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鬧市修定好,還是在無人處閉關修定好,亦或是無所謂哪裡,隨緣就好?

如題


您這問題,如同是問,

我要吃肥牛,

是做成麻辣火鍋吃好,還是做成酸湯肥牛好。

您的腸胃能吃辣,本人又喜歡,那就做火鍋;

您本人不適合吃辣,吃了第二天拉稀,那就做酸湯。

沒有一個標準適用於每個人。

有本事的人在哪兒都能修定,在鬧市修定不僅度自己,而且度別人。

禪定水平不那麼深的人,找個沒人的地方宴坐靜室,外息諸緣,精進前行。

就怕有些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亂來,不僅覺正凈一點兒沒修出來,又得了一堆貪嗔痴……

我嘴賤點兒,問一句,

您知道修行到底要修什麼么?!


複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復如是。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

云何名為十種勝德。

一者 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佗故。

二者 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

三者 於卧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卧四無畏床。

四者 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嗔痴所緣境故。

五者 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

六者 能舍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

七者 愛樂寂靜離世言詞。棄捨凡愚無散亂故。

八者 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

九者 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

十者 清凈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

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如是佛子是摩訶薩。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汝等善諦聽 無煩惱人所住處

遠離喧鬧處寂靜 此是神仙所居處

三世菩薩求菩提 於蘭若中成正覺

緣覺聲聞諸聖眾 亦於此處證菩提

住阿蘭若獲十利 能令證得三乘果

自在遊行如師子 四威儀中無系縛

山林樹下聖所樂 無我我所名蘭若

衣服卧具無系著 坐四無畏師子座

離諸煩惱名蘭若 一切貪愛無所著

常居物外厭塵勞 不樂世間五欲樂

遠離憒鬧寂靜者 棄捨身命求佛道

能住寂靜無人聲 於諸散亂心不起

世出世間諸善業 心無障礙皆成就

由是蘭若為根本 能生百千諸三昧

以大空寂為虛室 行者身心無障礙

具足如是十勝利 是故眾聖常居止

智光汝等諸佛子 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夢中莫舍離 阿蘭若處菩提道

我滅度後發心者 而能住於蘭若處

不久當坐寶華王 證得法身常樂果


可以的話自然是 在無人清靜處能修到入定,隨意入定,保持入定的地步再到鬧市中去修最好。

不然還是於日常生活中的每時每刻起修。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那些說修道就是吃飯睡覺的話自然是極為正確的。

因為同樣是應物,同樣是平常事物。但也得分是真人還是人,是真常還是平常,是應物而不迷還是被迷得……

以出世之心入世,在世間未吃一口飯,未穿一件衣,未動一絲念,未


學佛到底學什麼?和為什麼要學佛?


我很贊成一些說定境到了再到鬧市修行的說法,為啥呢,因為在鬧事你才會有一些比較,最明顯的比較就是心動,一些慾望,當你產生一些慾望的時候你會明顯的感受到你產生了這些慾望(當然沒修行過的是不會產生這些感覺的,因為慾望已經覆蓋了他的覺知),這時候你就要面臨取捨,這是最好的修行過程,如果你的心不夠安定,你就會被慾望淹沒,如果你夠安定,那這些面臨慾望的選擇是促進你修行的最大的催化劑。

這是我的實修經歷,僅供而已。


謝邀!隨緣了。

講個故事吧

有一天,廟前來了三個人,一個太監,一個嫖客,還有一個樵夫,三人是來拜師的。

法師對三人說,今天只收一位,我且問 ,你們且答。

法師問太監:如何離色?

太監答:我從不近女色。

法師問嫖客:如何離色?

嫖客答:我每次只是找她們玩樂而已。

法師問樵夫:如何離色?

樵夫:每天打的柴夠用。

法師問完了說:今天無緣收徒。

三人問原因,法師說:太監不懂什麼是色,嫖客不迷怎麼離,樵夫自足。


首先問問自己為何選擇修定


謝邀!

個人認為不存在哪個好的問題。

一方面這要看緣,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各人的狀態。

在深山中修行,到一定程度還是需要紅塵歷練;

在紅塵中修行,到一定程度,也需要找無人處閉關。

任何失之偏頗的做法,都會使修行有不圓滿之處。

還是建議不要過多的討論這些文字上或者概念上的問題,找一個契合的法門,找一個明師,踏踏實實「實修」才是最重要的。


行住坐卧,先得一心不二,就是專心於一處,否則靜坐也會雜念紛紛。


在寂靜處,修行六根清凈,心清凈,就好修了


人成即佛成 離世覓菩提 猶如尋兔角


切莫錯解了隨緣之意。

隨緣方便,是十度裡面第七度,沒有不變的定力,隨緣豈不是自欺欺人?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如何是不變,如何是隨緣。

其次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章說三種凈觀,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

根性不同,循性差別。

大菩薩之定,與二乘的定,決然不一樣。二乘之定有出入,大菩薩之定,無出入,無不是定,是為正定大定。


這要看你的修為了。如果你基礎不牢,要你到鬧市修定,你會樂不可支的。

問題你是怎麼理解「定」的。


心安的地方…

初學者,心還做不到隨時定下來,是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行舉止干擾到的…

念頭最好一個一個的來反觀和反思…

所以初學者應該在自己雜念較少的地方修行。


阿彌陀佛!

定有深淺、側重等不同,並不是千定如一。

修到一定的階段,修定的側重也不同,所以修定的方法也不同。

另外,從法侶財地這些修定的外緣是否具足等因素,也影響修定的方式選擇。

修定,最好有人指導,否則,精進容易出偏!

建議,修好身體、家庭平安幸福、事業順利、夜夢安樂,然後,教理通達,獲知本心,再考慮閉關,比較穩妥吧。

然後,再來鬧市修定。

《占察善惡業報經》節選:

堅凈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擾。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嗔嫉妒我慢,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爾時眾生,睹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渺;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我今為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請問如來,設何方便,開示化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以彼眾生,遭值惡時,多障礙故,退其善心,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不能堅心專求善法。如是眾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種智,願興方便而曉喻之,令離疑網,除諸障礙,信得增長,隨於何乘,速獲不退。』。。。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噁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凈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若戒根清凈,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謝邀。

我想問主想要追求老子所說的境界吧!自己想去安靜的地方,卻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實現吧!

其實在哪修行都一樣,就比如一鍋粥,在哪吃不是吃。。。

最後想問下題主指的修行是什麼?並不是心境的平靜,坐懷不亂才算修行,有為也是修行。

最後,我想說適合自己並且自己真正想做的修行之路才是最好的。


分階段,看水平。該閉關的時候就不要去隨緣,該去紅塵歷練就不要去閉關。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就找個過來人,明眼人指導。


心定鬧市也能靜,心不靜無人處也是鬧市


壇經:行住坐卧,無不是定。

又有高僧說:僧人不在紅塵中修,從外打入,進步慢。世人在紅塵中修,從內打出,力量具足,進步更快。

僅供參考。


不知道為什麼邀請我。

我的建議是:進藏。

那些老司機不僅僅會將佛學灌注入你的靈魂,還將穿透你的(er)膜,直達你的思維。

而且非常客氣!

迎接白哈達,送別紅絲帶。


你所問的問題,證明你佛學基礎太差,什麼是定你都沒搞懂,還談什麼修。好好工作,別妄想。謝邀!


這和選擇的修學課目相關,都是對的,在傳統佛教僧團一定是在寂靜森林持戒,修學四禪那,居士忙於世俗事務只能時時照顧正念


一般的順序是,寂靜處先學習,然後去鬧市區檢驗歷練

跟先去校園學知識,後入社會實踐貫通差不多


推薦閱讀:

靜坐時腦子裡出現畫面?
抑鬱症患者怎麼修安般念?
上座部佛教中的「止觀禪法」和「四念處」是什麼關係?
佛法中的五蘊有沒有通俗易懂的描述?

TAG:空性 | 安靜 | 禪定 | 邏輯混亂 | 止觀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