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社會學怎麼看?

近日網曝「北京市中關村第二小學『欺凌』事件」引發公眾關注。對此,中關村二小13日認定其為「偶發事件」,尚不足以認定涉事學生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一時間,引發了公眾的議論,到底什麼行為可以被定義為校園欺凌?校園欺凌時間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今天讓我們用社會學的視角來解讀這一問題。

一、怎樣的行為可以被界定為校園欺凌?

其實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對校園欺凌的現象做出內涵界定的時候,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這也不奇怪,不同的地區有自己的特殊性,在世界範圍內找到一個公認的標準也是不可能的。

但大體上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進行定義的理解:

1、地域界定:以「校園為中心」。強調校園欺凌是發生在學校內或者學校周邊,由教師、學生或者校外人員對受害人造成身體或精神的傷害。

2、人員界定:教師和學生是欺凌的實施者或者受害者。老師、學生或外來人員對老師或者學生身體或精神所造成的傷害。不論是否在校園內部。

3、實施者的行為:包括物理性和心理性的攻擊;

4、受害者的感受:造成了受害者生理、心理上的痛苦。

依照這樣的分類,我們來具體看一下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校園欺凌的定義:

1、挪威: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欺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強調時間長、頻率多)

2、英國:持續的有意的或者反覆的故意製造傷害的行為,但是某些偶然發生的事情在特定的情況下也被視作欺凌行為;個人或群體有目的的施加有害行為;失衡的力量使得受害者的個體感覺失去抵抗 (強調故意的,而且受害者有無助感)

3、日本:該學生遭受與自身保持一定社會關係的人 心理性、物理性的攻擊,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其發生地點不區分校內或校外。(強調受害者的痛苦)

4、美國:任何破壞教育的使命、教學的氛圍以及危害校方預防人身、財產、毒品、槍械犯罪的努力,破壞學校治安秩序的行為 。還包括通過強制手段使受害者心理上產生痛苦,歧視引起的人際關係的傷害 。(強調對教育系統功能的破壞和受害者的痛苦)

5、台灣:在校園內,為達到特定不法行為的犯罪意圖,以強迫威脅為手段,壓制被害人的抵抗能力和意圖,而針對學生、老師、學校以及校外侵入者之間所發生的暴行、破壞以及侵害生命、身體、財產的行為 。(強調暴力和犯罪性質)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攻擊性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定義為欺凌?起外號?辱罵?推搡?打架?而當被欺凌者有怎樣的主觀感受的時候就可以界定為TA被欺凌了?這些搞不清楚,所以才會有北京中關村第二小學學校回應『尚不足以認定涉事學生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的說法。

二、為什麼會有校園欺凌事件?社會學怎麼看?

現在很多有關校園欺凌事件的研究大多都從心理等微觀層面進行分析,而社會學在看待這一問題的時候視野會更大一些。

1、社會整合和社會失范

還記得塗爾幹嗎?剛剛介紹過他。還記得他的《自殺論》嗎?還記得他在自殺分類中其中有一類就是因社會失范而導致的自殺嗎?什麼是社會失范?先回到塗爾干所強調的集體意識,一個集體擁有一個普遍的情感與規範,並且個人都認同這種情感和規範,這樣就達到了社會整合。

然而,中國目前面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轉型時期,至少在整個社會大範圍下很難有這樣的一個集體意識,同時學校、家庭的整合機制也不高,所以校園內部就易產生失范狀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多種價值的混雜,你以為小學生、中學生就不會學嗎?15年的時候,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一位副班長以檢查作業和背書為由,逼迫同學進貢,勒索不成就逼迫同學吃屎喝尿。這其實就是當今社會中權力濫用、權錢交易滲入校園的結果。

2、社會化

社會化概念在社會學分析個人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什麼是社會化?大概是說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掌握這個社會環境所要求TA的價值規範、知識技能,從而能夠積極適應社會。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從你很小的時候,你的的父母、學校就開始規範約束你的行為,你不可以罵人、不可以偷盜、不可以打架,要好好學習,直到你把這些規範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不需要被別人提醒也可以很好地遵守,步入社會工作後沒有犯罪傾向,能安定地為社會做貢獻,好,這可以說明你的社會化成功了。

但是,中國目前社會化的教育做的不夠好。不夠好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父母、學校不會教育或者教育方式有問題,恐怕是因為父母很多時候是缺席的。在很多校園欺凌案件中,受害者和施害者很多時候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要麼大多發生在城鄉結合部等留守兒童聚居的地方。

父母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當然很多時候不能全怪父母,城鄉問題是中國目前很大的一個社會問題,許多社會事件都可以從這裡找到原因。所以現在很多社會學研究就聚焦人口流動、農村貧困、城市化的問題,不是沒有道理的。

3、亞文化在學校內的滋生

這裡又有一個概念:亞文化。什麼是亞文化?通常一個群體內會有一個主流文化,比如學校里就是倡導學生好好學習,並以成績好的學生為標準,這一切都在告訴學生:只有成績好、符合學校規範的學生才會受認可。但是哪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怎麼辦?他們既然無法得到主流文化的認可就會傾向於建立自己的亞文化群體。於是就會形成學生中的幫派組織,很多學生自稱「大哥大」「大姐大」,在學校里橫行霸道。這也是為什麼通常學習成績沒那麼好的學生會更加容易打架鬧事。其中就是亞文化在起作用。

他們形成這樣的亞文化群體,就更有可能反對學校的主流文化,從而在其他方面得到自己價值的彰顯。那麼只能通過暴力或者欺凌其他同學這樣的手段加以實現。

至於對策問題,我還是不要貿然胡說了。這裡就是想為大家提供一個社會學的解釋視角。

下一次,別再說社會學無用了好嗎?你連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的話,這個學科跟你有什麼關係?

參考文獻:

〔1〕李燕秋, 校園欺凌研究綜述,現代學校治理事例 ,2016·07

〔2〕魏葉美 范國睿, 社會學理論視域下的校園欺凌現象分析,教育科學研究,2016.02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同步專欄文章(不定期有社會學寄語發送給大家哦~)

直接微信搜索:M-sociology


推薦閱讀:

孩子所在的學校發生了欺凌事件,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主動引導孩子對欺凌事件的認知?
如何評價日本動畫電影《聲之形》與《嫁給大山的女人》在大眾口碑間的兩極分化?

TAG:社会学 | 校园欺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