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引發埃及內亂最大的潛在威脅主要是它!

「阿拉伯之春」爆發以來,埃及國內動蕩不斷。在塞西執政以後,國內形勢較之前有所緩解,但不穩定因素依舊存在,如國內的暴力騷亂,示威遊行以及青年的就業問題等。儘管塞西政府希望恢復埃及經濟,重塑其地區大國的地位,但困境重重。小編認為,影響埃及崛起並隨時都有可能引發內亂的最大威脅來自於糧食。

歷史回顧

自20世紀70年代,受人口迅速膨脹的影響,埃及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促使埃及開始淪為糧食凈進口國。由於糧食進口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隨著國際糧價的走高,埃及進口價格也隨之攀升,使得埃及人的購糧能力越來越弱,尤其是低收入者。有糧則穩,無糧則慌,當飢餓問題無法得到徹底的解決,人民所需營養不能持續保持時,人們便會選擇遊行示威,去宣洩對政府的不滿與憤怒。

1977年1月,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宣布,對麵包補貼削減25%至50%,使得埃及人民在買得起的問題上陷入困頓,這項決定剛一宣布,埃及社會就立即爆發衝突,造成多人傷亡。暴亂讓開羅政府認識到了糧食能否充足供應直接關係著國家政治的穩定。薩達特政府遂放棄削減糧食補貼的政策,以滿足人民的需求。但埃及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國家糧食的供應速度,糧食補貼金額之大給政府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

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席捲中東北非,國際糧價持續攀升,埃及作為主要的糧食進口國,首當其衝。因糧價的上漲,埃及進口能力減弱,糧食供不應求,低收入者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當一個人長期忍受飢餓時,其精神會趨於崩潰,極易誘發動亂。飢餓驅使他們走上街頭,即便時任埃及總統的穆巴拉克採取措施幫人民解決飢餓問題,但危機持續之久卻超過了埃及政府的承受能力,糧食價格依舊居高不下。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埃及受其影響巨大,而埃及受波及的主要原因就是高糧價。糧食原本僅被作為社會問題,但卻演變成了社會政治問題,直接導致了執政埃及近30年來的穆巴拉克政府垮台。

高糧價

首先,供需矛盾尖銳是影響埃及糧食問題的最重要因素,而影響供求關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價格。供求影響糧價是各國都普遍存在的。在埃及,糧食供不應求,加之對進口依賴性之強使得埃及糧價易受國際市場變動的波及。

其次,不法商人投機倒把哄抬糧價。2011年,由於埃及國內大米供不應求,開羅出台了出口禁令,但依然無法阻止不法商人走私出口國內大米,造成大米更加短缺,為糧價上漲推波助瀾。

最後,埃及有關麥角菌的新規定易促使糧價上漲。2015年12月,由於在法國裝船的63000噸小麥存在麥角菌,埃及中央檢疫機構遂拒絕進口,儘管真菌含量低於埃及和國際所規定的臨界值0.05%,是埃及中央檢疫機構第一次以對麥角菌零容忍為由拒絕小麥裝船。這一決定給埃及國內的糧食市場所帶來的後果始料未及,商人要向政府交納保險費以防止因埃及中央檢疫機構的新政策所造成的損失,使得埃及糧食價格從每噸40美元上漲到每噸80到110美元。

潛在威脅

糧食價格的高低和人民的購買能力緊密相連,高糧價降低了埃及人民獲得糧食的能力,尤其是貧困者。在埃及一小部分的高收入者能夠控制大部分的可得食物,高糧價對他們的影響微乎其微。但低收入者在糧價飆升的背景下,購糧能力越來越弱。高糧價作為埃及社會維穩的一個潛在威脅,是誘發國內暴亂的導火線。糧食對多數人而言就只是吃飽飯填飽肚子,但對於像埃及這樣的國家來說,它已經成為了社會穩定的強心針。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曾說過「沒有糧食就沒有自由」,埃及人的自由就因為缺糧而被剝奪,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忍著飢餓去反抗,向政府表達自己的訴求。

糧食價格不僅和人民購買力相聯繫外,還和社會心理平衡相互關聯。社會心理平衡是社會穩定的綜合反映和重要內容,廣泛的社會不滿和社會心理失衡往往是構成社會動蕩的心理基礎。糧食作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常常成為擾亂社會心理平衡的關鍵。高糧價不僅使埃及的低收入群體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同時也使埃及原本就存在的貧富差距更加凸顯,加重了社會心理的不平衡。

當貧困者還在想法設法解決飢餓問題時,那些富人卻在家中過著安逸的生活,因為糧價對他們的影響微乎其微。這種鮮明的對比使埃及社會極度不平衡的現象暴露無疑,其不僅會催生社會不公和仇富的心理,更會扭曲人民對社會公平的看法並加深對政府的憤怒與不滿。糧價上漲促使社會心理失衡,同時也給社會穩定留下遺患。

此外,高糧價促使埃及通貨膨脹上升。據埃及中央公共動員與統計局的報告顯示,埃及2016年5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了3.05%,是自2014年7月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個月,而在2016年6月增幅放緩,CPI上漲了0.78%。CPI上漲的主要驅動力來自於糧食價格的攀升,分別於5月和6月上升了3.8%和2.1%。糧價走高助長物價水平的上升,並最終導致埃及通貨膨脹率的提高。

儘管政府採取措施抑制通貨膨脹,但通貨膨脹率還是在2016年6月達到了七年以來的高值13.97%。通貨膨脹率增長的速度遠快於埃及居民工資的增速,埃及人民家庭支出的65%都用於糧食購買,使得多數家庭易承受高糧價所造成的影響,給他們的購糧能力又帶來了一大壓力。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糧食已不再僅僅人民生存與發展的必需品,而更多的表現為大國間博弈的重要武器,成為衡量國家硬實力的重要指標。糧食問題作為埃及所面臨的重要挑戰,同時也構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而存在,是埃及崛起之路上的一大障礙。能否確保埃及過億的人口不忍受飢餓,對埃及而言,依舊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Egypt』s Increasing Food Prices Driving Higher Inflation」, USDA Staff and Not Necessarily of Official U.S. Government Policy,2016, Home.

焦翔:《多重因素推高埃及糧價》,《人民日報》2011年5月4日,第022版。

車效梅,李晶:《中東城市化與糧食安全》,《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5期。

今日主筆 使徒行者

編輯 李涵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推薦閱讀:

霍梅尼遺囑的實質及影響
伊朗稱5天內可製造20%丰度的濃縮鈾,以色列為何比美國還急?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