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安生,也是七月,最後她是死掉了一半的自己 | 電影

本文為作者原創,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王悟空(微信號wang_wukong),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轉載等事項請聯繫作者。當然,歡迎大家轉發至朋友圈。

首先,我完全不看好國產青春片,劇情拖沓無趣,人物扁平單調,情節大同小異:劈腿、狗血、撕逼、墮胎……哦對了,今年還多了殺人(未遂)情節,參見《夏有喬木》劇情,預測明年情侶們該為愛毀滅地球了。相較之下,我們普通人的青春無聊到被狗吃得連渣都不剩。

其次,我是了解了幾乎全部劇情和所有反轉之後才去看的,因為另一部想看的片子沒票了(~@.@~),可是有整個下午的時間要殺一殺,看過的幾篇飽含劇透的影評居然都是讚美,加上豆瓣評分是令人目瞪口呆的7.7分(截至發稿時)。於是帶著一點不敢相信的好奇和相當不高的期待,猶猶豫豫進了影院,

萬萬沒想到……

萬萬沒想到……

萬萬沒想到……

編劇邏輯在線——有劈腿有撕逼但基本合理不尷尬,主要人物性格相對飽滿且反轉自然;

演員演技在線——周冬雨外在張揚內在剋制的表演簡直驚喜,賺了大把眼淚;

導演智商在線——不刻意煽情卻令人動情,給觀眾預留了相當大的思索空間。以及,不搞噱頭,非les向。

總結:秒殺近年來一切國產青春片、言情片,值得一看。

以下內容不經意間有劇透~~

以下內容不經意間有劇透~~

以下內容不經意間有劇透~~

一.你是誰

影片改編自安妮寶貝同名小說,講述了青梅青梅的兩個女孩——乖巧安靜的七月與熱烈奔放的安生的成長故事。至於男「主」家明,雖然他的鏡頭不少,存在感卻不高,屬於兩女主情感線上的催化劑。

可以談論的東西很多,如劇情反轉安排、時間邏輯線設定、年代感的表達、女演員的演技等等,以及由劇情引申出的各種議題,如男友劈腿閨蜜怎麼辦、應該探險北上廣還是留守安逸家鄉等等。但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卻是年輕人對自我認知的探求和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片中這兩個議題互相詮釋著,儘管隱藏頗深,卻還是從一開頭就露出了端倪。

以一部青春片來探究哲學問題,這是個非常大膽的動作。「你到底是誰」這個問題由家明追著初次見面的安生提出來,安生打趣家明「別問我這麼有哲學性的問題」,但她和七月的感情與人生從遇見家明開始,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

我們都以為安生是熱愛流浪的那一個。

「這個地方我呆夠了,想出去看看」是安生第一次離開的理由;「膩味了」是她對自己不斷離開一個又一個地方的解釋。不僅七月相信了,安生自己也信了。但是記得嗎,火車飛奔起來之前,安生對七月大喊「你想讓我留下來,我就不走了」。

我們都以為七月是熱愛安定的那一個。

波瀾不驚地過著她被安排好的人生,就連結婚對象的離開都無法動搖她留守的決心;她收藏著安生一路寄出來的明信片,卻從未表達過嚮往。不僅所有人都相信了,七月自己也信了。但是,最後她還是選擇自己離開,不聲不響走遍了安生去過的每一個地方。

一個嚮往出走,一個但求安穩,這兩種需求永遠同時存在,只不過在其中一種得到滿足的時候,另一種才會出現。人往往對於自己沒有的、缺失的,才會心生嚮往。七月的一切安穩來自她家庭的給予,來自周圍的期許和不自覺的自我設定,即便家明要去外地,原本穩固的情感關係面臨斷崖式考驗,她都決絕地不願離開。一個人的自我設定不會被輕易打破,家明沒有做到這一點,但是給她心裡埋下了種子。直到安生、與她互生的另一個自己,用她的踉蹌的生活反覆衝擊著七月對自我的認知,最終在婚禮前夜讓七月看清了自己,她請求家明婚禮上不要出現,表面上是放開了家明,實際上是解除了對自己的捆綁。

而始終在遊盪的安生,曾經說喜歡七月的一切,其實那是羨慕甚至想成為七月,擁有她的一切,包括家明。只是她愛她,她是她的另一面,不能搶奪,只能離開。之後幾年的漂泊路上,她倚靠遇見的每個男人,貪圖他們帶來的虛幻的安穩感。她看似自由解脫,骨子裡卻是徹底的依賴性,是依靠男人才能生存下來的女人,是假性的自由。最後,她不再尋求依靠,終於得到了安穩。這個轉變是七月給她的,用七月自己突然的死亡。影片之始,小七月借小安生之手砸響火警警鈴,就埋下了伏筆:七月將藉由安生獲得重生。

所以,七月與安生,其實是一個人的兩面,是互為反面卻不斷尋求融合轉變的兩種性格。她們互相愛著,又彼此傷害,不斷離開,又反覆靠近。這不僅僅是朋友,更是一個自我對抗著另一個自我。她們只有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整部影片,從家明提出「你到底是誰」開始,就在求解,最終給出了答案:她是安生,也是七月,最後,她是死掉了一半的自己。

二.胸罩的作用

有一個物件貫穿影片始終,這裡指的不是家明送出去的佛像吊墜——那是家明的重像,是催化劑的分身——儘管它也多次出現。這個物件就是胸罩。

拋開歷史上胸罩發明的原因及其仍在發揮的各種作用不提,在當代,胸罩往往指代情色或者束縛,在本片中的暗喻顯然不是前者。

安生第一次和七月洗澡,看到七月穿著媽媽為她準備的胸罩,引出安生和七月比胸的有趣情節,很容易讓人以為這只是在表現小女生之間的悄悄話。

第二次提到胸罩,是安生告訴七月,不穿是自由的,七月則表示不敢不穿。實際已經點出了胸罩的暗喻,並進一步強化兩人的性格分別:不穿胸罩的安生嚮往自由,穿胸罩的七月則是乖乖女。

浴室脫衣那場戲,再次運用了胸罩:七月諷刺安生用性感胸罩勾引家明。她歇斯底里地用語言傷害安生,但首先崩潰大哭;安生一副病懨懨的樣子,欲言又止的眼神克制到令人心碎。這裡表現的,是安生的轉變——由不穿到穿,即由自由到服從;以及七月對家明態度的轉變——你決定我們的未來。

(正片里沒有這個鏡頭,你們不要想太多……)

然而,從頭再審視一遍細節,就會發現幾個被隱藏的問題:安生真的是因為嚮往自由才不穿胸罩嗎?她的服從真的是後來才有的嗎?七月真的是把選擇權交給了家明嗎?

第一次在七月家吃飯,安生說爸爸死了而媽媽根本不管她。這個小少女的自由,並非來自天性,而是來自家庭管教和愛護的缺失。及至長大,她的自由不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說自我保護,而不是所謂的天生嚮往。

因為愛上家明,安生不得不離開,但她內心仍希望留下來,所以才有火車上問七月的那一句,但七月沉默了,她只能順從地離開。這是一種打著獨立的幌子的不明顯的服從。

她投奔一個又一個男人,如同前文所述,接受他們給予的安穩。這又是另一種形式的服從。她逐漸面向內心,主動離開出軌的樂手、懶惰的攝影師,試圖尋找長久的穩定,比如準備為她離婚卻車禍死亡的已婚男人。在這個過程中,她不斷為自己套上枷鎖,只為求一個安穩。她的嚮往自由只是表象,真相是,她才是最渴望穩定生活的那個人。

另一方面,懷孕的七月告訴安生,自己才是最會偽裝的那一個,因為她知道大人(老師、家長)喜歡什麼樣的孩子。於是她遵從一切規則,服從一切安排。然而這討喜的偽裝恰恰屏蔽了她的選擇權,看上去她得到了很多,卻失去了更多,而這種失去是不易被察覺的。

七月把選擇權交給家明,或許是認定家明不會回來,這樣她就可以佯裝接受結果實際是選擇自己的人生。只是家明如期回家,相見時的淚水是七月感動於家明的情意表達,但最終為了能夠離開,她還是沒有嫁給家明。這是她的選擇,只是方式不同。

所以,真正有能力進行自主選擇的,從來都不是安生,而是七月。七月選擇了偽裝,而安生只能接受命運。

悲哀的是,就連看似聰明、能夠輕易獲取讚許的七月想要實現自我捆綁的解除,都要通過請求家明不要出現,通過一個男人的主動不作為,讓自己陷入輿論的同情中,有了被環境認可的理由,才能獲得離開的機會。她的出走,象徵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一面,最後還是消亡了——她死於產後大出血。這個死因設定有很深的意味,雖然家明沒有出現過,甚至不知道七月的死,然而歸根究底,作為孩子父親的他卻是根本原因,這符合他「催化劑」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象徵著作為男權社會的核心成員,他的無心之舉,都能導致嚴重後果。儘管這是隱性的表達,影片中未對此進行更多說明,然而能做到這一點,已經令人刮目相看。

最終,七月死在安生曾經想要結束生命的27歲,安生回歸七月曾經一直擁有的安穩生活,對應片中提到的「交換人生」的概念。實際上,這是性格轉換的結果:七月的死是覺醒後走出去的漂泊性格消失的象徵,安生則代表了由流浪轉向安穩的性格存活下來。

三.另外想說的幾點

1.家明這個人物形象的模糊處理很到位,因為他帶著「劈腿」的標籤,如果太清晰便會令人反感,那麼七月與安生因他而起的矛盾和彼此間的情意轉換,便不可信。安生與家明的情愫暗生,只用了凝望、攙扶等含蓄的表達,而不是常見的肉體在床,說明編劇明白故事的狗血一多,可看性便少,這是其高明之處。

2.漂泊和安穩,原本中性的兩個詞,被社會環境賦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漂泊必然是有缺失的生活,安穩才是值得肯定的狀態。實際上,選擇任何一種生活狀態,是人擁有的權利。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過於在意社會是否認可,而是選擇讓自己快樂。但仍有更多的人仍然囿於種種限制,只能選擇接受命運。

3.安生簽署七月的死亡通知單前痛哭流涕那一幕,實在多餘,畫面欠缺美觀不說,對劇情推動沒有任何幫助,讓已入戲的觀眾(比如用掉一整張紙巾的我)都會忍不住抱怨她怎麼哭了這麼久而且還這麼丑。

4.婚禮當日或者前夕逃婚,這是電影常用手法,但對此我一直有質疑:結婚證都領了,婚禮儀式不出現有用嗎?畢竟一般人家都是先扯證再辦婚禮的吧。

5.27歲死掉這個設定,讓人想到著名的「27歲俱樂部」,獲得第88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艾米》的主人公艾米懷恩豪斯,也是其中一員。

6.寫到這裡精疲力盡,但似乎仍有什麼想法沒整理清楚,好的電影確實可以引人思考和討論。希望國產片多一點這類用心之作,儘管仍有不足,總是吃到壞葡萄的觀眾這次已經滿意地翹腳了。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作者微信公眾號:王悟空(wang_wukong),不定期更新書評、影評、故事、隨筆,沒準還有詩。

推薦閱讀:

當《飛屋環遊記》拍成真人電影,自殺才是唯一結局!
哪裡來的天生驕傲:影評《美國田園下的罪惡》
《殺人回憶》:通往歷史深處的凝視
《湄公河行動》過後,主旋律電影的未來在哪裡?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TAG:影视评论 | 青春片 | 影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