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究竟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希望?

最近鋼鐵俠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很火。這個人以一己之力,搞了三家公司,致力於電動汽車的特斯拉,致力於太陽能的Solar City,致力於可回收火箭並直指火星移民的SpaceX。這個人還在為了遏制人工智慧被少數人濫用,搞了一個公益性質的人工智慧公司。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創建?自從他在TED演講中說出自己運用「第一性原理」之後,第一性原理就引起了熱議。許多人在討論,如何找到自己的第一性原理來創業,向馬斯克那樣。在我看來,每個人的當務之急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第一性原理,以便活的燦爛。

無論是誰,總會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駐足思忖:這一生我究竟做了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無論是面對現實的殘酷,生活的重壓,還是面對無限的幸福,美好的希冀,這種思緒都會時不時地浮現在心智的空間。

這是我們生命的底層問題,它潛藏在我們的意識深處,只是在那些心靈寧靜的片刻——就像湖水忽然變得澄清,我們有意識的心智才探測到生命深層的思緒。

如果這種寧靜的片刻時間稍加延長,我們還會隱隱的感覺到另外一個問題:我是誰,我將成為怎樣的人?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思緒稍縱即逝,隨後,全部的注意力又被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拉回到了可見可感的世界。學業、工作、家庭、朋友、社交,或者是被施與的任務,或者是自己主動的追求,立刻佔據了我們全部的意識。我們滿腦子都是已辦事項、未辦事項,我們就是實施任務和執行目標的自動機,並伴隨著或順利或糾結、積極或消極的種種情緒。各種各樣的力量裹挾著我們前行。

少有人能夠主導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少有人能主導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現實。

每個人都可以基於預見,對自己的未來進行相對的自由選擇。所有的人都是基於對未來的預見採取行動,包括選擇職業、訓練自己的技能等等,但現在,我們預見未來變得前所未有的困難。事實上,也許我們根本無需預見未來。因為你將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本質上是一回事。

有些人會在這些生命底層的問題上駐足良久,甚至主動的探尋這些問題。

「『我們是誰』,這不僅是嚴肅的科學問題,而且是唯一嚴肅的科學問題」。

這是量子物理學家薛定諤寫下的一段話。戲劇性的是,量子力學原理與認識自己的這些人生問題有著極為深刻的關聯。

量子力學正帶給我們對世界的七個顛覆性的原理認知,至今尚未結束,且鮮為人知。在當前正在開啟的量子力學二次革命結束後,也許才能廣為人知,並為廣泛的人們所用。

這七個原理性認知分別是:

宇宙無處不在巨大的能量;

宇宙有高度精確的規律性;

宇宙在本質上是不確定性的;

宇宙是一個有機體;

宇宙是無窮維的;

意識是宇宙的基本構成;

宇宙中的所有生命不朽。

1,宇宙無處不在巨大的能量。

遠古時代人們已經學會使用風能、水能,這些環境能源,幫助人們生產生活。牛頓力學時代,人類對動能、勢能有了原理性的認識。熱力學誕生之後,人們發明了蒸汽機,工業革命就此開始。再後來,人們認識到電磁的原理。人類從此進入電器化時代。

直到對光,對原子有了深刻認識之後,人們發現了原子能。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首先評估了每個微不足道的粒子所蘊含的能量的量級,而後量子力學不但告訴我們量級,而且告訴我們如何開發出這種能量。從原子彈到氫彈,到裂變反應堆,到當前不產生核輻射的受控核聚變——被稱為人類終極的清潔能源。

事實上,地球上的一切能源都來自核聚變。無論是生物能、環境能、還是化學能,都是如此。因為,地球萬物,在本質上是太陽能驅動的。而太陽能,是氫聚合為氦所產生的能量,即它的能量是核聚變能量。

但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核能之外還有一種更為巨大的能量。它存在於真空之中。這種能量早在普朗克時代就被理論預測出來。根據量子力學原理,一個粒子不可能同時具有精確的位置和動量,那麼即便一個粒子被冷卻到絕對零度,它也不可能是絕對靜止的。因為,只要它是絕對靜止的,那麼它就同時有了精確的位置和動量,這就意味著量子力學錯了。所以,在理論上,粒子或一個系統,被冷卻到絕對零度的時候,它依然在動,只要在動就必定有能量。這個能量,被稱為零點能。

零點能哪來的?來自真空。這種真空現在被稱為量子真空。也就是把空間中的所有已知的東西,例如電磁場都屏蔽掉,那個空無一物的空間也不是空的。量子真空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對量子真空能量的直接探測,來自於卡西米爾實驗。當兩塊非常光滑非常薄的金屬板靠的很近,真空漲落會這兩塊板「吸到」一起。此後還有更多的實驗。後來的實驗表明,量子真空不但是能量源,甚至是一切粒子的源頭,粒子的產生過程稱之為——真空極化。詳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家巴羅所著,《無之書》。在這本書里巴羅引用了《道德經》上的一段話,「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我想,巴羅找不到比這句更恰當的語言,來概括量子真空的發現了。

這條原理告訴我們,原則上,你可以擁有無窮的動力。類比一下,你的能量級在什麼層次上?是生物能、環境能、還是化學能、原子能,還是真空能?

2,宇宙有著精確的規律。

如果宇宙沒有精確的規律,不但日月升降、四時變化不會有,即便你我都不會存在。

牛頓力學、電磁學、光學,以及量子力學本身,都是對宇宙規律的描述。世界上一切的技術和給予給予的產品,都是基於自然規律而發明的。愛因斯坦曾經感嘆,「宇宙的最令人不可思議之處就在於它竟然是可理解的」。

自然規律的精確度有多高呢?量子力學給出了最高的標準。量子力學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精確的理論。量子力學(確切的說量子力學的延伸——量子電動力學)是物理學史上最精確的理論,用它預測電子和磁場的作用強度與實驗可靠值僅差2/1,000,000,000,000,即萬億分之二的誤差。物理學家費曼曾給出一個比方,量子電動力學的準確度相當於,測量從紐約到洛杉磯的距離,而誤差只有一根頭髮絲的粗細。粒子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溫伯格認為:「如果說,我們今天對自然界的什麼認識還可能在未來的終極理論中保留下來,那就是量子力學」。

這條原理的核心是法則。法則有高低之分。高明的人,在探尋,在遵循,高級的法則,依次指導著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如果,你的人生很不如意。想一想,你在遵循怎樣的自然法則?

3,宇宙是不確定性的。

這種不確定性包含在量子力學的核心——薛定諤方程之中。薛定諤方程表明,並不是人類的無能,以至於無法以任意精度準確的探測進而預測自然現象,而是自然宇宙在本體上就是不確定性的。這個原理如此重要,以至於量子力學中有一條原理就叫做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在早期,這條原理被翻譯為「測不準原理」,後來隨著認知的成熟,改成了當前這個確切的翻譯。

這條原理絕不是顯然的。愛因斯坦的世界觀是確定性的,他對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深感不安,客觀的說,他拒不接受這條原理。1934年,愛因斯坦和另外兩位合作者內森.羅森(Nathan Rosen, 1910-1995)及波多斯基(Boris Podolsky)試圖證明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他們的基本邏輯是:如果一個物體的確具有真實的位置和真實的動量,並且兩者同時存在——即使我們無法直接同時測量到它們(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就可以把這兩個物理量都稱為是物理實在的。這裡,愛因斯坦把物理實在下了定義。而量子力學則告訴人們任何不可對易量(例如位置和動量)都不可能同時是確定的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同時也包含在薛定諤方程之中)。如果量子力學宣稱它要描述物理實在(愛因斯坦意義上的物理實在),那麼當前的量子力學必定是不完備的。然後,愛因斯坦構造了一個假想實驗,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確定出一個粒子同時具有精確的位置和動量。而量子力學宣稱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愛因斯坦把這種思辨推到無比尖銳的程度,以至於,其中一方必然是錯的。1935年發表的題為《是否能認為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已臻完備》的文章中,愛因斯坦等人運用上述邏輯,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謬。這篇文章立即引起震動。在以後的數十年時間裡,引出了無數論文,以及20世紀70年代後的大量實驗。結果表明,愛因斯坦兩個嚴重認知錯誤,導出了兩個偉大的結論。第一,這個世界的確是不確定性的,任何一個粒子不可能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第二,任何兩個粒子之間確實存在隱秘的關聯。

即便是再悲慘的人生,不確定性原理也為其指出了光明。因為,所有人的命運都沒有被註定!同時,不確定性原理對再成功的人也敲響了警鐘,因為不確定性無處不在。《道德經》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所有人的指南。

4,宇宙是一個有機體。

愛因斯坦直到晚年還在不斷表述他的物理實在觀。1949年他寫到,「在我看來,我們應當對這樣一個假設堅信不疑:系統2實際的實在狀況不依賴於我們對那個在空間上與之相分離的系統1所採取的措施」;在給玻恩的信中,愛因斯坦再次強調,「物理學應當闡明時間和空間中的實在,而用不著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這就是愛因斯坦的定域性假設,或者定域性世界觀。它可以表達為:如果兩個粒子在空間中彼此分離,對一個粒子進行作用,不可能對遠處的另一個粒子瞬時產生影響。要想讓對一個系統的作用能夠影響遠處的另一個系統,唯一的途徑就是在它們之間傳遞某種波、信號,而且這一過程必須遵守光速限制,甚至引力也是如此。實際上,EPR論文可以用一句話來表述:如果以定域的實在觀來看,量子力學必定是不完備的。

愛因斯坦的論文發表之後,薛定諤馬上發表了另外兩篇論文。原本薛定諤意圖是支持愛因斯坦。沒想到的是,他的邏輯推理所引出的概念,和此後的實驗,恰恰給了愛因斯坦的實在論以毀滅性的打擊。這兩篇文章,一篇提出了「量子糾纏」的概念,另外一篇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諤貓」。本質上是一回事兒。我們這裡只說量子糾纏。

薛定諤第一次使用「糾纏」這一術語則是在1935年討論EPR論文的時候,他給「糾纏」下的定義是:

若有兩個已知系統(它們的狀態可以由各自的表達式得出),在某種已知外力的作用下發生相互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作用以後兩個系統又被分離開來,這時它們便無法再像先前那樣各自用一個表達式來描述。我認為這不僅僅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典型特徵,而應該說是量子力學的全部特徵之所在。通過相互作用,兩個表達式(或者波函數)成為糾纏的(entangled)。

今天,量子糾纏已經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糾纏效應已經成為量子物理學實驗證明的不可撼動的效應。而且正如薛定諤所說,它不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典型特徵,而是量子力學的全部特徵之所在。

什麼是量子糾纏?簡單的說,如果兩個粒子之間發生過外力作用下的相互作用,那麼它們之間會產生一種關聯,以至於它們被分離到無限遠處,只要對一個粒子施加作用,另外一個粒子瞬時作出響應。也就是說,愛因斯坦極力反對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存在的,甚至無處不在。

按照現有的宇宙大爆炸模型,在宇宙誕生之初開始,哪個粒子沒有跟其它的粒子產生過相互作用呢?當然沒有。如此說來,宇宙中的任何一個粒子都在與其它的粒子發生著糾纏。你能想像,這是一個怎樣的宇宙嗎?

你會質疑,如果是這樣,我們在生活中怎麼沒有看到這種神奇的「超距作用」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任何一個物體都要對全宇宙的所有其餘之物進行響應,以至於你看不出來,它究竟是在對誰進行響應。而最初探測到糾纏效應的實驗,恰恰是恢復粒子之間的對稱性。比如在一次原子內部的能級躍遷中,產生一對光子,它們之間可以處於一種可探測的糾纏狀態。這是產生糾纏光子的常用做法。為什麼?因為,這兩個光子是一模一樣的東西,而且剛剛產生。所以,宇宙間所有其他存在對它們的影響是一致的,或者說是對稱的。所以,當把它們發射到無限遠處,仍然可以探測到它們之間的關聯。因為,這種關聯是沒有被「雜訊」干擾,所以可辨識。這種響應的速度,是超過光速的。而原則上,這種響應根本不需要時間。因為根據這種世界觀,它們原本就是一體的。

這個原理告訴我們。你的健康、職業、家庭、情感,都是你的生命功能的表現形式。你與你家人、朋友、同事、同學、老師,構成人際圈或者人脈網。這個網路影響你生命功能的方方面面。你可以向你的圈層傳遞能量,你也會受到你的圈層能量的支持。你的內心世界也構成一個整體,你深層的心靈、心智活動影響著你的心理表現和功能。但你的所思所想、所讀所見,又在不斷的塑造或者喚醒你的心靈與心智。在更根本的層次上,你與宇宙間的所有存在都有抹不去的深刻關聯。

在宇宙的整體性原理面前,一切的高貴和低賤都被徹底消解。再高貴的人,也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而再低賤的人,整個宇宙都要對他響應,他的一絲一念,一舉一動,牽動著整個宇宙。

5,宇宙是無窮維的。

在牛頓的世界裡,世界是三維的,所有的事物在笛卡爾三維坐標系中給予定位和描述。時間僅僅作為變數。

在愛因斯坦的世界中,世界是四維的,時間被編織到宇宙的基本結構之中。

而在量子力學的世界中,世界是無窮維的。在量子力學創立之初,人們找不到合適的數學以描述微觀世界的行為。很久之後,合適的數學被找到了,這就是線性代數。再後來,在量子力學公理化階段,這種數學被定為希爾伯特代數。而希爾伯特空間本質上是無窮維的。

在這個角度上,人的智慧在於,不斷開啟看世界的不同維度。

6,意識是宇宙的基本構成。

關於意識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人類文明史中始終都是主題。而意識在物理學中、在物理宇宙中的地位問題,從量子力學的第一批創始人開始,爭論至今。我們可以列舉出一長串的名字,普朗克、薛定諤、海森堡、泡利、馮諾依曼、魏格納、玻姆、惠勒、彭羅斯、斯塔普,等等。愛因斯坦一直想在這個問題上抽身世外,但我們已經看到了,他對量子力學的批判,已經使他深深的捲入其中。

偉大的惠勒,宣稱,萬物源於比特——「it from bit」。他認為,意識的問題,是一個真問題,是量子力學必須面對的問題。即:意識在量子力學中究竟處於怎樣的地位?

牛津大學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這位當世偉大的物理學家,在《通往實在之路》中問了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量子力學的波函數是複數?包含實部和虛部的複數?(而牛頓力學中,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用實數表示的。)

他沒有給出答案。但這是一個偉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包含著這個真實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真實?也許,這個世界,同時存在著實在之物和虛在之物,它們都是真實的,都是存在的。

最近有個很火的歷史學家叫赫拉利。他寫了一本書,《人類簡史》,最近又寫了一本《未來簡史》。在人類簡史里,他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智人(指人類)這物種,在過去的250年里崛起,並統治地球(雖然到現在為止,統治的效果並不理想)?他給出的答案是兩個字,虛構。人類創造了各種虛構之物,從最初的符號、文字,到後來的金錢、帝國、公司,乃至科學、文化,等等。恰恰是這些虛構之物,能夠讓人們形成大規模的協作能力。起初是超越了150這個鄧巴數的限制,居於所有物種之上。而後,協作的深度和廣度,隨著虛構之物的發展,隨著人類一次次的認知革命(例如科學的出現),在無限擴張。赫拉利的最大貢獻在於,虛構。最大的問題也在於虛構,因為他認為虛構的東西並不真實。但量子力學的表達式似乎表明,虛構之物不僅真實,而且恰恰是虛在主導著實在。在《未來簡史》中,赫拉利說,科技的高度發展,使得現在要從智人,向「神人」演化了。這些石破天驚的論斷,基於現代大量的增強人類技術的研究,也基於向GOOGLE這樣的公司行為。但是,比起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們來說,這些觀點只能是小巫見大巫了。當他在說,意識的虛而不實,而是幻覺的時候,那麼他並未觸及問題的深層。

1944年普朗克於義大利佛羅倫薩所作的題為「物質的本質」的演講中說:

作為一個把他的一生都獻給最純粹的科學事業的人、獻給物質科學研究的人,我告訴你們我對原子的研究結果:這裡沒有物質這樣的東西。所有物質的起源和存在都依賴於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把原子中的粒子帶入振動狀態,並且使得這個最微小的太陽系般的原子保持穩定。我們必須假定,在這力量的背後,存在有意識(conscious)和智能的心靈(intelligent mind)。這種心靈是所有物質的母體(matrix)。

1931年《觀察者》刊登了英國科學作家J.W.N.蘇利文撰寫的《大科學家訪談錄》,其中記錄了與薛定諤的會面。他在回答在宇宙中生活的意義這個問題時是這樣說的(沃爾特.穆爾.薛定諤傳.2001. p171):

這裡的生活限定於宇宙中非常小的空間,同時也局限在很短的時間裡......時間和空間都使我感到害怕......如果生活只是生活,那麼在這裡可以找到貫穿歷史和廣度的整個宇宙的意義。雖然我認為生活可能是一次偶發事件的結果,但我卻不認為它是有意識知覺的。意識無法用物理術語說明。因為意識是絕對基本的。它無法用其他任何事物說明。

對意識的探索貫穿於薛定諤不知疲倦奮鬥的晚年。他在演講、文章、廣播談話以及幾乎所有與其他科學家的通信中,都會選擇各種各樣基本的想法和概念,並試圖得出一些關於它們的最終結論,或者至少找到一個令他的理性和直覺都滿意的答案。

在索末菲80歲生日之際,他給這位尊敬的老朋友寫了一封長信(沃爾特.穆爾.2001.p310-311):

我相信在二元論基礎上對於「精神-物質」這一問題我們不可能有任何理解。二元論毫無道理。物質是感官印象和描述經特定的聯合而形成的一個結構,而人們所說的「一個人的精神」當然也由同樣的要素構成。它們是同一回事,區別僅在於被理解的方式不同。第一種理解是世界最終是被構造起來的,第二種理解是自我。世界當然不是夢境,不是幻影,自我當然也不僅僅是「按特定的波動秩序連接起來的感覺的總和」......當我對此仔細思考時,我發現這兩種東西對我來說毫無差別。它們都從一個源泉向我湧來,在溪流中我找不到它們任何的不相容,精神和物質之間沒有分別——它們都源於同一存在。

薛定諤終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如果有信仰的話,那麼他與愛因斯坦一樣,他信仰的是宇宙。薛定諤熟悉東西方哲學,他曾追溯《自然與古希臘》,也在生命的早年熟讀東方的奧義書。早在他寫出著名的薛定諤方程之前,他已經寫就了另外一部偉大的作品《我的世界觀》(可惜,至今沒有中文版,我曾嘗試翻譯了其中一部分)。

1943年薛定諤在都柏林三一學院進行了一系列公眾演講。轉年這個系列演講即將以《生命是什麼》為題出版。《生命是什麼》從量子力學的原理追問遺傳物質究竟是什麼。薛定諤判斷,遺傳物質必定是一種非周期性晶體。此書一出,激發了一代科學家去追尋遺傳物質的結構和秘密。沃森和克里克都是這本書的粉絲,它們的職業生涯因此書而轉向,持續數年的努力,他們終於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獲得諾貝爾獎。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這是二十世紀生命科學最偉大的發現。追根溯源,許多學者認為,薛定諤是分子生物學的開啟者。

《生命是什麼》這本書還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當薛定諤把他的演說材料變成書的形式時,他增加了一個跋「論決定性和自由意志」(On Determinism and Free Will)。在其中,他引用東方哲學來表達他的思想——個體的、個人的自我,僅僅是宇宙大我的一部分。為了讓西方讀者更明白他說的是什麼,他說,「用所需要的最簡單的措辭來給出這個結論是很大膽的。用基督教的術語說,『因此,我就是全能的神』,聽起來既是褻瀆神靈的又是瘋狂無比的。」薛定諤顯然意識到了,用語言來表達他從邏輯推理所給出的自然圖景,是何等的困難,而引起誤解,又是多麼的容易。

讓人驚訝的是,這本書通過了排版階段。那是一個用手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排鉛字的時代,並由出版商卡希爾公司除了校樣。這時,出事兒了。閱讀校樣的人看到了那個跋,突然激動起來,並要求卡希爾公司的經營主管奧利里(John O』leary)注意那個跋。奧利里看過之後,拒絕出版這本書,除非把跋拿掉。但薛定諤拒絕。鉛字被一個個銷毀了。

最終(1944年),這本書連帶跋一起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斯塔普(Henry Stapp)則是從另外一條路徑,得出了跟薛定諤類似的結論。Henry Stapp, 美國著名量子物理學家,長期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從事研究。Henry Stapp早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物理學博士,在諾貝爾獎獲得者Emilio Segrè和Owen Chamberlain的指導下獲得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Stapp到蘇黎世聯邦工學院(ETH Zurich)在沃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的指導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在這一期間,他完成了一篇題為「心智、物質和量子力學」的文章,這篇文章他從未發表,數年後他將其擴充為一本同名的專著,於1993年出版。1958年泡利去世後,他轉往慕尼黑,與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合作從事研究。在多年的「正統」量子力學研究,並取得卓越成果之後,斯塔普晚年專註於意識的量子力學解釋。

在《心智、物質和量子力學》中,有一章,題為「人的量子力學」觀。這一章,是斯塔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的一次發言。文中,斯塔普說:

(機遇量子力學的)人的圖景,將人的意識置於非局域的全局過程(nonlocal global process)的內在運行過程中,這一全局過程是與整個宇宙聯繫一起的,其聯繫的方式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理論以及日常生活的觀察。如果世界確實是以海森堡本體論所蘊涵的方式在運行,那麼我們全部都與某個未被完全理解的全局過程相關聯,這個全局過程在活躍地創造著宇宙的形態。

在斯塔普看來,人不是被動的旁觀者,或者被主宰者,而是宇宙創造過程的參與者,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參與的宇宙」。這意味著,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與惠勒的觀點一致。惠勒的思想更加輝煌燦爛,天馬行空。他用一個假想實驗「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表明,現在決定過去!後來這樣的實驗真的做出來了。所以,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過去決定現在,現在決定未來的單向世界。而是,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個整體!你能想想那是怎樣的場景嗎?任何科幻小說,再絢麗的圖畫,也表達不了宇宙的壯闊!

惠勒的作品已經有中文版,名為《宇宙逍遙》。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試圖把斯塔普的兩本著作《心智,物質和量子力學》「mind, matter and quantum mechanics」,以及《心智的宇宙》「Mindful Universe」,翻譯成中文。這實際上是這位老先生僅有的兩本著作,他的其它作品都是科學論文。在翻譯過程中,我跟Stapp先生有過通信。這兩本書翻譯到一半,但由於其他事情,這個過程被中斷了。希望有一天能重新啟動。

當然,你會問。我的意識在哪裡?你找不到。你在大腦裡面找,就像那些荒唐的神經科學家。你在身體表面,身體內部,身體周圍探測,你依然找不到。但你明明能夠感知到它的存在。也許你會就此認為,那不過是個幻覺,就像很多荒唐的理論家編織出來的邏輯。也許,你應該嘗試一下另外一個問題,電磁波在哪裡?任何一個物體所產生的電磁波,都會瀰漫在整個宇宙。如果意識存在,它也如此。你的意識不在任何一個地方,它瀰漫在整個宇宙。因此,你的生命不僅僅在地球上。你的真正家園是,宇宙。

7,人之不朽。

在《生命是什麼》這本書里,薛定諤在全書的結尾「論決定性和自由意志」中引出的最終結論是,人的不朽。

開篇,薛定諤給出了推理的起點:

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能否從下面兩個前提中引出正確的、不矛盾的結論來:

(1)我的肉體作為一架純粹的機器,是遵循自然界的定律而起作用的。

(2)然而,根據無可置辯的直接經驗,我知道,我總是在指導著肉體的運動,並且能預見其結果,這些結果可能是決定一切的和十分重要的,在那種情況下,我感到要對運動負起全部責任。

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對於所有都是如此。那麼,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我」?這多少個「我」又對應著多少個世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為什麼還是「我」?如果「世界」是一個統一體,那麼這許多的「我」之間是不是也是一個統一體?

薛定諤說:

唯一可能的抉擇是單純地守住直接經驗,即意識是單數的,關於意識的複數則是未知的;這裡只有一個東西,但看上去卻像有好多個,實際上這只不過是由一種錯覺(梵文是「瑪耶」,意即「幻」)產生的這一個東西的一系列的不同方面而已。在有很多面鏡子的房間里,也會產生同樣的幻鏡。高里三喀峰和珠穆朗瑪峰同樣也是從不同的山谷看到的同一個山峰而已。

在結尾處,薛定諤寫道: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可爭辯的印象,即他自己的經驗和記憶的總和形成了一個統一體,這是完全不同於任何其他人的。他把它叫做「我」。可是,這個「我」又是什麼呢?

我想,你如果認真地分析一下,你將會發現它不過是比許多個單一資料(經驗和記憶)的集合體稍為多一點的東西,就是說,它是一塊油畫畫布,在它上面聚集了這些資料。而且,經過仔細的內省,你將發現你之所謂「我」者,實在是指把那些資料聚集在它上面的那種基本材料(groundstuff)。你可能來到了一個遙遠的國家,看不到你所有的朋友,你可能差不多把他們全忘了;你有了新朋友;你和他們一道親熱地生活,就像你過去同你的老朋友一道親熱地生活一樣。在你過著新的生活的同時,你還記得起過去的生活,但是這個事實將會變得愈來愈不重要。你可以用第三人稱來談論「青年時代的我」;而你正在閱讀的那本小說中的主角,也許對你來得更親切,對你來說,肯定比「青年時代的我」更為生動和更為熟悉。然而你並沒有中斷,也沒有死亡。即使一個有本領的催眠術者,成功地完全抹去了你早期的全部記憶,但你不會覺得他已經殺死了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生命死亡的悲哀。

將來也永遠不會這樣的。

耐人尋味的是,愛因斯坦從他的宇宙觀之中,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說:

在時間的河流里,過去和將來,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分別。死亡對我來說只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

只不過,在更宏大的宇宙圖景中,愛因斯坦和莫扎特音樂共存,都是不朽的。

這就是他們從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依然致力於探索宇宙,並保持內心寧靜的原因。

最後,

宇宙內在於你,你全息著宇宙。

你不是宇宙,但你酷似宇宙,因為你是宇宙之子。

相關文章

1、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2、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3、如何才能長時間保持高效學習

4、意志和自控力的秘密

5、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元能力

6、大學四年應當如何度過?

7、用這4個認知,把握龐大複雜的知識

8、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

9、讀書到底為了什麼,讀研到底值不值?

10、 每天堅持學英語,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11、 學習最大的坑:把技能當做知識來學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變的核聚

知乎專欄:{ 核聚} 歡迎來逛逛

微信訂閱號:{ 核聚 }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成功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
為什麼常常會分不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
讀書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嗎?不讀書的我們能做什麼?
難念的經

TAG:人生 | 量子物理 | 个人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