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寶寶」的日常作息表 ——談談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糟糕兩歲」和「可怕三歲」(教師篇)

大家好,我是陳棉棉(Alice)。本期文章從教師與兒童的關係講起,講到幼兒良好的「日常作息表」,是主題「如何培養天使寶寶」的教師篇。本文案例來自本人在加拿大兒童教育工作中的親身體驗,為保護兒童隱私,文中所有的姓名均為化名,人物配圖全部來自網路。

本文章屬於原創,已開通有償轉載。如公眾號想要轉載請聯繫本人。拒絕任何不規範轉載(違者將會被追溯承擔責任,並按照作者標準支付稿酬)。個人用戶想轉發朋友圈請隨意。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愛麗絲與奇妙豆》或者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歡迎以探討為目的的留言和提問。

您的孩子,是「小天使」還是「小惡魔」?

我相信,大多數的家長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會是一聲苦笑:「寶寶這種生物,難道不是天使和惡魔的結合體,無規律交替出現的嗎?」

答案是YES AND NO。是的,寶寶們既有「天使」的翅膀也有「惡魔」的犄角;然而,寶寶「天使面孔」的出現的確是有規律可循的。

我的專長,就是專治「小惡魔」,並且把他們一個個向「天使寶寶」轉化。每次我和家長們彙報孩子們在校的情況時,家長們最想知道的就是,為什麼他們的寶寶在幼兒園可以那麼乖,在家裡就不行呢?怎樣讓兩三歲的孩子在家裡也同樣守規則?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兩點:一是取決於老師本人是否能積極的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二是取決於小朋友的日常計劃表的設置是否合理。遇見相容的老師和合適的日程表,所有的「小惡魔」都會蛻變為「天使寶寶」。

我現在在加拿大大溫哥華地區工作,眾所周知,溫哥華的兒童早教機構的價格之昂貴和入學輪侯時間(Waitlist)之久,都是出了名的。我所在的學校學費更貴,比市場價格貴了一倍有餘,但每年的入學機會還是供不應求。

是什麼因素導致家長願意花費高昂的代價把孩子送過來呢?原因就在於家長們中意這所學校的品牌和教師資歷,也認可學校專門設計的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課程活動。

學校的老師,每一位都經過專業訓練,都擁有加拿大BC省的兒童執業資格證;另外,老師們還要額外通過學校更嚴格的關於如何為兒童設計課程活動的培訓,拿到學校本身的培訓合格證才會正式開始工作。老師們本身都多才多藝,一個教室里的3名老師除了會英文外,往往還懂得至少一門其他語言,例如法語、漢語、西班牙語、韓語,等等。

學校專門招收一歲到五歲之間的孩子,將孩子們按年齡編排進大班(4~5歲)、中班(3~4歲)、小班(2~3歲)和小小班(2歲以下)四個年齡段。在大班和中班,教師和孩子的比例是1:8,意味著一個大班由3名老師照料24個3~5歲的小朋友。在小班和小小班,教師和孩子的比例是1:4,即一個小班由3名老師照料12個3歲以下的小朋友。

我和兩位同事共同負責的,正是人人談之色變的「糟糕兩歲」和「可怕三歲」的小班。

每個九月的頭兩個禮拜,是我們最忙的新生入學季,這段時間裡教室往往被一片哭聲淹沒。然而,兩三個禮拜之後,孩子們都能快樂的安置下來(Settle down),積極配合老師,愉快的參加活動,一切一片祥和。

西方人有種說法,小朋友都有「糟糕的兩歲」和「可怕的三歲」(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的成長階段。

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剛剛脫離嬰兒期,能夠搖搖晃晃的走路和口齒不清的說話了,他們的自我意識也開始迅速擴張,自己獨特的個性開始毫不掩飾地嶄露頭角。從兩三歲的小朋友身上,已經能看出他們將來發展的傾向性:是內向還是外向?是開朗還是沉鬱?是渴望社交還是享受寧靜?我們中國人常常說「三歲看老」,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的孩子剛好是兩三歲,常常無緣由地哭鬧不休、索需無窮,導致父母不斷產生焦慮和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對?」「我是壞媽媽/爸爸嗎?」……也許不是你的錯,他/她只是剛好到了這個「糟糕兩歲」的發展階段。

為什麼說小朋友的兩歲很糟糕,三歲很恐怖?

那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在身體和大腦極速發展的同時,往往充滿著內心衝突:既想與母親合為一體,又想與母親脫離發展自我;既是完全的自我中心,又突然發現這個世界的規律不是圍繞自己運行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他們的世界有多麼困惑,在遭受打擊的時候有多麼憤怒。然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需求,一切都導致孩子內心很焦灼。這麼一來,「小惡魔」們就出現了……

兩年前,我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工作時認識了一位媽媽,她的寶寶當時一歲半。她向我訴說,自從寶寶出生以來,她就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因為寶寶從小就不肯睡嬰兒床的關係,她只好讓寶寶睡在自己身邊,寶寶一哭就趕緊一骨碌爬起來抱著哄。她又擔心自己睡眠中翻身時會壓著寶寶,所以睡眠極淺,一有什麼響動就會驚醒。

為了寶寶的睡眠質量,她犧牲了自己的睡眠質量,連她無辜的丈夫也被她趕到了書房去。

於是我問她:「寶寶現在怎麼樣,能自己睡小床了嗎?」

她無奈的搖搖頭,說:「拿她沒辦法啊。等她大點兒了懂事了再說吧。」

然而,自從她的寶寶入學早教中心之後,除了開始哭鬧過一個禮拜,之後都是乖乖的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睡午覺的。

到了午睡時間,老師會溫柔的提醒小朋友把午餐盒什麼的收好,在毯子上坐下來,聽老師講一個睡前故事。故事講完後,孩子們挨個兒排隊走進幽靜的午睡室,各自躺在屬於自己的軟墊子上。老師打開睡眠音樂(森林和海浪的聲音),小朋友們很快的就安靜下來,沉入了睡眠之中,呼吸聲此起彼伏。

我見過的很多來自華人家庭的小朋友都是如此,本來可以安靜的做一枚可愛的「天使寶寶」,但是一見到爸爸媽媽,就立馬開啟「小惡魔」模式,鬧得讓全家人頭痛。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父母就只好寵著,滿足他/她的要求,以「委曲求全」來換取短暫的寧靜……

以前在學校讀書的時候,聽老教授講過一個案例,關於兒童時期的內心衝突和行為問題的關係。

教授本人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兒童教育領域工作了四十多年,拿到了博士學位,也出版過關於兒童發展的專著。她說,經過她的觀察和統計,最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例如咬人、打人等暴力行為)的孩子一般是那些語言發展較為遲緩的孩子。由於他們無法像同齡人一樣籍由語言來與他人溝通、表達需求和尋求幫助,他們的解決策略就是通過行為和身體語言來發送信號。一旦這些信號被同伴忽略或者誤讀,憤怒的孩子就會採取暴力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一掌把小朋友推開、搶別人的玩具/食物、抓住別人胳膊狠狠的咬一口……

我記得自己當時舉手提問:「請問,那些咬人和打人的孩子的行為規律是怎樣的?他們會隨機挑選受害者,還是會重複性的攻擊特定的幾個人?」

教授回答:「一個很好的問題。一開始我們以為受害者是隨機性的,例如在咬人的孩子發脾氣時剛巧從身邊經過的孩子……但是後來發現不是這樣。我們發現,有幾個特定的孩子的確更容易受到攻擊,就好像是他(咬人者)一開始就在群體中選中了最脆弱的幾名作為他的獵物。」

(我在之前的文章《兒童世界的「從林法則」》里也提到過,在群體中被攻擊的小朋友,通常是和咬人者(「霸凌者」)同性別、同齡或年紀相近,身高體重近似或者稍遜,且語言能力比咬人者更強的)

教授給我們講了個聽親眼見到的事:一個小男孩正在發脾氣,他先左右看看確認老師在較遠的地方,然後越過了他身邊的一個大孩子,走向遠處一個年紀較小的孩子,然後泄憤般地咬了他一口。你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其實也說不上來,這是一種盛怒之下人性的本能。

由這件事情我們知道,原來「羨慕嫉妒恨」的情緒和「撿軟柿子捏」的生存手段,從人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提到兩三歲的小朋友,都大搖其頭,然後哀嘆一聲:哪怕是自家的寶貝孩子,有時候氣人起來也恨不得把他/她按在地上狠狠打一頓屁股。

這麼說起來,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階段的小朋友真的挺「惡魔」的?可是,我並不這麼認為。每個小朋友在合適的環境下,都是「小天使」,可惜很多「小天使」都在父母不了解長輩不懂得的情況下,被生生的折斷了翅膀。

我最喜歡的,就是兩歲和三歲的小朋友。我喜愛他們純凈的眼睛裡折射出的更美麗的世界,敬佩他們天然的好奇心和決不妥協的勇氣,也欣賞他們勇敢發掘自我的決心和天真熱情的赤子之心。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具體說明,我是如何幫助兩三歲的孩子化解內心衝突,建立安全感和規則意識,展現他們「天使寶寶」的那一面的。

老師的作用:與小朋友及家庭建立關係,幫助其適應學校的環境

首先來講講,怎麼樣才能算教師與孩子「相容」,怎樣才能和孩子打好關係的基礎。按照慣例,以真實的事例(當事人名字均為化名)說明問題。

按照自己和小朋友打交道的經歷來看,我自認為在和他們建立關係的方面是比較順利的。具體表現如下:

(1)新來沒多久的小朋友C和J,在難過時願意告訴我他們內心的感受,並要求一個擁抱;

(2)另外一名小朋友E,在午睡中途醒來之時,會主動爬到我腿上求安慰。我悄聲告訴她別的小朋友還在睡覺,要求她保持安靜,她就乖乖的靠著我坐好,安安靜靜的看圖畫書,一聲不吭;

(3)新來的小朋友C從一開始的整天嚎啕大哭,轉變成後來的笑靨如花,天天告訴外公外婆她有多喜歡上學。這畫風清奇轉變太快,外公外婆簡直都不敢相信。

我看似很輕描淡寫的做到了這些,但是,為了建立好和孩子們的關係,我也是花了不少時間精力去鑽研和經營的。經過實踐認證,比較有效的是以下幾條:

(1)必須是真心的關愛這個孩子。「假裝感興趣」和「假裝關心」也許能暫時糊弄得了家長,但卻騙不過孩子的敏銳。你是不是真的關心他/她,是不是真的在乎他/她心裡好不好受,孩子一眼就能看穿,並且第一時間決定了你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

(2)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孩子。雖然老師也是人,一定會在心裡有自己的傾向性,但要極力剋制自己不把對某個孩子偏愛表現出來,要給予每一個孩子公正的對待。

(3)外貌和行為上具有一致性,穩定、溫和、無攻擊性。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能夠幫助小朋友建立對陌生環境的安全感。

(4)隨時關注每一個小朋友。「關注」是指常常注意(遠遠注視)著他們,並給予積極反饋(微笑、點頭或者揮手)。不一定要走過去打擾他們的活動,但要讓孩子感受到他們是受到重視和關愛的。

(5)尊重每一個孩子。我們需要把兒童當成成年人一般地尊重,卻又要把他們當成兒童一樣去理解、愛護和寬容。這一條說起來簡單卻最難做到。和孩子們說話時,我會蹲下來或坐下來,以保持我的視線和孩子們的視線處於水平狀態。我會認真傾聽孩子們告訴我的事,哪怕只是幼稚的隻言片語。

(6)積極的幫孩子挖掘自身的優勢和天賦,並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潛力。欣賞他們獨特的個性,並將有關孩子的重要的信息(喜歡的食物、是否有過敏反應、睡覺規律、排便頻率等)記錄下來,給父母參考。

(7)和孩子的父母/家庭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父母和家人對於學校/老師的感受會迅速的傳遞給孩子,如果父母信任我,孩子們很快就能對我表示親近。我工作的地方是加拿大的大溫哥華地區,華人家庭比較多,因此我在語言上具備天然的優勢——如果家長(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不諳英文,我會用中文和他們交談,給他們一個大驚喜。這樣一來,和家庭的關係就迅速拉近了,我也能獲得許多關於孩子的重要信息,形成一個關係上的良性上升循環。

由於篇幅問題,我將會把下一部分「天使寶寶的日程計劃表」留到下一期的文章進行闡述。下一期的文章中,我會具體講到怎樣的日程表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是較合理的,怎樣讓他們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迅速發展,怎樣讓他們真正的做到「在玩耍中學習,在探索中認識世界」。最重要的是,怎樣實現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的個性成長,既優秀,又快樂。

~~感謝閱讀,下期再會~~

推薦閱讀:

小孩不介意被搶玩具,大人是否需要干預?
三歲多的孩子做錯事不肯向對方道歉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女朋友是幼師,帶小班,怎麼樣對待調皮不聽話的孩子?
孩子被幼兒園同學欺負了,我要怎麼處理?
被公認『低幼』的作品(產品)中有哪些內容打動過你?

TAG:加拿大 | 幼儿教育 | 幼儿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