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進入互毒模式?

青島民眾當街怒砸4噸「問題西瓜」[1]- 中國日報網

我把問題西瓜賣給你,用賣西瓜的錢買回毒大米;

你用賣毒大米的錢賣回有毒的奶粉;

他用賣毒奶粉的錢買回勾兌的毒酒……


這是個好問題,必須來答一下。監管不到位、制度有漏洞我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看得出來。我來說一說這裡面的「人」。

我的家鄉是山東省濰坊市,很多人可能知道濰坊是「風箏之都」,但卻不知道濰坊還是全國大姜大蔥大蒜的生產基地。我要講的事兒就與大姜有關。

相對來說,大姜還算是蠻嬌氣的一種生物,並不是什麼土地都適合種植大姜。比如土壤中有種真菌,會感染大姜,使其表面起皮、粗糙,叫做「癩皮姜」,很難看,可以類比人類的皮膚病,不過不影響內部食用。

最麻煩的事情是,種植大姜用的不是種子,而是生過芽的大姜,因此這種真菌是會傳染的,沒有這種真菌的土地種植了有這種真菌的姜種,以後就沒法種下去了。除了癩皮,還有姜瘟等等其他疾病。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式就是,種植過程中,加入藥水反覆多次灌溉。

雖然家裡基本沒種過大姜,但從小我就是看著大家這樣做的,從未覺得有不妥。直到前段時間,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濰坊的毒生薑,才讓我嚇出一身冷汗。大家用於浸泡生薑的葯是一種劇毒藥,國家絕對禁用的!這種事情甚至有可能使人致死!

看完視頻的之後,我臉上像被扇過一巴掌那麼疼。我TM都讀到博士了,書都讀到狗肚子去了!?

讓我深刻反思的是,我從來沒有覺得不對勁過,我一直知道那藥水有毒,不過覺得藥水有毒很正常,因為每種農藥都有毒啊。記者報道說有姜農不吃那些賣的姜,而是特意種植一段不浸藥水的。但是在我的記憶里,這麼多年,從未有過這種情況,大家賣啥就吃啥,甚至還會挑一部分好看的(往往是泡藥水更重的)送給親戚朋友作為禮物,因為每個人都不把它當回事兒。

不說種大姜,說點別的。當你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行業,去向前輩學習的時候,你發現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的規矩和步驟,你稍微有些懷疑的時候,卻發現這個行業的每個人都在這樣做,而且沒有任何人監管和阻攔,你會覺得這是正常的,將來你也會這樣教給後來者。

這與國民素質有關係嗎?我覺得一毛錢關係也沒有。一個人這麼做,是富貴險中求;一千人這麼做,是法不責眾;一百萬人這麼做的時候,沒人再認為這是錯的,這就是行業慣例。

習以為常是一種多麼可怕的力量!

願大家對這個世界,保持多一份的質疑。

與君共勉。


一句話解釋:國民收入的增長趕不上國民對高品質產品需求的增長。

一分錢一分貨,但十分錢只能買到兩分貨。在質量控制中,質量(x軸)與成本(y軸)不是一次函數關係,而是類似於指數函數的形式。那麼,你想獲得更高品質的產品怎麼辦?花更多錢唄。想提高這個國家的食品質量怎麼辦?發展經濟,讓絕大多數人都能負擔起高品質食品唄。因此,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發展】。

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僅是民生問題,其背後與經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談論食品安全不能超越其現實背景單獨討論。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經歷或曾經歷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階段,幸運的是,我們有歐美日韓澳新的經驗可以參考,經歷這個時期的過程會比他們更短、形勢不會更嚴峻。另外說一句,縱向比較,現在是歷史上食品最安全的時期,以後會更安全。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特別嚴峻,一方面是信息獲取流通成本低了,一件事能夠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另一方面是有歐美日韓澳新這類成熟的市場作為對比;還有一點是某些記者由於專業素養不足導致報道出現偏差,或者是媒體、企業/組織、個人出於各自目的造謠。


反對一下看風景的蝸牛,為大姜正名,首先所說的藥水泡過的大姜是部分地區,沒有普遍性,和政府的監管有很大關係,像曝光的幾個地區,峽山王家莊等地區,政府監管不嚴格,導致有劇毒農藥銷售,而臨近的安丘市就完全沒有曝光的那種農藥銷售,沒有銷售當然就不可能有農民用。其次,曝光的劇毒藥叫神農丹,主要用來防治根結線蟲,也就是癩皮病,確實毒,對人體有害,但是浸泡藥水不一定就是都用劇毒藥,目前農藥的使用是避免不了的。再次,據我所知,採訪的時候記者也是很賤的,都是套農民的話,一步一步引導農民說出他們所要達到的結果,其實大部分農民都不會單獨種植一塊區域自己吃,自己吃的和賣的都是一樣的。最後,農民是社會最底層,最受壓迫的存在,文化水平偏低,容易被忽悠,被洗腦,有時候出了問題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真正的利益群體,,,你懂的


政府的手該摸的不摸,不該摸的亂摸;光負責收稅,不負責監管;該有標準的地方沒有標準,不該有的地方全是標準。

拿出文藝審查徵集五毛的魄力,天下哪有辦不好的事?

天下所有人,包括政府機構,本質都是逐利的,人性都是一樣的。西方國家也曾出現過食品環境社會誠信等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人家通過制度解決了。把大面積的社會問題簡單歸結為逐利自私的人性,要麼無知,要麼偷懶,要麼不要臉。

政府主動做的事,一定有利可圖;千呼萬喚政府也不做的事,肯定是因為無利可圖。食品監管環境保護社會誠信等等,我們的政府只是一沒動力二沒壓力去做這些事而已。沒動力是因為做這些事吃力不討好沒錢可賺沒政績可圖,沒壓力是因為反正不會下台,又不用對選民承諾負責。

任何社會問題,什麼時候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什麼時候才會有希望解決。


這個問題勾起了我對如今中國的一些長期的感受和曾由這些感受引發的思考。

我曾經十分討厭中國,而又說不出討厭在哪裡。我整個人生還不算太糟糕,家裡條件不差,經歷挫折不多,現在也有一份還比較體面的工作。

毒牛奶地溝油吃了不少,但是新聞上報道的那些負面社會事件,其實對我個人影響不大。

但是生活在國內的環境里,內心總是有著一種壓抑、憤懣的感覺,使我總是處於抑鬱和焦慮的狀態之間。

這種狀態,使我的生活變得很糟糕——跟人打交道往往讓我覺得心力交瘁;看到一些不好的社會現象整個人會很玻璃心很憤怒,而周邊親近的人對你這種憤怒,只是默默付之一笑調侃你一句小憤青,這使我感到更加地壓抑。

做很多事情都覺得毫無動力,遇到操蛋的事情也懶得再去發火懶得再去吐槽也懶得去爭取,默默地開始追求平靜和安穩。

直到我的思考能力、見識和積累慢慢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才真正理解我過去那種壓抑、憤懣和最終的麻木本質上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其實就是一個

[更高需求出現→更高需求不斷受到挫折→放棄更高需求]

的過程。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大家都聽說過:

實際情況是,我個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已經得到了滿足,這時候我有了非常強烈的社會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而這兩種需要,在中國是基本得不到滿足的。

我希望我們國家的公民都有良好的社會屬性,願意為他人著想,願意為共同的進步而奮鬥;

我希望能在這個社會中能夠體會到溫暖,能夠時不時得到陌生人的一個微笑、一點幫助,並變得樂意給別人回饋一個微笑,樂意在快樂中幫助他人;

我希望我對社會做出的貢獻能夠得到他人的讚許和尊重,我的努力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可,使我可以感受到這種認可帶來的成就感和欣慰;

我希望有很多可以信任和尊敬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和我有真正感情上羈絆的人。

而在中國,這一切的實現是如此的困難。而且這甚至不是錢能夠解決的——金錢只會讓這種美好的社會關係變得不純粹。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家在物質上的生活得到了顯著提高,然而溫飽的滿足並沒有把人們的需求提升到第二大層。市場經濟的發展把人們置於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其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比以往更甚。

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越是強大的武功越是需要更強大的佛法來化解」,而如今,中國在短短几十年學會了市場經濟這門強大的「功夫」,卻沒有相應的在傳統、文化、權力和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強大支持,甚至這幾者還起了負面作用,其過去的弱點和醜惡在如今被放得無限大。

你問為什麼中國會到了現在人人互毒的時代?依我如上的分析,答案很明顯,因為人們都依然處在中國特色的後現代自然狀態中——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伴隨著失控的公權力、失落的民族傳統和市場經濟的馬太效應強勢回歸,把我們又重新拖回了追求生存與安全的第一層需求中。

另外我有時間再對中國的如此狀態做一些細節上的描述與分析。

贊不多我就不更了 ̄へ ̄。


我覺得吧這是一個管制策略,當然是隱藏很深的

以天朝目前的環境、技術(種植、採集、運輸、配送、存儲等)而言,大家都是一種數量偽幸福。

在老家時問:不用化肥、農藥水稻畝產多少?答曰:一半都不到;如果化肥、農藥減半畝產多少?答曰:一半應該有了。大家都曉得種出來的水稻都是什麼指標,你出口到歐美試試看!

現在看起來生活水平都蠻高,但實際上都是拿數量換質量:豬肉,養殖戶按野豬或歐美食品標準,看下多久出欄?現在是4個月出欄。水產,那些抗生素不用,看下多久能捕撈?諸如此類。按歐美食品標準,出欄時間假設多兩個月,一年供應量少了多少?屁民們還能維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嗎?

不能維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屁民們不罵人嗎?

食品安全和衛生問題,都是民不舉官不究的。但屁民們可曉得官們會對那些食品安全和衛生狀況不清楚嘛?憑什麼就是食品領域不可以假冒偽劣?不可以有「豆腐渣」?


占坑慢慢填,首先聲明,本文絕對和客觀扯不上什麼關係,只是一些零碎的個人觀察,甚至還有點過於極端,只是提供一種觀察視角,請謹慎採信。另外,僅供交流,拒絕轉載。

上手先亮觀點,絕大多數的經濟問題要發展成系統性的矛盾,根本原因都在於「要素價格長期扭曲」,在資本主義社會集中表現為壟斷,在我們敬愛的祖國,呵呵~

好吧,我已經從一枚經濟學學僧早早轉型為一枚研究傳播學的學術狗了,太高大上的東西我也列不出來,讓我們來上新聞標題吧:

哦,對了,這個榜單上的第二名是環境保護。

還記的,《穹頂之下》裡頭的那一句,「你有義務沒權利」嗎?

很多時候,食品安全問題與環保問題的成因有很多神似之。

規範和標準作為一種社會發展必要的成本,被人為嚴重打壓了!!!

那麼,是誰,出於什麼目的,在打壓這種規範和標準的成本呢?

純屬引用「《意見》要求搞好價格調控,防止物價反彈。增加生產、保障供給。繼續把抑制食品價格過快上漲作為穩定物價的重點。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

當然,穩定物價很重要,我這輩子是無法忘記因為或者是06或者07年豬肉價格上漲導致學校食堂一份6元的紅燒肉套餐肉活生生變成了蘿蔔燒土豆加不多於四塊紅燒肉(平均水平是3塊)導致的我們學校小夥伴集體罷吃食堂的青春記憶。但是,這是12年的媒體報道,三鹿事件早爆發了好多年,為什麼這篇文章里,隻字未提食品的安全問題呢?

菜籃子問題,或者說是食品的價格問題,成為了省長、市長最重要的政績考核指標之一,其他與食品有關的問題都要向價格妥協!!!

於是,問題就清楚了。假設在一個合理的市場環境下,生產1斤牛奶的基礎成本是一個定值(包括飼料、人員工資、交通和零售費用,大家不要在乎這些細節),對牛奶的品質要求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能就會讓全行業的成本提高2-3個點(還記得近年來關於奶業標準的討論嗎?)考慮到國內飼料基本依賴進口(政府無法調控)、人員工資本身已經低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低於40%,甚至沒達到發展中國家的標準)、交通零售費用、稅收等成本也基本都是剛性的,省長市長們想要實現壓低食品價格,最方便的手段是什麼?

降低標準,或者說,只需要不跟隨著經濟發展相應提高標準就可以了。

好了,是時候開始回顧歷史了。

中國的菜籃子工程的提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菜籃子工程 shopping basket program 為緩解我國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農業部於1988年提出建設「菜籃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及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等服務體系,以保證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吃。 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籃子工程」重點解決了市場供應短缺問題。「菜籃子」產品持續快速增長,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副食品供應長期短缺的局面。除奶類和水果外,其餘「菜籃子」產品的人均佔有量均已達到或超過世界人均水平。」

1988年,那時候,答主剛出生,所以,請原諒我記事晚,對2000年以前的事情,記憶基本是模糊的。但有一點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這個小時候的概念大概是幼兒園),家庭條件絕對不算差(老爸回憶,自從我出生以後他做生意的人品開始爆發)最喜歡的美食是,稀飯拌醬油,恩,對醬油我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須是我姨從香港給我帶的李錦記。

也就是說,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副食品短缺問題極為嚴重,首先要解決有無問題

並且,經濟發展中的規範問題,總是要慢慢完善的,經歷了長期的國家分配,副食品的市場化過程從一開始就面臨著標準缺失的問題,而在90年代初為了首先解決數量問題,衛生標準?這是什麼鬼?

但是問題在於,從90年代到現在,針對各級副食品的質量監管體系,雖然有發展,但是發展過程始終被加了一個「不能過多提高食品價格」的緊箍咒。其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對大部分的食品企業,安全問題從來都不被當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反映在就業上就是,食品衛生與營養竟然成為最難就業的專業。不同於經濟學、管理學這樣主要是因為招生過多帶來的就業困難,食品專業在國內僅有不到60個學校有開設。也就是說,食品專業的就業問題,和環保專業的就業問題一樣,是「社會上根本沒有這樣的需求」。

肯定有人要問我,不制毒是一種道德底線,和監管關係不大吧。

少年,你知道什麼叫逼良為娼嗎?你知道什麼叫劣幣驅逐良幣嗎?在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上,當大部分人都以違法為代價壓縮自己的成本,一個保留了正常節操的企業,是很難生存的。不要和我說那些有情懷的食品企業比如說油條哥,大部分人必須首先保證生存,然後才能聊情懷。可以這麼說,如果違規、違法道德法律(如果你認為過多的實用化肥農藥不道德的話)可以不受懲罰,那麼,中國就(yi)將(jing)變(jiu)成(shi)一個守法成本極高的國家了。

好了,要幹活了,還有點別的感悟,回頭想起來再寫吧。還是那句話,本文只是一種偏激的個人觀點,僅供交流,拒絕轉載,謝謝。


有句話當時把我敲得很醒,拿來共享:

「中國要在短短几十年內完成西方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進程,這幾乎是不可能但必須完成的重任」

——出處不詳。

言外之意,當下所有問題皆是必然。


這是產量和需求之間的尖銳矛盾。

背後遠不止監管缺失,還有中國的第一產業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巨大技術差距。牛奶里加的三聚氰胺、水產養殖拚命加的抗生素,還有題主提到的這些,都是如此。

聽說國內的奶牛單產,產量水平較高的三元也就是相當於美國的一般水準。這種情況下,面對巨大的需求,要麼降低質量,要麼提高價格,不會有「正常」的產品。


因為都活在當下,不顧來人。

自己活得好就夠了,都在這麼想,都在這麼做,就都這樣了唄。


其實並不是食品質量越來越差。我的父親以前從事食品這方面的工作,那個時候的食品,拿現在的標準來看,很多都有問題,只不過容忍度比較高,只要某些菌不超,不發生變質,原料不在禁用目錄里就行了(這一條比較難,當時的檢測水平不行),加上消息封閉,食品安全底線不高。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年的那種袋裝水,幾毛錢一袋,咬破一個口子就能喝,當時很風靡,特別是夏天冰鎮之後。我爸單位一次就封存了幾卡車,都是用了工業原料,然後堆在單位倉庫里。如果放到現在,絕對是個炸天的新聞,因為很多人包括我都喝過,那個時候也就這麼過去了。

題外話,那堆偽劣袋裝水最後被單位里的小孩「打仗」時當手雷扔光了,特別是從樓上往下扔,爽到家。有時候濺到嘴裡還是很甜,也就咽下肚了,現在想想真二。


至少中國發展至今,其一,食品安全問題至今無解;其二,拐買兒童與婦女犯罪問題至今難解。

在高鐵與高速公路飛速發展的同時,這二個問題也許該到了值得成為問題的時候了。


反對所有所謂信仰,人性,民族性的答案。基本上都是瞎扯。那些所謂的先進國家裡,欺詐,暴力侵害比中國少?

首先當然是監管的問題,但是,根本原因還是發展的問題,根本問題不解決,單純的加強監管是不可能的。

一,小作坊式的生產結構無法適應大規模的社會需求。但工業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尚未建立。不管是糧食蔬菜肉蛋奶。以目前佔主流的這種小農生產模式,根本無法保證質量。大部分普通農民其實並沒有故意去坑害別人的意願,關鍵是沒有能力去分辨是否有害或有毒。就好比一位答主提到的種姜,如果是大農場,完全可以請專業的技術人員來控制真菌的感染。用藥的劑量也都保持在有效但不產生危害的程度。而且產量也會提高。牛奶也一樣。普通奶農根本沒有能力對奶牛的健康,產奶,牛奶的質量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和保障,牛奶質量有問題非常正常。質量有問題怎麼辦,對於奶農來說,這就是身家性命啊,總不能倒掉,那就想辦法處理唄。於是問題就產生了。其他各種產品都是如此,即便是工業品也會這樣,小作坊式的生產,安全和質量很難得到保障。而大企業還沒有發展起來,監管也不到位,問題就解決不了,而且在這種大量的小作坊的情況下,監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是沒辦法,因為涉及人員實在太多了,監管不過來,也不敢深查,因為查了可能導致整個行業崩潰,或者引起社會動蕩。當然,隨著發展,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大規模生產出現,土地流轉的施行,情況會慢慢好起來,監管也會越來越嚴格。

二,社會發發展尚不穩定,所以民眾天然就會選擇不計後果的快速發展模式。中國發展時間太短,只有六十年,而著六十年中,完全穩定發展的時間,也不過二十年。前三十年就不說,八十年代和就是年代初,各種運動,企業倒閉潮,下崗潮一波接一波。中國社會快速的從落後的農業社會發展到最信息化時代,用六十年走完了別的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道路,所以,同樣的由於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也必然非常嚴重。無數人即便是一時富裕也是朝不保夕,戰戰兢兢,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產業會不會落伍,會不會被淘汰。再加上大量的小企業主沒什麼文化,除了目前所能掌握的,也看不到更遠的未來。而且因為社會的快速發展,政策也不具有穩定性,朝令夕改的事情層出不窮,加劇了生產者的恐懼。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會去考慮如何把事情長遠的做下去,撈一筆是一筆。

三,媒體的推波助瀾,生產中,有很多藥物都是必要的,只要按標準使用,對人體的危害也都在控制之內。但是媒體往往煽風點火,誇大事實,或者製造謠言,額外的製造不信任感。

總之,現在的這種情況是必然經歷的過程,快速根本解決的方法幾乎沒有,只能等待社會整體發展起來,趨於穩定,人們的危機感和恐懼心減少,願意長遠的發展自己的事業。政策也趨於穩定,民眾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有更多的發展機會的空間。這些問題自然就會消失。在這之前,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做好我們自己,並且影響身邊的人,促使社會更加美好一點點。


活著


所有樓上的評論就能看出為什麼互毒

因為大家都覺得"我是對的","不同意我的想法的人都是傻逼","傻逼和屌絲一樣該死"

所以,大家就在生活中付諸行動了


空氣中瀰漫著的,是錢的味道。


權貴生活在《新聞聯播》里,老百姓生活在《動物世界》里。


我過去覺得是制度問題,後來覺得真的未必。

香港,台灣,在商業社會的起步階段,也差不多經歷類似的互毒的事情,你要是看龍應台在70年代寫的文章,幾乎感覺寫的就是現在的中國大陸。

我個人覺得是文化問題。從農業的熟人文化到現在商業社會過度的必然。不要相信什麼中國人歷史上什麼善良講信用的民族,某種意義上這是對的,但這個是對熟人而言,過去中國人一輩子活在一個小圈子裡面,法律基本沒用,靠的就是熟人之間的制約,講的是個臉面,熟人之間太壞的事情干不出來,否則就被大家排擠。在商業社會,誰也不認識誰,靠的是信用和法律,但是剛從熟人社會過來的人,一旦失去了熟人制約,法律尚未完善,信用也沒有建立起來,則自然的導致沒有底線。

很多人覺得是改革以後才道德淪喪,其實並非如此。要是看西方人在18世紀寫的在中國的回憶錄,你會發現所謂注水豬肉,缺金少兩,說話顛三倒四不講起碼的信用早已有之。所謂無奸不商,此話並非完全對商人的歧視。只是回過頭,站在那個時候的商人角度想想,本來地位低下,賺的錢又沒有任何保障,堅守信用看中長久利益,還是狠撈一票就走,很多人選擇後者其實也是理性選擇。


說到底還是大部分人太窮,窮到達不到會在乎這些的程度。什麼時候高等教育普及了,形成了足夠大的城市中產群體,有足夠多的人會在乎這種生活品質了,就會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動力了。在今天來看,快到這一步了,不過時機還不成熟。大約到人均產值再翻一番的時候吧,到那時,社會上會有更多的動力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打嘴炮。

其實可以看看龍應台早年間的文章,你會發現我們所處的這個階段很類似早年間的台灣。

發展中社會,城市裡的做派由農村產生,換句話說,整體風氣是取低限的;而在一個發達的社會,整體的文化、風氣是在城市裡產生的,再擴散到鄉下的,所以可以取高限。在這一步實現以前,想要縮小城鄉差距,無論是硬體的還是軟體的,都很難實現。先做到城市化吧。


一句話,守法成本大於違法成本。


推薦閱讀:

鋁箔進行食品包裝,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嗎?
如何評價惠宜這個品牌的商品價格和品質?
聽說荔枝由於很難保鮮,水果商販會將荔枝泡到藥水里保鮮。請問荔枝保鮮的藥水是什麼?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嗎?
聖牧牛奶真的通過了歐盟的有機認證嗎,此認證含金量如何?
核桃裡面這種白毛是什麼?發霉了嗎?能吃么?

TAG:生活 | 環境 | 商業 | 食品安全 | 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