傷害了環境自己卻不知道?
※如何才能不被周圍環境同化?
※家庭的環境真的能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