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社會學的想像力到底是個啥?

社會學的想像力想像力想像力……這是我接觸社會學之初就一直接觸到的名詞,幾乎每位老師都強調你們學社會學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社會學的想像力。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還專門有一本書就叫做《社會學的想像力》,當時還傻乎乎的買了,別說剛接觸社會學,就連現在的我依舊看不懂……所以在這裡建議大家(當然僅僅是建議)可以先不要買太多社會學家的原著,先搞清社會學的基本理論流派和歷史發展脈絡,再去讀原著可以更明白些。

我在關於「社會學究竟在研究什麼」的問題下,其實就有提到社會學研究的兩大最基本最基本的內容:個人和社會的關係、現代性與現代性反思問題。第一個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舉個例子,大家都上過學這是肯定的。班裡同學總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差一些。而究竟一個人的成績好壞是由個人智商決定的(這好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解釋),還是個人的性格特徵心理狀態(比如考試不容易緊張、心態調整得好),還有沒有別的因素?社會學其實更加關注這些別的因素。當然不是說否認智商和性格心理對個人成績獲得的影響,而是社會學的研究領域與特性決定了它關注別的方面(這也是我在問題回答中所說的「不要刻意拔高或貶低某一學科的作用,大家都只是了解這個社會的一扇窗」)。這些別的方面包括但不限於: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的文化氛圍(都可以涵蓋在「家庭背景這一項里)、大學擴招啦、就業人數激增(這些可以涵蓋在「國家政策與形式里)……國家層面的東西好理解,有人可能會問,那家庭背景還不是個人的事情嗎?但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不論是性格、智商因素,都是僅限於一個個人的事情,但是家庭就牽扯到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了,此時一個人已經變成了兩個人、三個人甚至更多人。

所以放大來說,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不是說要把社會放的好大好大,其實小群體範圍的研究也是社會學的研究內容。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在我們的頭腦里既裝上望遠鏡(甚至是天文望遠鏡)又裝上顯微鏡。宏觀看,國家制度深深制約著個人行動;微觀看,身邊的某個人或幾個人會對個人產生影響。反過來說,我們在生活中又如何突破這些限制,發揮主觀能動性(原諒我,中學的政治課把這個詞深深引入了我的頭腦,讓我久久無法忘懷,這麼看這也是宏觀層面對我的影響,哈哈)。

(瞧,米爾斯正看著你吶)

其實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像力》的「前景」和「宏大理論」這兩章里說的詳細又明白,雖然整本書不太容易理解,但是這兩章還是很值得讀噠。在這裡引一點點內容:

(1) 一定的社會作為整體 ,其結構是什麼?它的基本組成成分是什麼,這些成分又是如何相互聯繫的?這一結構與其他種種社會秩序有什麼不同?在此結構中,使其維持和變化的方面有何特定涵義?

(2)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該社會處於什麼位置?它發生變化的動力是什麼?對於人性整體的進步,它處於什麼地位?具有什麼意義?我們所考察的特定部分與它將會進入的歷史時期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那一時期的基本特徵是什麼?與其他時代有什麼不同?它用什麼獨特方式來構建歷史?

(3) 在這一社會這一時期,佔主流的是什麼類型的人?什麼類型的人又將逐漸佔主流?通過什麼途徑,這些類型的人被選擇,被塑造,被解放,被壓制,從而變得敏感和遲鈍?我們在這一定時期一定社會中所觀察到的行為與性格揭示了何種類型的「人性」?我們所考察的社會各個方面對「人性」有何意義?[1]

總的來說,社會學的想像力就是讓大家這樣去想問題:

人類歷史→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或者說歷史某個時期)→個人

試一試,說不定你生活中令你煩心或欣喜的事情就可以想通啦~

或者大家有啥問題也可以直接在下面回復,我們一起討論~

啊啊,對啦,在這裡預告一下未來的文章內容,從下一期開始就想著開始以社會學家為單位來介紹社會學發展歷史和社會學理論流派啦,之所以不從概論開始,是因為大家真的看看概論書自己就能看懂,概論書都是比較淺顯的。

下一次 奧古斯特·孔德 將會和大家見面~(悄悄告訴你,有一種說法說他是社會學的創始人耶~)

[1] 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1年 第5頁

推薦閱讀:

為何法定成年年齡規定為 18 歲?
歐美學術界通過哪些措施來保證大型社會問卷調查的數據質量?誰來監督執行過程及其數據質量、可信度?
對「秀恩愛」的分析
為何不是「八千帥哥上天山」
如何才能避免觀影陋習?

TAG: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