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精選 | 沒有獎牌你還會跑馬拉松嗎?
- 勇氣每日通訊20160915
- 沒有獎牌你還會跑馬拉松嗎?
9月14日,北京馬拉松領物現場,隔壁就是各種跑步品牌展商堆砌的北馬博覽會。其中,至少有四五家展商祭出了自己珍藏的馬拉松獎牌。
有的是從1982年到2015年期間,30多年的全套北馬獎牌,吸引不少選手駐足合影;也有展商放出六大馬拉松的完賽獎牌,特別是傳說中的波士頓馬拉松獎牌讓很多人愛不釋手;更有以環球馬拉松旅行為業的公司,陳列出了全球各有設計特色的精緻獎牌,讓大家嘆為觀止。
反觀今年已經提前劇透的北馬獎牌,雖然也頗有亮點,但是相比之下頓時失色不少。
馬拉松獎牌,已經成為了決定一場賽事是否值得參加的硬指標之一。曾經有選手表示,如果馬拉松獎牌顏值高,設計精美有特色,哪怕比賽爛點也能接受;如果完賽獎牌太low,太普通,那麼賽事服務再好,也不會被吸引。誠如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要啥獎牌要獎牌?》中解讀到:
「在一場跑步賽事中,一枚垂掛在絲帶上的完賽獎牌似乎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以至於如果完成了一場比賽之後,選手得不到一塊獎牌,他們會感到哪裡不對。」
國外網友Josh Whitcraft稱:
「凡是沒有完賽獎牌的比賽我都不會考慮第二次。」
「No medal, Nomarathon (沒獎牌,不比賽)」 的想法已經深入人心。畢竟一塊高顏值的馬拉松獎牌可是最佳的裝逼利器啊!所以,去年開始,有多家跑步營銷公司抓住了這個大眾心理,將「獎牌誘惑」的心理發揮到了極致,做成了「線上馬拉松」。
國內某媒體將「線上馬拉松」喻為一個人的狂歡:跑友自己在馬拉松賽事當天跑步,無論何地,完成全程/半程馬拉松,即可獲得官方授權的完賽紀念獎牌。
通過知乎的這個問題答案「參加線上馬拉松是種怎樣的體驗?」,可以將跑友們的獎牌控心理窺視得一清二楚。
「對於我這種跑渣來說,獎牌的確是讓我堅持長跑的動力和源泉。」
「線上馬拉松簡直就是獎牌控的福音!」
說白了,線上馬拉松在24小時內,線路自己定,跟誰跑無所謂,只要完成了42.195公里就能達成目標,獲得精美獎牌一塊。那麼不同商家在同一天舉辦的線上馬拉松的選擇,幾乎就是兩塊獎牌之間的較量了。
線上馬拉松在大型馬拉松賽事名額飽和的情況下,利用大家對獎牌的垂涎,為部分未能中籤、未能抽空參賽的跑友,及時疏通了他們比賽的慾望,又節省了大量的參賽成本,實在是聰明之舉。
每個人跑馬拉松的目的皆不相同,或許為獎牌而跑也許並不是什麼壞事。已經收集了上百枚獎牌的90後馬拉松發燒友小仇,闡述了獎牌對於他的意義。
「一個獎牌代表一個城市,每一個獎牌在他心中的分量都一樣重。」「收集獎牌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見證對跑步的執著和瘋狂。」
獎牌控沒錯,但是如果對獎牌的關注超出了對跑步的愛,那麼「跑步」這件事多多少少會有些變質。
一場小型的5公里路跑賽事,加上一塊設計精美的完賽獎牌,這樣的簡單模式幾乎就能給大部分參賽選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實際上卻置賽事服務、醫療後勤等重要因素於不顧。長此以往,這種套路只會慣壞了賽事組織者。國外有賽事組織者就憤怒地控訴這一荒唐的心理:
「我是不太理解這些獎牌控們的心理。獎牌曾經僅僅是一些大型馬拉松的專屬,而現在好像每場比賽不管什麼距離,都標配一塊獎牌。我曾經組織過幾場5公里和10公里的短距離賽事,賽後我們收到很多選手質疑的郵件,說是比賽很糟糕,原因僅僅是沒有獎牌。這些跑步新手們真的很在意這些破銅爛鐵嗎?」
事實上,雖然北馬博覽會上的紐約馬拉松獎牌、波士頓馬拉松獎牌讓選手們垂涎三尺,但是僅拿美國跑步勝地紐約舉例,在一年當中舉辦的52場比賽中,僅有6場賽事才有完賽獎牌。
一名美國跑步、鐵三教練Jonathan Cane曾經發起過一個投票:你很看重完賽獎牌嗎?68%的投票者投票「並沒有」。
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有一個著名的跑步賽事「Sri Chinmoy」。小到5公里,大到馬拉松,組織簡單,賽道平坦,報名費極其便宜(是當地馬拉松平均價格的四分之一不到),但是標準卻向大型城市馬拉松看齊,唯獨一點:沒有獎牌,沒有紀念T恤,沒有晶元計時,僅僅就是跑而已。
這樣反倒純粹了許多,至少來參加的人沒有太多獎牌控,而是清一色的跑步控。
本期編輯:Ming
推薦閱讀:
※晨跑的5個真相:科學就在那裡,信不信隨你咯
※用跑步戰勝抑鬱:一個單親媽媽的自述
※賽事深度報道 | 把「誰都想去」的比賽做成「誰都能去」的比賽,這是大五朝台之旅還未達到的目標
※馬拉松訓練計劃
※跑步禮儀小測驗,看看你都做到了哪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