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過分解讀的人是怎樣的?

很好奇,那些對任何事物都過分解讀的人在生活上是怎樣對待任何問題的?

很多對水滸紅樓西遊過分解讀的文章,都分析的頭頭是道有理有據,但多少都在邏輯上有些問題,或牽強附會,張冠李戴。

比如最新一集的行屍走肉第六季第六集末尾(以下涉及本集劇透)終於出現了格倫的聲音。但以前某吧里一直存在各種推理來證實格倫死亡的論調。。。這種過分解讀的習慣和思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會遇到什麼麻煩嗎?

沒有攻擊某吧的意思,只是感到好奇。可別說過分解讀的作者自己壓根不信純粹用來騙別人賺經驗人氣這種話,他們自己明明也相信好么,而且也帶動了很多人去相信而且跟著去分析


首先要明確的是,對文學藝術作品的推敲與生活中的對人事的揣摩完全是兩碼事。

題主所理解的過度解讀其實是一種不恰當的解讀、錯位的解釋,是誤讀。

你心儀已久的女神今天突然對你說:明天搬家東西很重,能幫個忙嗎么么噠。你心裡卧槽好激動,這麼器重我,是不是暗示對我有意思啊,結果明天一去,卧槽竟然有十幾個男人去幫忙,你特么還是最後一個被通知的(咦不是群發?)。這就是生活中的「過度解讀」。

生活中的過度解讀要麼是自作多情,要麼就是「太聰明」。

文學藝術作品呢?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萬個哈姆雷特, 文學藝術作品的一些解讀是可取的,它提供了一些新的看法,新的思路。盜夢空間最後的陀螺為什麼要留白?他想告訴你的並不是某一種肯定的結局,此處無物勝有物。懸疑劇的懸疑成分就是整部劇的生命,在沒有明確給你肯定結局的時候,作品誕生後作者就已經死了。作品本身包含被多種解讀的可能性。

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論。

巴特進一步區分了兩種文本:一種是具有有限意義的封閉式文本,如某些現實主義小說,另一種是具有多元意義的開放性文本,如某些現代派作品,先鋒派作品。 對於第一種文本,讀者只是一個消費者,只能提供該文本提供的有限意義;而對於第二種文本,讀者卻是一個生產者,可以最大程度創造種種意義。對於第一種文本而言,讀者只是一個讀者。而對於第二種文本,讀者卻成了作者,因此,巴爾特稱第一種文本為「讀者的」
文本。

假設在一個圓筒狀的房間里,四周的牆壁塗上各種不同的顏色,如同連續的光譜。在房子中間有個桌子,桌上放了一個晶瑩的玻璃杯,杯里是純水。現在有一群人圍著桌子,觀察這杯水。由於視角的不同,這杯水的背景顏色也就不同,於是,有人得出水的顏色是紅的,有人說是黃的,等等,總之,赤橙黃綠青藍紫,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單獨地來看,每個人都是對的,但是那杯水的性質沒有任何改變,依然是無色透明的。

量子力學裡的海森伯測不準原理。當你不去觀察或測量電子的速度和位置時,那個電子的運動很完美,無需解釋。而你一旦加入測量,什麼量子怪異、幾率波、普朗克常數就都鑽了出來。

真實的,文學作品中的過度解讀:

魯迅:晚安!

語文老師是這樣解讀的:

「晚安」中「晚」字點明了時間,令人聯想到天色已暗,象徵著當時社會的黑暗,而在這黑色的天空下人們卻感到「安」,側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嘆號體現出了魯迅對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當前時代是一個「過度解讀」的時代,人們被教育如何做人,讀者被教育如何閱讀,紅學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紅樓夢》的細枝末節,詩評家們粗暴野蠻的肢解詩意,影評家們將電影解讀得興味索然,文學從語文教育開始將文學變成了人體解剖和科學實驗,使得文學的人文性蕩然無存。

真實存在的答案不適合被過度解讀。文藝作品很可能沒有標準答案,很可能不那麼需要嚴絲合縫,但現實生活中不一樣。2012世界末日易經與瑪雅預言驚人巧合就是一種過度解讀,「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是過度解讀,娛樂圈很多八卦是過度解讀,「舉手敬禮」是過度解讀···為什麼?因為有很多人需要這種解讀,他們願意相信這種解讀。

沒幾把刷子就把自己當作福爾摩斯是會草菅人命的。

「太聰明」的過度解讀:

正午時分,終於到了關勝大營,關勝聽說我到了很是慌忙,一路小跑迎出中軍大帳,也沒問我來幹什麼,一邊擦汗一邊自顧自的辯解,說什麼他並非不想出戰,也不是故意貽誤戰機,主要是這幾天天氣實在太熱,根本無法作戰、、、

他說的我不感興趣,也不想聽,就把錦盒往桌子上一放,說這是宋大哥讓我給你送過來的、、、

關勝狐疑的看了我一眼,然後打開錦盒,我心跳的厲害,懷裡跟揣了個兔子似的,要被人知道是我偷吃了,我這老臉往哪擱啊、、、

關勝看空無一物,手抖的厲害,長嘆一口氣說:我明白了、、、

我嚇了一跳,這廝一向聰明,肯定猜出來了,我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正琢磨怎麼開口請他原諒,這廝說道,李兄快請起,你只是送錦盒的,不干你事,說罷一聲不響去了內室、、、

我一時有些發懵,正迷糊是怎麼回事,一會功夫裡面大亂,內侍大聲吆喝:不好啦!不好啦!關將軍上吊啦、、、

我心下大驚,至於嘛,不就是吃了你個梨嘛,又不是金子做的,這不是已經道歉了嘛、、、

我忙跑進去,他已經被人救下來,我扶住他問:關二哥,你至於嗎,為何想不開?

關勝兩眼無神,眼角還掛著淚水,嘆口氣說:盒子是空的、、、

我問那又如何?

關勝說,你等不懂宋大哥真意,你可知三國荀彧故事,我搖頭說不知,關勝嘆口氣說,當年荀彧本是曹操倚重的謀臣,後來曹操欲簒漢家天下,荀彧力阻,曹操欲除之而後快,但怕落人把柄,派人送了空盒給他,他看後知曹操意思,二話不說服毒自殺、、、

關勝嘆口氣說,這是聰明人之間的遊戲,點到即止,你等粗人不懂,宋大哥看我連日不戰,估計也是想殺我又怕眾人不服,只好出此計策,我關某也是頂天立地的好漢,怎能死皮賴臉的苟活於世間?

說完關勝又用頭撞牆,眾人拉都拉不住,頭都撞破了,我眼看要鬧出人命,只好把偷桃子吃的事一五一十說了,關勝愣了一會,一咕嚕跳起來,指著我的鼻子大罵:鐵牛,我靠你大爺、、、

我一溜煙往回跑,生怕他拿刀砍我,我路上不停嘆氣,荀彧死的太冤了,他若知道真相,估計會氣的活過來、、、

——摘自倉土《李逵日記》

曹操殺呂伯奢的整個過程就屬於題主所理解的一種過度解讀,阿Q的想和吳媽睏覺那段思緒就屬於過度解讀。多疑也好、糊塗也罷,這種生活中的過度解讀都屬於我前面所說的誤讀。

===

最後來說說行屍走肉。劇組他們是希望引發觀眾這種衝突的,他想讓撲朔迷離的「死亡」更加真實一點,故意營造這種懸疑來引導觀眾的熱烈爭論(他們「壞」著呢)。

看劇有三種視角:

一種是劇中人視角:「平頭女一開始弱不禁風,現在獨擋一面,果然末世是讓人成長的,我好喜歡平頭女啊」。這是帶入情節的視角;

一種是觀眾視角:「平頭女從一開始弱不禁風的少婦到現在獨擋一面,我好喜歡平頭女這種成長啊」這是觀察者的角度看;

一種是編劇視角:「平頭女從一開始弱不禁風的少婦成長到現在獨擋一面,行屍走肉需要這種角色存在來襯托劇情」這是分析者的角度看。

過度解讀本劇的人並沒有準確的解讀出編劇者的真實用意。


謝邀

題主想要的答案,大概是醬紫的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童丹丹,謝邀。

突然就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了,嚇得我,趕緊自省了一下,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答案過分解讀了。。。

當我點開問題本身的時候,發現是我格倫把我帶領到這個問題的,那我就來認真答一下。

先說格倫這事兒:

我是這麼看,題主,你也是在第六季第五集的最後才聽到了格倫的呼救聲對吧,也就是說,在江湖上傳聞格倫掛了和沒掛兩大陣營各自誰也不服誰的時候,大家都在找證據,包括我在內。相信自己眼睛的,認為格倫跪了,所以他們在找證據證明自己是對的,相信判斷以及推理的,認為格倫沒跪,所以也在找證據證明自己是對的。。。。

那麼,你說,這兩派誰比誰高貴點兒呀?

不能因為現在有了比較確鑿的證明表示格倫沒跪就說另外那一派過分解讀呀,不能因為後來知道了答案就否定前面爭論的過程呀。

何況編劇說了,不就是為了讓你們猜測讓你們爭論咩。。。。

你想想兩周之前的知乎,幾乎是在大家看完了第三集的第一時間,知乎上「行屍走肉」這個只有7000+關注的話題都被格倫這個點爆掉了,這不就是過程本身么?這就是這個爭論點的價值。

然後說說解讀本身:

1,能做解讀的人都敏感,說明他們能看到事務的細節和聯繫。

2,能做解讀的人都有自己的判斷,至少有自己的邏輯體系。

3,能做解讀的人至少都點開了思考屬性,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動腦經。

最後說說「過分解讀」里的「過分」:

1,網路上的言論大體是不用負責的,所以就有兩種人,第一種,博眼球的,所以他們是故意過分的。第二種,是玻璃心,也就是只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並不是故意的。

2,過分解讀的瞬間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比如男神突然跑來搭訕,比如老闆突然給你加薪。。。我們也會想多,後來發現不外乎是男神需要你的幫助,老闆要把你推到一個更大的火坑,如此而已。

3,我尊重任何人說話的權利,認不認同是我自己的事。

~~~~~~~~~~~~~~~~~~

對了我補充一句,我從不認為紅學是對紅樓夢的過度解讀,我真心認為曹公就是這樣的想,多有趣的一種設定,連作者本人都會覺得超級有趣吧。

以上。



這種人往往內心極度自卑。雖然他們總表現出盛氣凌人的樣子,時時處處挑剔、指責別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有足夠的底氣。相反,當他們看到了別人閃光的一面,而自己卻不具備時,常會感到自卑。於是,他們採取挑刺的方式,來取得對他人心理上的優勢,並以此獲得內心的力量感和穩定感。

另外,這些人還具有嚴重的嫉妒心理。他們時時刻刻關注著周圍人的動向,並且總擺出一副與人一爭高下的姿態,一旦發現自己的同事、同學、朋友甚至親人在某些方面將要或已經超過了自己,心理上就感到不平衡,進而妒火中燒。但是,他們通常不會積極採取行動,靠自己的力量超越別人,而是沖「假想敵」橫挑鼻子豎挑眼,惟恐別人的成功蓋過自己的風頭。


行屍走肉不是懸疑劇

行屍走肉不是懸疑劇

行屍走肉不是懸疑劇


這個題目有兩層含義:1生活中存在哪些過度解讀的現象?,2做出這些行為的人是否妥當?;

而生活中和文學中的過度解讀則不是同一件事。

生活這種人幾乎都是自己的腦子問題,而文學中的過度解讀則可能是文學作品本身帶來的問題。


有這樣一類人群,叫做理髮師。


我不回你消息,是真的不喜歡你,而不是什麼神欲情故縱。

回消息只回表情包,不是我在賣萌,是真的不知道說什麼,不回消息又不太禮貌。


在過度解讀中對文學作品的反覆推敲和對人的揣摩是兩種不同的理解

在文學藝術作品中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文學作品的過度解讀有時是必要的,它給人們提供了一些獨到的見解,新的思路

在生活中呢

某一天 你心儀已久的女神突然給你打發微信,讓你幫她搬家,然後你心裡那個激動呀,她是不是喜歡我呀,對我有好感啊,不然怎麼會給我發微信呢,原來我在女神心裡還是有位置的,結果第二天一去,好幾個大男人都在,你怎麼不想想她的微信有可能是群發的呢,這就尷尬了吧

生活中的過度解讀要麼就是自作多情,要麼就是

「太聰明」,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我覺得我爸就是過度解讀,他每次針對的對象就只有我。

我很樂於把生活學習上的事和父母分享,但是我爸卻每次都冷著臉說有什麼意思,掃我的興。

[重點來了]我講話他都是不聽的,然後我說你耳朵豎起來聽。然後我爸就暴跳如雷,鐵青著臉說我沒大沒小說自己的親爸爸是狗,說我這麼講話肯定會被人打。

論冤枉,竇娥都得喊我一聲師傅。我根本就沒有那個意思,上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認真聽講都會說給我耳朵豎起來聽。

我哪裡說他是狗了???補充一點,我根本沒有因為說話交流被別人打過!!!


可能是我自己吧.....

別人對我開個玩笑我就會生氣....


習慣過度解讀的對象是父母,

大概他們一個眼神我就想跪著自我反省orz

比如,母上說,

[把你留在沙發上的垃圾收拾一下]

我的理解:

〈我沒有及時做家務保持環境整潔,也不應該把垃圾留在沙發上→我太怠惰→我真差勁〉

再比如 ,我表示應該拋下其他,對學習保持一顆純凈又忠誠的心後,

她說,

[不應該這麼想嘛,很多事還是可以兼顧的,沒必要這樣。]

我的理解:

〈我想法太極端→極端因為見識少眼界狹窄→我真差勁;我無法兼顧,只會學習→我能力低下→我真差勁〉

還有,

母上安慰我不要總是過度解讀責備自己,

我的內心戲:

〈我遇到問題就過度解讀→我心胸狹窄缺乏自信→我真差勁〉

簡直有毒


嗯。百度了一下,沒有。這就是答案。


必須來打一發,當時笑死我了。

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

背景是我在一所警校上學嘛,對女生頭髮要求挺嚴的。不準挨著衣領,那時候臭美唄,有點內扣,頭髮其實都比衣領長了。每次集合站隊都特害怕,隊長從後面叫到我,所以站隊的時候一直低著頭。

那時候有兩個臨著站的隊里的師哥對我有意思。平時看到我什麼舉動不是會找話題給我聊天嘛。然後他們都不約而同發現了我站隊的時候愛低著頭。

然後一個師哥說

另一個師哥說

一個說我自卑,一個說我驕傲,也是沒誰了


沒有黑任何人的意思,一件普通不過的事情專門進行討論,我想這就是過分解讀吧。不知道是不是題主要的答案。


散布陰謀論,敏感,疑心重。


謝邀。

邀我的人是覺得我關於《紅樓夢》過度解讀了嗎?就憑仔細看了幾本書,大概是推不出來生活中什麼事都過度解讀的吧=_=這讓那些紅學大家情何以堪吶……

還有就是每個人對過度解讀的定義臨界點不一樣吧,你以為的過度解讀,說不定在別人看來理解得還淺了呢。我也只是多答了幾個關於《紅樓夢》的問題,生活中是懶得解讀的人,活得沒心沒肺自暴自棄。我相信那些看書看得深的人也不至於啥事都過度解讀吧,畢竟喜歡的東西就那麼點,精力也就那麼點。


看到這麼多書獃子為過分解讀洗地的也是醉了,難道在你們眼裡不管怎樣過度的瞎扯都是獨立思維?值得鼓勵?


文學上過度解讀的,一般被認為有才;生活中過度解讀的,一般都被認為有病

額外講個我和同事的事兒,有天一大早,我剛到辦公室,對坐的同事兇巴巴的跟我說:你昨天是什麼意思,我看人多沒說,現在我跟你說,你要是懷疑我,以後就不要把XX工作交給我了!

我:啥?(早上差點遲到,還沒緩過神)

同事:別裝了,你就是懷疑我!

我:什麼事?

同事:你昨天X$#%^。。。那件!

我:蒼天,沒有的事,我要是那麼想為什麼當時不說呢,悶在心裡有什麼用。

同事:我怎麼知道,反正你就是懷疑我,我不幹了行不行,我擔不起這責任。

我:可是我確實沒有這麼做啊。。。

同事:你是沒有做,但你心裡這樣想了啊,blablabla。。。

我:卒

曾經,我很喜歡看那些分析文章,然而此役之後,再也不看了

目前做人依舊堅持是啥說啥,不亂猜忌,但也希望以後不再被莫名猜忌了,阿彌陀佛


這種過度解讀類似一種「陰謀論」

相信陰謀論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知

喜歡看「貨幣戰爭」、「共濟會」的故事、「高盛帝國」的故事以及純瞎編的「神探狄仁傑」

——但這個世界其實沒有這麼多陰謀、黑暗和秘密組織。

嘩眾取寵。

絕大部分國人如此沉迷一些【轉基因、疫苗、病毒、911、共濟會、羅斯柴爾德、肯尼迪】之類陰謀論,這就是多年仇恨、奴隸教育長期洗腦化的結果么?

社會民眾就這種認知的話,未來的democracy會是多麼艱難! 民智開啟!開啟民智吶!不要再輕易相信那種弱智的陰謀論了!


推薦閱讀:

姑娘,請給我一個幫你的理由?
30歲大齡女是不是嫁不出去了?
提高情商(一)—學會說話
你做過情商最低的事是什麼?
關於社交,你究竟在恐懼什麼?

TAG:生活 | 調查類問題 | 文學 | 情商 | 過度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