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如何保護自己的能量不被吸走?

有什麼好的建議呢?

圖示:能量被吸光的我


當然是先下手為強,同時信仰時間之神和空間之神,做到膜淋兩可


不用刻意保護,能量這東西捂不住的,越是想如何保護自己的能量,越是背道而馳,能量不是說越保護,就越能存的住,對於能量這種物質順其自然即可。

一個人說所思所想就在消耗能量了,那你說,能不思考了嘛,能量這種物質流通起來才好。

宇宙中的能量說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只要方法得當,能量能瞬間灌滿身心,舉個例子,當你對生活深深的滿足感時,感到幸福時,這種從宇宙鏈接來的能量瞬間讓人感覺到身心舒暢,可以從宇宙中吸收好的能量。

還有一些冥想 打坐的人都是與源源不斷的吸收宇宙高頻能量。

不要做一個「收縮」的人,要做一個遵循本心的人。越接近心靈,活的越純粹。

能量可以瞬間沒有,和瞬間灌滿,都是霎那間刷新的。


emmmm……頭上戴一個南孚聚能環?


吸就吸,布施波羅蜜,隨便吸,反正我一打坐馬上又產生大量能量。


我還以為是螞蟻森林的能量尋思來看一哈

打擾了


消耗能量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必費心。你在消耗的時候也在補充。只是補充的很小而已。如果保持能量不動而不斷增長你就會變得特彆強大。。。。任何事物逃不過自然法則的消耗。而我們每日修行就為了補充的多一些能量而已。


體內真炁氤氳,循環不息。然後配合子午訣。


能量無處不在,吸收的方式多種多樣。

就看你是想收還是想放!

有依靠外力的,也有依靠內力的。

外:物質系,金錢,首飾,汽車,洋房,手機,服裝……

內:精神系,學問,見聞,思想,道德……

需要藉助哪個,就去努力補充哪個即可。


圖片真的是你嗎?容易,找只貓來,你就把能量存入一個更大的容器中不會損耗了


養一隻貓,從它身上吸回來。

除了節流還可以開源啊!


自己能量場強大的話會安全點??


來吸我試試?


四念處、三十七道品、十善業、禪定。(戒生定。)禪定就不外跑了,可以通過念佛持咒懺悔布施來督攝六根,凈念相繼,也可以明白戒律直接持戒。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善戒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善戒的目的是不後悔,效益是不後悔。」

  「但,大德!不後悔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不後悔的目的是欣悅,效益是欣悅。」

  「但,大德!欣悅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欣悅的目的是喜,效益是喜。」

  「但,大德!喜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喜的目的是寧靜,效益是寧靜。」

  「但,大德!寧靜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寧靜的目的是樂,效益是樂。」

  「但,大德!樂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樂的目的是定,效益是定。」

  「但,大德!定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定的目的是如實智見,效益是如實智見。」

  「但,大德!如實智見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如實智見的目的是厭與離貪,效益是厭與離貪。」

  「但,大德!厭與離貪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厭與離貪的目的是解脫智見,效益是解脫智見。

  阿難!像這樣,善戒的目的是不後悔,效益是不後悔;不後悔的目的是欣悅,效益是欣悅;欣悅的目的是喜,效益是喜;喜的目的是寧靜,效益是寧靜;寧靜的目的是樂,效益是樂;樂的目的是定,效益是定;定的目的是如實智見,效益是如實智見;如實智見的目的是厭與離貪,效益是厭與離貪;厭與離貪的目的是解脫智見,效益是解脫智見。阿難!像這樣,善戒次第地來到最高。

第五章 清凈的七個層次

為了證悟,我們要經歷七個層次的清凈:

戒清凈

第一是戒清凈:指道德行為的清凈。禪修者如果不能持守八戒,至少要持守五戒,這樣就能獲得戒清凈。

我們應注意五戒中的第三條戒和八戒中的第三條戒是不同的。五戒中的第三條戒是禁止邪淫,而八戒中的第三條戒是禁止性行為。如果禪修者不戒除性行為,他的心會被貪慾蓋染污。只有當心遠離五蓋時,禪修者才能透視身心過程的真實本質。

如果禪修者能持守八戒當然更好。如果不能持守八戒,他們會對味道、食物、可視物、聲音、氣味和可觸的東西產生慾望—在心中生起五種貪慾。通過持守八戒,可以凈化言行。這就是戒清凈。當戒清凈時,心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到凈化。

當心清凈時,心變得平靜、寧靜、輕安、快樂,能專註在禪修目標上。於是,禪修者獲得了心清凈,這是第二層次的清凈。

當佛陀的弟子鄔地亞卧病在床時,佛陀去看他,並詢問他的健康狀況,鄔地亞告訴佛陀有關他的病情:

「世尊,我的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活過今天或明天。因此我想要禪修,去除所有的煩惱,在死前證得第四層的覺悟—阿羅漢果。請給我簡短的指示,讓我能進行禪修,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鄔地亞,你應該清凈基礎。如果基礎清凈,就沒問題,即能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問:「什麼是基礎?」佛陀自己回答:「這裡,基礎指戒清凈和正見。正見指接受和相信因果法則(業和果)或業的法則。」 佛陀繼續說:

「鄔地亞,你應清凈你的戒律和正見。然後,在戒清凈的基礎上,修行四念處。這樣修行,你將證得苦的止息。」

佛陀注重戒清凈,因為戒清凈是定力和觀智進步的基本要求。當戒清凈時,心變得清晰、寧靜、安詳和快樂。如果禪修者基於戒清凈培育正念,他能容易專註在任何身心過程的目標上。因此,戒清凈是禪修者取得進步的前提條件。

心清凈

第二個清凈是心清凈。如果我們想要證得觀智,心必須從所有的煩惱中清凈出來。當心很好地專註在任何身心現象時,就遠離五蓋。這就是心清凈。

見清凈

第三個清凈是見清凈。當禪修者的心已清凈,遠離五蓋時,就能洞察身心過程的真實本質。首先,禪修者通過親身經驗,辨別心理過程和身體過程(名和色)。這叫做身心辨別智。當定力變得更深時,禪修者認識到被觀察的身心現象的自性。於是,就不會將任何身心過程當作是人或眾生、靈魂或我。現在,她的知見被凈化,證得了見清凈。

度疑清凈

第四個清凈是度疑清凈。當禪修者已經證得第二觀智—因果辨別智時,不再懷疑在過去、現在和來世沒有一個所謂的永恆的靈魂或自我。通過她親身經驗,她開始辨別身心現象的因緣。然後,她判斷在她的過去、現在和來世中,只有緣於因果的身心現象的過程。因此,她克服了對三世—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懷疑。這就是度疑清凈。

為了證得這種觀智,要觀察每一個動作或移動之前的每個動機、意願或想要。所有的動作之前都有動機、意願或想要。這就是為什麼要觀察每個動作或移動之前的動機。當有動機要提腳時,應觀「動機」,然後觀「提、提」。當有動機要彎曲胳膊時,應觀「動機」,然後觀「彎、彎」。在吃飯時,當她有動機要張開嘴吃食物時,應先觀「動機」,然後觀「張開、張開」。在張嘴時,動機是因,嘴巴的張開是果。

如果沒有意願或想要來這裡,你們會來這裡嗎?那麼,什麼是因?什麼是果?動機是因,來這裡是果。然後,為什麼你坐在椅子上?是的,是動機使你坐在椅子上。有坐的人嗎?如果你認為有人坐在椅子上,那麼我們應從醫院的太平間拉一具屍體過來,讓它坐在椅子上。屍體沒法坐在椅子上,因為它沒有動機。是動機,即心理過程,造成動作或移動。坐姿是男人、女人,還是沙彌或比庫?什麼都不是。在坐姿中,只有風大,包括體內風和體外風支撐的身體過程。坐是一個身體過程,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

如果想要坐,要先觀「動機」,然後觀「坐、坐」。在觀動機之後,要觀察所有坐的動作。當彎曲手臂,要先觀動機,然後觀彎曲的動作。當伸展手臂時,要先觀動機,然後觀伸的動作,標記「伸、伸」。通過銳利地覺知動機及其之後的動作,定力就變得相當深,於是,我們認識到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因緣的。諸法因緣生。

因此,所謂的人、男人或女人只是因果的過程。沒有行為者,沒有人做任何事情。如果我們相信有人在坐,這叫做薩迦耶見或我見(有行為者的邪見)。如果我們充分認識因果關係,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因果的自然過程。於是,就沒有「人」、「眾生」、「我」或「靈魂」。那麼,在過去存在的是什麼呢?在過去存在的只是因果過程。這樣,就對我們的過去世、現在和來世就沒有懷疑。這就叫度疑清凈。

有些禪修者感覺要觀每個動作之前的動機很難,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他們必須耐心地放慢動作和移動,這樣才能看到動作和移動之前的動機。如果動作和移動太快,很難準確地觀察動機。

當觀提腳前的動機時,我們將認識到動機是如何和腳的提起相關聯的。然後,當觀推腳前的動機時,我們將認識到動機是如何和腳的推的動作相關聯的。也認識到動機是如何和腳落下的動作相關聯的。這樣,我們認識到是動機造成腳的動作的產生。動機是因,動作是果。因此,我們認識到身心過程的因果,並判斷沒有一個永恆的諸如我、靈魂、人或眾生的實體。於是,我們克服了對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中沒有靈魂或我的懷疑。這也是基於因果智的度疑清凈。

當繼續密集禪修,逐漸了解身心過程的三共性:無常、苦和無我。我們體驗到劇烈的痛,覺知到痛的開始、中間和結束,非常清楚地看到痛在消散。如此,我們正確了解了身心的自性和共性。我們如實地認識到痛和其他身心現象的無常、苦和無我性。最終,痛消失了。這就是領會智。

道非道智見清凈

第五個清凈是道非道智見清凈。在此清凈的階段,不再有痛。因此,禪修者修行非常平穩、順利。正念銳利、定力很深,精進不緊也不松,充沛、穩定,並與定力保持平衡。禪修者感到自在、快樂、幸福、安詳。由於觀智,生起輕安和喜。身體很輕柔,有時候被托起來了。禪修者看到一些與觀智有關的光,有時候他們看到的光像燈光,有時候是非常亮的光,等等。觀智敏銳、銳利、有穿透力,在觀察時,清楚地看到身心現象的生滅。對三寶生起強而堅定的信心。他們有很強的慾望想讓他們的親朋好友來體驗威巴薩那禪修。

擁有這些好的體驗之後,有些禪修者會想:「這肯定是涅槃,太棒了!我從來沒有過這種體驗,現在我證得了涅槃。」他們感到很高興,並執著這些好的體驗。因此,他們不想再繼續修行,對這些好體驗很滿意,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在去往涅槃的中途體驗到這些好體驗。因此,這些體驗被稱為觀智的十種染。如果禪修者在密集禪修營中,並精進修行,在四周之內會體驗到這些染。

通過老師或他人的指導,禪修者認識到這些好體驗是觀智的染。當她認識到沉浸在快樂當中不是正確的道路,只有觀察這個快樂才是正確的道路,這時她才能繼續進行密集禪修。只有在那時,她才克服觀智的染,繼續向目標邁進。這就是道非道智見清凈。

行道智見清凈

第六個清凈是行道智見清凈。 這個清凈一直持續到隨順智。

在禪修者經過道非道智見清凈之後,當她觀察身心過程時,能夠非常清晰地覺察身心過程的生滅。隨著定力的加深,她看到身心過程非常迅速地生滅。之後,她覺察到諸行的消失,但覺察不到諸行的生起。觀察的心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諸行的最後階段,但看不到諸行的初始和中間階段。在大多數時間,她感覺不到頭、手、腿和身體其他肢體的形狀。她看到在六根門生起的諸行不斷地消失。

當壞滅智變得更加敏銳、清晰,開始覺知到怖畏。她感到所有的行都是可怕的,因為它們不斷地破碎、滅去和消失。

於是感到彷彿她很沮喪、可憐、憂鬱,厭惡一直在消失的身心現象。因此,想拋棄所有的行,生起強烈的慾望想擺脫它們。結果,不能在一種姿勢保持很長時間。經常從一種姿勢換到另一種姿勢。感到彷彿沒有一個地方能逃離這些行。

為了擺脫所有的行,禪修者在修行中付出更多的精進。付出越多的精進,觀智就越有穿透力,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身心過程的無常、苦和無我性。

過一段時間之後,心更加專註、穩定、輕安,觀智也更加清晰、透明。觀智輕鬆地看到諸行的生滅。對諸行既不感到快樂,也不感到不快樂。心中生起了舍。

在此禪修體驗的階段,不需要付出精進來認識諸行的生滅。諸行非常快速地生滅,觀智也非常清晰地覺知它們。這就是行道智見清凈。

當禪修者繼續禪修,身心過程之流非常迅速,觀智清楚地在每個當下看到這些身心過程。於是,她在瞬間到達了邊界線,這裡,邊界線指俗人和聖人之間的分界線。當她經過邊界線(種姓智)之後,體驗到因緣和合的現象的寂滅,即所有因緣生的身心(名色)的寂滅。然後,她的心在此禪修狀態停留一個心識剎那。這就是道智。道智充分領悟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第一道智—須陀洹道智是第一個出世間的智慧,它完全斷除薩迦耶見,即關於有人、我或靈魂的邪見,並斷除了對三寶的疑。

智見清凈

當第一道智(須陀洹道智)領悟四聖諦時,智見得到凈化。因此,這叫智見清凈。在第一道智之後,立即生起第一果智(須陀洹果智),然後生起省察智。

這樣,禪修者證得了所有七個階段的清凈,成為一名須陀洹,須陀洹的意思是入流者。當她證得第一道智時,她進入了八聖道的流,因此她被稱為入流者(須陀洹),即一果聖人


先強壯自己吧


想太多


多吃飯少念詩即可


吸貓


慎言,同時不能滿足於平凡。


飲食清淡,減少慾望。減少自己的蝌蚪排放次數


能量都是被自己耗光的,不思前後不思善惡,始終當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需要電一下


推薦閱讀:

哈利波特世界中有沒有基督教神學或神話影響?
《權力的遊戲》的兩種結局
在西方魔幻故事當中,法師,牧師,術士,巫師,德魯伊,薩滿,祭祀怎麼區分?來源都怎麼來的?
想學習古典魔法不知道有沒有好的建議呢?
請問魔法的發音如何振動,比如Vih-G boo-Lah(英文發音,拉丁文是什麼不太清楚)?

TAG:佛教 | 靈性 | 道教 | 魔法 | 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