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的工業體系主要是在什麼時代發展起來的?

別的發展中國家不走蘇聯模式就永遠無法發展工業嗎?


謝邀。時間點這個問題看起來題主是清楚的。我國成體系的工業基礎就是建國後在蘇聯幫助下建立的。我們說說這個模式問題吧。其實要說當初的中國的工業體系不能簡單的說是蘇聯模式。首先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統籌型的管理不是蘇聯專利,馬大爺的信徒必然會這麼搞。

其次建國初期對傳統工商業搞的是公私合營,改造路線也與蘇聯完全不同。

其次工業的集中化布局其實大多集中在重工業,軍工領域。集中化很大程度上是源於這些產業自身特點。優先發展重工一方面是由於其是工業體系的基礎,另一方面是要解決新中國基本自衛能力的問題。這個沒得選。

所有後發現代化國家,都很難跳出這個框框。

我國和蘇聯鬧翻、三線建設等事件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同時的所謂蘇聯模式又有多大影響呢?

而我國的輕工業布局分散的特點則是很顯著的,這是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完成,全國性物資流動困難。從暖水瓶到燈泡乃至汽車,我國長期是每個省都有。

所以,個人認為蘇聯模式不是必須的。先搞重工業是必須的。

更重要的是政治上小心走鋼絲,創造工業化的有利內外因。

這個話長,回頭再說。


我國現在的工業體系的建立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建國初期蘇聯的援助;另外一個是七十年代開始從西方開始的技術引進。

工業體系的發展需要的不僅是實物的資源,更重要的還有無形的思想和技術。

事實上這兩方面蘇聯人僅僅是給了一個開頭而已。

蘇聯人的援助顯然地不能滿足國內需要,所以國內對於加快建設都很有熱情,以至於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而在技術上,蘇聯人本身在很多地方也不是特別精通,相關話題可以參照督工的相關答案;並且蘇聯人前後十年的援助實際上並沒有把我們帶著跑起來,而只是能走而已,許多技術都沒有吃透,更不用說發展了,相關栗子很多。

關於工業體系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思路,從一開始也都只是向蘇聯學習,對於照辦過來的思想都是十分反感和警惕的,相關可以查看毛主席的關於經濟發展的講話批示等等。之所以和蘇聯人決裂,也和當時中央認為蘇聯高度集權的體制並不合適有關係。可能在一五計劃完成以後,中央尤其是毛主席就非常傾向於放權給地方了,這不完全是因為想搞大躍進,還和政治理念有關。而後來各地搞小而全,也不只是因為要戰備了。

這些都和蘇聯人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完全不同的。後來陳雲都覺得應該繼續學習蘇聯,我們搞的計劃經濟比人家都差遠了,但是我們後來走上了學習西方的道路。

在毛主席還沒有逝世的時候,搞了一個四三方案,用當年的43億美元外匯引進當時需要的一些工業設備。這是我國第二次成套引進工業設備。這說明我國的工業體系從此要和西方接軌了。因為工業技術從頂層設計到具體的工藝流程,蘇聯人和西方人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的。之前我國師從蘇聯,現在要學西方,這個轉換還是要費一些力氣的。這次引進以後,華主席又搞了一次「洋躍進」,當然後來也是超出能力太多而失敗了,不過說明當時對於西方的一套東西都是非常地傾心。

但是話說回來,作為工業後發國家,我國的最終目標是要完成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不僅滿足當前需要,還能自我更新。這個目標真的十分遠大,全世界除了西方人別無二家,連蘇聯人都不能算。在完成這個目標之前,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只能進口,否則不足以解決工業體系發展中的困難。這個過程其實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謝邀,是在蘇聯援助後發展起來的。

不過後來的發展,就和什麼模式無關,主要是三個字「靠自己」

後來蘇聯對印度進行過比對中國大的多的工業輸出援助,而且印度同時接收著歐美的輸出援助,,,但是然並卵。


推薦閱讀:

招商銀行一卡通M+卡是創新嗎?
瀘州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
在男生眼裡,日本有一些什麼地方吸引你們的?
中國能否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內地投資者除了滬港通之外,還有哪些途徑可以參與到最近的港股增長行情之中?

TAG:工業 | 製造業 | 經濟 | 重工業 | 輕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