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能是這樣子,極端燒腦的《未來簡史》解讀
敬愛的萬維剛老師第一時間買到了《未來簡史》的英文版,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他閱讀後在得到APP做了一系列的解讀分享。
個人讀完後觸動很大,一直想寫一篇文章總結下,直到今天才完成。
《未來簡史》的內容概要
- 推動社會變革的不是對真實現實的認知,而是人類大腦虛構的現實,也就是「宗教」的力量。
- 現代世界的宗教是「人文主義」。
- 人文主義的信念會越來越強,人類要根據這個信念去改造世界和自己。
- 人文主義有個本質缺陷,講不下去的時候要換個新故事。
按這個主題和邏輯,結論就是:人文主義會在未來大放異彩,推動社會變革。
欲知未來,先學歷史
《未來簡史》開篇居然沒有說未來,而是說先談了學歷史的意義。
學歷史的最大作用,是讓我們更自由。
作者舉了個例子:
歐美中產階級家門口都有片漂亮的草坪,每年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維護。如果了解歷史的話,就知道工業革命前,草坪是貴族的身份象徵,因為沒有完全機械化,全靠人力維護一大片草坪非常貴,除了好看好玩之外沒有什麼價值產出,所以那時草坪崇拜一點問題沒有。
可現在既有割草機還有自動灌溉,弄個草坪沒有太多成本,只是一種歷史習慣而已。
你如果知道這點,就多了一種選擇,可能不必要背負這個歷史枷鎖了。
歷史上一直困擾人類的三大問題是:饑荒、瘟疫和戰爭。
而隨著科技、經濟和政治進步,這三個問題基本都控制住了。那是不是大家都好好過日子沒太多新的追求了呢?
並不是!
作者用歷史學家的眼光告訴我們,智人永不滿足,打算從智人向「神人」進化,而且會從3個方面努力,下面是他的預言:
- 人類追求獲得永生。
- 人類追求幸福。
- 人類直接成神。
虛構的故事推動著人類的變革
作者其實在《人類簡史》中也提到過,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可以討論虛構的事物。
「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然後通過某種假想出來的意義,把眾人高效的組織起來。
上帝、國家、金錢、公司、價值觀,這些都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互聯主觀。
歷史上每個時期,人們基於共同的想像虛構出來的故事去改造世界甚至自己。
歷史演進中人與神的關係變化
採集狩獵時代,人既不是無神論,也不是有神論者,而是「泛靈論」者,相信萬物有靈。
而到了農業時代,人學會了馴化動物和植物,「泛靈論」終結,人開始跟「神」打交道,只要對神負責就可以。「神」安排了世間的一切,人的地位提升了,而且認為人是有靈魂的,超過了所有動物。
到了工業時代,同時還有進化論的出現,人發現並沒有神,而且現代人力量強大,可以直接對動物和自然界為所欲為,不需要神的庇護。
沒有神,是否就意味著虛構故事的終結呢?
未來人們會有什麼虛構的故事呢?
虛構的強大力量
赫拉利說:真正有權勢的人類組織根本不在乎真相如何,他們只在乎把虛構出來的信仰強加給每個人,並利用這個信仰去改變真實的世界。
比如金錢是政府虛構的,並把價值強加給人們。學位證書是教育部門虛構的,但社會上大家都認這張紙。
虛構的強大力量不在於離真實多近,而在於能把更多的人有效組織在一起,促進這些人的合作。
宗教更是如此。
一般大家認為相信神或超自然現象,才算宗教。赫拉利又給「宗教」下了個新定義,只要滿足以下3條,就算「宗教」。
有一套號稱不是人發明的,而且不能被人改變的道德規範,要求人們必須遵守。
它給人們一個許諾:只要你遵從這套法規,就會有什麼好處。
它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設想的社會秩序。
按這個定義,作者說西方的自由主義者講的人權,其實也是宗教。
說到宗教,作者認為當前最大的宗教就是「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個什麼鬼?
西方的主流思想強調的「自由主義」就是人文主義的最大分支。
歐美髮達國家非常強調個體,而且從政府到民間都追求「政治正確」,這是為什麼呢?
以前宗教(如基督教)不斷可以把人組織起來,而且還能起到提供道德判斷的指引,但到了現代,科技變得越來越強大,人們越來越傾向於認為根本沒有上帝,那道德約束又從哪裡來呢?
實際上,現在信教的人少了,但世界也並沒有大亂,反而是一些極端宗教(如ISIS)在世界上搞破壞。
當人信仰宗教的時候,他的生活充滿意義,認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而科技發達,很多現代人不信上帝後,就需要自己給生活找意義。
方法一: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希望靠增長做大蛋糕,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甚至包括一些道德問題。(例:我朝追求GDP增長速度)
但是經濟增長是有盡頭的,方法終有一天會失效。
方法二:Follow your heart!遵從內心的召喚。
人文主義倡導大家崇拜人性,用人性代替宗教里神的地位,用人的感受和體驗,給外部世界製造意義。
過去上帝說了算,現在你內心說了算。
赫拉利提出,對人文主義者來說:
知識 = 體驗 * 敏感度
體驗就是你自己的主觀體驗,而敏感度有兩層要求:
- 經歷過後,要重視體察你的體驗。
- 允許這些體驗來影響和改造你。
一生之中,有時我們會傷害別人或被傷害、同情別人或被別人同情。如果你去體會這些傷害和同情的感覺,你就會提升敏感度。這種體驗就是一種很好的道德知識。逐漸你就會分辯對錯,成為更智慧的人,找到生活的意義。
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活著的意義就變成追求儘可能廣的體驗,以期從中獲得智慧。(突然想到了知乎體:xxx是什麼體驗?)
人文主義的三大派別和鬥爭結果
「正統」的人文主義:就是今天歐美髮達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自由主義」。不管是誰,每個人的內心體驗都是重要的,應該賦予所有人自由表達的權利。
社會主義人文主義:認為自由主義太過強調了個人的感情,忽視了集體。
進化人文主義:認為並非所有人的情感都一樣重要,有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強,要讓優秀的脫穎而出。(如果「優秀」按人種分,那其實就是納粹)
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可以說是這幾派交戰的經歷。最終自由主義者勝出。
現代社會是自由主義的天下:
政治:自由主義者認為應該聽從選民的意見,選民要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喜歡誰選誰。
經濟:搞自由市場,把決定權交給消費者,消費者永遠是對的。
道德:你感覺好,而且不傷害其他人的感情,你就可以做。
教育:老師不再強調教科書的標準答案,而是啟發學生:你是怎麼想的?
藝術: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個人的眼睛,你認為它美,它就是美的。
自由主義的危機
赫拉利說,自由主義重視每個人的體驗,基於三個假設:
我和我的「自我」是不可分割的,用心審視,就能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要傾聽它的聲音。
真實的自我是完全自由,擁有自由意志的。
沒有人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必須自己說了算,不能讓別人替我做決定。
那自由主義的危機是什麼呢?
科學目前已經有了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三個假設都是錯的。
大腦中不只一個「自我」
人大腦有兩個半球,左半球負責控制右邊的身體,包括眼睛和手,右半球負責左邊。
左半球有語言功能,側重於邏輯;右半球側重於形象思維。
兩個半球之間靠一個很厚的神經管連接,可以直接交流。
現代醫生為了治療嚴重癲癇的病人,會把兩個大腦之間的神經管切斷,讓左右大腦不能直接對話。
這樣就有了大腦科學實驗的絕佳機會。
科學家對一名做了神經管切斷手術的小男孩溝通,問他長大想幹什麼,他回答說:「我想當個製圖員」。(注意,這肯定是左腦的答案,右腦沒有說話能力)
然後研究者把小男孩的右眼擋住,只讓用左眼看。然後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是同樣一個問題:「你長大想幹什麼?」
因為右腦不能說話,研究者給小男孩一套字母拼圖板。只見這個小男孩的左手開始行動,在桌面上拼出了一個單詞—-賽車手。
這個實驗說明,這個男孩至少有兩個自我,左腦相當製圖員,右腦相當賽車手。那麼哪個才是真正的自我呢?
作者又陸續舉了幾個類似患者的例子,實驗都證明大腦中各個部門之間有時候是各自為政的。
除了左右大腦的這種分發,赫拉利還提到了另外一種分割自我的方法:「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
平時的自我認同,主要由「敘事自我」控制,敘事自我一直在講故事,讓我們感覺自己生活有意義,生活是邏輯自洽的。
自由意志不存在
科學家說的自由意志,是人能不能「選擇」自己的慾望?
答案是:不能。
很多實驗證明,人的慾望並不受意識控制。
例子是給接受實驗的人一個開關,受試者可以隨意選擇開還是關。與此同時,科學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觀察受試者的大腦。結果發現,在受試者按下開關前就已經提前知道他會怎麼選。
不但可以先一步知道你「想」幹什麼,甚至可以控制你「想」幹什麼。
甚至美軍研發了一種頭盔,帶上去就可以把你不想要的各種想法去除,讓你專註於一件事兒。
如果這算自由意志的話,自由意志很快就能商品化了。
計算機演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目前為止,好像是沒有別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也許在投票和消費時候我們經常犯錯,導致自己利益受損。但讓別人替我做決定的話一定會更糟糕。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犯的錯還不夠多麼?
但作者說,從現在開始,實際上已經開始了,計算機演算法就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應該讓演算法替你做決定。
自由主義三個假設不存在的後果
如果沒有一個單一的自我,自由意志也不存在,自己其實也不了解自己。
那投票選舉到底是誰做出的決定,外界甚至可以直接控制你想要什麼,憑什麼認為你投出的選票是神聖的?
憑什麼向社會要求重視個人勝過集體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呢?
科學證明上帝不存在,給了「以人為本」的自由主義發展的機會,現在,科學又動搖了自由主義的根基。
二十一世紀三種發展趨勢
赫拉利說,世界有三個趨勢,對應著人的三種不同命運。
人工智慧強大後,人作為一個工作者的經濟價值和軍事價值都沒有了,那麼政治經濟系統就會認為人沒有價值。
人類整體可能還是有價值的,但每個人作為個體是沒有價值的。
也許有些個體還是有價值的,但他們是經過生物學升級改造的「神人」。
人變得沒用
為什麼自由主義能成為歐美髮達國家的主要意識形態?
因為在工業化國家,人力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大工廠時代每個工人都特別有用,戰場上也是人越多越好。
重視每一個人,不僅僅是高大上的概念,也因為那時候的經濟和軍事需要每一個人。
如果以後不需要了呢?
現代戰爭越來越依賴高科技,網路戰甚至就是幾分鐘的事。
過去機器取代一些人的工作,人總是能發明新的工作,赫拉利說這可不是自然定律。
而現在的趨勢就是機器智能越來越比人更適合工作。比如股市的高頻交易、普通律師、醫療診斷等等職業,都會慢慢被機器取代,而且準確率和效率更高。
工業革命帶來了無產階級,現在人工智慧革命也會帶來一個新階層:一個對經濟和軍事來說都沒用的階層。
沒用自主的人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會變得慢慢放棄決策權。
計算機與我們的關係,大概分三步走:
演算法相當於我們身邊的先知,你有什麼問題問它下,但決策權在你手裡。
演算法相當於是我們的代理人,它告訴你一個大的方向和原則,它去執行,執行中的一些小的決策,它自己說了算。
演算法成了我們的君主,你索性什麼都聽它的。
也許有種人不受演算法控制,他們就是控制演算法的人。
變成「神人」
世界上總有一些精英是一直重要和有用的。演算法不能理解這些精英,也不知道他們有什麼需求,這些人才是世界的主人,站在演算法系統背後,做最重要決策的人。
普通人聽演算法的,演算法聽他們的。
而且他們不是普通的「智人」,而是利用生物技術主動升級了的人,成了「神人」。
20世紀的醫療技術以治病為主,21世紀的醫療技術可能給人升級為主要目的。而且只有極少數富人能花得起這個費用。也只有極少數人,系統認為給你升級是值得的。
新「宗教」的誕生
基於科學實驗的判斷,加上世界三個趨勢的發展,21世紀正在醞釀新的宗教以取代自由主義的地位,作者說目前能看到的有兩個:
- 技術人文主義
- 數據教
技術人文主義
技術人文主義要以神人取代智人。
那升級為神人是什麼樣一種體驗呢?
七萬年前智人的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認知能力:聯合想像一個不存在的事物。而沒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種,就再也無法理解智人的體驗了。
如果未來有人用基因改造技術,把人和計算機結合的技術,也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認知能力,而我們還能理解他們嗎?
但成為神人,人的體驗能升級,也能降級。
神人做了認知升級,會主要著眼於對經濟和政治有用的各種能力上。其他不相干的認知能力可能會被降級。
科學實驗證明人其實沒有自由意志,不能選擇慾望,每個決定都是各種慾望交戰妥協的結果。
神人要做的事就是乾脆用技術手段去除哪些不必要的慾望,如果目標是金錢和權利,那跟這個目標無關的想法,全部去除掉。
作者赫拉利認為,技術人文主義這條路走到最後依然會面臨「意義」危機。
數據教和數據主義
有一個新的理論是這樣:世間的一切學科,無論是科學、文學、音樂還是經濟學,背後都是數學模式。從數學角度,我們可以把一個人、一個動物、一個公司或國家都想像成一個數據處理系統。
生物體無非是各種演算法的集合。經濟學無非就是把參與各方的慾望和數據搜集到一起,然後做個決策。所有這些無非就是處理數據。
傳統上,人們希望理解這些數據,從中獲得知識和智慧。但現代數據主義者認為:有些東西的數據太過於複雜,你理解不了也無需理解,直接讓演算法處理數據,從這些數據中發現規律拿來用就行了。
這種觀點其實就是最近常說的「大數據」的思想。
如果把每個人都想像成一個處理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數據處理系統。整個人類歷史,就是給這個系統增加效率的歷史。
如果一切都是數據處理,那我們就可以把一切問題當成演算法問題。只要我們建立了一個「萬物互聯」的網路,這個網路和它包含的各種演算法,就能夠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替我們做出各種決定。
到那個時候,與其信奉個人、信奉神人,還不如信奉這個網路!
假設未來真的有了這麼一個「萬物之網」。
期初這個網可能是為人服務的,讓我們活的更健康,幫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慢慢地,人們就會認為完善這個萬物之網是最值得乾的工作。無論是科研、醫療、還是藝術創作,都在為萬物之網提供數據,讓它更完善。
終究有一天,萬物之網會發展到人類無法理解的地步。演算法之間相互配合和升級,演算法自己產生新的演算法,萬物之網獨立於人類而存在。
到那時候,萬物之網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寶貴的東西,比人更寶貴。完善這個萬物之網,想辦法讓它更好地為人服務,就成了一份神聖的工作。
這樣,萬物之網的存在給人類找到了一個新的意義。
按照之前宗教的定義,數據教每個都滿足:
宗教得有戒律(規則)
第一你儘可能多的媒體和信息連接,不斷生產和效果信息,最大化自己的信息流。
第二你要把更多的東西跟萬物之網相連,完善萬物之網這個人類知識的總和,才是你的體驗價值所在。
宗教得有許諾
如果你允許信息自由流動,讓萬物之網越來越完善,它就能造福每一個人。
鞏固自己的地位
即使萬物之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也已經有了巨大的價值,數據教也已經可以合理存在,而且在發展中不斷強化鞏固。
總結
以上內容閱讀起來可能有些燒腦,但從萬維剛老師的分享來看赫拉利的推理邏輯還是很嚴謹的。
不少內容值得商榷,畢竟這只是赫拉利憑藉自己的博識,結合歷史演變分析後做出的一些預測。
這篇轉述缺了很多案例,自己也對一些章節進行了理解後的再組織,如果有理解上的偏差,請見諒。
期待《未來簡史》明年中文版的上市。
補充資料
《經濟學人》有一篇批判的文章,認為這本書只是一部膚淺、華而不實的作品,有些淺嘗輒止和春秋筆法的泛化處理技巧。
認為作者雖然善於使用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人工智慧的辭彙,但沒有嚴肅地對這些話題進行展開,像TED演講一樣簡單帶過,論斷相當模糊。
原文地址:http://dwz.cn/4n229l
--------------------------------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推薦閱讀:
※當代人類的哪些日常用品在幾千年以後的人看來會是最無法理解/有趣的?
※到底是什麼技術能夠開啟人類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卡辛斯基所預測的人類未來是否真的會成為現實?
※人類是不是有自我毀滅的潛意識,或者是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