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毒雞湯,《異類》為何可以預見你註定的失敗?

最近把《異類》這本書看完了,整編後發現,《異類》這本書除了可以論述為何某些人會成功之外,其實還可以預見某些人註定的失敗。

你將如何輸在起跑線?

根據統計發現,所有加拿大的冰球明星的出生平均月份都高度集中在了1月-3月,這就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難道是因為魔法嗎?

原因是,冰球組織有規定將同一年的1-12月出生的孩子分為一組,而其中1月份出生的孩子比12月份出生的孩子有著更強的生理優勢,因此佔得先機,在今後的訓練中會被不斷強化這種優勢,進而產生壓倒性的優勢,最後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勝出。

而這種馬太效應其實也在各種競技遊戲中有所反應,如果LOL開局10分鐘就是一邊倒,那麼結局也基本註定。

對於這個殘酷的世界來說,出生非常重要,基本上技術創業大成者都是在中產階級家庭出生,比爾蓋茨、喬布斯、馬斯克、扎克伯格等人無一不是中產階級,他們有著先天資源優勢,可以在同齡人無法接觸計算機時,就已經充分接觸到計算機資源,父母能夠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資源,但窮人不可能。

很少看見科技大佬出身貧民階層,原因在於窮人根本就沒有機會去接觸這些最前沿的科技,在科技前沿領域缺乏足夠的經驗與見識積累。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國內最著名的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出生於農村,這不是一個反例么?

並非如此,京東還有阿里並非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而是商業驅動的公司,與人打交道的重要性大於與機器的打交道的重要性,劉強東父母早年做運輸生意,從小不僅耳濡目染,還需要幫助父母去做各種事情,因此無形中被培養出做生意的敏銳嗅覺,才會有後來的京東。

改革開放初期,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因為在當時與人打交道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與物與機器打交道的重要性。

因此,儘管資源匱乏,但窮人也是可以翻身的,但是要想翻身,必須要有另一種技能的積累,即與人協作的能力,就是從小周圍就有言傳身教的做生意案例,從小就受到充足的影響,以及自身在很小的年紀就親力親為,才能有破局機會。

技術型企業家創業成功,必要條件一定是從小就能夠接觸到前沿的一些技術,而非技術型企業家成功,必要條件是從小受到父母長輩或者周圍人做生意的言傳身教,並且親自實踐。

而這兩種歷練機會,絕大多數人出生就是沒有的,長大後如果創業要去和從小開始歷練的人同台競爭,成為炮灰當然是大概率事件。

起跑線太重要。

為什麼你好不容易換來的成功,最後會突然敗給屌絲?

書中有一個觀點非常新穎,有時候成功者的成功,並非由於自身多努力所導致的成功(當然,努力是一切的前提),而是由於時代的變化,其原來的努力在新的時代里突然變得極具價值,所以最後成功了。

這讓我想到《辯護人》的例子,影片開場時,主人公真的是個搬磚屌絲,但是通過自身努力奮鬥,考取了律師資格。但是問題是,當時主流的律師行業無法容下他,因為出身太低。於是他被迫只能選擇其他名校畢業精英律師所看不上的房地產登記業務,當時這是三流業務,被所有律師同行不齒。而隨著韓國經濟改革的轉型,這哥們突然大賺特賺,買了海景房,還買了私人帆船準備參加奧運會,富到流油.......而別的律師卻依然拿著越來越微薄的工資。

但是,這真的是因為主人公特別努力才打敗了同行嗎?

當然不是。

原因是風口來了,你瞧不上的那些東西,比你現在做的事情更有價值,而你想追已經追不上了。

下面這幾張圖非常有意思,當年有一個創業節目,馬化騰上去向當時的大佬們推薦自己的產品QQ。

而彼時海爾董事長張敏銳,瞧不上這麼一個產品,表示拒絕。

再看當時的馬雲,也只是一個只能坐在後排觀看學習,負責鼓掌,並聆聽前輩教誨的「小屌絲」而已。

誰都不會想到,未來馬化騰和馬雲會有今天,那時大佬們想不到,主持人想不到,觀眾想不到,甚至馬化騰馬雲也不一定會想到。

是因為馬雲馬化騰每天早上起來聽成功學磁帶,每天喊著我要成功,才做到的嗎?當然不是。

很多時候並不是對手做事情比你更努力更拼才超過了你,而是因為他們手裡的資源實在太少了,被排擠到了商業世界的邊緣,他們只能夠在這些最邊緣處尋找一些小機會賺點小錢而已,但是風口卻讓他們成為了中心。

凱文凱利曾講過,科技也從來都是從邊緣到中心的事情。

為什麼成功還真的需要運氣?

看完《異類》突然發現,成功還真的需要很大的運氣,這也是絕大多數人無法接納的事情。

主流媒體經常製造這麼一種假象,突然之間出現了一個風口,然後突然從個石頭裡蹦出了一個大佬,最終創造了一個行業創造了神話,萬人仰望。

按照《異類》來看,並非如此。

書中闡述了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要抓住最大的風口,就要在所有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那是風口之前,在這一方向上做出持續而充足的努力。

我們來看一下UC瀏覽器的例子,這個產品創建於2004年,當年的互聯網地盤全部被佔領,而這家公司只能選擇做手機瀏覽器這樣一塊並不被看好的市場,而這個產品也不入主流互聯網企業法眼,只是一個給用戶提供情色小說的非主流產品,並且在移動互聯網爆發之前的整整8年間一直不溫不火。

萬萬沒想到的是在8年之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起步,這個產品的價值突然迎來了黑天鵝事件,突然成為了各個巨頭爭奪的對象,在阿里收購後,俞永福最終一路平步青雲。

UC的成功難道真的是因為創始人非常厲害,看到了8年後的未來,然後提前8年布局,在等待最後的一鳴驚人?

如果按照主流的行業分析角度,大概就是風口來了,瀏覽器必然變得更有價值,這種事後諸葛的論調。

但我的看法是,真的是運氣。

說公司的例子有些抽象,再說一下個體的案例。當前內容風口正在流行,文字內容、短視頻內容、直播內容相繼崛起,於是出現了很多網紅,而且他們還一直活躍。

為什麼傅園慧火一把就消失了,而其他網紅們卻能持續下去?

原因在於積累。

傅園慧並沒有在表演領域有所積累,因此無法獲得持續性的關注,註定曇花一現,而其他網紅們各個都能說唱逗樂,此前要麼在線下做過非常多的表演,要麼就是在PC時代的直播室就已經歷練,總之有著非常多的積累。

難道這麼多網紅都是想著有一天內容風口到來,都知道自己再過幾年就要發財了,所以才要提前歷練自己嗎?

運氣,還是運氣。

3分靠打拚,7分天註定。

對於行業來說,有些東西出現是必然,但是對於個人來說,其實並沒有那麼多必然性,這或許也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聽了這麼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道理只是在教你如何努力,但不會告訴你方向,而你很早就已經選錯了方向,浪費掉了太多時間,最終才發現回頭已無岸。

於是最終,你需要喝更多的雞湯,才能讓你堅持走完這一生。

作者微信公眾號:「首席發言者」


推薦閱讀:

雖然這不是個軟廣但是我認為永安行最牛X

TAG:风口 | 成功 | 异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