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果遷都會緩解現在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均的現狀嗎?如果可以,理想的首都你認為是哪裡?

1,在中國東西部資源分配不均已經是共識而且已經嚴重阻礙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情況下,遷都中西部是否會緩解教育資源不均,東部人口爆炸,中西部經濟落後的情況?

2,政治上會允許遷都嗎?

3,如果遷都,定都哪裡最合適,最能改變現狀?

4,巴西遷都巴西利亞這種案例是否值得借鑒?

拒絕撕逼和地圖炮,理性討論,謝謝!


我建議遷到烏魯木齊去,天子御國門,戰鬥在反恐第一線


感謝邀請。

最近各種繁忙趕製畢業論文,並沒有太多時間。

只提供一些思路條框,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但還是忍不住想答這個題。因為這題目實在是太有趣了啊。)

(更新,完成第一條,更新第二條,歡迎關注)

等我忙完了會優先來展開這個問題。敬請稍作等待哈。

入手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搞清相關概念入手。

1 一個國家為什麼有首都,或者為什麼需要首都

這個問題看起來太過於理所當然,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去思考這個問題。

去谷歌等各大引擎搜索,顯示的最多的結果居然是雅虎的問答版,類似於百度知道的地方,一個「我8歲的兒子問我,為什麼一個國家需要首都,我突然啞口無言」這麼一個提問,和一些「作業幫」類型的網站中,中學生們放棄思考意圖依靠網友的幫助來完成的這個一個地理作業。

果然還是純潔無知(褒義)卻又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最接近世間的真理,逐漸長大的人們都被慣性思維消磨和剝奪去了思考的能力。

(跑個題,教育的意義不是教給孩子知識,而是教給孩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無關體制,更多的取決於家長或是老師的引導)

扯回來。

最簡單而顯然易見的答案就是,國家的政府機關需要建在一個地方,這地方就是首都。

真的是這樣么?還有沒有別的理由呢?

首都,我想到了首都的英文單詞Capital、Metropolis。

從它們的定義,和這些單詞的其他意思,也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以下節選自牛津高階7版)

Capital

N.

1.首都(the most important town or city of a country,uaually wher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perate from)

2.資本;財富

3.大寫字母

4.柱頂

Metropolis

大都會;大城市;首府(a large important city(often the capital city of a country or region))

看完定義,有些顛覆了原來大眾的普遍認知,扭轉了因果論。

並不是因為是行政中心,中央政府選擇建在這裡,這裡就變成了首都;

而是這個城市在這個地區最重要(most important),所以中央政府選擇駐紮在了這裡。

理清了這個邏輯,剩下的就迎刃而解了。

(首都--這個地區最重要的地方。她意味著財富,與頂點。是這個國家的標誌。)

(以下個人腦洞推演,無法取證233)

當人類還和猿猴無異時,便已經學會結成群體,用團隊的力量去與惡劣的大自然作鬥爭。

後來,掌握了農業知識的原始人開始學會定居。

他們的首領的帳篷,也就成了這個群落的標誌,這個群落最重要的地方。原始人們在這裡分配收穫的食物,進行各種重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甚至開始在這裡祭祀。

進入奴隸時代的這個群落由於人口眾多,科技樹發展的快,經濟實力不斷攀升,文化開始萌芽,軍事也開始發展。

他開始兼并周圍的小部落,將他們收繳為奴隸,並不斷的擴充著自己的國土。

因為最初的根基是自己一直生活過來的地方,不管領土如何擴張,一般情況下,部落首領,或是進化體的王們,還是希望選擇待在自己熟悉的,這個因為歷年來的建設,積累了大量基礎設施,物質財富,文化積澱和歷史底蘊的地方。

這應該就是首都出現的雛形。

即使是步入到了文明社會,這麼一套子發展機制也就順應著順延了下來。

一般意義上,最重要的城市,便是最大的城市。

然而進入現代社會,「重要」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所以出現了很多看似違反了這條定義的

1)最大城市不是首都

2)遷都

3)數個首都

等情況。這些下面再闡述。

然而這只是闡述了首都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國家需要首都呢?這當然需要從首都的職能說起。

首都是行政中心,中央政府所在地。

國家這個無比複雜的機器,需要一套分工合理又統籌合一的指揮系統。尤其是像天朝這種大國。

現代意義上的中央政府一般包括行政、立法、司法三大部門,古代中國萌芽自秦漢成型於隋一直延續到清末的三省六部制,雖各朝皆有改動,也大概遵循著這麼一套「不同部委分管不同事務,合作又相互制衡」的套路。(不放棄任何機會反駁元清非中國的腦殘言論)

整合國家管理的日常事務,不同部委之間需要經常開會商討,自然相互之間不能離得太遠。行政機構的集中,有利於政治活動的進行。中國的中南海,日本的霞關,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街……之前有幸進入過幾次日本眾議院大廈參加會議,經常看到不同省廳的官員在不同會場間來回奔走。試想如果相距太遠,只是路上耽擱的時間,就會造成莫大的損失。(南非:我有三個首都我自豪233)

同樣的理由,中央政府工作人員的居住地,也應該就近選址。這提升了首都的房產質量與房產價格。

除了本國的政府外,海外各國的領事館,各大企業駐該國總部,一般也會優先選址在中央政府所在地,以方便交流和快速獲取相關信息。

另外,文化上,國家需要一個標籤,一個代表自己國家的城市,來彰顯自己的文化歷史底蘊。

這並無太多經濟學上的作用,更多的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翻看一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越是歷史悠久的國家,越會把首都建立在歷史底蘊最深刻的地方。中國這個特例,選定北京,有相當一部分,是受到近代元明清三朝都建都於此的影響。

中央政府掌握一個國家所有資源的調動分配權,自然會優先為中央政府官員們提供比較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國家首腦們住的地方,平均福利國內最高,當然也就說得通了。這會吸引人才和資金的湧入,直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估計也是題主提問的這個問題的基本假設。

然而一般國家選定首都時,會優先確定在本來就是大都市的地方,因為這會省去重新為中央政府建設配套設施的費用,直接繼承前朝已經建立好的,為中央政府實現職能所準備的城市環境(廣義上包括外領事館,各大公司分部,成套的福利教育系統等等),是比較經濟的做法。(現代社會建設城市的成本大大降低,也相應的提高了遷都的可能性)

總結一下,

國家把最重要的城市設為首都;

國家需要首都,是為了保障中央政府能夠高效而順暢的完成治理國家的職能

2 選定首都時,會受哪些因素影響

國家把最重要的城市設為首都;

最重要的意義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內外環境的推移,不停的發生變化。

因此古代確定首都和現代確定首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先從古代中國入手。幾大著名的中國古都。

(引自維基百科歷史上的中國首都英文版)(看外國人把元上都默認中國歷史首都,倒是一些鍵盤史學家面紅耳赤的大呼外族政權非中國233)

中國曆朝歷代古都多達幾十個,現在大多化為省會或較大城市。

而作為大一統朝代的有代表的中國古都有多種說法。

中國四大古都(長安、南京、洛陽,北京)

其他版本多是併入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

其中四大古都和九大古都的說法最廣為流傳。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較為遠古時期的夏商周,兩漢三國,甚至直到隋唐,中國首都以中原地區的西安、洛陽及周邊地區的大城市為主,主要原因,從第一條的分析來看,應該可以得到解釋。

中國文明發源於中原地區,受益於黃河的灌溉和平整而肥沃的平原,中原(今河南為中心的輻射帶)地區,糧食產量豐厚,在以農業為基本國力評定標準的年代,中原地區就是該時期「最重要」的地方。中國的古代史也就是不同政權「逐鹿中原」的歷史,誰拿到了代表中央權力的鹿,便繼承正統接過了中華文明的接力棒,說的殘酷點就是靠屠殺其他地方割據勢力確保了自己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PS:翻牆維基,中國曆朝首都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9%A6%96%E9%83%BD

首都建在經濟最發達的中原地區得到了解釋,然後呢,具體哪座城市呢?

古代的城市人口數據難以得到,但可以設想,新的朝代建立時,應該是選擇在當時經濟活動最旺盛,商鋪最多,交通最為便利,當時社會上層階級人士最為聚集的地方--一般情況下,這種城市往往是前朝的首都,或是地方省會級別的城市。

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設身處地以古人的思維方式想想的話,也許交通的便利,或是更重要的「風水」,是更為決定性的因素。個人對雖然風水不甚了解,但其樸素的思維方式,大概是一種古人特有的對地理情況的一種解釋吧。

翻看中國曆朝首都表,秦漢之前,首都一般比較雜亂,經常變動,可以推測,當時的生產力普遍比較低下,四處差異並不是太大。還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在某紀錄片中曾經看到過,夏商時期的奴隸社會,金屬冶煉技巧尚不完善,然而國家的政治中心需要經常舉行祭祀活動;祭祀需要鑄造大量青銅鼎,大量銅礦難以運輸,於是遷都也許有因銅礦而動的這麼一種可能性。

秦定都咸陽,兩漢多次移動都城,但多是在長安和洛陽之間輾轉。

三國時期,南京以東吳首都作為開端,加入了中華古都的陣營。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分離,地方割據政權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長安、洛陽與南京,依舊是首都的熱門選擇,佔據了大部分歷史時期。

隋唐後,進入分裂的五代,長安和洛陽開始漸漸淡出歷史舞台。

五代期間,開封,洛陽,杭州開始成為首都的熱門選擇。

南方地區的南京和杭州入圍首都熱門候選名單,一是因為之前數百年的開發,南方由不毛之地變成了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二來位於長江沿岸也保證了其交通的便利(便於從各地調入資源和由中央四散開去號令全國)和供水與糧產。

古代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們,出於躲避戰亂等原因,相當一部分人南遷至長江以南。宋朝的首都,更是因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金的戰爭壓力,幾番易都。金政權在入主中原之前,曾在北京附近定都。自春秋戰國的燕之後,北京重新加入首都候補名單。

此後的事情距今比較近,大家也都熟悉了。南宋滅後,元朝定都北京(一開始是作為上都的陪都),明朝朱棣推翻南京的政權後,繼續經營北京作為首都的建設,建成了成為北京象徵,甚至是中國歷史文化象徵的紫禁城。這也是很多外國人提到北京的第一印象。

由中國都城的變動史,可以看出,基本符合第一條總結的規律。

選在當時最大的城市,為了圖省事,直接繼承前朝的首都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順便還能起到詔示天下的作用:你的王權現在歸我了。

但是細分下了,當時的戰爭環境,是經濟之下第二位的定都決定因子。

其他因素包括文化、交通、甚至氣候等因素,實在是過於繁多。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曹操為了確立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把漢獻帝請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都。在曹操當權的時期,確保對皇帝的控制變成統治階級的主要矛盾和最重要的課題,於是首都發生了遷徙。

具體分析能寫出超級大長文,門外漢的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通過對歷史的回溯,也多半能理解當年首都投票為何定都北京了。

雖然確認首都是個需要照顧眾多影響因素的複雜的系統工程,

但是北京經濟上比較發達,歷史上是近代五百年的首都,文化上是近代學生運動的發源地,文化標識上紫禁城和長城是中國在國際上的標籤,教育上有著兩座中國最高學府和一群一流大學,交通上是京杭大運河和鐵道網起點,位置上有渤海內海作為緩衝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兩個護翼,進出都相應自由。綜合來看,比其他歷史古都總會多出一兩條優勢,定都北京也是響應的水到渠成。

待續……

3 史上發生過哪些遷都,都產生了哪些影響

4 首都會對周圍城市帶帶來怎樣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5 經濟發展問題的根源

這裡稍微提前展開下。

中國西部不發達,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背後有其必然的規律。

一般來講,經濟要發展,莫過於工農商,一二三產業。

西部地區,就像我之前某答里寫的那樣,交通閉塞(意味著人力和資源的移動要花費更多的金錢和時間),人數稀少(人力資源稀少,本地人教育程度也不高),基礎設施不足……等等因素導致的後果是,如果發展工業,要消耗更多的成本,轉嫁到產品價格上,價格高,在市場上就會失去競爭力,等待的只有倒閉的結果。同理,農業也是如此。土壤不肥沃,水熱條件差。再有一點,西部很多原始森林或草原作為生態寶庫,是必須要維持原樣的。看來唯一可能振興西部的,就是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了。

當然雖然統稱為西部,地方之間差異巨大,不同一句話代表所有。

由此可見,並不是發展西部,只是發展西部事投入產出比非常差的買賣。正常的生意人是不會做的,完全競爭市場下也沒有人會去開發西部,只有天朝這種大一統,國家政府從未來發展的眼光,賠錢也去做這項買賣,西部大開發才有可能。(像鐵道啦,西部的電網等基礎設施,都是這麼搞出來的,體制的優越一面。)

經濟發展要遵循其客觀規律。要在深入其本質探討的基礎上,再做上層的設計。

發展問題非常複雜,也許不是僅僅遷都就能解決的。

但是這個思路非常有趣。

目前還沒涉及過往的成功或失敗案例。

等有所涉獵後,也許會產生新的見解。


如果遷都的話最好還是西安最適合,洛陽或是南陽可以分擔首都的功能。

第一,促進中部發展和西部開發,推動區域經濟政治資源的均衡配置

第二,西安位於中西部連接點一帶,戰略縱深和配置明顯比國門前的北京好,更有國防的優勢。西安周邊本身也有許多國防單位,四川川北秦嶺有很多軍事單位,這是很關鍵的。

第三,西安有建都的歷史文化傳統,這裡地勢和資源都很不錯,可以發展新興的城市帶和配置區域

第四,陝西人民很好客,支持延安等老區的發展,建議遷都西安


首都遷離北京已經是個幾十年的老話題了,在我看來,這是絕對必要的。

北京面臨的各種大問題,說句實在話,已經是積重難返。堵車、高房價、高校壟斷等等,如果不遷都,不可能得到根本性解決。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市政府遷通州能對緩和矛盾起多大作用呢?再怎麼分散治理,只要權力中心還在北京,全國人民還是會扎堆往北京擠,因為京城集中了各領域最優的資源。首都搬了,最起碼各地的官員不會再往北京跑了,對不少北漂而言吸引力也會下降,這能減多少人?交通會好些,房價會降些。這是釜底抽薪的根本方法,其他措施,只能是小打小鬧。

目前的形勢,除了一些批發市場和污染工廠等小部分,其他機構包括大學、企業等等,哪一個外遷得動?

北京本身不是一個適合做商業的城市,但中外企業總部比上海還要多,不是因為北京市場有多麼廣,而是靠近權力中心,消息靈通,便於趨利避害和打點高層關係。

只是,現在遷都的時機遠未成熟,因為權貴階層和既得利益集團太強大,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都在北京。推行個政策都很難,別說遷都這種撼動國本的大事了。幾十年以後或許才有實行的可能。

巴西利亞是世界上很好的遷都典範(韓國世宗很大程度上是失敗的)。行政首都(中央黨政機關各部門)遷到其他地方,北京只作為文化、教育、科技中心(或加個交通中心),上海是經濟中心,這樣形成政治經濟文化的三都鼎立格局,對平衡全國各地的發展有利無弊。

首先,要進行系統的規劃和精確的定位,這是前提。新的首都只能單純地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外交中心),居民以公務員為主,要嚴格控制其人口數量和規模擴大、控制土地買賣和城市建設、控制商業發展,必須杜絕它成為第二個北京那樣的渾身是病的超級大都市。如果失去控制、盲目建設,那遷都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中央政府一定要嚴控發展,因為在天朝,權力總是會衍生出無數的利益。就天朝的國情來說,中央在哪裡,哪裡就能集權,集權的標誌不在於某一個城市,而是中央所在的位置。從這一點想,哪怕中央搬到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也儼然有成為首都之勢。

然後,問題來了,是建設一個新興城市還是使用既有城市?

如果是新建,那就是在農田或村鎮的基礎上建設一個迷你城市,小而精的類型。很多反對遷都的人一個重要理由是資金問題(又是西部扶貧和支援非洲或探索太空的矛盾)。我覺得吧,貪官們少禍禍幾個錢,這資金也就出來了。

如果是遷到既有城市,關鍵要選好地點,必須也只能是三線以下城市。很多人提過很多城市,不過據我所知,很多城市的市民並不想「接收」首都,因為成了首都就意味著城市病的湧現、對城市的破壞。

依本人拙見,目前呼聲最高的南陽襄陽盆地(南陽、襄陽、十堰三市構成的三角區域),相比較而言是最合適的選擇(我是東部某沿海省份,與該地無利益關聯,只是客觀論述)。這個地區,在全國來說,地理位置適中,絕佳的戰略區位,東北、西北、西南、東南、西部邊疆、東海南海都能兼顧;地形條件相當好,安全有保障;經濟條件以及自然條件、水文條件也不錯,發展潛力大;緊鄰南水北調的起點——丹江口水庫,如果首都早在這裡也就不會投巨資搞南水北調勞民傷財了。

我對這個問題已經關注了很久,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向於新建一個迷你型政治城市的,而不是利用既有城市。一個普通地級市,要想壯大為超級大都市,二十年以內,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南陽、襄陽和十堰三市合併成獨立的中央行政區或特別市(就像北京全市),無非是在這個特別行政區內選擇一處作為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單純的行政首都,最多是一個縣的面積大小(就像北京的西城區)。整個中央行政區是省級,南陽、襄陽和十堰三市下轄各縣(縣級市、區)改換成為下屬區(等同於直轄市下屬區,廳局級),中央政府所在區無疑是這些區的最核心。

這就相當於,在河南、湖北、陝西三省交界地區(也就是南襄盆地)划出一片區域,正好處於全國地理正中的位置。我曾查看南陽市地圖,鄧州市、新野縣和襄州區三角地帶的中心,差不多也就是河南與湖北的交界處,正好也處於整個南陽襄陽盆地的中心位置,如果新建城市,我覺得這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正好騎在南、北方的分界線上。

關鍵問題是,首都遷出北京有無可能?

未來的中國到底何去何從,不是我等吃地溝油的屁民說了算的,民間討論再多也是不切實際的空談,重要的是統治階層的意志。這就要看未來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和治國謀略了。究竟會不會有某位領導人,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敢於破除既得利益藩籬、跟權貴階層硬碰硬,我只能拭目以待。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中國不會遷都的。

從歷史上看,首都的轉移是隨著中國政治、經濟重心的轉移而隨之轉移的,並不是相反。所以以首都帶動區域發展並不太現實,看看現在對河北的虹吸效應就可以知道了。

另外,中國首都一直是中國政治的重心,這是中國高度集權的政治傳統決定的。遷一發而全身,因引也就決定了中國的遷都成本相當高。

如果破解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個問題有些難解,因為尤其是西部,其自然環境的變遷是不能逆轉的。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緩地區的不平衡。

那就如果說到首都與地區平衡發展的關係的話,那大約只有分解首都職能了。首都只留下政治中心的功能,經濟中心、工業中心什麼的,都遷移出去,減少人人口的富集效應,可能會好一些。


鋪開地圖來看的話,西安,洛陽確實是好地方。

但是我覺得緊挨著洛陽盆地,關中平原不遠的南陽盆地也是個好地方。南陽盆地和西安洛陽成三角形分布,背靠秦嶺余脈,腳踏漢江,旁邊就是中國最大的水庫丹江水庫。從軍事防禦,水源,氣候,物產等方面來說都不錯。而且離西安,鄭州,武漢,重慶這些大城市幾乎是等距離。東去南京上海也很便利。


2000多年過去了,現在中國的絕大部分人口,依然分布在當時秦朝的疆域內,只多了兩個島和東北平原。這是自然環境使然。


河洛興衰

微信公眾號:wwlxl613

(原文保存後,沒有內容,只能即興恢復,望諒。)

William:村長描繪的畫卷太美,不敢想像。但一個重要的前置是意識形態領悟重塑華夏精神,政治上打破中央地方二元博弈,經濟上放任一批國企死亡吧。

wuweilxl:不是打破中央與地方博弈,而是重塑,說實話中國99%的地方沒有任何經濟價值。

桔子:分析哈西安吧,村長。

木子魚:村長,你也談談在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城市西安吧。有歷史是不是也有未來。

wuweilxl:中國最後還是會回河洛地區,這就是歷史的大規律。這裡討論的並不是國家如何選擇首都的問題,而是代入各種變數,教大家如何思考問題。

第一個是中國的經濟首都。根據《工業區位理論-----論工業區位》所闡述的工業區選址的前提條件。工業中心的選址應該滿族生產費用最低的那個點,而成本主要包括:資本、利息、工資、燃料、原料、運費、固定資產、維護、折舊等,而這裡面最重要的是運費、工資、聚集效應。長江的水運相當於100條京廣鐵路,而水運的成本優勢要比鐵路明顯。武漢位於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之間,地理優勢非常明顯,產業整合能力非常之強!與武漢一同競爭的工業區是美國的五大湖、德國的魯爾區、日本的東京灣,而中國想要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就要重新設計中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型,只有產業機構和經濟模型趨於合理,中國崛起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第二個是中國的政治首都。長期以來中國的政治中心都是河洛地區,伴隨著黃河頻繁改道和戰爭破壞,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向江浙地區轉移。和中印在未來將重回世界大國巔峰地位一樣的道理,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仍然會逐步轉移回河洛地區。我們假設一百年以後的中國政治中心是河洛地區,政治中心對中國中西部經濟的帶動作用不言而喻,對於平衡中國的人口分布和地方政治勢力平衡具有重大政治意義。歷史上李德勝、李自成都是從延安、榆林出發,關隴貴族集團對於中國具有某種特殊的政治意義。河洛地區是一個區域,而不是一個點。西安、洛陽開發程度幾近飽和,所以需要我們重新選擇新的城市作為政治首都。河洛地區西北是山區,北方是河南地,東面是黃泛區,西面是七百里山區的蘭銀地區,南面是兩山夾一溝的漢中地區,只有西南有一片南陽盆地可用,西有漢水,伴隨著城市的發展還可以從長江三峽調水,極大的縮短南水北調的距離。

第三個是中國的軍事首都。先教套路(思想)。選擇首都,假如只考慮對內武力統一的問題,那毫無疑問是瀋陽;假如只考慮外國的因素,那毫無疑問是重慶;假如綜合考慮內外武裝力量的調配和使用,那毫無疑問是西安。選擇一個國家的首都,要考慮國內外人的因素,還要考慮周圍環境的因素綜合考慮。

我們現在的首都北京,選擇這個城市定都的是元朝,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蒙古人只把這裡當成進出華北平原的進出基地,北京更重要的作用是軍事堡壘。而在明朝北伐過程中,北京也很好的扮演了這一角色,假如元朝選擇洛陽,或者西安,估計跑都跑不掉。再到後來,明朝繼承了蒙元的先軍思想,不過明朝是反過來為之,把北京當成前進的基地,用於徵伐蒙古和女真。在明清改朝換代之際,我們一直在談關寧錦防線,在村長看來這其實都是錯誤的,只存在北京防線,假如沒有北京的巨量物質支持,關寧錦防線一天都支撐不下去。清朝初建,對於內陸、蒙古、東北的關係處理也比較難受,最後也只能選擇北京,進可攻退可守。49年伊始,對於中國而言,可選擇的首都只有兩個,一個是西安,另外一個就是北京。考慮到東北亞的軍事活躍程度,中國最終還是選擇了北京,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準備打仗。當然瀋陽區位更好,但你要考慮背後還有某國,隨時可以佔領錦州,成廖耀湘之勢。

伴隨著朝鮮半島的局部穩定,以及中蘇交惡,北京的城市防禦在現代化戰爭面前根本無力抵抗。燕京背後的華北大平原無險可守,將導致戰爭一開始就出現一潰千里的局面。所以中國需要新的軍事首都,或者說軍事基地。在我看來,首選河南地,即當年蒙括從匈奴人手中奪回的地區。此地區黃河天塹環繞,外圍有大漠戈壁堅壁清野,賀蘭山、陰山、六盤山可以打造成不可攻克的馬奇諾防線。絲綢之路千餘公里的距離衰減,東有太行山、呂梁山區的屏障,此地可謂固若金湯。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有軍在,中國隨時可以切斷進攻方的後勤補給線,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關於經濟價值的評述,河南地的半荒漠化環境,可以使中國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得到十六萬平方公里的補充,相當於十個北京市,可以極大的改善人居環境。至於水資源可以從長江上游、雅魯藏布江補充,對於中國假如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能到的極大的補充和充分的利用,或許是極大的幸事。

就先補充這些吧,村長要講的就是帶入不同的變數,然後開始不停的切換視角和分析結果。


遷都東京


參見為何明朝只有遷都北京,才能抵擋蒙古入侵? - 中國歷史

大同宣化

北方防線陰山燕山一線缺陷在陰山一線可以依託,裡面是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陰山缺乏高大山脈,容易突破。故上策是在陰山防線以外設衛所,成為扎入對方骨肉的釘子來協助防禦。大同和宣化即是這兩顆釘子。

若失大同,則河套和河西走廊難保,失養馬地和戰略側翼,進不可攻,退上可以守(雁門關)。

但敵還可以繞桑乾河,直逼太原,守亦不牢。

若是宣化,則敵直逼居庸關(八達嶺線,難度很高哦),兵臨京畿。

遼陽薊州

有燕山高大山脈阻攔,壓力不大,但是外有遼河平原,東西兩丘陵適合防守,中間太平原適合修養。容易養寇,故設衛所。

若失遼東,有三四個關鍵隘口可以防禦。

若要提升北方防線的重要性,必須提升北京的重要性。

若要提升北京的重要性有兩種辦法

1,天子守國門

2,藩鎮

總結一下:「客觀條件——進:占敵人勢力範圍內膏腴之地,以免敵人壯大;退:後有防線和腹地支撐;主觀條件:有政治和資源上,有首都支撐」

查看最重要地理資源

建議(暫時)遷都喀什

原因不說了,容易和諧哈哈,我這個腦洞開的有點大。現在是核武器時代了,這一套行得通么?


兩人收入都是四十,看起來是比一人一百,一人二十均衡點哈。


遷的離河北遠遠的,越遠越好,哪都行!!!


我記得高中地理,巴西是虛假城市化的典型,巴西利亞的例子是失敗的…

在現如今南方經濟強勢的情況下唯有定都北方,在政治上提升北方中國才能維持統一。而西北的自然環境,尤其是水資源和華北地區相比絲毫不佔優勢,甚至可能更差,建都西北無非是又多了個「西京」,我們已經有了南水北調了,就沒必要再來一個東水西調了吧?

北京位於華北,又是東北進入中原的咽喉,外牽東北,內摯華北,使西北依附,簡簡單單個定都就能穩定半個中國,定都北京真的是中國目前最好的選擇了…


遷哪都是禍害,都避免不了超大城市的問題,因為這種資源分配模式決定了的。


我倒是有個不同的看法,遷都西部,東北就獨立了


可以考慮長春。

中原和南方,歷來富庶,不需要太擔心他們的發展,而西北又沒有東北重要。

東北真么冷,每年都在流失人口,這裡得穩住了。

所以,綜合來看,長春比較合適。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