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優秀筆記_吳宇航_看不見的城市

十三世紀,著名的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東遊中國,而後在獄中留下了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遊記》。在這本中世紀最為流行的遊記著作中,馬可波羅詳盡的描繪了他在東方遊歷的經過,也記載宏偉的巴格達、富麗堂皇的元大都、繁華熱鬧的江南集市等等遙遠而又充滿魅力的城市景觀。馬可波羅講述的遊記記載了現實的城市景觀,而卡爾維諾卻借馬可波羅之口講述一個個看不見的城市。現實世界是沉重的,具有惰性和不透明性。而「在文學這個無限的世界裡總有許多嶄新的或古老的方法值得探索,總有許多題材和形式可以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已有的形象」。我想,《看不見的城市》正是卡爾維諾對愈發沉重的現實世界的一種試圖的擺脫。

馬可波羅的遊記是高度具象化的,即使有人認為其中誇張的場景只是馬可波羅不切實際的幻想。而《看不見的城市》則是高度抽象化的,即使其來源於馬可波羅的講述,即使其中每一個城市,都有著相當具體的描寫。卡爾維諾曾說「我應該改變方法,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以另外的一種邏輯、另外的一種認識與檢驗方法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本《看不見的城市》分為九個章節,五十五個小節,而這五十五個小節又可以歸納於十一個專題,每個專題包含有五個小節。而這十一個專題中,有三個專題以一個城市的種類命名,例如連綿的城市,輕盈的城市;而另外八個專題則是以城市的一個側面命名,例如城市與記憶,城市與天空。出人意料的是,這五十五個小節並非是以一種線性的模式按照順序排列,而是相互交叉,呈現一種類似於幾何描述形式的目錄結構。設想我們正在描述一個正方體,我們使用如下的語言A1B1C1D1-A2B2C2D2來對這個正方體進行描述,然而我們只要略作對比就能發現這與本書的目錄排列是極其相似的「………城市的標誌之四,細小的城市之三城市與貿易之二,城市與眼睛之一-城市與標誌之五,細小的城市之四,城市與貿易之三,城市與眼睛之二………」在尚未發現這一點之前,我一直認為《看不見的城市》類似一本解剖圖鑑,解剖了城市本身,也解剖了城市與人的交互關係,我當時覺得這本小說雖然有馬可波羅與忽必烈的交談作為城市的引入,但似圖鑑一般的排列超越了傳統小說以時間情節為敘述順序的範疇,也出離於意識流小說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這其中雖有出彩的地方,但似乎還只是個半成品,剖面於剖面之間的聯繫似乎還十分混亂,對不起眾人對它這麼高的讚譽。但顯然我是錯的,所謂「君子之心,常懷敬畏」,對一部經典我們或許應該保有著「我雖然看不大懂,但它應該是好的」這樣一種心態。卡爾維諾把自己歸為「晶體派」,而這本《看不見的城市》也正是所謂「晶體模式」的代表。城市圖鑑不再僅僅只是圖鑑,而因為專題之間的牽連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晶體。「晶體具有精確的晶面和折射光線的能力,是完美的模式,我一直認為它是一種象徵」,晶體作為晶體,象徵著「表面結構穩定而規則」,晶體具有自生長性和自范性,其作為一種小說結構,剝奪了時間序列在傳統中的統治地位,而將其轉化為一種空間上的美感。晶體的構成並不依賴於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依賴於點與點之間特有的相互關係,以及結構本身所具有的自我編製信息產生。這種晶體一般的敘事結構是很輕的,嚴密的幾何結構保證語言傳達時的精確性;對城市簡練而清晰的描寫創造了一種迅捷的敘事速度,在保留了敘事效率的同時賦予了文段詩的魅力;作家對城市的洞察極為深入,晶體的自生長性則將有限文字的豐富性提升到了無限的程度,保證了內容的多樣化。

將晶體對應至《看不見的城市》,我們可以把每一個城市看作一個點,而五個點圍成的專題則是晶體的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把每篇文章看成一個側面,而每個專題又可以構成整個晶體的一個微縮版的範本。顯然的,我們如何定義這個晶體並不會影響晶體整體的構成,由此,晶體本身總是具有晶體的特性。晶體是具有自生長性的,就像卡爾維諾在《命運交叉的城堡》中利用七十八張塔羅牌的排列來講述故事,塔羅牌的序列能無窮盡,其能派生也便是無窮無盡。《看不見的城市》中的五十五個城市構成了城市建構了城市構建的基礎,它們是抽象化了的城市,它們是最輕的城市,因為它們是城市構成的規則。它描摹了城市,或者城市與人的關係,例如細小的城市之一的伊薩烏拉寫人的信仰根植於城市的構成之上;細小的城市之二珍諾比亞給出人框架被城市的結構所固定;細小的城市之三阿爾米拉描繪了城市中精神的不斷流徙;細小的城市之四索伏洛尼亞城市作為工作於娛樂的功能性,以及人對其二者的矛盾心態;細小的城市之五奧塔維亞似乎給出了一個對城市居住環境的抽象,然而一句「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網究竟能支撐多久」卻有平生了許多意蘊,把對城市的了解與城市本身危險聯繫在了一起。它們相互嵌套、相互包容,正如城市與記憶之二的伊西朵拉,旅者年輕時候對城市的慾望,最終成為了年長時的記憶;城市與記憶之三的扎伊拉城,充斥著以記憶為名的符號。每個城市各自獨立,保有著自己的特點,它們定義了城市的組合,讓組合成的城市成為了無限,而這正是晶體的折射光線的能力,當你改變觀察的角度,你便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忽必烈汗發現了這一點,他發現似乎每一個城市都只是其他城市的另一種排列組合,而馬可則向他揭示了城市能存在的必然邏輯,「元素組合缺乏聯繫的線索,缺乏內在規律,缺乏一種透視感和一番故事的城市,必須排除在外」,這正是這五十五座城市所定義的邏輯。

卡爾維諾這篇小說包含了太多的內容,本文僅僅對其輕盈的結構有一點初步的的探討,而對其他更多的,諸如每個城市的側面具體的象徵意味,每章的開頭結尾忽必烈汗和馬可波羅耐人尋味的對話,其中包含的對城市與人的思考,亦或是對語言本身的思考,本文都沒有太多提及。我遺憾我不能將它們完整的寫出,但卻又十分高興,因為這正好說明了其說小說的豐富內涵。

卡爾維諾曾經這樣定義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常常是為了減輕分量……首先是儘力減輕小說結構與語言的分量。」就《看不見的城市》而言,抽象化的城市避開了現實的沉重,晶體一般的小說結構給予了我們幾何般精確的語言,簡潔明快的敘事節奏和以有限容無限的豐富內容。毫無疑問,卡爾維諾有力地證明了,那些毫無重量的形象並非現實世界裡必將消失的幻夢。

-------------------------------------------------------

還有更多精彩的書評和推薦,現在就申請加入Amos閱讀群:

  1. 完整的瀏覽從開始到如今的所有書單和讀書筆記

  2. 與眾多領域的高手直接交流和討論問題

  3. 在大家的幫助下養成閱讀寫作的習慣、掌握更深刻的閱讀技巧

  4. 以主題小組的形式共同閱讀同一本書,以書目為單元交流

  5. 與你一樣熱愛閱讀,熱愛生活,認真活著的人們成為朋友

閱讀群的規則和申請鏈接請看:

我建的微信讀書群,愛閱讀人的聚居地~ - 閱讀X思考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上海永不拓寬的馬路2:愚園路 | 城志
上海,中國最洋氣的城市
劉易斯·芒福德:特大城市的命運
橫濱這座城市怎麼樣?
東北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地球知識局

TAG:城市 | 哲学 | 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