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風格是古典主義還是巴洛克?


謝邀,圖多預警。

我的朋友 @劉斯坦 積有專欄,專就美育發言;我不及他的耐心與訓練,隨手作答,有時不免為一時快意而逞一角之偏。總之類似提問,難以概全;配圖雖能騙贊,又有流量之煩。所以我的意思,在於量力科普,重點解惑,使同好者免於泛泛而又自以為得之。

這次我挑出以下幾個常見的泛泛病:

(1)聖彼得大教堂主體構想於文藝復興盛期,時人以古典建築為其標的:是古典範兒的,然後就可以率爾記為「古典主義」了嗎?

(2)假如不是泛泛概括一類好尚,而是明確時代、流派、群星與作品,則「古典主義」是指什麼? (3)聖彼得大教堂,抑或聖彼得大教堂的哪一部分,有屬「巴洛克」的疑問?

先上圖,求有所鋪墊:

文藝復興初期的穹頂:

文藝復興盛期的穹頂:

巴洛克的穹頂:

聖彼得大教堂平面:

德國巴洛克教堂中的一座翹楚:

名作《巴洛克建築》書影,封面照片即從聖彼得大教堂俯瞰,中景即聖彼得廣場:

典型的巴洛克劇場:

典型的「古典主義建築」:

回顧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遠景:

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大教堂與教堂前廣場之平面關係:

也在不遠處,國王大台階(Scala Regia),大約是從教皇宮進入聖彼得大教堂的「御階」:

平面與剖面——

實景——

另一座巴洛克廣場,波波洛廣場(Piazza del Popolo):

下面逐一作答:

(1)不可以把聖彼得大教堂叫做「古典主義」。

以時間先後計,文藝復興 &> 巴洛克 &> 古典主義 &> 洛可可;聖彼得大教堂在前兩期。 聖彼得大教堂營建史垂120年,主體出自巨擘米開朗基羅,因之大致可以說,這座教堂出自文藝復興盛期(High Renaissance)。時人追求的古典建築的盛大、秩序、光明,不同於巴洛克,後者 Baroque 本意即「畸形的珍珠」,盡人皆知。

「主義」一詞,起於知識分子的自覺;像米開朗琪羅、達芬奇輩,固然同時也會是雕塑家、畫家、工程師、軍事工程師…… 但大匠亦匠,不談「主義」。

有知識分子自覺的建築師第一人,Alberti,固然早於米、達,但也止於柱式、比例等美學主題和城市規劃等實務;怎麼講更清楚呢,應該可以這麼說:他還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寫作,他的體系如是;你很難講他有意倡導過什麼「主義」。

(2)「古典主義」出自17世紀的法國,絕對君權之下的法國當是以羅馬帝國的普世性為其標的,何況還有笛卡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類,帶來的洗禮,—— 這已經甚晚於聖彼得大教堂的完工了。

米開朗琪羅、達芬奇輩對於古典建築,是邊好古邊琢磨。最早出入廢墟測繪,有如神經病,也確被同代目為神經病的,就是他們(嚴格的說,是更早於他們的多納泰羅、伯魯乃列斯基 一輩,雖然相去也並不遠);後人繼續接力,其路數與魔力,還是在同一個場域之內;你不會設想幾代人之內,就能完成好古之大壯,到一板一眼、臻臻至至的「古典主義」的嬗變。 何況人家也不想。那時的大師,都是教皇、主教同王公贊助;不像後來的法國,臣民為國家服務,為意識形態張目,那時才有談「主義」之必需。

再更明確一點說,米開朗琪羅、達芬奇輩之心向古典,其實還是好的那個味兒;更早伯魯乃列斯基之解決空前尺度的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穹頂難題,也出自他在對古典建築結構的推原之上的發明。他們都還無暇顧及什麼比例、柱式、形式美的定律;他們是探路者,他們是擴張者,但他們不是統治者。

上圖所見,法國的榮軍院,是「古典主義」作品;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作品。風貌大同小異;但前者近景即巍峨輝煌;後者近景中,穹頂彷彿矮了下去。無它,本是希臘十字(等臂十字)的平面,米開朗基羅過世後,繼任的建築師不敵教皇對拉丁十字(長軸更長的十字)的正統觀,在入口一翼加長,遂至正立面離中央的穹頂已遠,於是穹頂不顯;直至再後來的巴洛克建築師Bernini 設計出聖彼得廣場,如主的雙臂將朝聖的羔羊納入胸懷,這才拉開距離,使人在廣場上,可以感應穹頂的高聳入聖。 這種傳奇,絕不會出現在「古典主義」之中;那時的人絕不容許人加建平面,而使立面效果驟減;那是一個完整的、要求政治正確的作品。

(3)如(1)中所列時序,文藝復興後期即接入巴洛克。事實上,米開朗基羅這種巨匠,就已然留下一定的遺產,後人稱之為手法主義(Mannerism),即他的構想與趨尚,已然打開新窗,衍而播之即入乎 Baroque。

聖彼得廣場是,其柱廊的柱徑與間距與柱廊曲線,有意使人視線受礙,不見柱隙:如入柱林。恰好佛家也將寺廟,稱作「山林」;猜此境或有相通。這種已從對幾何圖形之方正、和諧、完美的追求,進入到透視、立體的 effect;從上圖中德國那座巴洛克教堂的平面也可以看出,其平面已從 Platonic 式的宇宙圖式,轉為含混、曖昧、流動;甚而將此手法,用在城市尺度之中,如波波洛廣場。這就是典型的巴洛克。也所以,題主會有類似疑問。

教皇的御階,也是巴洛克之作。算是視錯覺一例:平面、剖面上看,有階有台;但身臨實地,只見層階,不見平台。頓時高遠。是的,你想起了中山陵。我也想起了法西斯時期,義大利一座一戰陣亡將士公墓:

建築史深蕪而多秘境,可以多端並聯,確是彩蛋多多。常看一些,你也能下彩蛋的。

但再怎般下彩蛋,也不及親身去一趟歐洲。

歐洲是人類至今文明之所賴,說這話我絲毫不怕人責我媚外。 又及,對於題主之問,大學時曾讀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平的《外國建築史》,圖文並茂,清晰允當,常廓教科書之不及。例如那座教皇御階,就是在此書中第一次得見:


謝邀

文藝復興建築

另外這個教堂頂、教堂、廣場都是分別不同的很多人一直在設計,這一段歷史集合了文藝復興時期很多偉人。(太複雜了,能從羅馬帝國遷都扯到經院哲學,從十字軍扯到教會教廷再扯到科學,還有前仆後繼的各位大師……用唯物史觀就是波浪式前進)

樓上說的「古典主義一般狹義理解是文藝復興、巴洛克之後的一個時期」那個是法國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古典主義就是指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古典,或者理解為經典。

另外,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包括藝術上的,浪漫主義,寫實主義等等 這些思潮的變化都不是一刀切的,和當時的整個大環境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互相在時間空間上都有交錯,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好像現在任然有人在做古典主義,有人在做後現代,還有人在做解構)

但是

這些都是

在於西方文明, 哲學-神學-科學 的發展

結合社會變革和一些偶然性因素,如東方文化被帶到西歐(這裡東方主要指中亞,君士坦丁堡),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等等這些事情帶來的思潮影響到各個地方。

略知一二,閑扯幾句,跑題勿怪哈哈


把問題評論貼過來,個人覺得看到的幾個里這個是最言簡意賅的。

@非禮 :「嚴格的說,聖彼得大教堂屬於文藝復興建築,不屬於巴洛克建築,因為還沒表現出巴洛克建築常見的表現手法。是復興古典的形式,但不屬於古典主義。因為古典主義一般狹義理解是文藝復興、巴洛克之後的一個時期。」


因為最開始設計者是支持古典主義,穹頂和曾經的希臘十字都是來自米開朗基羅出於理性古典主義的堅持。然而在米開朗基羅死後,教皇命令新的建築師把希臘十字改成了拉丁十字,還加了個巴西利卡,風格也從古典主義走向了巴洛克。歐洲教堂大多建造數百年,隨著宗教,時代和建築師的變化,建築也會同時呈現不同的風格。「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這句話。贊。


推薦閱讀:

劍橋到底給人怎樣的感覺?
日本建築設計圖經常用的植被素材哪裡找?
如何更簡單地判斷一座建築的風格?
如何區分古典主義、巴洛克式、集中式、哥特式、洛可可式、Art Deco 等建築風格?
你最喜歡的建築師是誰?為什麼?

TAG:建築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