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 ----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十一節/共十三節
第十一節 真理11.1哲學問題的答案
哲學的終極問題,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問題,而是非常簡單的問題。人們經常笑談,被小區保安攔下,並問了三個哲學的終極問題:(1)你是誰?(2)你從哪裡來?(3)你要到哪裡去?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人生論的問題,哲學還包含知識論和世界論。我們來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對哲學的分類:
人生論---目的在於求一「對於人生之道理」,人生論亦可分為兩類:研究人究竟是什麼者,研究人究竟應該怎麼者。
知識論---目的在於求一「對於知識之道理」,知識論亦可分為兩部:研究知識之性質者;研究知識之規範者。
宇宙論---目的在於求一「對於世界之道理」,宇宙論還可分為兩類:「本體論」,研究宇宙的本質,「宇宙論」,研究世界之發生及其歷史。
馮友蘭當時用的是文言文,我們用現代漢語再講述一遍:
人生論:(1)人是什麼?(2)人應該如何生活?(3)人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知識論:(1)知識是什麼?(2)人如何認識世界?
宇宙論:(1)宇宙是什麼?(2)宇宙如何運行?
而這三個方向的問題又交錯在一起,相互產生影響。比如知識論會影響人生論和宇宙論: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會決定自己如何生活,也會影響人類對宇宙的看法。
接下來我們一一解答哲學的終極問題,問題很簡單,而答案也很簡單。但簡單的答案讓人第一眼看上去和「迷信」似乎沒有區別,所以在每個簡單的答案之後,又增加了「解讀」來進一步深入解釋。
11.1.1 人生論
(1)人是什麼?
答案:人類是神的兒女。
解讀:人們一般認為自己由父母生育而來,我是「人子」。但是父母又從哪裡來呢?從爺爺奶奶來,那人類的始祖從哪裡來呢?達爾文用進化論來解釋,人類由動物進化而來。那我們再一直往上追溯,第一個活著的生物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由死的物質進化來的嗎?當然不是,死的物質無法自己進化為活的物質,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無法解釋的環節。第一個活著的生物只能是由神而來,所以本質上人類是由神而來,或者說第一對男女由神而來。
而父母為什麼要生育嬰兒?父母是受求生欲的驅使,因為自己要死亡,所以生育下一代以延續生命。父母的性行為也是受性慾的驅使,而性慾和求生欲就是神的意志,人類無法拒絕。人類可以拒絕性行為,卻不能沒有性慾;人類可以選擇死亡,卻不能沒有求生欲。所以父母生育嬰兒是受神意志的驅使。
由以上兩段解讀可以知道:本質上人類的精神和肉體都來自於神。當你發現自己的精神和肉體都來自於神,你就會認識到自己就是神的兒女。人類經過思考,正確認識神,由「人子」轉變為「神子」。
(2)人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
答案:人類從自由,快樂和永生的神國中來,最終會回到神國中去。
解讀:單純認識到精神和肉體來自於神,對人類的生活沒有實際意義。更加重要的是認識到,人類最初被創造時,是生活在樂園中的。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在人出生時就具備滿足的條件。人類有食慾,自然循環的大自然提供了無窮的食物,而人類天生處於自然界的最高層次;人類有性慾,出生時就有男有女。人類無需任何努力就能滿足食慾和性慾,人們自由,快樂且相愛。佛教稱為「具足戒」,也即因為天生慾望就是能夠滿足的,所以人類無需為滿足慾望而作惡,自然就達成了「戒」。人類也不以神創造的身體和慾望為羞恥,而是天生地認為一切都是潔凈的。佛教稱為「清凈眼」,一切本自潔凈,所以人生來就無罪。
這個「樂園」,基督教稱為「神的國」,神國里人人都認識到自己就是神的兒女;而佛教稱為佛國,佛的意思就是覺悟者,佛國里人人都覺悟了。覺悟到什麼呢?那就是本來一切就是潔凈的,宇宙本來就是「清凈世界」。
這裡再一次提到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論認為生物是不完美的,需要不斷發展自身,進化成為更好的樣子。而實際上人類生而完美,生而具足,根本無需進化。
(3)人為何離開神國,並且會死亡?
答案:因為人類犯了原罪,不再榮耀神,而以神賜予的身體和慾望為羞恥。人類犯罪的代價就是死亡。
解讀:人類由自由,快樂和永生的神國中離開,得到的是束縛,痛苦和死亡。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羞恥神賜予的身體和慾望,人類不再榮耀神,而以自己創造的「倫理道德」為榮耀。這使得人類失去了真本,陷入了虛偽的生活。人類開始表面上「假冒為善」,內心卻因自然慾望不滿足而痛苦。人類為了使自然慾望滿足被迫相互競爭,而一切的罪惡就因此開始了。正是因為人類陷入了虛偽,所以人類開始追求真理。
佛教最基本的佛法就是「苦集滅道」。「苦」就是指人生有各種苦難,悉達多見到了病,老,死,從而開始思考人生。而「集」則是找到「苦」的原因,將之「集中」到一個點上,那就是「原罪」,佛教稱為「先世業障」。「業障」就是指人類以自己的身體為不潔凈,自設障礙使得自己性慾不滿足。而「業障」從哪裡來呢?是由人類的父母遺傳給了孩子。小孩子在出生時並不以身體為羞恥,父母教會了孩子羞恥自己的身體。所以佛教在「業障」前增加了「先世」,而基督教則在「罪」前加上了「原」字。這都表示罪是由上一代人類遺傳下來的,下一代人類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原罪,並且認為這很正常。
死亡意味著神將帶有原罪的人消滅,而出生則意味著新一代無罪的人誕生。無罪的嬰兒從父母繼承了原罪,在痛苦中度過一生,然後繼續選擇將原罪遺傳給下一代。人類社會就以這樣的方式延續著「原罪」。「原罪」導致人類慾望不滿足,為了滿足慾望,人類被迫做了許多惡事。
(4)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應該如何生活?
答案:人生的意義就是去除原罪。人類應該順從神的意志生活,也即順從本心生活。
解讀:對於個人來說,人生的意義就是擺脫原罪,不再羞恥自己的身體和慾望。人類不應與自己的內心自相矛盾,在偽裝下生活;而是應該順從內心的慾望,真本地生活。
佛教「苦集滅道」中的「滅」,就是指消除「先世業障」,不再以自己的身體和慾望為羞恥,而是視一切為潔凈,佛教稱為「清凈眼」。原始佛教僧眾托缽乞食,乞得什麼就吃什麼,密宗則有男女雙修的密法,並有歡喜佛的造像。耶穌基督稱自己「貪食好酒」,並宣稱「娼妓先進神的國」。佛教和基督教的這些教義就是指出:食慾和性慾都是潔凈的。由於「以自己的身體為羞恥」是上一輩人教育的結果,人類小時候並不羞恥自己,所以人類去除原罪,就是找回自己的真本。佛教稱為「識自本心」,而基督教稱為「回到小孩子的式樣」。人類只有遵循自己的「本心」生活,才是自由和快樂的。而人類的「本心」就是神規定的,所以順從自己的內心就是順從神的意志。
認識到「一切都是潔凈的」,就是佛教的覺悟,佛的意思就是覺悟的人。而基督教則認為「人類就是神的兒女」,人類認識到「神所創造的一切都是潔凈的」,就能擺脫世俗倫理道德的約束。所以佛教的最終目的是要人自己成佛,而基督教的最終目的則是要人認識到自己就是「神的兒女」。
當個人覺悟後,就能認識到人類社會最終的樣式----神的國。人類社會的最終樣式早已註定,那就是「回歸神國」。世界在神賜予的自然慾望和死亡的驅使下,必然會回到神國。而在這個過程中的人類只需要也只能理解世界的發展。使世界回歸樂園,使人類自己自願拋棄原罪,這就是神的工。所以耶穌在約翰福音中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約翰福音 4.34)耶穌和釋迦在悟道後,都開始傳播真理,只要人類不再教下一代羞恥自己的身體,下一代人類出生時本就不羞恥自己,極樂世界就會自然到來。而這就是唯一有用的「工」:約翰福音 6.28~6.29 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才算作神的工呢。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作神的工。只要相信神創造的自己是潔凈的,就在作神的工。當人類全部都遵循自然規律拋棄原罪,世界才能變為極樂世界。基督教稱為「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而佛教則認為人類本來就是佛,只是迷失在「業障」導致的「虛妄」中。所以人類只要真本地生活,自身就是佛;而當人類全部覺悟後,佛國就會到來。所以對於人類整體來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在神的意志的驅使下回歸真本的過程,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和意義就是重回神的國。
(5)人類如何獲得永生?
答案:人類只能相信在原罪消除後,世界重回神國。那時神將改變「生死」的公理從而獲得永生。
解讀:在現今人類自相矛盾的社會中,人類自相競爭,被迫操勞,失去了自由和真本。叔本華認為:「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痛苦史,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間搖擺。」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馬克思認為「強加給人類的異化的勞動,使得人類感到痛苦而不是幸福。人類只有在空閑的時候才感覺自己像人。」耶穌則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人類在神意志的推動下,必然會回歸真本,重獲自由;而人類社會在神意志的推動下必然會回到神國,人類生而具足,根本無需操勞。世界的發展歷程就是:由神國到有罪的世代,再由有罪的世代回到神國。而出生與死亡相當於神的「自潔」程序,它使有罪的人死亡,重新造出無罪的人。從神國轉變為有罪的世代,意味著人類的公理被改變,永生變為死亡和出生;而從有罪的世代轉變為神國,意味著人類的公理再次被改變,死亡和出生變為永生。公理由神創造,只有神能夠改變公理,所以人類只能依靠神才能獲得永生。
因為神國就在地球上,只需要人類自身的覺悟,所以去往極樂世界並不是去其他地方,而是回到人人覺悟後的地球。所以基督教稱為「末日復活」,也即在神國到來後,覺悟的人將復活;而佛教稱為「未來佛」,「往生極樂世界」,即在佛國到來後,覺悟的人將重生在佛國里。
而在人類社會回歸神國的過程中,已經覺悟的人為什麼依然會死亡,而不在現世得永生呢?耶穌和釋迦都死亡了。因為在有罪的世代生活是虛偽和痛苦的,叔本華認為「生命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覺悟者的願望就是在神國中永生,在快樂和自由中永生,而不是在勞累和痛苦中永生。對於覺悟者來說,死亡不再意味著終結,而是意味著重歸真本,重回神國。耶穌稱為「回到神那裡去」,而釋迦稱為「往生極樂世界」。
對於覺悟者來說,死亡不再是否定自己的求生欲,而是肯定自己的求生欲,肯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在覺悟以後,所做的事情就是傳道,促使人類社會儘快回歸神國。釋迦和耶穌在覺悟後的時間裡,全部都是在傳播真理。耶穌稱為「天國的福音」,釋迦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神創造的世界超越邏輯,卻又完全符合邏輯。人類先天相信邏輯,也即相信因果。「信神」就是指:人類相信只要自己擺脫了原罪,榮耀神賜予的真本,神的國就會到來。在神國中,人類已經回歸真本,一切的罪惡已經消失,死亡已經失去其存在的原因。所以神國中人類是永生的,因為不再需要死亡使人類回歸真本。這就是信仰的本質。
11.1.2 知識論
(1)人如何認識世界?
答案:人類在相信神創造的基本概念「時間,空間和邏輯」之下,通過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認識世界。
解讀:在15到16世紀的西方哲學史上,有兩派「知識論」同時興起,他們被稱為「英國經驗主義」和「大陸理性主義」。英國經驗主義認為,人類出生時是一張白紙,知識全部來源於後天的經驗。而大陸理性主義則認為後天的經驗不可靠,人類通過自身精神的理性可以得到完全可靠的知識。最著名的理性思考就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懷疑感官經驗,他試圖找出一件無法懷疑的事情。通過自己的思考,他發現了一件絕對正確的事情:那就是「我正在懷疑」這件事本身。所以笛卡爾確定一定有一個「我」在懷疑,他通過自身的理性確定了自身的存在。
17世紀的康德則綜合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思想,他認為「時間,空間和邏輯」這些概念是先於經驗的。也即人類在出生時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同時被賦予了「空間」「時間」和「邏輯」的概念。人類在這些概念之下,才能理解世界並獲得經驗。人類在「邏輯」的概念下,才能通過理性進行推論證明。
19世紀哲學出現了「存在主義」,薩特指出「存在先於本質」。人類能夠思考的前提是:人類存在。人類首先存在,然後才能進行思考活動,所以笛卡爾弄錯了先後順序,存在是懷疑的前提,而不是其結論。維特根斯坦認為「世界是怎樣的這一點並不神秘,真正神秘的是世界存在。」海德格爾則認為「人類是被拋入世界的,人類並沒有自己要求出生」。無論是人類自身的存在還是世界的存在,都超越人類的認識。
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人類被拋入世界的同時,就接受了這個世界的設定:「時間,空間和邏輯」。這些設定超越人類的理性存在,人類無法理解它們的本質。當人類運用理性來分析它們時,就會自相矛盾,也就是康德的「二律背反」。比如「空間」,康德提出了兩個看似相反的結論:空間是有界限的;空間是無限的。人類運用理性分析「空間」時,就會發現有空間就有邊界,而有邊界則意味著邊界外還有空間,所以空間只能是無限的。但是人類所認識到的物質都擁有有限的空間,人類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才能理解世界。人類也無法沒有「空間」的概念。康德認為:「人類可以想像空間中空無一物,卻無法想像沒有空間。」維特根斯坦認為:「我們根本不能在空間之外思想空間對象,或者在時間之外思想時間對象。」
而這些基本的概念來自於神,所以人類只能在接受神創造的概念之下,才能開始認識世界。
(2)人類能夠認識到什麼?
答案:人類只能在「時間」,「空間」和「邏輯」的範圍內認識世界,也即人類只能認識神願意顯示給人的世界。
解讀:在人類開始認識世界前,自出生就被賦予了「時間,空間和邏輯」的概念。人類只能在這些先天的概念之下理解世界,而這些先天概念給人類的認知能力規定了一個範圍。康德認為:我們理解的事物永遠是我們能夠理解的事物。維特根斯坦認為:我們不能思考我們所不能思考的東西;因此我們也不能說我們所不能思考的東西。
能夠理解的事物和不能理解的事物的界限是什麼呢?那就是先天的設定「空間,時間和邏輯」。維特根斯坦認為:邏輯充滿世界:世界的界限也就是邏輯的界限。而對於哲學的任務,他認為:哲學應當為能思考的東西劃定界限,從而也為不能思考的東西劃定界限。而神學則是告訴人們,是神規定了人類認知能力的範圍。
科學就是人類在邏輯的範圍內認識世界的學科。對於哲學和科學的關係,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為自然科學劃定可以在其中進行爭論的範圍。比如物理學希望解釋宇宙的起源,但是時間的概念已經超越了人類的認知範圍,所以哲學則告訴物理學:人類永遠無法認識世界的起源。物理學希望解釋物質的本質,但空間的概念也超越了人類的認知範圍,所以哲學告訴物理學:人類永遠無法認識物質的本質。
(3)人類需要認識什麼?
答案:人類只需要認識一件事:神所創造的一切都是潔凈的。
解讀:人類因羞恥自己的身體而慾望不滿足,因自然慾望不滿足而痛苦煩擾。人類只需要認識到自身的潔凈,就能從痛苦煩擾轉變為快樂自由。耶穌認為人們「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佛教中則是「苦集滅道」中的「集」和「滅」,只要滅除人類自然慾望不滿足的原因,人類就能生活在極樂之中。
人類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類為了獲取權力自相競爭的結果。而實際上人類只需要擁有天生就有的權力,就能快樂滿足。正是由於原罪,人類失去了本有的權力,陷入了無盡的工作和操勞中。人類本應在自然慾望完全滿足,自由相愛之下憑藉自己的興趣探索世界,而不是為滿足慾望而被迫工作並相互競爭。
11.1.3 宇宙論
(1)宇宙的本質和起源是什麼?
答案:宇宙的本質和起源是神。
解讀:首先來看世界的起源,「大爆炸」學說是被現代物理學界最被廣泛認可的假設。「大爆炸」學說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奇點是時空的開始,在奇點之前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這裡又一次提到了世界的基本設定:時間和空間。人類只能在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下認識世界,但它們本身超出了人類認知能力的範圍。人類試圖解釋它們時,就會自相矛盾。奇點就是物理學界試圖解釋時間和空間的結果----人們根本無法想像沒有時間,也無法想像沒有空間。物理學屆為空間和時間找了一個起源,可是卻遇到了新的難題,他們無法解釋為什麼奇點會出現。奇點的起源又是什麼呢?
尋找起源的駁論就在於,一旦找到一個起源;人類就會詢問這個「起源」自身又是從哪裡來呢?起源的問題可以無限上溯,它的最終源頭只能是一個「自有永有」的事物。但「自有永有」的概念已經超越了邏輯,超出了人類的認知範圍。「自有永有」就是指「存在」,人類和宇宙首先存在,然後人類才開始探索宇宙的本質。世界的存在和人類自身的存在是先於人類認知的,也即先於人類的證明。所以康德說:「上帝的存在無法被人類的理性證明」。因為神先於人類的理性存在,正是神賜予了人類理性思考的能力。
再來看世界的本質:現代物理學最新提出了「弦理論」來解釋物質的本質,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是由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組成。但是「弦」依然有形狀,人們依然可以問「弦」是什麼組成的。「弦」只要具備形狀,就一定可以再分,所以「弦」絕不是世界的本質。中國的莊子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人類試圖用分割法來了解物質的本質,卻發現物質可以無限再分,永遠分割不到盡頭。人類只能在空間的概念下理解物質,但空間的概念卻使得物質可以無限再分。只有擺脫空間的概念,才能認識物質的本質。第一個試圖突破「空間」概念來理解物質的哲學家是萊布尼茨,他提出了「單子說」。他認為物質是由單子組成,單子是非物質的精神性的東西,不具備形體,因而是單純的且不可分的。可是人類只能在「形狀」的概念下認識物質,人類也沒有手段去認知沒有「形狀」的物質。
而對於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精神,人類則完全沒有手段直接認知它,而只能通過有形的物質間接認知精神:比如人類能夠認知小腦,腦幹,大腦能夠影響精神活動的哪個方面。人類通過觀察物質的運動,能夠總結出「萬有引力」等力學定律,但人類卻無法了解引力的本質:為何質量會產生引力?人類可以通過觀察有形的物質來理解無形的規律和精神,卻無法直接認知它們。
所以我們似乎得到了一個壞消息:人類天生就永遠無法認識世界的本質和起源。人類雖然無法認知物質的本質,但是卻可以使用物質來滿足自己的慾望。人類根本不需要認知蘋果的本質,就可以吃掉蘋果滿足食慾。所以真正的好消息是:人類根本不需要認識物質的本質。維特根斯坦說:「哲學將通過清楚地表達可說的東西來指謂那不可說的東西。」「凡是能思考的東西都能清楚地思考,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清楚地說出來。對於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人類通過自己能夠認識到的事物,通過能夠清楚表達的事物,就能感受到神的愛,公義和權力。
(2)宇宙如何運行?
答案:宇宙按神規定的公理運行。
解讀:這裡主要談論科學,哲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
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宗教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維護自己的權力,歷史上曾經有段時間反對科學。宗教害怕科學的發展,會推翻「神創論」,從而失去對信徒的控制力。為了證明神的存在,宗教捏造各種「神跡」,卻一一被科學擊破。這使得人們認為宗教是科學進步的反面,是迷信落後的代名詞。而宗教自身也錯誤地理解神,用道德和戒律來約束人類。錯誤的宗教不能使人類在現實中受益,也無法展示神的公義之處。只能用死後會得好報來安慰信徒,這使得宗教變成了「精神的鴉片」。錯誤的宗教受到了哲學家們的批判,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羅素都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批判壓抑人性的宗教教義。而實際上,宗教是倡導自由的:基督教的耶穌說:「真理必使你得以自由」,佛教的釋迦則用了「解脫」這個意思相同的詞。宗教也是倡導真本的,慾望就是人類的真本。耶穌說:「娼妓倒比你先進神的國」;佛教的歡喜佛更是直接顯示了慾望的滿足。正是神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慾望促使人類回歸真本,死亡促使人類思考人生。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神跡,是神賜予的慾望和死亡促使人類社會越來越向「極樂世界」邁進。科學,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矛盾,而是超越。
回到「公理」的概念上來,公理正是科學,哲學和宗教劃分界限的關鍵點。比如時間,空間就是自然界的公理,而邏輯則是思想的公理。
科學是在公理的前提下探索世界的學科。科學實驗的方法就是在「邏輯」的基礎下,採用歸納和推理的方法得出結論的學科,所以科學實驗只能在邏輯的界限內進行。而哲學是研究公理的學科,比如哲學研究「邏輯」本身。哲學發現人類被限制在了公理之下:人類的身體被限制在「空間」,「時間」,「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環」之下,而人類的理性思維被限制在了「邏輯」之下。哲學向人們揭示了這個界限,人類的思想和身體都越不過這個界限。而宗教是研究如何超越公理的學科。世界的公理為何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比如人的壽命為何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明明人們都希望永生卻不得不死亡。一定是人類出現了問題,這個世界的設定「公理」才會是這樣的。問題在哪裡呢?基督教指出人類羞恥自己的身體,陷入了自相矛盾,不再榮耀神;而佛教則指出,人類不再以自己的慾望和身體為潔凈,使得人類陷入了虛偽,喪失了真本。基督教和佛教都指向了一點,那就是人類因為認為自身不潔凈,否認自己的真本,從而導致了痛苦和死亡。人類無法靠自身超越死亡,只有順從神,認識到自己的潔凈,才能慾望滿足。人類快樂自由,才能不再相互競爭,而是轉為相愛,那時世界才能變成樂園;也只有依靠神,才能超越死亡獲得永生。神規定了世界的公理,也只有神可以改變世界的公理。
(3)宇宙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榮耀神。
解讀:從本書第一章第一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各個階層都在以自己認為能夠獲得榮耀的方式生活。貧民階層由於其收入較少,所以他們認為物質豐富是榮耀的象徵,他們喜歡便宜且量大的物品;他們存在炫耀心理,社交時急切地想向別人展示快樂,以隱藏自己實際並不快樂的內心。中產階級認為自己的身份地位得到「社會的承認」是榮耀的象徵,所以他們在生活里追求的恰好是那些缺乏個性的,標準的,可以明確指示身份的物品,比如房子和車子。而上層階級則認為越是在不必要的地方花錢,越能體現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認為「有閑」和「尚古」是榮耀的象徵。而「看不見的頂層」則只接受祖宗的遺產,自己完全無需工作就能過上富足的生活;但為了躲避人們的嫉妒,他們不得不遠離大眾的視野。
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人類社會中最高的榮耀:那就是神的榮耀。人類只需要接受神的恩賜,就能獲得自然慾望的滿足,人類生而具足。「所有的工作」都是可恥的,是階層低下的標誌,人類根本無需工作,世界本來就是天堂。人類能夠完全遵循自己的內心生活,就是最高榮耀。對於榮耀的問題,耶穌認為自己「不受從人來的榮耀」,而人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神來的榮耀」;佛教《大本經》描寫悉達多出生時說「天上天下,唯我為尊」,意思就是說人類天生高貴。
但是現今的宗教卻以錯誤的方式榮耀神,最常見的方式是禁食和禁慾。漢傳佛教以素食和禁慾標榜自己的潔凈,以此為榮耀;天主教的神父則以獨身,將自己「獻給」神為榮耀。第二種方式就是毫無意義的祈禱和讚美,比如佛教有著名的「念佛宗」,居然號召人們單靠口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基督教的方式則是人們穿著潔白的衣服合唱「讚歌」。眾多懼怕疾病和死亡的人們,則認為單靠祈禱就能治病,並偽造各種疾病治癒的例子,從而陷入了迷信。第三種方式就是道德,康德為道德而懸設上帝,李安拍攝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居然認為人類用虛假美化的故事代替真實殘酷的事實是選擇了上帝。這些錯誤的榮耀神的方式受到了哲學家們的嚴肅批評,馬克思稱之為「精神的鴉片」,而尼采則認為這是「軟弱的奴隸道德」。
11.2 哲學和宗教的終結
哲學和宗教就是為了回答人生的終極問題,而找到問題的答案就代表著哲學和宗教的終結。維特根斯坦說:「哲學的目的是從邏輯上澄清思想。哲學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學命題』,而是命題的澄清。」我們看到哲學學科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新命題,「後現代主義」,「現象學」,「結構主義」,「實證主義」。各種全新的定義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哲學的目的並不是創造嶄新的定義,而是要解決古老的問題。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應該廢除「解釋」而只是描述「事實」。他說:「我們必須廢除一切解釋,而只以描述取而代之。」人類並不需要創造各種「新的未知的理論」才能解釋世界,而是只需要認清本來就存在的世界。而對於各種哲學「理論」和「方法」,人類只是藉助它們理解世界,最終還是要回到世界本身。維特根斯坦將「自己的哲學」看成是梯子,他說:「任何了解我的人終究要認識到我的命題是無意義的。這些命題知只是他用來攀登的階梯,當他超越了這些階梯之後,他必須拋棄這個梯子。他必須超越這些命題,然後才能正確地看這個世界。」
而釋迦則有一個幾乎完全一樣的比喻,他將「自己的佛法」比作是船筏。金剛經1.29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釋迦為了向人們解釋佛法,創造了很多的定義和解釋。這些定義和解釋就像是船筏一樣,人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佛而活在極樂世界,釋迦將之比喻為「彼岸」。到達彼岸,需要渡過河流,在渡河時人們需要船筏,但是到達彼岸之後,沒有人再需要船筏了。到達彼岸的方式是覺悟,也即獲得「無上正等等覺」,漢傳佛教音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覺」是如何得到的呢?金剛經 2.11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45~2.46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人們在理解這句話是貌似得出了一個矛盾的理論:釋迦說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得到「正覺」。釋迦已經自己獲得了「正覺」,怎麼又會說沒有方法得到「正覺」呢?實際上釋迦的意思並不是沒有方法得到「正覺」,而是人們並不需要另外再得到「新的未知的正覺」,只需要認識自己的內心,找回自己本有的「正覺」即可。釋迦在菩提樹下開悟,獲得「正覺」之後說的是什麼呢?《華嚴經》:「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釋迦認為人人本來就具有佛的智慧,只是因為「妄想顛倒執著」而喪失了「正覺」。所以釋迦認為眾生本來都是佛,但因喪失了自己的真本而離開了極樂世界。後世的慧能在《壇經》中則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人類生而潔凈,生而具足,人類只需要認識到自身的潔凈,就能慾望滿足,而慾望滿足,人類就無需為慾望而犯罪。
再來看基督教,耶穌在《多馬福音》中說:「倘若你的導師說,『看啊,上主的國度在天空』,那麼飛鳥會先你而入。若他們對你說『它在海里』,那麼魚群會先你而入。其實,上主的國度就在你裡面,也在你的外面。當你走進你自己的裡面去獲悉,然後你就會明暸,你將認知--永活的父之子就是你。但如果你們不知曉你們自己,你們便住在貧困中而且你是那麼貧困。」耶穌說人類本來就是神的兒女。如果人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那人們將「住在貧困中」。這和佛教「本自具足」的說法完全一致,認識不到自身的潔凈,人類性的慾望和愛的慾望就被自身所限制,從而離開了樂園。而對於樂園,人類總是認為需要額外獲得其他物質,才能慾望滿足。比如馬克思就認為必須物質極大豐富時,才能實現共產主義。而實際上,人類在出生時,就已經擁有自己真正需要的一切。多馬福音51 耶穌的門徒問他說:「死者何時才能得到安息?新世界何時才會來臨?」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盼望的早已到來,只是你們認不清它而已 。」也即世界本來就是樂園,只是人類認識不清自己而已。現今的基督教總是教導人們要向神祈禱,希望神會賜予自己想要的。而實際上人類需要的一切,在自己出生時神已經賜予了人類。來看聖經收錄的福音書的記載:馬太福音6.07~6.08 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路加福音12.29~12.30 你們不要求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掛心。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也即在人類祈禱之前,自己已經擁有了一切,只是人類自己不去使用它們。
所以宗教的一切外在形式都會最終被消除,比如佛教的修行,現行的佛教將成佛的過程分為了幾個階段,稱為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或者稱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佛教某些派別認為人們必須按此果位一一修行,最終才能成佛。其中上座部佛教還認為人至多成為阿羅漢,不能成佛,釋迦是唯一的佛。這些固定的外在形式終將被消除,釋迦在《金剛經》中對此已經做了批評:1.38~1.49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這些「果」和「道」都只是中間過程,並沒有真正的用處。在《法華經》中,釋迦則說:「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即覺悟成佛是佛教的唯一目的。
而基督教中,在人們談論當時舊式宗教的殿宇時,耶穌則說這些殿宇最終會被拆除。馬可福音 13.01~13.02 耶穌從殿里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大殿宇么。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路加福音 21.05~21.06 有人談論聖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耶穌就說:論到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將來日子到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基督教的核心是要人們覺悟到自己就是神的兒女,自己的真本來自神,是潔凈的。注重的是內心對神的認識,而不是教會的建築物多麼華麗壯美。錯誤的宗教必然會被消滅,它們的建築物再壯美,也必然會被人們拆毀。基督教和佛教的殿宇建得再華美,也無法滿足人類的自然慾望。神賜予的自然慾望必然會驅使人們消滅錯誤的違反人性的宗教。
總結一下本節的內容:人類並不需要未知的方法,而是只要完全按照自己的內心生活,就能活在極樂世界中。人類只要覺悟到自身是潔凈的,就能快樂滿足。人類也並不需要通過禱告和神再建立什麼聯繫,而是認識到自己本來就是神的兒女。人類只需要不再以自己的真本為羞恥,即可去除原罪。人類也並不需要努力工作獲得大量物質才能快樂,而是只需要用好自己天生就有的身體即可。一切外在的宗教形式都會隨著時間消失,人類需要的只是內心的覺悟。
11.3 世界的真相
這一節將用最通俗的詞語描述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出乎意料的簡單。
神國世代(過去佛):
神創造世界和人類,神愛人類。神賜予人類肉體和精神,通過肉體將食慾和性慾賜予人類;同時神創造了自然循環賜予人類無盡的食物來滿足食慾,將人類分為男女來滿足性慾。神還獨獨賜予人類的精神最寶貴的一件東西:自由。自由使得人類處於自然界生物的最高層次。
世界是完美的,人也是完美的。此時的人類並不羞恥自己的身體和慾望,完全遵循自己內心的慾望生活,也即順從神的意志。人類自然慾望滿足,快樂,誠實,自由,相愛,生活在樂園中。
原罪世代(現在佛):
原罪的誕生:自由使得人類高貴,但人類卻選擇用自由對抗神,不再順從神。人類以神賜予的身體為羞恥,將自己的性器官視為不潔凈,這就是最初的罪—基督教稱為「原罪」。人類不再順從神賜予的慾望,也不再榮耀神。人類拒絕承認自己的真本,陷入了虛偽的,「自我矛盾」的生活。「原罪」產生的羞恥感如屏障一樣使人類不再相愛,所以佛教稱原罪為「先世業障」。
原罪世代:人類犯罪的代價就是死。但神是仁慈的,也是萬能的,神要人類自己自願消除原罪,回歸樂園。神使有罪的人類的肉體逐漸衰老死亡,但神賜予人類的性慾和求生欲驅使人類自願創造出新一代的人類來替代自己。新出生的小孩子並不羞恥自己的身體和慾望,沒有原罪。但人類的父母在明知自己說謊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將「原罪」遺傳給孩子,使得孩子重複自己虛偽的人生。人類社會上一代死亡,而下一代出生的「輪迴」就這樣開始了。
「原罪」使人類失去了性自由的權力,導致肉體的性慾得不到滿足。「原罪」使得人類認為性行為是不潔凈的,為了使性行為潔凈,人類創造了婚姻制度。人類以婚姻中的「忠誠」和「貞潔」來榮耀自己,而不再榮耀「自由」和「真本」。婚姻制度產生了人類的倫理道德,也導致了最初的私有制:夫妻為對方所私有。私有產生了競爭,競爭使得人類不得不被迫勞動,以獲取更多的私有物質來吸引異性,競爭也使人類不再相愛。但是在原罪世代中,人類只有物質的使用權,並沒有擁有權。死亡使得人類離開自己活著時辛苦勞動所獲得的物質。在人類沒有原罪時,人的性慾天生就是完全滿足的,人類根本不需要被迫勞動,也不需要被迫競爭。工作和自然慾望不滿足使得人類成為了自然界中的最低層次,自然界沒有其他生物工作,也沒有其他生物羞恥自己的身體。自相競爭使得人類勞累痛苦,自然慾望的不滿足也導致人類犯下了累累罪行,戰爭就是自相競爭最極端的方式。人類由相愛變成了相互競爭,世界也從樂園變為了地獄。
在原罪世代中,神的公義是真正的公義:以自己為潔凈的人,自然慾望滿足,快樂自由;不以自己為潔凈的人,自然慾望不滿足,痛苦虛偽。神的榮耀是真正的榮耀:以自己為潔凈的人,以自己的真本為榮耀,僅僅只依靠神賜予的身體就能獲得快樂,根本無需勞動;不以自己為潔凈的人,以虛偽的道德為榮耀,終生忙碌操勞。神的權力是真正的權力,追求擁有物質的人生,為了物質操勞一輩子,死亡時卻離開物質,竹籃打水一場空,人生的目的是錯誤的。順從神的人,使用物質來獲得內心的快樂,自然慾望滿足,死亡時相信神會使自己的靈魂超越世代,去往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樣式「極樂世界」。
原罪的消失:神賜予的自然慾望和求生欲驅使人類社會發展,新出生的人類慢慢開始認可自己的真本,不再被「原罪」所束縛。人類社會逐漸由保守走向解放,由束縛走向自由。
悉達多感受到了「老,病,死」等人生之苦,他覺悟到痛苦的原因----「先世業障」,只要認識自身的潔凈,人類就能生活在極樂世界。他稱自己為佛,意為覺悟者,並把自己的覺悟濃縮為「苦集滅道」四字,只要滅除「先世業障」,一切痛苦就會消失。
耶穌自出生就背負「私生子」的名聲,被人們認為是從「淫亂」生的。他發現人們錯誤地理解神,將神賜予的性慾看為不潔凈。神創造的一切都是潔凈的,人類的精神,肉體和慾望本質上都來自於神。耶穌稱自己為神的兒子,他將自己對神的正確認識稱為「神的福音」,並宣稱「神的國近了」,只要人類認識到自身的潔凈,世界就會變為「神的國」。人類將擺脫倫理道德的束縛從而獲得自由,人類之間的關係也將從自相競爭變為相愛。
人類以神賜予的身體為羞恥,違背神的意志,導致了自身的痛苦和死亡。人類自相矛盾,陷入了「假」的生活,所以才需要尋求「真」理。人類失去了自己天生就有的權力,所以才需要追求權力,在追尋權力的過程中,人類自相競爭而痛苦不堪。當人類徹底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潔凈的,原罪徹底被消滅,人類才能重新獲得自己本應有的權力,享受神賜予的身體和自然慾望。當人類自然慾望滿足,人類才不會為慾望犯罪,世界才能永久和平。而去除原罪只需要人類做一件事情:只需要不再把原罪遺傳給下一代即可,神已經通過「生死」進行著原罪的「自潔」。
神國世代(未來佛):
人類重回真本,去除虛偽,人類不再需要「真理」。人類只需要獲得天生就有的權力,就能活在極樂世界,人類不再需要勞苦來爭奪權力。人類完全順從內心的自然慾望,順從神的意志,世界成為「神的國」。人類自然慾望滿足,相愛,世界成為「極樂世界」。
人類的權力都是神賜予的,人類生來就處於自然界的最高階層,也只有人類具備理性思考的能力。由於人犯了原罪,人類獲得了死亡,失去了永生的權力。人類的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可以自我恢復的系統。人類只要能夠獲得控制身體的權力,就能獲得永生,而這權力只有神才能賜予。只有人類順從神,去除自己的原罪,人類才能獲得永生。
人類社會在神意志的推動下不斷發展,發展的目的就是達到完美,不再需要發展。而人類社會最終的狀態就是「極樂世界」,最終的狀態其實也就是最初的狀態,最初的人類社會本來就是完美的。
11.4 真理
真理:人類違背神的意志,以神賜予的身體為不潔凈,導致了人類失去真本和自由,人類不再相愛而是相互競爭,世界由樂園變為地獄。神控制人類的肉體,使罪人死去,用新人代替罪人,使人類社會重回極樂世界。人類順從神的意志,不再以自己的身體為不潔凈,人類社會就能重回樂園。
上一篇:永生(佛教無量壽)----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十節/共十三節 - 知乎專欄
下一篇:傳教 ----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十二節/共十三節 - 知乎專欄
回到目錄:《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書籍和專欄介紹--永久置頂 - 知乎專欄
《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上半冊(宗旨和基督教部分)已完成,下半冊(佛教與哲學部分)脈絡已完成,正在寫作中。全書約100萬字,售價100元;僅有電子圖片版,通過郵箱發送,沒有紙質實體書。僅購上半冊57萬字,售價50元。購書請加微信號sunonefly,不購書請勿擾,交流可用私信知乎。以上文章出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書籍《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版權所有,轉載務必經過作者本人同意。
推薦閱讀:
※修儒釋道的人,是如何反觀自己內心的?
※念珠的來歷、價格是否影響念佛持咒的質量?
※雜文----佛經解讀的大致思路
※為啥佛教的釋迦牟尼不和耆那教的大雄辯個高下呢?
※新熏說會不會導致五種姓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