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的邏輯思維是不是很差?相應的文言文上是不是有許多邏輯短板?

中學大量學習文言文時,就時常有種怪怪的感覺,尤其是好多人的想法很怪,用現在的觀點看,在邏輯上是有硬傷的,例子一時半會不好找。

比如最近偶然翻看的《大學》里,用「人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來論證「人應當弘揚崇高的品德」,用「心思不正的種種後果」來論證「正心是修身的必要條件」,等等例子不一而足。按照知乎較真的精神,好多經典是會被批駁的。

問題是,古人的邏輯性真的這麼差嗎?後代的研究者怎麼看待古人邏輯上的短板?


作為一個搞數學出身的人我認為以邏輯來評判所有學說是完全不正確的。如果知乎到了批判邏輯的程度,只能說明知乎low到了一定境界。很多學說並不是在探索一個「真理」,這跟西方的數學和科學大相徑庭。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你看,同樣是「問孝」,竟有這麼多不同的講法。是相鄰的喲,是故意把不同的定義排在一起給你看的。這是因為這裡並不是要定義「孝」是什麼,而是要「因材施教」地告訴每個人應該怎麼做,讓人去領悟其中的道理。比如孟懿子他家權勢熏天是要造反的,孔子就告訴他守規矩才是孝,對別人就不會這麼講。

沒有人告訴過你「人臉」的嚴格定義是什麼,但你仍然能夠準確的區分「人臉」和「貓臉」。類似的東西太多了,人腦天生具有歸納總結模糊識別的能力。教育一個人,是不需要像教一個機器那樣把嚴格的數據和定義提供出來。事實上對於人來講,通過嚴格的定義去認識世俗事物,是非常費勁且不自然的。

古籍更不是字面的意思,後人對古籍有持續不斷的解讀,有各種各樣的注,當然也有各種私貨。幾千年的學術不是就那幾本書那麼簡單的,只是中國人習慣在原書上加註、而不是重新寫書罷了。


是有這個問題。比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論證過程很牽強,就是舉個例子是這樣就證明是這樣。

私以為,不講邏輯,牽強附會是古代中國沒有誕生科學的重要原因


中國本來就是anti-logical的呀!邏輯是現代人從西方引進來的名詞,現在人人都是邏輯中心主義,有邏輯就是好,那我告訴你中國古代從來就不講邏輯的。

中國語言是"類"思維,西方語言是"從屬"思維。西方語言的詞與物是對應關係,中國語言是用屬性來命名物體的。比如長短表示長度,高矮表示身高。

另外西方古人也沒什麼邏輯。比如柏拉圖說:藝術的目的是模仿自然,因此藝術遠離真實。這不是廢話嗎,模仿物先天殘缺於被模仿物啊,這邏輯也是堪憂啊。


推薦閱讀:

如何優雅的用古詩文表述「開心就好」?
《莊子》下酒:不龜手之葯
瘟疫?——桃花源消失的「真相」
《詩經》——那些遙遠的書信
《搜神記》中的一隻倒霉狐狸

TAG:邏輯 | 古人 | 中國古代文學 | 漢語言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