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學好一門外語反而能夠提高母語的溝通能力?

某年某日,我和一個妹子微信聊天:

我本來想誇這個妹子「更漂亮了」,結果撩妹不成,反而引起一場誤會。

「變漂亮了」這句話在中文根據語境的不同,有兩個意思。

  • 以前丑,現在漂亮了
  • 僅僅表示「更漂亮了」(和以前漂不漂亮沒關係)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第二種意思,但是沒有上下文聯繫,妹子估計是理解為第一種意思,然後就輪到我各種事後解釋了。

在英語中,就不會有這種誤會。如果要表示第一種意思就說「You are beautiful now",第二種意思"You become more beautiful",完全不會有歧義。

現在我說這句話時,受到到英語的影響,知道中文這樣說是有歧義的,會特別加上「更」字,以避免誤會。

還有一次,也是和朋友聊微信聊到很晚,聊著聊著就睡著了,第二天看到朋友最後一句話是問「睡了嗎」,當時候沒回,第二天晚上才回的,如果是以前,我就會簡單回一句「睡了」,現在我會想,我這句話「睡了」到底是代表我昨晚他發微信的時是睡了呢,還是我現在在睡覺呢,還是我準備去睡覺呢? 因為如果是英文回答,用時態區分很清楚,要麼就是I was sleeping要麼就是Im sleeping,或者Im going to sleep,沒有歧義,我當時候知道漢語有歧義,所以回答是「我昨晚那個時候睡著了」。這些都是溝通細節的問題,但是避免了無畏的歧義。

最近,我有個朋友約我去澳門,問」月底和我一起去澳門嗎「,如果是以前,我就會告訴他」我簽注過期了去不了「,這種不先回答願不願意去而直接說去不了的原因,給人感覺就是在找借口。英文中遇到這種問句或者邀請,一般都是先用yes /no或者或者"Id love to",再解釋原因,這樣的好處是先告訴別人你的意願,但是有客觀原因去不了。我的回答是」我也很想去,可惜我的簽注到期了」,這樣給人的感覺就好一些。

工作中也有類似的歧義。有一次我要做一款設備,問供應商「你們可以按照我們的方法做出這款機器嗎?」 對方說「不能」,我問「為什麼呢」,他說「因為按照這個方法做有很大問題」,那我又問"你能力上做不到呢?"他說能力上是可以做到,只是做出來的東西不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我說,」那你剛才就應該這樣回答嘛,我也好回去和大家解釋,不然別人會質疑你的技術」。

如果是英文溝通,如果是能力上做不到,說We are not able to make it with your proposal,如果是能力之外的東西,說we cant make it with your proposal. 漢語中的「不能」是有歧義的,而英文中用 be able to和cant 就能區分(當然can』t有時候也表示能力上面的,比如I cant swim.)。也是受到英文的影響,我聽到別人說「不能」的時候,我習慣上會去問別人到底是「not able to"還是」cannot",以方便我更好去理解實際的狀況。反過來,當我自己表達「能不能這樣做」的時候,我會說「技術上是能夠做到的(able),只不過會有其他問題(比如成本、交期、質量)「,而不是籠統地說「不能」。

漢語很多辭彙是模糊的,有多重意思,高度依賴語境去去理解,平時說話的時候大家也沒注意那麼多,有時候用偷懶的方式去說,所以經常會產生很多誤會,或者有些人根本就意識不到這自己有歧義的表達。

而學好一門外語後(不管是英語還是其他外語),因為需要在兩種語言之間準確切換,所以會條件反射式地去琢磨漢語中的一句可能有多個意思的模糊的話所代表的實際內涵,在聽別人說話和自己表達的時候會特別注意區分這些細微差別(nuance),最終效果就是實現了準確理解和準備表達,這也是學好一門外語帶來的serendipity吧。

比如漢語中的」可能「,在英文中,按照可能性大小(從小到大)有maybe/possibly和 probably兩種。別人問你「你今晚來參加聚會嗎「,中文回答「可能會「,別人完全不知道你多大可能性來,我知道這個詞的模糊性,一般會特意強調」很可能「,或者「我可能會過來,不過可能性較小」。

漢語中的「亮」,既可以表示bright(暗的,和顏色深淺有關)也可以表示glossy(亮閃閃,和表面粗糙度有關,像鋼琴一樣的有光澤),在溝通中經常令人抓狂,比如一款產品我要做更加glossy一點,但是別人卻理解成了bright,把顏色變淺了。所以我現在都會用「顏色深淺」或和「表面光澤度」來區分這個詞,而不是籠統的用「亮」來表述。中文中的「硬」,同時可以表示hard, ridged, stiff三種(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區別)。

「你應該這樣做才對」,既可以表示「你早應該這樣做」(表可惜),也可以表示以後要這樣做(命令),語氣和內涵完全不一樣,有時候你明明是想表示可惜,但是別人理解成你在命令他,造成誤會。如果清楚英語中You should have done it和You should be doing it以及You should do it區別,你說中文時候會特別說「「你早應該這樣做」來表示可惜的語氣。

平時也會特別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抽象的辭彙的實際意思。例如遇到「本末倒置「、」出爾反爾「、」得意洋洋「這些詞,就不得不去透徹理解這些詞才知道怎麼用英文表達,有助於提高自己對母語的理解,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對母語習以為常(take it for granted)沒去想過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一次我想要表達「擅自改變製造工藝」,想不出合適的詞表達「擅自」,查漢英字典查到的是「arbitrarily」,再反過去查英漢字典,發現意思是「武斷的」,完全不是我要表達的意思,後來想一想,「擅自」不就是「沒經過允許」,那不就是「without permission"嗎。

12月7日補充:

很多人文章都不看完就在亂評論。

沒好好看上文加粗的字嗎,我覺得我已經說得夠明白了吧。如果沒有另外一門語言做參照,平時哪裡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中文表達的不嚴謹呢,大多數人只不過都是對母語習以為常罷了,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我中文確實是不好呀,但是如果沒有一門外語參照,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區分「不能「這個詞原來是有歧義的。農村裡喜歡用跳大神來治病,如果你不去其他地方看看,你還一直以為跳大神是對的,生病是不用吃藥的。你以前一直用諾基亞的鍵盤機,沒見過觸屏機,那你就會一直以為手機就應該是鍵盤機,不會去想鍵盤機會有哪些不便。

=================================================================

史蒂芬其他回答和文章

英語表達如何假裝很地道(一)?

英語口語學習的幾點見解

學英語有什麼用? - 史蒂芬的回答 英語面試的經歷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 史蒂芬的回答 英語學習的經歷

怎麼練好英語口語? - 史蒂芬的回答 通過拆分法和自言自語法練口語

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史蒂芬的回答 通過看美劇學習英文

關於英語的一些誤區澄清-是敲門磚還是錦上添花?-史蒂芬的專欄-知乎專欄

寫工作郵件的幾點建議(一目了然,高效溝通) - 史蒂芬的專欄 - 知乎專欄

====================================================================

哈哈 我也開通微信公眾號了stehouse


推薦閱讀:

在國外你是怎麼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
為什麼「會說話」比會做事更重要
當你發現你與父母的鴻溝難以跨越,觀點差異太大以至於無法溝通時,該怎麼辦?
身邊有一個虛榮愛吹噓功利性很強的女孩子,日常生活中怎麼和她相處?
非暴力的溝通

TAG:英语 | 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