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為什麼會上癮?一起探討背後的理論

幾個月前曾經發布過一篇關於新手學釣魚的文章,那是第二次在北京沙河百辰生態園釣魚後的經驗總結。

隨後體驗了兩次十三陵水庫野釣,裝備也添置的越來越全,從一根魚竿發展到釣箱、炮台、魚護、多種線組、多組魚漂、多類魚鉤一應俱全。

其實不止我一個,後來聊天發現有好幾個朋友都熱愛釣魚,汽車後備箱也都是常年放著各種釣魚裝備。

為啥釣魚會讓人上癮呢?

我認為釣魚非常符合「好遊戲」的幾個特徵:策略性、隨機性、挑戰性。

釣魚的策略性

魚鉤選擇的策略

不同大小的魚,使用的鉤大小不同。

如圖片所示,不同重量的魚,需要使用不同大小的魚鉤,太小容易跑大魚,太大小魚吞不進去。

不同種類的魚,適用的魚鉤也不同。

線組選擇策略

不同粗細的主線,要選用不同粗細的子線(下圖只是新手參考)

魚線的主線、子線搭配不同會影響釣魚信號,不同類型的魚,不同大小的魚線組也不同,不同季節、不同氣溫、不同時間、不同風向、不同氣壓、不同釣法都有不同的線組搭配。

看看釣魚先輩們總結的漁諺就可見一斑:

  1. 春釣灘,夏釣淵,秋釣陰,冬釣暖。
  2. 釣翁釣翁,不釣東南風。
  3. 上午釣西,下午釣東。
  4. 早晚釣近,中午釣遠。
  5. 寧釣日落後,不釣雷雨前。

以上只是初步接觸釣魚後發現的部分影響因素,在不同水域、不同水質、不同魚情時,使用的魚竿、魚餌(腥、臭、香、甜)、魚漂都會有不同的策略,還有調漂、釣法上也有很多策略選擇,五花八門。

釣魚的隨機性

阿甘說過:「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釣魚也一樣,在提竿前,你永遠不知道能否釣到魚,釣到什麼魚。

上世紀50年代的一個經典的實驗讓科學家發現:經過訓練的老鼠會通過按槓桿自行獲取食物,如果能否獲得食物獎勵帶有隨機性,按槓桿會變成一種強迫性行為。

這種策略同樣適用於人類,幾乎所有遊戲設計中都會考慮隨機性。

為什麼魔獸世界中大家喜歡打副本一次次推Boss,正是因為裝備掉落的隨機性讓玩家樂此不疲。

隨機性是遊戲的最大樂趣之一,也同樣也適用於釣魚。

為什麼說釣魚有很強的隨機性呢?

因為不確定性因素太多了,之前說過季節、氣溫、風向、水域的差異都會影響魚的進食和上鉤情況。

每次提竿,人們就像實驗中的老鼠在按槓桿。

不停的掛餌、甩竿、提竿,讓釣魚人陷入「操作性條件反射」陷阱中。

釣魚的挑戰性

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過一個「舒適區」理論,用來解釋學習某項技能的等級,如下圖所示:

最裡面一圈是「舒適區」,指的是對自己來說沒有學習難度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可以讓你處於舒適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是「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會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

最外面一圈是「恐慌區」,指的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甚至放棄學習。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處於「學習區」,因為最容易獲得心流體驗,進步會非常快。

對於釣魚這件事來說,起步很簡單,只要了解點基礎知識,掛上魚餌甩進去水裡(新手一般會在魚塘),如果不是運氣太差,魚漂信號會給你及時的反饋體驗,運氣好時瞎蒙也能釣上一兩條魚。

魚漂的「及時反饋」太重要了,直接讓你落到學習區。

水平提高以後進入舒適區,漸漸的你也不滿足於在魚塘里一條條的上魚。你會追求野釣、黑坑等等,從而再次進入學習區,挑戰無極限。

總結

其實不只是釣魚,上癮理論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比如互聯網產品設計、遊戲設計等等,用途廣泛。

學習任何東西都可以給自己設計一套像釣魚一樣的「上癮」策略,不妨試試看?


推薦閱讀:

不喜歡日漫 日劇 日本電影 日本明星 也對日本沒有興趣 也不想去的人 如何學日語?
科比:24不僅是一個球衣上的號碼,更是為了成功每天要訓練的時間。
在聽英文聽力的過程應該怎樣去聽比較有效果?
用這4個認知,把握龐大複雜的知識
如何用半小時讀完一本書?

TAG:钓鱼户外运动 | 高效学习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