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會么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區普遍的有的屌絲民族逆襲現象?
首先,我不確認是不是普遍,也是不是真的屌絲在逆襲。並不太想用屌絲,但是又想不出什麼好詞來更貼切地形容。
問題: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圈的歷史上,不停地發生著屌絲逆襲現象,有什麼內因或合理的解釋么?例:比如,羅馬逆襲希臘,野蠻的高盧人日爾曼人整體實力和素質現在遠強過義大利(還叫不叫羅馬,另說)。曾長期缺席歐洲大事的超級屌絲將自己的英語變成了通用語言。我們這也一樣,秦楚逆襲了中原。此外,賽爾柱人逆襲阿拉伯人。當然也有例外,印度的低種姓,美加澳的原住民。首先,這種現象的說法要不要糾編?如果現象成立。再問:
1、那麼,這種現象有必然的內因在起作用么?因為屌絲們有更大的上升動力和更小的內在阻力么?還是因為其它原因?2、強國為何不能保持,更重要的是,被逆襲後為何很少再次崛起(漢文明不覺得可以算一次次崛起,而是一次次把逆襲者同化或者逆襲者自願地學習變成了漢人)。商業上的大公司亦如是。
一個歷史學上著名的解釋,來自於14世紀北非穆斯林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在他的《歷史緒論》中,他描述了中東地區歷史上常見的一個現象:有更發達繁榮城市的大帝國,往往被來自沙漠地區的所謂野蠻人所征服。他的解釋是,大帝國給定居城市帶來的物質繁榮以及文化多元性,腐朽了最初造就這些帝國的社會凝聚力。而沙漠地區的「野蠻人」則由於與艱苦環境和周圍其他民族的長期鬥爭,或多或少地鑄就了同樣的社會凝聚力。其中最盛者雖然數量可能不多,但軍事能力很強;他們又被定居地區的繁榮吸引,最終征服了定居地區,建立了新的帝國,開始了新的循環。
伊本·赫勒敦的《歷史緒論》只在19世紀才被歐洲歷史學家所發現,之後立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這個理論不僅對中東,也對比如中國歷史中漢族地區反覆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的現象十分適用。我不確定原問題中提到的每個例子都適用於此,但我相信這個伊本·赫勒敦的理論或其變體早已流傳,引發許多類似的問題。
對原問題的另外一個層面的解釋,也要從伊本·赫勒敦的另一個巨大貢獻說起,也就是「史學史」。伊本·赫勒敦意識到,歷朝歷代的史學家所使用的方法,感興趣的問題等等,都受他們所處的環境和他們所在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所影響。而我們所知道的歷史,無非來源於過去歷朝歷代傳承,當然那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怎麼用這個想法來解釋我們關於帝國被「屌絲」征服的問題呢?其實只要歷史觀察時間足夠長,帝國就總會有興有亡,這本身不見得有什麼現象模式。而思索回答這個問題的歷史學家,之所以對歷史中的帝國興亡感興趣,往往是站在帝國的立場上,尋求前車之鑒,避免當下秩序的覆滅。如果站在帝國的立場上,當然把其邊緣的各民族視為「屌絲」和「野蠻人」。所以這個歷史現象模式也許並不來源於過往帝國的政治經濟或者民族文化,而來源於我們當下所關心的問題和所處的立場罷了。
參見維基百科:Ibn Khaldun感謝邀請,很久沒有在知乎作答了,有些許生疏,希望這次的回答能讓大家滿意。
前段時間正好拜讀了伊恩*莫里斯先生的《西方將主宰多久》,雖然沒有直接解釋本主題的問題,但裡面一些概念我想借鑒下。
首先題主用了屌絲一詞,其實想說的是那些同時期,科學文化技術、生產力、社會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民族或文明。當然很多記載里稱呼他們是野蠻人,但我覺得這個稱呼很不妥當,野蠻人也只是有著文史體系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一種高高在上對其他民族的鄙稱。什麼是野蠻什麼又是不野蠻呢?-----吃半生的食物,穿不遮體簡陋的衣服就是野蠻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家就這自然環境。-----殺戮平民、嗜血如命,沒事喜歡來波打砸搶就是野蠻嗎?自詡文明的統治者們屠戮自己的百姓起來那血腥程度,我想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扯得有點遠,我只想說接下來我想用「邊緣文明」來稱呼他們,以「核心文明」來稱呼較先進的民族。
題歸正轉,題主列舉了很多歷史事件,當然這只是歷史長河裡的一小部分。但是題主所問的這種「邊緣文明」逆襲「核心文明」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嗎?我來舉個栗子:今天是雙十一,大家都是在瘋狂的買買買,假設哪天告訴你阿里倒閉了淘寶關門了,被一個名不轉經傳的公司給擊敗了。這時候你是什麼反應?哇~天大的事!但每年又有多少小電商關門歇業大家知道嗎?所以歷史上「核心文明」打壓欺凌「邊緣文明」其實才是歷史常態,(早期的羅馬,古代的中國都有很多的例子)只是這些「核心文明」毀滅更會在人類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罷了。
之前提到了伊恩*莫里斯先生的《西方將主宰多久》,書裡面有對東西方文明各個時期的社會指數評分,在同是伊恩*莫里斯先生的作品《文明的度量》里有詳細系統的介紹,他是如何來評分,都參考了哪些參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書中這個社會指數並不是一直上升的過程,歐洲中世紀就要較之羅馬時期得分低很多,說明文明是會發生崩潰和倒退的。在化石燃料沒有利用前這個社會指數波動是很小的(20-43分),利用化石燃料後社會指數迅速飆升,直至現代西方的906分。
引用書中的一段:歷史並不是一波接著一波發生。事實上,歷史是不斷重複的。世界總是不斷產生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適應,而歷史就是人們不斷適應世界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社會發展的悖論:社會的發展創造了削弱社會發展的因素。人們每天都面臨和解決這樣的悖論,但是有的時候,悖論會達到難以解決的程度,因此就會產生急劇的變革。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往往不知道要做什麼,更不用說怎麼做了。並且,隨著社會接近悖論的極限,發展和崩潰之間就開始了競賽。社會很少會保持在一個極限停滯不前。相反,如果它們不知道如何打破這個極限,它們所面臨的問題就會變得難以控制。當社會發展指數達到24分左右,就會出現一個硬上限。公元前1200年後,西方的社會發展就是在這個水平停滯後崩潰的。不過,最重要的一個門檻是在43分左右,我稱之為硬上限。公元1世紀的時候,西方的發展達到了這個硬上限,然後就崩潰了;大約1000年之後,東方的社會發展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這個硬上限嚴格限制了農業帝國的發展。突破這個硬上限的唯一辦法就是開發化石燃料中儲存的能量,就像1750年後的西方人那樣。
給大家看這段是想說1.社會在發展的同時也會遇到很多問題。2.其實在化石燃料利用之前,「核心文明」的軍事科學技術並不比「邊緣地區」高到哪去,起不到技術碾壓的程度。
那最後來看看「邊緣文明」逆襲成功的原因:1.「核心文明」在化石燃料使用前,在軍事技術上起不到對「邊緣文明」碾壓的程度,大家武器裝備都差不多。「邊緣文明」反而可能因為生產環境更惡劣,有著更強健的體魄,個體戰鬥力更強。2.因為社會發展一直面臨上面提到的悖論,所以規模更大、結構更複雜的核心地區會發生規模更大、更具威脅性的社會動蕩,但是也能採取更多、更嚴謹的措施來應對這些動蕩。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比方說隨著「核心文明」建立後時間的推移,制度會崩潰,腐敗蔓延;複雜的官僚體制以及腐敗的官員,會導致這種更」先進的體制」反而不如「邊緣文明」簡單的體制更有效率、更有戰鬥力。文明後期官僚體系越來越複雜,利益集團的分化越來越嚴重,導致內戰頻頻,不斷的內耗,也給外族可乘之機。別忘了我們中華民族第一次被外族入侵統治中原地區,正是西晉皇族內鬥八王之亂耗盡了漢人的實力,導致五胡亂華的出現。當然有的時候也並不都一定有內戰,但內部的問題矛盾會越來越劇烈。
所以王朝文明的興衰是歷史的必然,「核心文明」周邊總會有很多的「邊緣文明」。冷兵器時代「核心文明」社會發展出現問題時,「邊緣文明」就有機會與之抗衡,甚至有機會取而代之。屌絲民族……書讀的越多越腦殘
強答一發 題主所稱「屌絲」文明實在不敢苟同,比較認同麥昕所提的「邊緣文明」。較之邊緣文明更強大、先進的文明,我們稱他們為「霸主文明」。
那在這個定義下,題主所說的屌絲逆襲,其實就是曾經的邊緣文明取代了霸主文明的地位,成為了新的霸主文明。這種現象確實屢見不鮮。古巴比倫被游牧的雅利安文明波斯徹底征服,波斯帝國則被希臘國王亞歷山大征服,帝國絕大部分疆土希臘化。羅馬從泰伯河畔的一個小小城邦迅速膨脹成統治地中海的巨無霸,期間還碾壓了更古老的文明迦太基。幾百年後,衰落的羅馬帝國則亡於蠻族——成千上萬的哥特人、倫巴第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淹沒了帝國。從沙漠中走出的阿拉伯人則摧毀了薩珊帝國、把拜占庭帝國趕回小亞細亞,如果不是鐵鎚查理,整個西歐也要淪陷。曾經統治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族,在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等一系列戰爭中終於淪為二流國家。至於大不列顛日落,世界霸權從英倫三島轉移到了曾經的殖民地民眾手中。至於華夏,中國文明的中心一度變化,華夏與異族勢力的此起彼伏從未停止。曾經有歷史學家提出了「領先阻遏」一說,即霸主文明總因各種原因,在領先周邊文明的情況下遭遇某種阻遏因素,陷入無法發展甚至衰落的困境,從而被周圍的邊緣文明所取代。而這個阻遏因素往往是該文明興盛的關鍵原因。
上述例子中,有些霸主文明的更替是因為邊緣文明擁有了更強大的軍事實力,發動了對老霸主的征服戰爭。比較典型的是希臘對波斯的征服。在亞歷山大東征前,波斯的綜合實力是強於希臘的。但奈何波斯人的軍事體系有嚴重缺陷(缺乏合格的重步兵、多民族軍隊的凝聚力太差等),在對付埃及、印度、巴比倫、斯基泰這些對手時,波斯無往不利,然而遇上了希臘的重步兵方針則明顯無力。這一點在希波戰爭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推薦看希波戰爭(上)馬拉松戰役 - 這個世界很有趣 - 知乎專欄)。然而波斯實在太過強盛,加上希臘城邦各自為政,雅典、斯巴達、底比斯,彼此征戰不休,無力對外擴張,因此波斯並沒有軍事革新的動力,這也是阻遏其發展的關鍵因素。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利用希臘城邦之間的矛盾,完成了對希臘城邦的征服,第一次將希臘城邦統一起來。統一後的希臘,在軍事碾壓的同時也有了足夠的軍力,同時還有一個野心勃勃、才幹驚人的國王亞歷山大,因此波斯的覆滅順理成章。另一個軍事征服的典型則是羅馬對迦太基的征服。布匿戰爭前,羅馬只是義大利半島上的區域強權,而迦太基則掌控著北非、部分西班牙、西西里島大部、撒丁科西嘉等島嶼,遠比羅馬強勢。然而,迦太基人的陸軍原弱於羅馬軍團,雖然出現了一代名將漢尼拔,但迦太基仍然連戰連敗,最終迦太基城被拆毀,迦太基文明成為歷史。 也有一些霸主文明是自身出現了問題,文明分崩離析,再加上外部軍事壓力,最終文明毀於一旦。最典型的則是羅馬。羅馬的滅亡看似是蠻族的入侵大潮所致,然而在蠻族入侵之前,羅馬帝國已然千瘡百孔。羅馬是一個奴隸制帝國,帝國的經濟基於莊園與奴隸的勞作。然而隨著羅馬對外征服的結束,奴隸的來源漸漸被切斷,莊園經濟逐步破產,羅馬人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奴隸——這在帝國擴張時期是不會出現的,羅馬平民可以通過從軍,獲得豐厚的戰利品,退役時還可以獲得土地。而馬略改革後,羅馬軍隊從公民軍隊轉化成職業軍隊,戰鬥力得到提高。然而這也帶來副作用,職業軍隊的操守難以得到保障。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羅馬禁衛軍,最初作為皇帝私人衛隊存在的禁衛軍在尾大不掉之後變身殺皇帝專業戶,甚至出現了收錢刺殺皇帝、殺掉皇帝後公開拍賣皇位的鬧劇。再加上羅馬人大量使用鉛器,羅馬人的生育大受影響,兵源日益短缺,羅馬將軍們迫不得已大量招收蠻族充實軍團,然而在面對自己同胞時,蠻族的羅馬軍團可靠度堪憂。羅馬,這個倚仗對外擴張帶來的大量奴隸繁榮起來的帝國,無法徹底從奴隸經濟中擺脫,而被沉浸在紙醉金迷中的羅馬人也無法與他們手持短劍大盾投槍征服世界的祖先相比。因此,當匈奴為代表的蠻族開始衝擊帝國時,羅馬猶如紙糊一般轟然倒下。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近似同時期的五胡亂華。漢朝曾經強勢無比,在400多年內壓制了東亞諸族。曹魏、晉,則可以視為大漢的傳承者。然而司馬氏出身華族,為了攛掇曹魏政權,司馬氏向政治上的天然盟友華族求助,國家權力集中在司馬氏為首的華族手中。而作為篡位者,畏懼其他家族以同樣方式奪取政權,司馬炎大肆分封諸王,恰好其繼承人又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白痴皇帝」,這為八王之亂的埋下禍根。隨著大貴族的傾軋,中原政權空前衰弱,大量的蠻族開始入侵,司馬氏只好南渡,在江南苟延殘喘。當然這也使得江南開始被開發,中國的經濟中心緩慢而不可阻擋地向江南轉移(so,江浙滬包郵要感謝司馬家咯?)。 至於大不列顛日落,哈布斯堡謝幕,歸根結底是英國與奧地利的政治經濟結構跟不上了。哈布斯堡王朝在1238~1806年壟斷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哈布斯堡家族曾經一度統治了波西米亞、匈牙利、勃艮第、尼德蘭、西班牙、那不勒斯、葡萄牙以及大部分拉丁美洲。哈布斯堡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手段是:聯姻(哈布斯堡人用下半身開疆擴土,其他人發動戰爭,哈布斯堡人則不停結婚),哈布斯堡人從外祖父、岳父、小舅子等親戚手中大片大片繼承領土。然而大量的近親結婚與亂倫導致王朝後代越來越多出現遺傳病與畸形。而且哈布斯堡簡單地通過婚姻繼承領土,該國的政治經濟結構都沒有改變,比如西班牙與奧地利一度都是哈布斯堡的領土,然而他們卻是獨立的兩個國家,隨著查爾斯二世死亡,哈布斯堡對西班牙的統治也戛然而止。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曾經試圖將奧地利、波西米亞、匈牙利整合在一起——然而並沒有成功,此時曾經讓哈布斯堡興盛一時的因素反而反過來阻遏其發展。因此在一戰後,哈布斯堡的奧匈帝國被肢解,徹底消亡。英國的日落,很大程度上歸根於全球科技、經濟的進步。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通過對印度為代表的一系列殖民地的剝削,使得小小不列顛飛速發展,迅速成為全球霸主,統治世界幾百年。然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日不落帝國治下各殖民地越來越渴求獨立,使得英國的統治不再那麼穩定。而德國與美國則領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他們的工業體系在飛速升級,逐漸反超了大英帝國的殖民經濟、軍事體系。日不落帝國不想從殖民體系轉型么?不是,第一,不列顛的人口與本土面積限制了它,使它無法向美國一樣以自身為主進行發展,必須向殖民地吸血;第二,不列顛從殖民起家,已經深深烙上了殖民烙印,想要改革則必須推翻原有的政治經濟體系,代價太高昂。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歸根結底是新崛起之德國對英國霸權的挑戰。英國勉強扛住了第一次挑戰,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則捱過了第二次。然而英國原本就落後了的經濟、軍事體系在此期間被美利堅徹底反超,昔日帶頭大哥淪為今日小弟。 因此,現實中的文明是不會像席德梅爾的文明這個遊戲中那樣,一旦取得領先就很容易滾雪球。在遊戲中,你可以隨意把產業升級,開拓新的土地,研發新的技術——在現實中,文明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要遠遠嚴重的多,這才是不同文明會交替興盛與衰落的原因吧。 PS:誰說文明一旦衰落就不能復興?老毛子曾經被蒙古人幹得滿地找牙,不還是活過來了?後來的歐洲憲兵風光一時,一戰被吊打無數次。可人家搖身一變,成了蘇聯,差點統治了歐亞大陸好不好?就算現在的俄羅斯,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再比如法國人,曾經被英國打到全國丟了大半,後來還是強勢統一,拳打奧皇帝,腳踢西班牙,北非抗火雞,海外戰大媽。後來被大媽和奧皇教做人,誰知道人家刷了法國大革命buffer,在一個科西嘉矮子帶領下吊打全歐洲。後來又被普魯士、小鬍子打得找不到北,那有如何,人家現在還是五大流氓,你們還不是要來買我奢侈品呵呵。總結下,小文明一旦沒落基本就真嗝屁了,比如荷蘭。但是比較大的文明就算一時衰落也還有再度風光之時。正所謂胖子就算減肥成功還是會再胖起來的(口胡)。首先謝邀。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我自認為也是可以嘗試解答一下這個問題的。但是作為高中狗,我還是要上課加補課的。所以先佔個坑,等到周末的時候詳細解答一下這個問題(不要問我為什麼我現在可以上知乎,我不想說)(′?ω?`)趁著還沒到午覺時間說幾句。我們看待世界和歷史,是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時代在演進,只有那些有能力創新的民族,才能夠真正做到登上霸主之位。
收到邀請後的幾天我一直在思考題主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結論。大家稍安勿躁,下午放學回來後我會予以解答。———————————————————————————分割線————————算了重答,之前答案亂七八糟的……首先,上面說過了,一個國家和民族之所以能夠強大起來(即答主所說的「逆襲」,其實我不太喜歡用「逆襲」這個詞),很大一部分是出於自身所處的環境不能夠讓自己強大起來。很多國家屬於隨遇而安一型,即吃飽喝足,國家平安就好。但是又有許多國家屬於野心很大的那一類,希望能夠在地區內,甚至在世界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而這種特徵,在歐洲國家中尤為明顯。希臘只是一個小而鬆散的國家聯盟,甚至連聯盟都稱不上,只能算一個地理名詞。不久前歷史課上課本也用了一個很好的詞來形容,叫做「小國寡民」。希臘是一個孕育了新文化、新思想,還是一個能夠實現全體民主的地方。但是希臘在文化和經濟軟實力方面首屈一指。在國家硬實力方面顯然不行。之前打敗波斯侵略者的榮光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希臘國內長達數十年的內耗。之後,希臘最強盛之一的雅典已然精疲力盡,斯巴達的榮耀也只是曇花一現,不久後希臘大部就掀起了反抗斯巴達霸權的運動。內耗折磨著希臘,而北方的馬其頓發動的侵略戰爭,更是對希臘造成了新一輪的打擊。此時,希臘已經無力回到之前的鼎盛時期了。而此時的羅馬正在上升階段。羅馬人主要是由農民構成。希臘的土地不適合發展農業,卻適合發展航運業。於是以雅典為代表的希臘城邦通過航運業發家致富,還建立了一支當時首屈一指的海軍。但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作為希臘海軍支柱的雅典,海軍被斯巴達壓縮到了小的可憐的地步。希臘除了斯巴達,別的城邦陸軍部隊一貫不強。唯一能與之抗衡的雅典還被打了個半殘,羅馬人一來自然難以招架。而羅馬由於主要由農民構成,所以民間一向較為支持對外擴張。農民們原本擁有土地,然而在土地被迫出租給大地主後,他們便加入了軍隊。在貴族看來,佔領地越多,收稅越多,統治範圍越大,自己的權力越大。在士兵看來,戰爭越多,自己獲利越豐厚(羅馬士兵有權將自己在戰爭中掠奪到的任何物品變為私有財產),而且參軍就跟買了養老保險一般(羅馬士兵七分之二的軍餉被軍隊抽出來保管,士兵服役期滿後國家會給予一定土地與返還之前抽取的軍餉作為生活保障)。全國上下都這樣想,打仗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羅馬強大了,橫掃整個南歐和西歐。建立了羅馬帝國。帝國在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時開始了全盛時代,一直持續到180年馬可·奧勒留逝世。兩百年間締造了「羅馬治下的和平」。但奧勒留死後,統治者們或荒淫無道,或殘暴不仁,或軟弱無能,帝國隨之分裂,拜占庭帝國在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兩人於284-337年統治拜占庭帝國)期間有了許多改觀,但此後,帝國又走上了下坡路,這一次便再也無人有能力力挽狂瀾了。至於法德英美這些國家的崛起,歸根到底還是為了霸權。它們絕不是希臘那般人畜無害,你不打我我就不打你的那種。恰恰相反,幾百年間為了世界霸權爭得你死我活。最近答主閱讀了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沃爾特·米德先生的《上帝與黃金:英國、美國與現代世界的形成》一書。書里闡述了馬漢的「海權論」觀點。竊以為這一觀點對於解釋題主的問題大有裨益。
但是,先不說了,還得碎覺呢(′?ω?`)——————————————————————————————————————
根據馬漢的海權論,最近五百年來的世界霸主都是一些掌控了制海權的國家。這套理論我沒有學過,但例子很令人信服。
荷蘭——17世紀的貿易霸主。被米德先生認為發明了「海權1.0」版本。荷蘭自西班牙獨立後,努力發展資本主義,還接納了大量因宗教迫害而逃往荷蘭的手工業者、商業者。數十年後,在鼎盛時期的荷蘭擁有超過10000艘商船。造船廠已經可以做到高效作業,每天下水一艘新船。這時的荷蘭有著一支龐大的海軍,還有著好望角附近的開普殖民地與富饒的印度尼西亞。這個滿是香料的地方給荷蘭帶來了巨額財富。荷蘭也成為了全球貿易中心。17世紀鼎盛時,從丹麥附近經過的荷蘭船隻的年數量多達7000艘以上,這在當時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但是,荷蘭後來卻衰落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荷蘭人的財富多數被置於金融行業而非實業上。荷蘭的銀行家向領國與破產貴族、王室提供了巨額貸款。然而這些信用不良的家族卻無法還款,造成了荷蘭金融行業的巨大虧空。至於後來為了爭奪霸權,荷蘭人發動了數場與領國的戰爭。而這些領國基本都接受過荷蘭銀行家的貸款,因此在戰爭中,荷蘭必須時常與自己的資本支撐的軍隊或國家交戰。後果自然是導致了更嚴重的拖欠與虧空。再加上三次英荷戰爭的摧殘,荷蘭最終還是衰落了。英國——日不落帝國,「海權2.0」時代的開創者。英帝國在荷蘭的基礎上還開拓了更多的殖民地,並且,英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其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出現讓英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成指數級增長。英國佔領了香港、新加坡、直布羅陀、埃及之類的戰略要地。皇家海軍的艦隊遍布全球來保護帝國的貿易線。商船航行在全球各個大洋,通過各種貿易得到巨額利潤。在國內,商人們投資各項實業來發展工業獲得巨額利潤。總之,財富產生的速度快的驚人。倫敦逐步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了全球金融中心。無數的財富湧向這個全球最大帝國的中心。龐大的殖民地更是遍布各個大洲。讓英國成為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但是,英國也衰落了。20世紀到來時,英國的國家政策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殖民擴張變成了鞏固帝國。更糟糕的是,英國人骨子裡都有一種貴族情懷。只要在自己獲得財富與地位後,英國人便努力把自己的後代變成貴族,讓他們過上受人敬仰、衣食無憂的優裕生活。沒有多少人再願意向最早的開拓者一樣去征服世界了。野心逐漸減退,伴隨著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而導致世界各個殖民地都有著強烈的獨立呼聲,英國乾脆就坡下驢,逐步退出各個殖民地,宣告了「海權2.0」的終結。美國——「山姆大叔」,超級大國,改良出了「海權3.0」版本。美國在20世紀初期與德國共同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將自己的生產力發展到了世界第一。一戰時靠向協約國大量放貸而掌控了各國的命脈。二戰中各大老牌帝國更是拼的元氣大傷。昔日的法蘭西帝國、大英帝國、德意志帝國(指一戰後就已衰落)紛紛瓦解或衰落。美國便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引領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目前,美國掌握了全球的經濟命脈。美軍的艦隊與基地遍布全球,強大的打擊力量有能力對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更掌握了眾多高科技企業,將世界科技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全部集中到了美國,美國成為了世界的領袖。
以上來看,各個國家以及沒有提及的企業,如要成功,就必須要有以下的條件——
1.有野心。希臘這種國家就屬於沒有野心的國家。不然希臘的起源比羅馬早了數百年,萬一希臘打響了侵略戰爭。初生的羅馬很可能不是鼎盛時期希臘的對手。這樣也就不存在羅馬強盛的可能了。
2.團結一致。希臘哪怕有著足夠強大的野心,但他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希臘地區的各個國家都是城邦制的小國。彼此之間和平時期還好,戰爭時期互相廝殺,給國家帶來了大量內耗,自然是指不上的。3.有強大的實力與英明的領導。從鼎盛的羅馬到法國、沙俄、英國、德國、荷蘭、美國,哪個沒有英明的領袖?哪個沒有首屈一指的軍隊和財力?軟實力再強大,世界政治終究還是實力說話。主席說的好,「槍杆子里出政權」。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英明的領導人,文化再繁榮也是白搭。希臘就是一個絕佳的反面教材。4.有足夠的創新能力,肯踏實做事。西班牙通過掠奪、荷蘭通過商貿取得了巨額財富,但西班牙將錢花在奢侈品上,荷蘭將錢花在了銀行業和金融業上。不能說投資金融不對,但是更重要的是以腳踏實地發展實業的方式,來獲得更多財富。英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獲得了數十年的優勢,進入全盛時代。美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三次科技革命,取得了百年的優勢。至今其霸主地位無人能夠動搖。他們都是依靠創新與實業登上了世界的巔峰。5.敢於冒險與闖蕩。英國繁盛後,昔日的實業家們開始不思進取,國家逐漸止步不前。而在美國,以范德比爾特、洛克菲勒、卡耐基等為首的商業大亨通過對新技術的敏銳嗅覺與對新領域的大膽挑戰與冒險,而取得了長足的成功。這一點也足以讓我們三思。望能夠幫到答主。(′?ω?`)
最後再度謝邀,感謝居然有人願意邀請我這個知乎小白回答問題。以上
—————————————————————分割線—————————————————————
應要求我來更新了(本次更新主要參考史料是人民出版社的《大國崛起》一書)歷史上自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始出現過九個世界性的大國。名單如下
1.葡萄牙2.西班牙3.荷蘭4.英國5.法國6.德國7.日本8.俄羅斯9.美國這九個國家崛起成為強國的原因上面大概分析過了,下面分析一下它們衰落的原因。
1.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國家衰落的原因幾乎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是,一是葡萄牙人口實在太少,決定了在當時屬於高危職業的航海探險活動中,葡萄牙根本沒有能力去提供一支大型的艦隊與軍隊探索、佔領、保護殖民地,同時還要承受探險失敗帶來的勞動力的大量折損,這也直接導致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幾乎個個都是防禦薄弱、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另一方面是在葡萄牙得以壟斷整個香料航線前,歐洲各大國紛紛進來插了一腳。讓葡萄牙根本沒機會從香料貿易中獲得壟斷、從而控制歐洲大量貿易額的機會。這也與第一點的人口太少有直接關係。其餘的主要原因:(1)享樂之風盛行。在探索新航路成功後,大量財富先後湧入葡西兩國。但這兩國並沒有利用好這筆巨大的財富,而是直接將其用在了購買外國奢侈品上。一方面助長了外國生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無形中打擊了國內的生產者。葡萄牙最主要的財富來源便是香料貿易,一旦貿易無利可圖,國家便會立刻衰落。西班牙最主要的財富來源是殖民地的貴金屬,以及殖民地或其他遙遠國家的各種產品。但後期部分向本土運送財富的船隻被洗劫或擊沉,運送貨物的船隻多數也是如此。導致了西班牙也開始逐漸衰落(2)平庸的統治者。兩國後期的統治者不是消極避戰,就是太過於積極的迎接戰爭。兩種做法無論哪種於國家都不利。葡萄牙的消極避戰導致了北非殖民地的接連丟失。西班牙過於熱衷於爭奪歐陸強權導致了在與歐洲大國的長期鬥爭中消耗太多,最終也衰落了。2.荷蘭荷蘭衰落的原因有些奇特。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商業太發達了……嗯,你沒看錯,就是商業太發達了。商業發達的直接後果是什麼?用於實業上的投資明顯過少。許多人將錢砸在了更有利可圖的運輸業或者金融業上,而不是發展工業。這樣導致了荷蘭人主要財富來源就在於貸款與遠洋運輸。運輸業需要一支強大的艦隊來支撐。但是荷蘭將許多錢砸在了金融業上,這些錢大部分貸給了外國王室或政府,結果其中一部分難以還貸,另一部分後來與荷蘭交惡,最終能夠還錢的寥寥無幾推薦閱讀:
※為什麼路德和加爾文作為天主教的「異端」,沒有被火燒死?
※在歐洲歷史上僱傭軍扮演重要的背景角色,想了解歐洲僱傭軍的一些歷史和知識,也請推薦有哪些書可以看?
※一戰德國為何不選擇與沙皇俄國結盟對抗英法,卻選擇與奧匈帝國結盟導致雙線作戰的戰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