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史講座整理2】走進古典主義時期

(這篇文章是本學期初,中科大愛樂協會對新生進行音樂史講座的整理稿,現在發表在知乎專欄。該系列共四篇,按照巴洛克、古典、浪漫主義時期劃分。本篇作者中科大少年班學院袁靖程@一路逆風 ,配圖由少年班學院王凱越@王凱越 製作,首發於中科大愛樂協會微信公眾號,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上一期中嶽冠驊師兄分享了巴洛克音樂。在巴洛克時期之後,古典音樂便進入了古典主義時期。這個時期非常短,前後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但仍不影響它的輝煌以及在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典主義時期有三位主要的作曲家,被稱為「古典三傑」,也就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古典主義音樂具有勻稱和諧、清新典雅的特點,因此我認為屬於比較親民的一種音樂風格。

下面我們以莫扎特為例來感受一下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

莫扎特的音樂被很多愛樂者稱為「永恆的陽光」,因為他大多數的作品非常活潑流暢、具有天使般的靈性。彷彿他的音樂一響起,世界便充滿陽光。他的音樂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美好的事情。

下面歡迎協會的三位學長演奏莫扎特的一首鋼琴三重奏。鋼琴三重奏包含一架鋼琴、一把小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屬於室內樂的形式。我們知道莫扎特的一生充滿了失意與不幸,最後也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但是他的作品確始終保留著孩童般的純真。我想欣賞這部作品大家不用在意是否聽懂的問題,不妨任由內心跟著音樂起伏,自由地暢想、享受。

Piano Trio in E, K. 542: III. Allegro

我想應該不難從中體會出莫扎特的那份純凈與陽光。不過,如果僅僅這樣理解莫扎特的作品的是非常片面的。其實,也有不少愛樂者們稱莫扎特的作品為「含淚的微笑」。下面我再與大家分享一部莫扎特的作品——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這是一部莫扎特臨終前不久的作品。我們將聽到單簧管像天鵝絨一般柔美的音色,沒有絕望,沒有憤懣,只有淡淡的悲涼以及無限的眷戀,彷彿天使俯瞰人間。

莫扎特單簧管協奏曲K.622第二樂章

在音樂面前,任何文字都顯得蒼白無力。莫扎特曾說:「人生是多麼美好!」他將生活的不幸化作音樂中的陽光,時時刻刻安慰著後人。而「含淚的微笑」正是我認為莫扎特的音樂最為感人的地方。

下面我再來介紹另一位大家都熟悉的作曲家——貝多芬。

貝多芬師從海頓,是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同時又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浪漫主義,顧名思義,就是要,要音效,要用音樂畫畫,要用音樂寫故事,要用音樂表達感情,總之,就是要用音樂干能幹的一切。音樂不再需要完全按照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時期的嚴苛標準來創作,形式更加自由,風格更加多樣,更注重感情的表達。

而貝多芬正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開創者,引導音樂衝破了古典主義嚴謹、典雅、端莊的格式,進入了令人激奮的浪漫主義世界,極為震撼人心。

「春天」

首先我們來欣賞一首貝多芬早期的作品,第五小提琴鋼琴奏鳴曲「春天」。當然,春天這個標題並不是貝多芬親自題寫,而是後人根據作品的風格特點所加。這首作品能看到很明顯的古典主義風格。

Sonata for Violin & Piano No. 5 in F Major, Op. 24 "Spring Sonata": Allegro

「熱情」

接下來的兩部作品是貝多芬成熟時期的代表,也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分水嶺。第一首是他的奏鳴曲」熱情「。這首作品被羅曼羅蘭稱為「花崗岩河道里火焰的巨流」。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感受到貝多芬的個人風格。

聽之前大家先聽一下第一樂章的兩個主題。

第一主題分為三個動機

  1. 第一動機:有一種戰鬥的意志;

  2. 第二動機:驚慌、不安、恐懼;

  3. 第三動機的節奏與我們熟悉的「命運的敲門聲」相同。

第二主題:深情的吟唱,充滿著渴望和堅定的信心。

Sonate No. 23 F-Moll Op. 57 Appassionata - 1. Allegro Assai

「英雄」

下面我們一起聽一下大家耳熟能詳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的第四樂章。關於這部交響曲,一種普遍為大眾所接受的說法認為,貝多芬在創作這部交響曲的時候,心目中的英雄原型是拿破崙。因此,當這部作品完成之後,貝多芬在扉頁上端寫下「波拿巴」,下端寫著「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並準備在駐維也納的法國大使館的安排下送到法國。但是,此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歐洲,共和的夢想破滅了。怒不可遏的貝多芬將手稿的扉頁撕成兩半。同年10月,這部交響曲出版時標題已經改為:「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寫的英雄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第四樂章:

Symphony No. 3 in E-Flat, Op. 55Eroica: IV. Finale (Allegro molto)

結構分析

我們一起欣賞的是第四樂章,也就是這部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第四樂章是變奏曲式,所謂變奏曲式,就是在一段簡單的音樂素材(主題)的基礎上進行若干變化。變奏曲式的結構很簡單,相當於A + A1 + A2 + …的形式。

(接下來靖結合錄音欣賞)

  • 第四樂章的開頭有一個光輝燦爛、聲勢浩大的前奏句,表現出勝利的狂歡。

  • 變奏曲的主題先是由弦樂器輕柔地撥弦齊奏,兩樂句各自反覆一次,反覆的時候木管樂器遲半拍出現,造成了回聲的效果。

  • 第一變奏中由第二小提琴演奏主題,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分別在主題上方和下方加上不同的對位旋律。

  • 第二變奏的主題旋律由第一小提琴來呈現,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則在主題旋律下方用充滿活力的三連音節奏來伴奏。

  • 第三變奏出現了一個新的主題旋律,這個旋律出自貝多芬創作的舞劇《普羅米修斯的造物》的終曲。這是一個抒情的曲調,充滿了光輝和溫暖。

  • 第四變奏,樂器逐漸增加,聲部逐漸累積,熱情一步一步地高漲起來。

  • 第五變奏:第三變奏的新旋律又和新的低音相結合,反覆時加上了十六分音符的對位,以後又改為三連音的節奏。

  • 第六變奏出現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流行的進行曲節奏,和原有主題的片段相結合。

  • 第七變奏中,聲部的累積和熱情的高漲比第四變奏更進一步,形成了整個樂章的高潮。

  • 第八變奏,旋律重新變得舒緩而沉寂,似乎是熱情的高潮之後沉靜的思索,深刻的抒情樂句使人沉浸在回憶之中。

  • 第九變奏是第八變奏的繼續,「普羅米修斯」主題在低音區響亮地奏出,勢不可擋。

  • 第十變奏主題加以裝飾,然後自由發展,進入高潮後又急轉直下,聲音變得極其微弱,幾乎不可聞,最後只剩下了主題旋律。。

  • 結尾像突然掀起的風暴,展開了本樂章開始時所出現過的勝利景象,全曲在歡欣鼓舞中結束。

繼古典主義時期之後,古典音樂進入了它最為光輝璀璨,最具有多樣性的一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讓我們在下一期中進行介紹。

(啊,浪漫主義是由本專欄作者@升c小調的王聿洲 講的一段……但我還沒寫好呢……大家不要急哈……)

中科大愛樂協會:

weixin.qq.com/r/yUxieg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人們心中的月宮——《彩雲追月》
巴赫《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提琴放射出的閃耀光芒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苦難靈魂的深處

TAG:音乐 | 古典音乐 | 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