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日報Vol.52]甘肅肅北大黑溝再次發現岩畫 成為游牧民族生存的文化見證
01-26
大黑溝岩畫 資料照片 近日,甘肅酒泉市肅北縣文物工作人員再次在大黑溝岩畫點以北約2公里處發現大量岩畫。根據所刻制的方法、內容及自然風蝕等情況分析,和首次發現的大黑溝岩畫屬同一年代,時代為戰國至漢代。
推薦閱讀:
能夠辨認清楚的岩畫有60餘幅
這次發現的岩畫分布凌亂,共發現11處,14組,單體畫面60多幅,都能夠辨認清楚。畫面多採用凹刻和凸刻形式,大部分刻畫在避風向陽的山坳、陡峭的花崗岩和石灰岩上,主要有駱駝、鹿、馬、老虎、獵犬、野牛、狼、北山羊等內容。 大黑溝岩畫是河西地區游牧民族的文化遺存,是了解河西走廊西段古代游牧民族歷史的重要形象資料。記者了解到,位於肅北縣城東約40公里處的大黑溝岩畫點,綿延3.5公里,分布位置高低不一,最高處距地面100多米,最低處距地面兩三米。 肅北岩畫形成於春秋、戰國至西漢期間截至目前,文物工作者先後在肅北縣境內發現50多處岩畫,其中比較集中的岩畫群有7處,主要分布在境內祁連山北麓和馬鬃山一帶的大黑溝、七個驢溝、野牛溝、灰灣子、老道乎都格和紅柳溝,被文物部門劃分為70多組,單體畫面至少360多幅。
新發現的岩畫工作人員在測量、記錄
據文物工作者考證,肅北縣境內的岩畫形成於春秋、戰國至西漢期間,最晚的岩刻畫也形成於隋「開皇」年間。肅北岩畫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活、文化的見證,為研究古代居於河西走廊的西戎、羌族、月氏、烏孫等古代西域游牧民族的社會生活與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資料。這些岩畫處在深山絕壁上,長期「藏在深閨人不識」,保存得比較完好,大部分畫面內容線條分明,形象生動,反映的生活和文化場景讓人一目了然。 岩畫是游牧民族生存的文化見證 肅北境內分布的這些岩刻畫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地鑲嵌在平坦的岩石上,是古代人經過苦心雕繪得來的。 在距肅北縣東南約40公里處,有一條長長的山溝,俗稱大黑溝,溝坡半公里長,表面陡峭,溝口的河岸兩旁就分布著大量的岩刻畫,大多數內容豐富多彩,有狩獵的畫面、有放牧的景象、有練武的姿勢、有騎馬作戰的場面……其景觀令人目不暇接。點綴圖中的動物都是生活在當地的野生動物,除梅花鹿、大角羊、野牛和野駱駝外,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老虎、大象等動物,在岩刻畫的旁邊還發現了岩刻畫刻制年代的隋唐「開皇」年號和一些人名題記,這些畫面上的人物和動物的形象都是用某種工具敲鑿出來的,沒有發現刀刻的痕迹。這些岩刻畫的內容都大同小異,主題也都是反映古代游牧民族的現實生活,我們可以想像到他們當時精湛的技藝,艱辛的付出是多麼地可貴。在肅北縣6萬多平方公里的山川石壁上,處處留下了古代勞動人民珍貴的藝術作品,除了上述岩刻畫外,在馬鬃山一帶的黑山樑、五個墩、呼然扎得蓋、山德爾、和尚水;別蓋鄉一帶的月牙湖、查干格奴、大泉、紅柳峽;魚兒紅鄉一帶的紅坑子、鹼泉子、八個峽;鹽池灣峽谷的小阿爾格勒泰等處也有古代游牧民族的岩刻畫遺址。古代游牧民族岩刻畫共同的特點是:刻畫在避風向陽的山坳的花崗岩和石灰岩上,多以凸刻和凹刻鑿制,根據少數民族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可以猜測: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牧場沒有專門的房屋和畜圈,避風向陽的山坳可能就是他們的冬春牧場或畜圈所在地;人口相對集中,或是古代游牧民族集會的中心。從岩刻畫的圖像中還發現,基本上都是人物、動物和植物,就是沒有發現飛禽類,可能與古代作畫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有關。
有利於當地的旅遊業發展 肅北境內的這些岩刻畫,產生的年代雖有早晚之分,但人物的服飾和反映的狩獵游牧生活基本相同。據文物工作者考證,這些岩刻畫基本上都是春秋、戰國至西漢期間生活於這一地區的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遺產,這對於研究這期間勞動生息於河西走廊兩端的烏孫和大小月氏等古代游牧民族提供了主要的形象資料。肅北由於地處偏遠,雖然分布有豐富的岩畫,但由於這些岩畫處在深山峭壁,一般人到達不了,因而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肅北岩畫作為文化遺產是非常珍貴的,這對於肅北的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乃至敦煌旅遊的發展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在敦煌旅遊的長遠規劃中,已將敦煌周邊(包括肅北)的旅遊景點、文化遺址包括在內,最終形成敦煌大旅遊的發展格局,肅北岩畫的開發,將本著保護利用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最終為敦煌旅遊增添新的亮點。(原文標題:肅北大黑溝再次發現岩畫成為游牧民族生存的文化見證)
發布時間:2016-10-28 文章出處:中國甘肅網-蘭州日報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27後續3]王楚寧,張予正:海昏侯墓《齊論·問王》章句蠡測
※[第0007期]「絲綢之路·天山道關鍵地段路網綜合考察」 第三天:形制獨特罕見的古代遺存
※[考古日報Vol.30]廣西南寧市那北咀貝丘遺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初步成果
※舒翼原本上青雲,不想猶在塵夢中——古籍的版本
※[考古日報Vol.127]廣西出土距今16000年完整人類頭骨化石
TAG: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