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和他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我一直認為音樂這個東西,專業的人你可以欣賞結構的美感,業餘的呢可以聽來悅耳,過分強調懂不懂什麼的,是捨本逐末。很多專業的人一提到什麼曲子首先看它的難度,要是難度低則嗤之以鼻,這是很不利於推廣的,我很不贊同。

提起音樂領域的印象派,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法國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他的作品如《月光》《棕發少女》《阿拉貝斯克》等非常知名,是鋼琴學習的必彈曲目。而另一位與之齊名的代表人物拉威爾(1875—1937),知道的人要少得多。他以寫鋼琴曲為主,留下的作品不多,代表有《鵝媽媽》《波萊羅》等,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名作曲家。

莫里斯·拉威爾(1875—1937),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一直不願承認自己是一名印象派作曲家。從作品可以看出,雖然他像德彪西一樣追求色彩性的音樂效果,不願加入過多戲劇性的大起大落,但他與德彪西相比更加機械、傳統、講究和聲與對位,使得作品總的風格傾向於古典音樂的純凈優美。拉威爾最出名的是他的「工匠精神」,對技術追求極為苛刻,反覆雕琢曲子中每一個細節——同時代的多數法國評論家對此頗為不齒,但這些都頗合我的口味——拉威爾作品的結構美感在同時代屈指可數。

我去年一月在愛奇藝看脫宅神作《白色相簿2》時,某一集中女主角的演奏出現了拉威爾所作《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的片段,當時的感覺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驚艷。立刻去找曲譜,之後一整年音樂方面的精力幾乎都用在了這首曲子上,彈了不下三四百遍。覺得非常有推薦的必要,也有一些心得經驗可以分享。

《白色相簿2》

此曲是拉威爾學生時代的作品,當時他24歲,師從法國作曲泰斗加布里埃爾·福雷。我們都知道藝術家是要靠人供養的,年輕的拉威爾也穿梭於一些音樂界有影響力的女主人的沙龍之間,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獲得承認,進而得到支持。

加布里埃爾·福雷(1845—1924),法國作曲家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創作後即獻給了音樂界名流埃德蒙德·德·波利尼亞克公爵夫人,後者同意讓這部作品在自己的沙龍上演出,但並不認為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作品。13年後,已經成熟的拉威爾也認為這部作品缺點很明顯:曲式平庸,缺乏特色。但這些評價並沒有阻止此曲的成功,在波利尼亞克公爵夫人的沙龍上演出後,《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很快便開始盛行於各個沙龍之中,證明了其藝術魅力。在談到曲名來源時,拉威爾表示只是因為讀起來很好聽……

《法國文化沙龍》(局部),尹欣 作

帕凡舞曲這種曲式並不是那種熾熱活潑的類型,而是一種緩慢莊重的宮廷舞,4/4拍。具體到《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譜子只有72小節,但通常的演奏時間在6分20秒至7分鐘,因此極為緩慢。全曲以三次出現的主題(第1~12小節、第28~39小節、第60~72小節,分別長約1分鐘,尾聲有延時)和兩個插部(第13~27小節,長約1分30秒;第40~59小節,長約1分50秒)組成。

此曲是一首看似容易其實很難彈好的曲子,如果因為上手容易而輕視它會付出慘重的代價,不信的話,看網上很多學琴者的視頻就會證實我的這一觀點。它有三個聲部,起始的主題表現形式相對簡單,低音伴奏部分為單音,讓主題辨識度很高;二次出現時的低音伴奏呈琶音和弦,凸顯莊重,讓主題加厚;最後一次出現時主旋律流動起來,凸顯輕盈安謐,與恢弘的尾聲形成強烈反差。三次主題逐漸豐富,音區加寬,層層遞進讓主題愈發開闊明朗,整體呈「次強—強—弱—極強(尾聲)」的結構。

相對於主題那種節奏分明的古典感,兩個插部則有著濃郁的印象派色彩感。富有變化且感情豐富的和聲運用,極好地彌補了主題反覆出現可能帶來的沉悶感。特別是第二個插部的旋律相當優美:高低跌宕起伏,強弱分明有序,令人讚歎。

我找了一些名家演奏該曲的錄音,供大家欣賞。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錄音有的在錄音棚製作,有的是公開演奏錄音,更由於年代不同技術差異,錄音效果有很大差異。因此請在欣賞時不要將精力過多放在考究音質上,要注意演奏者的演奏風格、曲速、節奏變化的把控、和聲強弱的拿捏、主副旋律的平衡以及對一些細節的處理上。

除整體欣賞全曲外,也可以結合前文對樂曲結構的劃分(三個主題和兩個插部分別位於什麼時間段),選段進行對比欣賞。對於初窺門徑的古典音樂愛好者而言,這樣可以有效提高你的鑒賞水平。

這些都是世界聞名的鋼琴家,技巧方面無可指摘。不要隨便聽別人說哪個版本好哪個版本差。聽過一兩遍,你對這個旋律就會有一個基本認識和感受(悲愴、激昂、平靜等,甚至只覺得單純的「好聽」也行),基於此,你覺得哪個鋼琴家演奏出了你所欣賞的感覺,哪個版本就是好版本,這和個人喜好有很大關係。我的品位僅供參考。

提醒一下這個曲子的欣賞要點:貫穿全曲的三聲部的平衡程度,彼此協調程度;主題三次出現時,每次的末尾有三個重音的情感表達也很能體現演奏者的審美區別;兩個插部的節奏處理方式等。

每個視頻其實都是音頻(除了第一個),很小,但也建議在wifi環境下欣賞,視頻中的圖片即是藝術家的照片。另外,請適當增大音量,否則有些細節聽不出。

阿爾多·奇科里尼(1925—2015),義大利鋼琴家

拉威爾-為已故小公主的帕凡舞曲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z01807i825b.html

這是這幾個視頻中唯一一個有畫兒的……所以這個視頻也有一定鋼琴教學上的意義,當然大家還是聽聲音就好。奇科里尼去年去世了,我很悲傷。

奇科里尼演奏此曲的特點是節奏上的嚴謹:一絲不苟,鮮有變化,甚至在處理感情豐富的第二插部和尾聲部分時也是如此。這樣演奏一首被歸為印象派的曲子很容易被誤認為平庸,但我認為這正是帕凡舞曲的正確處理方式(個人最推崇這個版本,特別是尾聲部分的處理,太贊了……)。

主題三個聲部,奇科里尼處理的很完美,右無名指和小指負責的主旋律足夠強但不突兀,另兩個聲部的強弱的處理不過不失,節奏紮實,古典特徵突出。雖然第二插部節奏過於嚴謹的處理會顯得缺少旋律美感,但奇科里尼通過出色的強弱對比技巧、略顯遲滯的斷音,將這部分的感情通通表達了出來——一種強烈的抑揚頓挫——尾聲同理。

值得鋼琴演奏者注意的是,奇科里尼在演奏時多次使用不斷音換指的技法(即保持琴鍵在按住狀態時換另一個手指接過來,這個過程音不斷),說明了此曲主題部分主旋律連音的重要性。此外,他在處理第二次和三次出現的主題時,左手部分的琶音幾乎是同時按下的,這種處理使得莊重感無以復加!但這個對手掌的條件有一定要求,普通演奏者很難做到。

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1915—1997),烏克蘭鋼琴家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李赫特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j0180gz533u.html

里赫特的大名江湖上無人不曉,這是現場演奏的錄製,能聽到有人咳嗽。

我國鋼琴家傅聰1954年曾在信中評價里赫特:「他是個真正的巨人,他的最強音是十二分的強音,最弱音是十二分的弱音」「每一個音符像珍珠一般,八度音的段落像海潮一般」

這些評價在這段音頻中有所體現。里赫特演奏此曲的主題部分,主旋律的音非常強,難能可貴的是同時保持了極好的連音感覺——這在一首緩慢的樂曲中是比較難做到的。與之配合的另外兩個聲部的音弱得相當漂亮——再弱一點,就沒聲了;再強一點,也沒有問題,但不如當前的處理漂亮。

「像珍珠一般」「像海潮一般」,可以聽0分38秒處的琶音,還有尾聲的琶音,雖然不是八度音的段落,但里赫特的琶音無論力度和時值都均勻得太完美了,確實可以感受到那種「珍珠」感(不過尾聲的琶音太勻了,從表現力上我個人感覺沒有奇科里尼處理的效果好),後面的克萊本演奏此曲的琶音可以與之媲美,也很漂亮。

里赫特並不似奇科里尼一樣將全曲的節奏都控制得嚴謹到「近乎死板」,個別小節作了適度的延長,起到了延伸悲傷感的作用,留給聽眾以感受的空間。整體來說,里赫特和奇科里尼的演奏都更傾向於傳統的演繹,很規矩,我很喜歡。

范·克萊本(Van Cliburn,1934—2013),美國鋼琴家

拉威爾 悼念公主帕凡舞 范. 克萊本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g018022b9ym.html

聽完以上兩個版本,再聽克萊本的演繹會感到明顯的不同。首先,主題部分的第二聲部和第三聲部克萊本使用了斷音,很明顯,不是連音。而且沒有用踏板輔助,使得主旋律也是有點斷裂感。這樣演繹並不傳統,可以說有一點爵士的感覺,整體效果是更像是輕盈的舞曲,像是一跳一跳地跳舞,奇科里尼和里赫特的版本更傾向於是「挪步」跳舞。而且他三次主題部分的演奏速度均比較快。

儘管如此,整曲的時長並沒有短多少,因為克萊本顯然更注重兩個插部的情感表現,在這兩個部分投入了更大精力以及非常頻繁的延時。他將兩個插部彈的極為細膩,深沉,飽含感情。有一種呼之欲出、欲語還休的感覺。請仔細體會。

克萊本這個版本我個人最欣賞的部分是主題第二次出現(2分30秒處)時,他將主旋律部分演奏得非常高亢,甚至有一點激昂,配合低音左手完美的琶音伴奏,行雲流水,讓人很激動。

坦白的說,克萊本這個版本並不算太傳統,不太符合我的審美,但依然能夠打動我。

舒拉·切爾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1911—1995),俄裔美國鋼琴家

拉威爾 悼念公主帕凡舞 舒拉·切爾卡斯基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a018059gnqe.html

不難看出,切爾卡斯基此曲的表現方式很像里赫特的版本,我指的是強弱運用和一些細節的處理方式。但切爾卡斯基的節奏很快,把曲子表現得非常熾熱,節奏隨意性很大,甚至在有些地方讓人感到是急躁的。曲子整體感情都很飽滿,凸顯了斯拉夫人的藝術靈魂特點。

切爾卡斯基的演繹有很強的的浪漫主義色彩,儘管我認為這並不符合作曲者的本意,但也有很多喜歡這個版本的人。

瓦爾特·吉澤金(Walter Gieseking,1895—1956),法國鋼琴家

拉威爾 悼念公主帕凡舞曲 瓦爾特·吉澤金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a0180mb87ge.html

或許是由於錄音技術的緣故,吉澤金雖然是一名偉大的鋼琴家,但這個版本整體表現都稍顯平庸。高音部分不突出,很多部分能感覺出他想釋放感情,卻又顯得無病呻吟。急躁且匆匆,難以讓人感到流暢的美感,像是缺乏耐心,要草草了事一般,也不嚴謹,這是我的個人感覺。

桑松·帕斯卡爾·弗朗索瓦(Samson Pascal Francois,1924—1970),法國鋼琴家

拉威爾 悼念公主帕凡舞 薩姆索·弗朗索瓦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a0180nbvndx.html

又一名法國鋼琴大師,弗朗索瓦的感情在我看來釋放的有點太過了,整體有種喝醉了酒的感覺。插部的表現還不錯,但由於全曲的肆意,讓這片刻的「不錯」也顯得像是醉酒狂歌之中打了兩個嗝,對整體的美感很難有所提升。這種表現如果處理肖邦的曲子會相當精彩,但放在這首帕凡舞曲上我個人是很難理解的。

我對兩名法國大師的版本都不太滿意,但如果你很欣賞,請堅持。這裡沒有對錯。

愛麗絲·阿德(Alice Ader),法國當代鋼琴家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Alice Ader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q0180r247zt.html

愛麗絲·阿德是一名女性鋼琴家,她的主題部分,相當從容,太從容了,太美了,太優雅了,我都快哭了!要感慨難道只有女性鋼琴家才能演繹出這種效果嗎?!她對此曲的整體表現還是傾向於傳統,比里赫特和奇科里尼的版本要更緩慢一些,不足之處在於該有感情的地方她的表現也太從容了。

需要指出的是,她在第二主題和第三主題的琶音處理是很有特點的,分得很開,而且是最後一個音落在節奏上,這種處理讓這部分顯得非常有層次感。我國鋼琴家沈文裕網上有兩個《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的版本,也是用了這種表達方式。PS:這種方式很適合手不夠大的人用,但對節奏感有一定要求。

2016.5.22修改,補充一個自己年初錄的糙版……

寡情的無口叔叔,CBD(China Beijing DaBeiYao)廢舊物資回收中心高級回收專員。

悼念死去公主的帕凡舞曲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g0183q4jzio.html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打碟?
如何評價pyro音樂軟體?
Disco、Drum&Bass、Electronic、Techno、Trance、House之間有哪些異同及影響?
南京有什麼酒吧(夜店)的舞曲很好聽?

TAG:钢琴 | 印象派 | 舞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