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大英帝國,竟完整保留在這個東南亞國家

生在中國最具殖民風情城市之一:青島老城,讓我對各種舊殖民地有著難以言說的情結。譬如對中國最後兩座殖民地:香港和澳門,我上百次造訪都未厭倦;而曾生活了五年的上海,最喜歡的也當是法租界區。各種殖民老城裡那一棟棟充滿歐式風情的老屋,既有著方方正正的現代建築所遠不能企及的美感,同時又像在默默訴說那一段辛酸的屈辱歷史。

早知道緬甸在二戰前曾受英國殖民50多年,探訪殖民遺迹也是這次緬甸行的重要部分。可當真的來到這裡,卻還是被這裡遺迹之多,保存之完好所驚詫。細細想來,除了被殖民時間長外,之後軍政府的長期統治,既使得緬甸遠離戰亂,又導致經濟發展停滯——可這都為老建築的保留,無形中創造了條件。在幾乎走完東盟全部國家的今天,要我在東南亞找出保留最多歐洲元素至今的地方,毫無疑問是緬甸。

眉繆,穿越到19世紀的英國小鎮

對英國舊時鄉村的印象,幾乎都來自電影「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樸實的家,達西居住的豪華莊園,再加上那彷彿能透出屏幕的青草和泥土氣息,便是我能想像出的全部樣子。這所有的想像,竟在距離曼德勒只有2小時車程的眉繆(又名彬烏倫),完全變成了現實。

Lonely Planet說這是一座曾受英國人喜愛的度假小鎮,我只當是一座普通的緬甸小鎮,有幾座老建築殘存而已。可從下車的那一刻,我就再也分不清這到底是緬甸,還是19世紀的英國——被薄薄塵土覆蓋的小路,兩側布滿肆意生長的雜草,透出特有的芳香;而在那19世紀風格的舊圍牆裡面,竟是一座色彩紅得彷彿剛刷過漆的老教堂。而遊走於街道中,完全按傳統樣子打造的馬車,伴隨著馬蹄的噠噠聲,讓這幅靜止的畫面瞬間轉化為鮮活的電影場景。

騎著客棧的免費自行車,我花了一下午在這裡來了個深度游,每一條街都不願錯過。事實上,每條街都能給我新的驚喜。最令人驚訝的是房子的狀況,你根本看不出它們大多都已經歷百年,一切就像剛剛建成,可風格還是19世紀的樣子,讓人難免以為穿越。探究起這些房子現今的用途,原來要麼是政府機關,要麼是富豪宅邸,最差也用來開高檔餐館,難怪可以得到如此精心的維護。

所謂「高檔餐館 」,開在一座曾是私人宅邸的老房子里,連附帶的庭院都得到完整保留。說「高檔」,其實一份套餐也只要二十幾塊人民幣,甚至便宜過國內很多街邊排檔。可訓練有素的侍者彬彬有禮的服務,加上精心布置的就餐環境,讓在這裡一個人吃飯都變成了一種享受——百年前趾高氣揚的英國殖民者,得到的也不過如此吧。這裡唯一的「不模擬」,也是讓我因此慶幸不已的,是菜單里並不是難吃英國炸魚薯條,而是正宗而美味的緬甸菜式。

路過一所私立學校,成排轎車停在門口,傭人嫻熟地接過剛放學孩子的書包,開車回家。而坐在副駕駛的孩子,啃著零食,臉上洋溢著笑容。

這就是當地人的生活嗎?

要感謝回程時騎錯了路,不小心拐進了一座貧民窟。瞬間從英國小鎮變成垃圾滿地,污水橫流,散發陣陣惡臭。兩側全是肆意搭建的鐵皮甚至竹木房屋,擋風遮雨恐怕都困難。透過縫隙看到屋裡,幾乎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房屋的主人自然也是衣衫襤褸,骯髒不堪。可讓我驚訝的是,縱使生活已如此艱難,這裡的人還是無一例外,面帶笑容向我大聲打著招呼,無論是用英語還是當地語言。

這種友善不僅存在於貧民窟。走在街上,甚至會有本步履匆忙的路人專門停下來,用英語問我是否需要幫助,接著熱情推薦給我附近隱藏的好地方(真的好看又免費,絕對不是托)。讓人不得不感慨,在如此懸殊的貧富差距之下,共同的信仰(佛教)和微笑才是連結所有緬甸人的紐帶吧。

而比這座小鎮更讓我驚訝的,是郊外的植物園。外國人5美元的門票在緬甸簡直是天價,然而從來沒覺得花得這麼值過。我花了整整一上午,都沒把這裡全逛完。整座園子都完完整整保留著百年前的樣子,甚至包括那種難以言說的貴族氣息。我先是在園子最好的位置,有著皇帝一般居高臨下視角的餐廳來了頓愜意的早餐,連吃帶喝只花了人民幣15塊。接著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流連於這裡的山林和湖泊之中。3塊錢買了一大杯冰淇淋,邊啃邊坐在湖邊,靜靜看成群的黑白天鵝來回遊弋,甚至對我毫無懼怕,走上岸來「打招呼」。

眉繆地處高原,百年前便是避暑勝地,也是我此行在緬甸唯一完全不感到熱的地方。即使在這裡坐上或走上很久,也只有微涼的風輕拂,而毫無燥熱之感,這在整個夏天的東南亞,都是少見的好去處。

仰光,塵封百年的英國都會

如果說眉繆是座英國小鎮,那一直是殖民地首府的仰光,當仁不讓就是英國都會了。這座城市當然有大片雜亂而平庸的新城,甚至郊外還有現代化的工業區,可這都沒影響英國殖民老城裡,幾乎所有建築都完好地保留至今。同眉繆相比,這裡的建築要雄偉得多,用途自然也更多樣,又因不同的主人而使它們受到了不同的維護待遇,既有眉繆那樣光潔如新的,更多的是維護不那麼妥善,斑駁的牆面竟長出藤蔓的。那種景象,就像這裡的人類突然消失了100年。

無論維護水準怎樣,這裡的建築竟全都是「活的 」——百年前是郵局的,現在還是郵局;是海關的,現在還是海關;是一般人住不起的豪華酒店的,現在……還是住不起。究其原因,當然是積貧積弱的緬甸蓋不起,也蓋不出更合適的新房子了吧。酒店住不起,海關也進不去,郵局大樓就成了體驗老建築的最佳場所。不知道你有沒有在電影里看到過舊時郵局的樣子,這裡就是這樣,甚至連寬敞的大廳里顧客嘈雜的聲音都一模一樣。青島也曾經有這麼一座德國人留下的老郵局,記憶里還依稀有兒時那裡的樣子,可自從大家歡天喜地拆掉老郵局,改建了幾十層高的商業大樓,那段記憶便再也不可能恢復了。感謝仰光,讓我又回到了小時候的老郵局。

仰光的老建築之前能得到保留,完全是因經濟停滯的僥倖。可隨著軍政府統治的結束和可以預見的未來經濟起飛,難免讓人擔心會重蹈90年代中國的覆轍,用拆掉珍貴的老房子,作為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的代價。讓人意外和欣慰的是,竟在老城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發現了一座致力於保護緬甸老城的基金會,和它們精心布置的小展廳。看老照片里那個百年前的仰光面貌,竟除了行駛的車輛造型不同外,和現在的老城幾乎沒有區別,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仰光老城的珍貴,以及把這裡能繼續保留下去的重要。

找到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我毫不奇怪他們都是外國人。他們向我坦承,他們的力量還太渺小,很多時候並不足以影響政府的決策,甚至得不到緬甸普通人的支持(這和90年代的中國何其相似),但他們會一直努力下去。

走的時候,我毫不猶豫捐掉約合40人民幣的錢,這幾乎是我一天的餐費,但卻是如此心甘情願。我只是希望,當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可能的第十次回到這座城市的時候,我還能看到同樣的街景,找到同樣的回憶。

毛淡棉,斑駁老屋裡的大學校園

毛淡棉是我計劃造訪的第三座緬甸殖民老城,可經歷了眉繆的秀麗和仰光的雄偉,這裡大多建築已難以給我帶來什麼新鮮感。正當打算回房睡覺,卻意外拐進一座院子。這裡所有的老建築不僅斑駁不堪,還都因常年雨淋卻缺乏任何維護而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黑色水漬,身臨其境時甚至帶有了些魔幻氣息。

我自以為又是一座廢棄的建築罷了。可走近看招牌,竟是毛淡棉大學的校園,然而卻空無一人,才意識到那是個周末。我只好努力透過灰暗的玻璃望向教室里,卻只看到一片破舊;再從張貼的各種緬文通知里儘力找出能辨認的英文和數字,期待可以從中挖掘到一點點信息,然而都是徒勞。

正準備失望離開時,卻撞見一人。看他稚嫩的面孔還以為是學生,卻發現是這裡的老師(當然他自己也剛畢業不久)。可惜他教緬文而不是英語,所以也只會簡單的英語。他說,這裡的專業有緬文、英文、歷史等,因為條件限制幾乎都是文科,理科只有數學、計算機和剛開的物理。我們聊起緬甸的教育,他說緬甸大學生讀書都很刻苦,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而緬甸人受教育的機會並不算差,文盲率也遠低於同類國家。說這話時,他眼神中帶著滿滿的自豪和希望。

雖然我想,在這種環境,和如此年輕老師的教授之下,教育水平不由得讓人打一個問號。可這,至少讓年輕人有書可讀,有學可上了。想起剛剛無意闖進的毛淡棉公立圖書館,儘管房間不出所料地破舊且昏暗,可藏書卻被整整齊齊堆放著,甚至還有電腦可以使用,而一旁簡易的桌椅坐滿了求知若渴的人們。

這一路,我看到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仰光的鬧市,和緬甸很多其它地方。圖書館,簡直是我看到各種簡陋的公共服務中,唯一讓人滿意甚至驚喜的。突然想起小時候常常看到的那張,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的照片,那種求知若渴的眼神,現在一定也出現在緬甸很多人的眼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希望工程」這四個字,已悄悄地消失了很久了。不是因為大家不關注教育了,而是我們國家絕大多數孩子都擁有受教育的機會了。

緬甸的明天,一定也會是這樣。

————————

我是侃叔,曾經的技術宅,現在的職業旅行家。我是Lonely Planet中文作者,窮游錦囊作者,是曾鼓勵無數人勇敢踏上旅程的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本專欄。而我的故事,都在這篇文章里了:侃叔:從復旦技術宅到職業旅行家,我想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

~~~~

P.S. 我正在準備我的第二場知乎Live:第一次出國旅行?懂這些就夠了!(點擊參與)時間是12月12日周一晚8點,我希望可以把這些年的經驗和收穫,親口講給正在猶豫是否要出發的你們聽。歡迎大家參與~


推薦閱讀:

關於英國大選提前的疑問解答:科普新聞中常見名詞
黑五??黑色星期五!!!剁手啊,搞事啊!
原來美國人和英國人也「重男輕女」!
英國眼中的智慧城市長啥樣?這些地理空間數據告訴你答案

TAG:旅行 | 英国 | 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