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可學論(二) 至道淵源循有方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養生論》中道:「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他認為神仙確實存在,但卻並非是凡人通過學習從而能夠達到的。對此觀點,宗玄先生又如何看呢?

悲夫!昔桑矯問於涓子曰:自古有死,復雲有仙,如之何?涓子曰:兩有耳。夫言兩有者,為理無不存。理無不存,則神仙可學也。嵇公言:神仙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此未必盡其端矣。有不因修學而致者,稟受異氣也;有必待學而後成者,功業充也;有學而不得者,初勤中惰,誠不終也。三者各有其旨,不可以一貫推之。

這真是悲哀啊!從前桑矯問涓子說:「自古以來人就會死亡,但是又有神仙不死的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涓子回答道:「這兩種情況都有。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從道理上並不能證明兩者不存在,因此認為神仙是可學的。嵇康說:神仙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這話說得不夠究竟。有人不怎麼修學就成仙,這是因為他稟受了異氣;有人通過修學而成仙,這是因為他的功德與道行;有人修學了卻未成仙,這是因為他一開始努力,之後懶惰懈怠了,所以沒有成功。這些情況都各有各的緣由,因此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人通過修學能否成仙)。」

關於神仙的成就,有許多不同的情況。《真誥》云:「人生有骨錄,必有篤志,道使之然。若如青光先生、谷希子、南嶽松子、長里先生、墨羽之徒,皆為太極真人所友,或為太上天帝所念者,興雲駕龍以迎之,故不學道而仙自來也。過此以下,皆須篤志也。」是故平常之人慾求仙道,須篤志苦學。只看到了一種情況就武斷地說神仙不可學,這是非常可笑的。譬如見到有人修學而未成,就斷言仙道為假,無視了成功之人,如此論斷是沒有道理的。

人生天地之中,殊於眾類,明矣。感則應,激則通。所以耿恭援刀,平陸泉涌;李廣發矢,伏石飲羽。精誠在於斯須,擊猶土石,應若影響,況丹懇久著,真君豈不為之潛運乎?潛運則不死之階立致矣。孰為真君?則太上也。為神明宗極,獨在於窅冥之先,高居紫微之上,陰騭兆庶。《詩》稱上帝臨汝,《書》曰,天監孔明,福善禍淫,不差毫末。而迷悟之子,焉測其源?日用不知,背本向末。故遠於仙道者有七焉,近於仙道亦有七焉。

人生於天地之中,與其他的物類不同,是很明了的。(天地之間)有感則應,一激則通。所以耿恭拔刀刺土,泉水能從陸地中湧出;李廣射箭,箭羽能夠射入暗石之中。只要像這樣精誠,即使是作用在土石之上,也會有如此的響應,更何況赤忱專一、堅持不懈地修學呢?真君難道不會為它(修學之人)悄然運化嘛?大道已經悄然運化,那麼不死的神仙就可以成就。什麼是真君?真君即太上,是神明所尊奉的頂點,它在杳冥之前,紫微之上,默默長養萬物(此即言道體)。《詩》說「上帝臨汝」,《書》說「天監孔明,福善禍淫,不差毫末。」而那些迷悟之人,又哪裡知道這些淵源呢?他們日用而不知(道),背離本源反而去尋求細枝末節。所以我在此說七種遠離仙道的情形,再說七種近於仙道的情形。

宗玄先生從大道淵源,感而遂通的角度論述了神仙可學。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中道:「嵇康謂神仙不可以學致, 筠意不以為然, 故演修習之方, 以勉學仙之士雲。」下文將要闡述的七近道、七遠道即宗玄先生對於學仙之士的指導。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你現在戴的佛珠/念珠有什麼特殊的來歷、意義?
神仙可學論(五) 以有契無通帝鄉
註解呂祖百字碑
《禮記》效特牲中為什麼說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TAG: | 道家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