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省力原則」,從臨帖到日常書寫——書寫方法論3
從「最省力原則」看日常書寫
在我專欄的文章中,數次談論到臨帖與日常書寫,而這篇文章將藉由語言學家、哲學家喬治.金斯利.奇夫所提出的「最省力原則」,進一步探究日常書寫與臨帖的關係。
每個個體的移動,無論哪一種類型,總會沿著路徑移動,而且總會傾向於為一個基本原則所控制。由於缺乏一個更好的術語,我們姑且稱之為最省力原則(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
這種行為不僅存在於人類的主動意識,也存在於人類的潛意識,甚至存在於動物界。蔡(L.S.Tsai)博士的《動物行為中最小力與最大力滿意的法則》中這樣論述:
動物在選擇能夠滿足自身機體強大需求的時候,會在其辨別能力範圍內進行選擇,它往往最終選擇的行為是能量最小的行為。
最高級的唯一性
「最省力原則」絕非沒有限定條件的「以最小做功,完成最大收效」,它一定有「最高級的唯一性」,以文字來舉例,雖然韓文的平均輸出速度是中文的數倍,但是韓國公民的身份證一定會在姓名旁附帶中文,因為韓文的文字系統過於簡化,會造成辨識上的歧義,而文字的非歧義性是文字系統的最高級,其次才是簡潔程度。
探討臨帖與日常書寫,務必先明確這兩者的「最高級的唯一性」
對於臨帖而言,無論是追求神似還是形似,它的「最高級唯一性」一定是書法本身的美學,從這點出發的「最省力原則」會使得書寫者首先會儘可能多的從字帖中獲取信息,獲取美感。而文字的書寫速度則處於劣後級,沒有一個老師會讓初學者先把字寫快再慢慢讀貼,哪怕原帖中的書寫速度真的是「下筆急速如風雨」。
漢儒趙壹在《非草書》所書忿忿不平之事:
而今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為崔、杜之法,龜龍所見也。
其實是立場不同所造成的,趙壹認為草書的本質是「上非天上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唯一的存在理由不過是「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指」,本質上是「臨事從宜」的產物,「最高級的唯一性」就是為了方便書寫,提高書寫的速度,美學性根本不用不考慮,連劣後級都算不上。
而趙壹所強調的「速度」則是日常書寫中「最高級的唯一性」,而美觀是劣後級。
臨古帖和日常書寫的「最高級的唯一性」區別會讓兩者在效果的最終呈現上是有異同之處。
速度導致的差異
不管是任何的臨帖教學,一開始都是強調要「寫得慢」,如果一個字花5分鐘寫完,老師會誇你寫的用心,花十分鐘寫完,老師會誇你極其用心。在古代書法中,不僅存在你一眼就能夠看透的視覺特徵,還存在豐富的,需要細細品味的視覺信息。「纖維向背,毫髮死生」莫過如是。越是精微的美,越是需要去品味,而這一切都是需要時間來支撐。
但是日常書寫也是走這樣的模式么?很多人想把字寫好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在日常書寫的速度下無法保證文字的美觀性」
要接著探討這個問題還是得搬出一尊大神,趙孟頫。
董其昌批評過趙孟頫,
董其昌的意思非常明確,趙孟頫你這字,沒有變化,不如我。余書與趙文敏較,各有長短。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輪一籌
我早先認為這是審美的影響,但是考慮到趙孟頫的書寫狀態「日書萬字而精氣不衰」、「下筆急速如風雨」,答案更有可能傾向於,因「最省力原則」的日常書寫對意識的侵蝕才使得趙孟頫的作品中呈現出「千字一同」的情況
一旦書寫時的最高級的唯一性被確定為「速度」,書寫模式要滿足高度書寫狀態,會發生一個非常顯著的改變:點畫的移動路徑基本趨近於單一化。
當有兩個或更多可能的活動路徑從一個既定的時間地點到另外一個的時間地點,並且他們的前提與結果都是相同的,那麼理論上講,最少功力的路徑就會被採用,因為這個路徑同時也是最省力的路徑。
在書寫中,不管從A點到B點有多少條路徑,整個書寫系統遵從速度這一「最高級的唯一性」,會儘可能,會儘可能的優化路徑運動,從而形成較少的移動路徑種類。(但是在真實書寫的時候,由於生理結構的差異性,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的路徑移動)
只有趨近於單一化才有可能保證高效率,自福特的流水線生產模式誕生後這個定理一次又一次的被確立。各位可以找出你們在一個星期內書寫的筆跡。把相同或相近的字挑出來仔細對比,結果會非常奇妙。
古人也同樣如此。
翻出硬碟中的一本寫經卷《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摘錄第二頁中的「來」
考慮到書寫動作本身的隨機性帶來的差異,這三個「來」的點畫移動路徑可以說是「三字一同」,寫經相比流傳下來的名帖,更趨近於當時人的日常書寫。
再以後人形容「下筆急速如風雨」的趙孟頫《高大上洞玉經》,摘錄出前半部分的「金」字。
點畫的移動路徑依然呈現出「數字一同」趨勢。其背後的原因也是因為受到「最省力原則」的支配而形成的。所以評價趙孟頫的書法和其他書家不太一樣。其他書家的最佳作往往是作品,其次才是尺牘。而趙孟頫的尺牘往往比作品在美學上要更勝一籌。我個人就尤為喜歡趙孟頫的《致中鋒和尚尺牘》,完全稱得上「奇宕瀟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
相比之下,他的長卷作品《赤壁賦》就顯得「行間茂密,千字一同」究其原因應當是書寫長卷時心智消耗極大,恰巧趙孟頫極其懂得「最省力書寫」,可能就不自覺地開啟了「最省力書寫」的開關,點畫移動路徑趨於一致。而書寫尺牘時則無需在意細水長流,故能心手達情,書不忘想。
連趙孟頫這種曠世奇才都不能避免「最省力原則」,普通人則更加不能避免。但發現問題並不意味著解決問題,如何利用這個原理去解決日常書寫就是本文更主要的意義了。
輸入端的重要性
幾乎所有人的日常書寫都體現出自身的「最省力書寫」,但是這是基於書寫者接受到的信息所形成的最省力原則。「無米難為炊」,如果書寫者的輸入端都是接收錯誤的信息,他的「最省力原則」也不過是「最省力的錯誤」,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從小到大家長給孩子灌輸書寫要「橫平豎直」
從美觀性上來說,橫平豎直一點都沒有錯,印刷體就是這麼乾的。但是人的生理機能顯然是以長短弧線和短直線為最省力的移動方式。如果你把字寫成了下圖這個模樣,在視覺上固然是合格的,但是這顯然不適合日常書寫。因為日常書寫的「最高級的唯一性」是速度,而美觀只是劣後級。
有個學生跟我討論過,她說我覺得我書寫的橫平豎直也很省力。她這樣認為的原因也正如我上文提到的,每個人的「最小省力書寫」都是基於你所接受的信息演變而成。你的執筆,你的審美,你的速度要求,你的書寫動作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才會形成你的「最省力書寫」,如果你的執筆是錯的,你的審美是錯的,你的書寫動作是錯的,更改其中任何一項都會都會意味著你的「最省力書寫」要發生重構,而人本身是不太希望一個已經習慣的模式去進行改變。臨帖到日常書寫,邊際效應的選擇
如果臨帖追求的是妙合古人,那不再本文的討論範圍。如果是利用臨帖去提升日常書寫,一定要正視「最小努力原則」對臨帖的處理。
古帖臨的和古人一模一樣對日常書寫來說是一種浪費。因為兩者的「最高級的唯一性」是有所差異的。很多古帖的精髓在細節處,在精微處,但是這些精微的細節對你幫助的幫助並沒有那麼大,再怎麼精妙絕倫也會被「最省力原則」給過濾掉,或者只選擇其中一種而且這些精微之處會佔據你相當多的時間。你讓王羲之去抄十萬字公文,其結果也會和蘭亭序差距甚遠,沒準也會被後人吐槽「千字一同」。
更何況大多數人對這些精微之處只能以描摹來強求,那離書寫就更加遙遠了。
那從字帖中學什麼?難道只是一個大概?
不然,感謝古人的審美導向雖歷經諸多變化,但依然以自然,簡潔為宗。不管是日常書寫還是傳世名帖,它們的基礎都有共通之處。
對於點畫來說,無論是古帖還是日常書寫,有三個條件一定是都具備的:走向、長度、方向。
走向決定了點畫是橫豎撇捺的哪一種,長度決定了點畫的長短,而方向,意味著怎樣的擺動去書寫。前兩者可能一眼就能夠看出來,而方向,則需要通過分析才能得出。
以《靈飛經》中的「書」為例,注意每根點畫的擺動方向,不考慮弧度、長度。那麼會是怎樣的結果?
而弧度、長短等細節和精微之處,往往會收到「最省力原則」的修正,從而去適應日常書寫的速度要求。
這種方向訓練的表達的標準又在哪兒呢?
1.流暢地書寫(並不是單純的快,速度慢一點也行,但不能澀)
2.線條平滑,不滯漲(對書寫動作和執筆乃至於坐姿都提出要求)
3.寫對方向(有些方向因為弧度的原因非常不起眼,但依然要把它們寫對)
滿足這三者,真正能「所學即所用」。因為這意味著在你目前的接受的書寫信息中,多了一個符合「最省力原則」的信息源,在潛意識中就能夠被迅速採用。
而坐姿、執筆、發力技巧這些往往都是書寫的基礎,它們往往是輸入端的重要構成。
知友@閑談後給了我一個反饋,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後,他給我發了前後對比圖。
其實他之前的問題和其他人一樣,大致可以歸類為「一旦採用最省力書寫,受制於過去所接受的信息,無法在美觀性得到保證」,而採用正確的書寫方式和發力技巧後,簡潔、韌性的點畫是可以被吸收進書寫者本人的最省力書寫。
從日常書寫去看待臨帖,應當是要去分析臨帖的邊際效應,而邊際效應又取決於「最省力原則」,學習古帖中點畫的方向,它的邊際貢獻是最大的,所學即所用。這是書寫者首先從字帖中去獲取的信息。而從方向這樣大的概念到精微之處,邊際貢獻在不斷地遞減,投入產出比在不斷減少,每前進一小步都意味著巨額投入。
唐晉人結字,需一一錄出,時常參取,此最關要
但很多人對書寫訓練都有著明確的目的性,「XX個月後要考研/考公務員」,時間非常緊迫,去深究那些精微之處固然是人生一大快事,但這當然可以在考研過後再去深究,沒必要佔用寶貴的時間。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首要的目標是以較短時間把字寫好,而不是寫得和古帖一樣。
書寫到臨帖,關於體系的持久戰
貼一張我學生的日常書寫,發到我學員群後,有個學生說,感覺缺了點什麼?確實如此,因為會以速記的速度要求,使得「最省力原則」被發揮到極致(我從不教簡體字,但道理是一樣的),無論點畫還是結構都要求簡單粗暴,以此來滿足潛意識的高速輸出。簡單粗暴對日常書寫是極為適用的,但是對書法創作來說,這和古人推崇的精微、細節,高下立判。所以我依舊讓她在創作中去從古帖中集字,去探究那些精微之處,去不斷完善腦海中關於古帖的體系的填補。
我對臨帖的態度並不是不符合日常書寫的最省力原則就拋棄,而是要有輕重緩急。先把古帖中和日常書寫共通之處學會,既能夠為接下來對精微之處的求索打下基礎,又能夠運用在書日常寫之中,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合理的書寫訓練規劃。
輸出端對最省力原則影響
下圖是兩位知友在我不同的文章下留言,非常有意思。
前者在應對大量書寫時,為了追求「最省力書寫」,強迫書寫系統進行改變,以適應當前的書寫需要,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後者在應付大量書寫時,又在書寫信息中加入了行楷,使得書寫體統在適應「最省力書寫」所作改動時加入了一些行楷的書寫動作。很不幸,這次的「最省力書寫」失敗了,它只滿足了最高級,而沒有考慮到劣後級的審美需求。
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最省力原則不僅受制於輸入端所接受的信息,也受制於輸出端。對速度要求的越快,書寫系統會依據「最省力原則」不斷地進行調整。這也是趙孟頫固然天縱奇才卻也難逃後人「千字一同」的吐槽。
下圖就是我十秒鐘寫完的狀況,說實話寫的是什麼我自己也不清楚,讓我想起了初中的時候面對如山一般的課堂筆記我所開發出的「我自己都認不清我寫的是什麼」專用字體。
這篇文章是對方法論的最後一篇,算是真正梳理了臨帖和日常書寫的區別,下篇文章接著回到書寫步驟中。
推薦閱讀: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選段鋼筆字習作欣賞
※015 果珍李柰 | 屌絲水果靠什麼完成逆襲?
※「寫字科學」誕生,還原「寫字」的本來面目!
※027 坐朝問道丨天涼好個秋
※練習鋼筆字要注意的問題:初學者怎麼選擇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