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左手,決定未來人機交互的正確姿勢:談談新MacBook Pro和Surface Dial

當其他廠商還在把屏幕做大、性能做強或者細節錦上添花時,這兩家巨頭前腳後腳不約而同地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未來的玩法已經悄悄地變了:你把左手藏在哪裡了?

MacBook Pro的Multi-Touch Bar,和Surface Dial,雖然形式完全不一樣,但是有著相同的理念,那就是把左手閑置資源調動起來——儘管蘋果的官方視頻介紹里都是用右手在操作Touch Bar。總結各位朋友長期的電腦使用經驗,左手存在的價值有如下幾處(從低到高):

1.雙手打字輸入

2.工具軟體快捷鍵

3.遊戲中用來控制方向及快捷鍵

4.切換大小寫,按esc、空格以及Command/Windows鍵

5.天冷時夾在大腿內側/天冷時抓著水杯

6.支撐下巴

對了,左撇子同學們,請腦補替換左右。

效率至上

說這個之前突然想說說樂器,眾所周知,在樂器演奏中,左手往往負責的是和右手截然不同的功能、掌控不同的區域。比如吉他等弦樂,左手按住和弦並且及時切換,右手彈指或掃弦;鋼琴中左手負責低音或和弦,右手負責高音;而在爵士鼓上,不光是左右手分工合作,左腳右腳也分別有更多職能(當然鋼琴也要用到腳)。

提到樂器的原因是,你會發現,在高效率並且合作緊密的項目中,左手右手一定是根據其處理能力的特點來分配不同功能。而在電腦上,多年來左手一直只是右手的補充、輔助。雖然在右手使用滑鼠時左手完全掌控鍵盤,但是大多數人也僅僅是用左手來按某幾個按鍵而已,如需更複雜的輸入,還是得扔下滑鼠用右手來使用鍵盤。

觸控屏的設計就不多說了,從8開始到Surface,Windows把觸控屏輸入及操作作為了推薦場景,然而在真正的高效工作中,觸控屏起不到作用,長時間抬起手臂會酸疼,另外屏幕會被遮擋並且留下各種痕迹。PC觸控屏的意義也就局限在小遊戲和瀏覽器滾屏了。

超越屏幕的體驗

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提倡跨屏體驗,以及超越屏幕的體驗,我也經常提到要做一些屏幕之外的東西,在屏幕上那幾千像素里畫來畫去,同質化泛濫,早已沒有新意。無數的創業公司不外乎是你做一個應用我也做一個應用,你做一個UI我也做一個UI,我的功能沒你強,但是我比你好看一點,美其名曰用戶體驗怎麼怎麼樣。但是實際上,要多無聊有多無聊,而真正跨越的進步,誰都沒有能力去嘗試。

當然有很多智能硬體廠商在做非常多的小玩意,鬧個鐘燒個水給寶寶講個故事……能理解,非平台級別的廠商,因為商業的需要,僅僅能產出消費級的東西去追逐市場熱點,真正的革新,還是得從平台或者操作系統開始。

於是我們看到了Multi-Touch Bar和Surface Dial。

Touch Bar把狹窄的部分屏幕移到了鍵盤上方的平面空間里,注意是平的,這時候去觸摸它就不存在舉起手去點顯示器的痛苦。並且由於多點觸控的存在,Touch Bar的意義已經完全超越了快捷鍵。快捷鍵只能固定功能或者在每個軟體里自定義功能(並且還得記住),然後進行點按;而多點觸控可以讓你在Bar上滑動來操作,比如進度條,比如微調,甚至搓碟……它不是枯燥的單色自定義按鈕,而是屏幕,所以位置雖然狹窄但是可以顯示圖畫及色彩,於是相冊視頻及取色等操作也可以依靠它來完成。而且Bar上的顯示功能會跟隨當前軟體及場景進行自動切換,這樣在任何操作步驟中,Bar可以實時變成當前最需要用到的快捷項……老實說,這功能簡直夢幻到想想我都覺得激動。

Touch Bar其實不是什麼新發明,微軟在2010年就做過一樣的,而這次拿Surface Dial另闢蹊徑。一個自由活動的旋鈕,你可以把它放在你順手的任何地方,桌面上,或者屏幕上。同樣由常用功能和自定義功能組成,輕輕轉動它取得想要的結果。而它和Touch Bar的不同在於,它不在你視線的正前方,它雖然有時會和屏幕有交互顯示,但是並不代表你需要時刻看著它,盲操成了可能。在宣傳片中,一個設計師左手拿著Dial吸在屏幕上,右手拿著畫筆,整個人趴在大屏幕的Surface Studio上作畫。他全神貫注在右手的筆觸上,左手很自然而然地輔助著完成其他功能——這裡已經沒有鍵盤的什麼事了,所以大家看過之後,也認為Studio+Dial其實是革了Wacom的命。而且,Dial的存在,可以讓用戶在右手創作的同時隨時調整筆觸及顏色深淺,不需要停頓下來靠右手去選擇顏色再繼續回到畫作,這不光是加速效率這麼簡單了,完全是創新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意方法。

這兩件東西,雖然一個和鍵盤緊密相關,一個更適合在無鍵盤場景使用,但是我們都能從二者身上看到以前沒有過的那些嘗試,讓左手更有獨立性地發揮出更大功效。而用戶與機器的交互更加自然原生,自然人機交互(NUI)的概念可以從界面到無界面之間跨越,操作者可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內容的創造上,通俗點說,即使不可能趕上iPad那麼簡單直接指哪打哪,但是電腦確實變得更好用了。

激動之餘,我仍想到了一些不甚樂觀的地方,那就是,量和質量

Mac上的軟體數量,大家都清楚,尤其是中文軟體。Mac的保有量遠遠低於PC,所以也就導致眾多的開發者和廠商不願意為Mac單獨開發及優化軟體,他們對iOS應用更新得很勤快,並不代表他們是忠實果粉,談到商業,還是要看用戶數量級別的。而且這輪蘋果發布會後大部分用著MacBook Pro的朋友都表示新款太貴不會買,那麼可想而知,在非常長的一段時間裡,只會有蘋果自己官方的一系列軟體(及微軟Office)會好好用上Touch Bar的迷人功能,而其他軟體,也許Adobe和Chrome會很快配合,再次頂多就騰訊系列會跟風了。

再有個小疑惑:13寸新Pro的Touch Bar寬度是和屏幕寬度是幾乎一樣的,而15寸Pro由於兩側音箱區域,Touch Bar兩頭要比屏幕小很多,這樣在某些場景下Bar上的顯示內容和屏幕位置不是1:1對應的,所以針對Bar的三方功能開發可能也要考慮不同尺寸兼容性了。

而Surface Dial,我擔心的就是質量了。上上周我的Surface Pro 3屏幕壞了,某個區域不停的自動點擊,即使在還原系統的過程中,那個50像素大小的區域還在不停地閃,很明顯是硬體問題。這幾年中已經聽說過不少起Surface觸控屏損壞的案例,那麼有了Dial之後,這玩意要壓在屏幕上,並且人在操作及工作中會無意識地對其用力下壓,不知道屏幕能扛多久。而且這還是Surface的第一方硬體,換成三方的話,惠普戴爾,萬一是華碩的……我簡直不敢想。再者,每次Dial在屏幕上吸住再換位置留下的圓形印記,會不會像擺過咖啡杯的桌面?想想也是蠻尷尬的。

兩大廠商對左手交互的認可及努力,也就給下游企業帶來了新的軟體機會和硬體機會:如果你的軟體在Touch Bar上能有非常適合的展現場景(比如打麻將……),你很容易在這一輪競爭中贏得用戶,而且是高品質用戶(麻壇高手算不算高品質用戶……);而如果你能根據Surface Dial的理念做出同類的甚至更具非設計師場景化的左手生產力硬體,那麼無數的Windows軟體廠商會來配合,而且有很多上微軟發布會的機會。

當然,勞苦吃瓜群眾除了等等等和買買買之外,唯一要擔心的就是:得另外找個東西來撐著下巴了。

知乎專欄:中國式體驗

公眾號:大蛋疼家朱老闆

譯作:《極簡設計,蘋果崛起之道》到處有售,原著:Frog design創始人Esslinger


推薦閱讀:

招商銀行給您帶來的最差體驗和最好體驗分別有哪些?其他的銀行給您帶來的最好和最差體驗是什麼?
講不好故事的設計師不是優秀的設計師
撞破南牆,才是老崔——我與崔健的三次會面
史上最黃設計團隊—ofo小黃車體驗設計部
關於Web/移動端新消息通知的設計

TAG:用户体验 | 苹果公司AppleInc | 微软Microso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