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尼爾·布朗

一本講述方法論的書,這個類型的書沒有太多主觀性的感受可以講,就直接給出我的筆記整理,下面的整理會把全書分成三個大部分分別展開。(本書每章最後都有閱讀練習來印證這一章的內容,很值得一試)

第一部分討論的是論證的結構,包括:論題、理由和結論,只有清晰地了解了一個論證的具體結構,我們才能針對性地發現其中的問題。

學會提出好問題

學會提問其實就是學會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待問題,所謂批判性思維包括:

  • 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 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思維方式可以分為兩種:海綿式和淘金式。前者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後者這種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要真正實踐批判性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應該互相補充。要想在知識的河流里真掏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盤裡首先得有點東西供你掂量才行,而同時你還得真有點在沙子里挑金子的本領才行。

對於批判性思維又可以分為強弱兩種,而顯然我們應該更強調和應用強批判性思維:

  • 弱勢批判性思維: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現有的立場和看法。(思想封閉,只想抵制和駁倒與你意見不同的觀點和論述,而不關心能否更接近真理。)
  • 強勢批判性思維:利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所有斷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思想開放,用關鍵性問題一視同仁地質疑一切主張,包括我們自己的。)

    批判性思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來取長補短,而「價值觀」和「情感」則會稱為這個聽取過程最大的阻礙。

價值觀。這個社會的重要紐帶還是建立在價值觀的相似性上。價值觀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們會不自覺地和那些價值觀形似的人為伴,這樣才覺得放心自在。因此,我們許多社會交往和學習經歷都始於和那些擁有類似價值觀的人之間的交流。在這方面,想要保持批判性思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自己儘力理解那些話我們的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價值觀相左,並不妨礙兩方都是講道理的人,但常見的情況是人們只願意挺那些價值取向相似的觀點,黨同伐異,而我們必須與這種傾向做斗陣。

情感。我們對自己的觀點有感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對於一個觀點或者論題過於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險,就是你可能會把其他立場當成當成針對你自己的攻擊,而忽略了他們的正當性——尤其是很多時候我們的觀點和立場並不是特別有理有據不容辯駁。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論題就是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抑或爭論。兩種有代表性的論題:「是什麼」和「應不應該」。

學習音樂是不是有助於提高一個人的數學能力?家庭暴力最常見的誘因是什麼?服用帕羅西汀是不是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手段?

以上的問題有個共同點:對他們的解答無一例外都要描述世界萬物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存在方式。這些論題屬於描述性論題。描述性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

公立學校應不應該教授智能設計?對醫療補助欺詐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我們應該立法禁止使用運動型轎車嗎?

以上問題需要的答案都顯示出世間萬物應該呈現的樣子。這些論題都屬於倫理或道德範疇,他們提出的都是關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有什麼不該有、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問題,需要的是規定性的答案。我們將這些問題成為規定性論題,社會爭論通常都屬於規定性論題。

有說服力的交流或論證的基本結構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乙。甲是結論,乙是結論的支撐材料。如果沒有提供支撐斷言的陳述,則該斷言不能稱為結論。我們將沒有證據支撐的斷言稱為純觀點。在一段陳述中找到作者的結論很重要,這是通往批判性思維的必經之路,有時候作者並不直截了當地說出他的結論,這是我們就得依靠推理來得出,往往作者擺出種種觀點來加以證明的就是他的結論。

理由是什麼

在一個有效論證中,理由是模具,結論據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第二部分討論在論證過程中的陷阱,包括:歧義、假設和謬論。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極為複雜,很多詞語都有不止一種含義。只有準確理解這個詞語到底表達了哪種含義,才能準備理解作者的意圖。

為了確定哪些詞語意思不明:1.以論題為線索確定可能的關鍵詞,例如高收入能否帶來幸福感,其中高收入和幸福感的意思都是不清楚的。2.找出哪些詞語在確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撐其結論方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3.留意抽象的詞語,一個詞語越是抽象,人們越是可能對它做出多重解讀,例如平等、責任、侵犯等等。4.通過反串判斷:如果你採取與作者相反的立場,你會不會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定義某些詞語?如果是,那你就找到了可能存在的歧義。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個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很容易造成理想思維的短路,通過直接連接情感線路來繞過描述性的意義通道,從而欺騙人們的思想。例如犧牲和公平,其中的某些含義因為激發我們心中的特定感情而獲得了附加的情感色彩。而這些詞很可能會被利用來欺騙我們的感情和思維。

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在所有論證中,都有一些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特定想法,而這些想法有些時候很可能是錯的,或者起碼存在對立的觀點。一個論證表面可見的部分常常最優可能穿上華麗的外衣,因為展示展示這個論證的人總希望能說服你,讓你全心全意地接收這個論證。

當你試圖理解一個論證的時候,你的任務很像是理解一個魔術的原理,你眼看著手帕放進了帽子里,出來的確實一隻兔子,要理解這個魔術,你就得搞清楚魔術師暗地裡的那些把戲,同樣的,在論證中你也得找到那些暗藏的把戲。事實上,這些把戲就是沒有名說出來的想法,我們把這些沒有名說出來的想法稱為假設。

假設有以下特徵:

  • 隱藏或沒有明說來
  • 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 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
  • 可能有一定的欺騙性

有兩個地方可以尋找假設,尋找理由需要他們才能證明結論的假設,以及尋找理由需要他們才能成立的那些假設。前者稱為價值觀假設,後者稱為描述性假設。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論

三張常見製造謬論的詭計花招:

  1.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顯錯誤的或者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結論顯得毫無關係。
  2. 把那些明明和結論無關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結論有關,以此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3. 看似為結論找證據,而證據算數的前提區域結論本身已經成立。

絕大多數的謬論——循環論證、滑坡謬誤、區群謬誤、訴諸主觀情感等等——都是基於這三點變換組合製造的。

第三部分討論證據的有效性。

對於事實的斷言,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相信他?第二個問題是,這個斷言需不需要證據來加以證實。如果在論證中沒有給出相關證據的話,那麼這個斷言就是孤立斷言。

最主要的幾種證據類型,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權威或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類比。這些類型的證據有效性都是需要我們密切關注的,根據論斷的上下文進行具體分析。

而即便證據的正確性得到了保障,也要警惕是否有替代原因、數據是不是欺騙了我們、有什麼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以及還能得出那些結論。

是否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是指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麼特定的結果會發生。也就是把相關當成因果,在因果斷言中普遍存在。

數據是不是欺騙了我們

利用正確的數據來說謊,是非常常見的欺騙招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利用平均值來掩蓋中位數以達到欺騙目的(例如你和馬老闆的平均身價是百億人民幣來說明你們都是富豪)。其他的數據欺騙招數還包括:不知來歷或帶有偏見的數據、替換結論(數據和結論根本對不上)、省略數據(故意省略不利的數據)、換一個表達方式(把絕對值換成相對值更能打動人)

有什麼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那些只想告訴我們他們想讓我們知道的信息的人,就會告訴我們所有這些正面的特點,而且是不厭其詳,活靈活現。但是他們會隱藏那些結論的負面因素。

不完備推論出現的理由:時空對論證產生了限制、猶豫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須儘快完成、持論著的知識總是不全面的、論證常常是為了欺騙、持論著常常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

還能得出那些結論

我們從相同的理由當中得出不同結論時因為我們的背景不同,目標千差萬別,這樣我們在決定將理由和結論連起來的時候必然會被不同的假設所吸引。

常見的思維方式是二分式思維方式:非黑即白。這會妨礙我們發現更多的可能性。這需要我們跳脫出這種局限性的思維方式,去發現當前的理由是否還能推出更多結論。

個人微信號:findingsea,註明來自知乎。

歡迎同時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LinTalk。

推薦閱讀:

張愛玲的姑姑
買書太貴?這裡有妙招
有哪些介紹印度史的書籍值得推薦?
嫁入豪門,中年離婚,一切重頭開始...

TAG:读书笔记 | 批判性思维 | 书籍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