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公孫弘這個人?
感覺是個面相忠厚,心有丘壑的人,可能與他得志較晚有關係;對於他所不喜愛甚至憎惡的政敵,如汲黯和主父偃兩人都是採用了類似的辦法處置,即向皇帝建議把兩人派到政治漩渦的焦點位置(汲黯做右內史,主父偃做齊相),然後在政敵犯錯的時候落井下石,一舉把其送上斷頭台。汲黯雖然未死,但是此後也偏離政治中心,做了淮陽太守。還有一點,公孫弘是病死在丞相任上的,僅此一點就足可證明此人的深不可測
具備一定政治能力,對設置朔方郡、滄海郡等持異議;但極其陰險有心計,深知政海浮沉技巧。阿諛奉承的技巧極其高超,總是私下才告訴劉徹自己的不同政見,即使約好一同反對劉徹,也會隨時變卦倒向皇帝一方。當發展無法扳倒對手時,就立刻裝慫,假裝都是好朋友;一旦發現機會,立馬落井下石,比如建議滅主父偃的族,把汲黯推向火坑。公孫弘比李林甫的口蜜腹劍差一點,但比袁盎高超些。無論是史書中還是現實中,我都極其討厭這樣的人,到不得不承認,獨裁環境下,要想生存,就得向他學習。
先回顧一下此人生平吧。
早年,公孫弘當過獄警,不知道什麼原因被免了。但家裡實在太窮,「牧豕海上」——這幾個字按照字面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在海上養豬」。
到了四十多歲了,可能家境寬裕一點了,公孫弘便放下了農活,拿起了書本,開始學《春秋》。
這一學就學了二十年。
到了六十多歲的時候,漢武帝即位,面向天下招賢良文學,地方上就把公孫弘報了上去。結果可能奏對沒寫好,漢武帝不喜歡,給退了回來。
一晃又過了十年,公孫弘差不多已經七十多了。漢武帝又招了一次賢良文學,地方上又第二次把公孫弘給報了上去。——七十多的老頭了,你還讓他到長安去見皇帝,真不知道是這個地方的讀書人實在太少,還是公孫弘平時得罪了什麼人。這次,公孫弘是真的不想去了,他反覆推辭,但胳膊扭不過大腿,最後還是被送到了長安。
結果,在此次徵召中公孫弘一舉成名,被授予五經博士。
接下來,公孫弘的仕途就比較順了,從博士一年遷左內史(漢代長安分置左右內史,因此左內史可以相當於現在的半個北京市委書記)。過了三年,升御史大夫,又兩年,升丞相。
公孫弘當官有個特點,不肯面爭,就是不願意當面和漢武帝唱反調。每次廷議,他都會把事情正反兩面的優劣得失全部列出來,然後讓皇帝自己裁定。有時候被打臉,也表現得很無所謂。
當時,朝廷在商議是否要設立朔方郡。公孫弘開始時一名是反對派,於是漢武帝就派了贊同派硃買臣來和他辯論。
硃買臣說了十條理由,公孫弘一條都無法反駁,於是他馬上改口,說,那就應該設置朔方郡。
但漢武帝還很願意諮詢公孫弘的意見。
當時,武帝一直猶豫要不要殺主父偃,最後,正是公孫弘的一句「不殺沒辦法堵住天下人的洶洶之口」,讓漢武帝下定了決心。
當時,還有個天下有名的大俠叫郭解。這不是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俠,而是個「俠以武犯禁」的大俠。關於要不要殺此人,武帝徵求公孫弘的意見。公孫弘再次殺人不用刀,僅憑一句話就讓武帝動了殺機:郭解生氣了,有人就會因此被殺。這個事情的嚴重程度,可遠遠超過他自己殺人的罪行啊!漢武帝覺得有理,最後族滅了郭解。
公孫弘這個人,雖然相位來得極其偶然。但是偶然歸偶然,公孫弘還是努力地把握住了自己的位置,履行好了自己的職責的。
公孫弘以儒生任職宰相,封平津侯,他的任職是有象徵性的。公孫弘深明此理,因此在任期內,他溫良恭儉,經常資助儒生,一反武帝朝的奢靡風氣。
此外,公孫弘的另一個定位,是參謀。武帝年間,是丞相角色轉變的重要時期——從之前的決策者正逐漸轉變成執行者。在這其中,公孫弘半主動、半被動地適應著這個改變,他把自己定位於參謀,積極為漢武帝出謀劃策,但從不做決策。如設置朔方郡,他並不堅持自己意見;但在主父偃、郭解兩例中,他又能提供給漢武帝另外一個看問題的角度。這也是漢武帝願意經常聽取公孫弘意見的原因。
所以你才能理解,此人能得了善終~~
以上,節選自個人原創文章,因為是三個人的合集,就不粘過來了,歡迎戳:跟著司馬光混職場 | 我們的階級真的已經固化了嗎?
公孫弘的意義在於,漢武帝打破了先封侯後拜相的慣例。以往掌握國家中樞權力的都是貴族地主階級,公孫弘可以說是士族登上舞台的第一步。
很會搞政策,然後大工商業被壓制了
如果你請的CEO是這樣如公孫弘般的人物,你該怎麼去做
董仲舒和公孫弘是漢代新儒家的兩個代表人物。董仲舒是理論家,他回答了「為什麼要獨尊儒術」;公孫弘是行動派,他解決了「怎麼樣才能獨尊儒術」。
致力於中央集權!
推薦閱讀: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帝國的毀滅(一)》
※宋朝缺的是一個「漢武帝」嗎?
※百鍊利器!探秘唐刀的祖先:以辟不詳的中國環首刀
※為什麼歷史上總是漢族和親外族,很少有外族和親漢族?
※關中古迹(1)西漢帝陵首推:漢陽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