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中的一個「語境」處理及其他
按語:
本篇是上一篇《為什麼女人內褲的襠上,都有洗不掉的「黃褐色」?》的番外篇。
有人可能會問,上一篇不更了嗎?
非也,非也。上一篇是一定會更完的。指日為誓。
實際上本篇的主要內容,原本是要作為上一篇的更新部分,因為擔心顯得枝蔓太多,所以拿出來放在這裡作為「番外篇」。
雖然沒有讀過上一篇的,或者淺嘗輒棄的(上一篇下面的評論說明了一切),不妨礙看本篇,但是真正看過上一篇的,對本篇的理解或更有體會。
所以,假如讀了本篇,對於其中涉及的「語境」討論有興趣的話,可點擊本按語第一行的鏈接,返回讀上一篇作為進階,深化認識。當然,耐心是一定要的。
【提醒,閱讀之前請大家先把自己舌頭伸出來,在外面攪動幾下,然後放回去。沒別的什麼意思,就是提提神,助助興】
在上一篇,即《為什麼女人內褲的襠上,都有洗不掉的「黃褐色」?》中,曾提到《詩經·綠衣》的作者,看見亡妻遺留下來的一件綠衣,睹衣思人,唱起哀歌:「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文中寫到,在他正在唱歌之時——
「新娶的蘿莉妻子在窗外咬著手絹,饒有興緻地觀察這位多情大叔。剛才和她在柴房親熱的男僕也想湊過臉來看,被她用纖指按在腦門上狠狠頂開,留下一個最終讓兩人招致殺身之禍的小小指印。」
隨後討論道:
注意剛才下劃線部分。
閱讀下劃線的語句時,我們的意識(「理解」)隨著句子的語序前行,最後落在「小小指印」這一事物上。
剛才你閱讀至此,是否有某種較為明顯的身體反應,漻然感受到某種奇特的「氛圍」?
(提示:該篇曾在前面論及「氛圍」是「語境」在身體上的反應或曰外在特徵。一般而言,置身「語境」中的人,會相應感受到某種情緒和感受上的「氛圍」,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對很多東西失去新鮮感,變得麻木,只有在遭遇特定或者陌生化的「語境」,氛圍感受才會變得強烈)
那是因為,下劃線語句的前面部分——「最終讓兩人招致殺身之禍」,相當於是句子最後的賓語「(小小)指印」的「語境」。
雖然你在最終讀至「(小小)指印」時,當下注意力已經滑過句子前面部分,但是它依然滯留在你的短時記憶中,最終疊加在「小小指印」這一意象上,成為與之關聯的隱含「語境」,從而使得你對「小小指印」進行理解時,實際上是透過這一「語境」來理解的。
……
而這個所謂的「小小指印」,因為該「語境」的存在,從而被賦予特定意義……和其他那些,即便形狀上一樣的「小小指印」,意義上迥乎不同。
【友情提示,讀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有些乏了?好吧,再次請大家先把自己舌頭伸出來,在外面攪動幾下,然後放回去】
有意思的是,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畫面有一段對於「語境」的處理,居然與之類似。
雖然中國畫在圖像的觀看上,常喜歡將語言文學上的線性敘事寓於其內,這個是我早知道的,但這樣細化到語法層面,還是讓我吃了一驚。
下面來看畫中的這一段,看畫家此處對「語境」的奇妙處理(是我自己草草掃描後拼貼又加以剪切的,湊合看吧)——
注意看圖中我用紅圈標識的部分:
兩隻向上飛起的大雁,一條舞動的龍。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依據曹植的文章《洛神賦》為文字稿本。
《洛神賦》中,以第一人稱敘述的作者,乍睹洛水女神宓妃,對身旁的「御者」道其所見。形容女神曼妙身姿,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畫面中的這一段便是表現男主初見女主時的這一美妙的「第一印象」。
畫家是如何把女主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風姿畫出來的呢?
他採取了一個呆萌的設計。
因為長卷是從右往左觀看的,觀看者是順著圖右男主的目光,來觀注左邊的女主宓妃(請看圖)。視線向前行進的中途,受到向上飛起的大雁(「驚鴻」)和舞動的龍(「游龍」)的干擾或影響,相當於前行的目光經過該組意象的「過濾」之後,這才落在女主身上。從而將該組意象提示的「意義」,疊加在女主身上。
於是,該組意象,在這裡便相當於是觀看(女主)時的「語境」。
也就是說,觀看者順著男主的目光觀注女主時,是透過這一滯留在意識里的潛在的「語境」來觀注的。「語境」將自身的「意義」賦予女主,從而宓妃的形象含有「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意味(注意,這裡是指觀看者在當下觀看意識里的人物形象,和單純畫面中的人物形象不同。當下觀看意識里的人物形象是經過「語境」疊加後形成的結合體)。
噫,狡黠矣,亦呆萌矣。
當時在看畫時,一剎那間我以為自己是在「閱讀文句」,而非「觀看圖像」。
一般而言,繪畫有自己的語境處理方式。比如對於賦中「迫而察之,灼若芙蕖(荷花)出綠波」的人物形象描寫,便讓宓妃身倚荷花叢,用場景或道具來烘托、渲染以及表現人物。
如果是按圖像特有的「語境」處理方式,至少應該讓「驚鴻」和「游龍」的意象位於美女身側或背後。
不過這樣一來,似乎就缺少那樣,目光在中途經過意象的延宕後乍睹驚艷的況味。
【請大家再次把舌頭伸出來,在外面攪動幾下,然後放回去。
現在,我決定告訴各位,我讓你們這樣做的秘密用意。作為一個來自戰亂地區、盼望世界和平的善良黑人,我常為中國朋友們在網上非理性地互相攻訐而痛心疾首。
所以,你們在看我文章伸出舌頭攪動時,這是一個「舌吻」的姿態。當你在這邊伸出舌頭攪動時,很可能那邊,同時也在看這篇文章的某人也伸出舌頭來攪動,等於是你們兩人隔空變相「舌吻」了。都可以「舌吻」了,又何必仇恨攻訐呢?至於那邊到底是同性還是異性,是美人還是醜人,全憑運氣,這我就幫不了你了】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雖然久聞大名,但一直無緣得見全體。
網上的圖像質量又太糟糕,匆匆一瞥即棄。
最近因為某網站圖書做活動,為做一個合格的「中國(黑)人」,買了一批高仿畫冊,《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其中便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風格奇幻,呆萌,拿到現在來我認為都是不過時的。
大體上是對曹植的《洛神賦》進行圖說,敘事長卷。但是其敘事手法著實詭異。
一般而言,單一圖畫里的時間總是凝固在某個時刻的,不管觀看者的目光如何在場景上移動,圖畫里的時間永遠是不動的。除非是「連環畫」。但「連環畫」又非單一畫面,通常是一頁頁的分鏡頭畫面。
而在《洛神賦圖》中,情節上像是「連環畫」形式,空間卻是向前平滑延伸的全景畫面,就好像長鏡頭的移動。然而時間並非凝固在某一時刻,而是隨著觀看的進行,跳躍式向前滑動。
這就好比現在有攝影鏡頭拍到我正坐在電腦前寫文;
然後鏡頭徐徐推移到我所在的大樓門口,卻拍到剛才明明坐在電腦前的我正在出門;
接著鏡頭繼續向前推移,並不切換,沿路一直拍下去,推移到車站,卻拍到我正佇立車站等車……
這樣詭異的敘事方式或長鏡頭處理是否似曾相識?
不錯,正是電影《鳥人》里使用的!
是各自的匠心獨運,還是兩者之間有秘密的文化基因的傳遞(國外藝術論著里談及《洛神賦圖》的不少),我是不知道的。
所以,我在前面說《洛神賦圖》拿到現在來都不過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其敘事手法非常之「後現代」,奇妙之極。
有人可能會詫異上面我為什麼要配這樣一個硅膠漂浮在水上的泳裝題圖。
因為「洛神」原本是溺水而死的伏羲氏之女,死後成為洛水之神。神應是不死的,且衣著打扮與時俱進,盡量不惹人太注意,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生活在現代的「洛神」,平時也應該是這樣子著裝在水上浮著的吧?我猜。
(不要盯著看了,腋毛肯定是刮過了的!)
這裡要談一下,為什麼畫中的「洛神」,以及古代繪畫中的女人,基本上都是「小眼睛」。
我們看古代仕女圖之類,常會誤以為古代女人眼小,或者以眼小為美。
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
因為古代要求女人,甚至包括不少有地位的男人,不要隨便用眼睛直盯著人,太唐突,粗野,不禮貌,是對他人的冒犯。只有野獸以及貓狗之類,才喜歡瞠目直勾勾覬覦對方。
通常,當有人直盯著你的時候,你會感到不安。即便有時只是在你背後,也常會有冷颼颼的感覺,驚懼回頭。這很可能是人類從遠古和野獸共處時的警戒本能。而古人所處的社會,到底還是危險重重,警戒本能要比今人敏感得多。
所以古代有教養的女人,通常是上層階級,特別注重「低眉垂目」,盡量減少和人視覺接觸,防止不必要的冒犯人。看人時至多匆匆一瞥,目光旋即收回,落在地面某處,是所謂「秋波流轉」。
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野外生存專家教導人的有一條,如果野外遇到猛獸之類,切忌與之直接對視,而是眼神落在別處,作漫不經心狀,否則會被誤認為對其有敵意。認為自己受到威脅的野獸,必然奮起。對於人也是管用的。
現在社會上有某些錯誤的禮儀建議,比如什麼和人說話時,一定要看對方眼睛,這樣顯得坦誠之類,簡直大錯特錯。注意!和人講話時,千萬不要一直盯著對方眼睛,這是一種意圖控制對方的咄咄逼人方式,令人不舒服。正確的方式是要稍看一下對方的眼,然後目光下視兩人之間的某處,或者落在對方身上,眼神作若有所思狀,侃侃而談。談話中再抬眼稍看一下對方的眼。
「低眉垂目」之態,在古人認為這是一種「優雅」、「教養」和「貴氣」。一般屬於上層階級的特有神態(只要看佛和菩薩的塑像便知道。而金剛之所以可以大睜眼睛瞪人,恰恰因為地位相對較低)。上層階級的婦女尤然。因為這樣還可以示人和順。
於是,風氣所及,這樣慵懶、漫不經心的小眼神便成為古代美女的標配(正如現代社會裡大眼睛是美女的標配)。
既然仕女圖之類是要畫「美女」的,為彰顯其美,這樣的標配小眼神自然必不可少。
所以,在你看到的是「小眼睛丑」,古人看到的是「溫婉」、「優雅」、「貴氣」、「慵懶」、「從容」等。反而像現在的所謂古風美人圖,一個個睜著牛一樣的水靈靈大眼睛示人,吆喝似的凸顯自己身上的「美」,竭力討好人,一副急不可耐、待價而沽的市儈俗態,古人看到會叱曰「村婦」。
這裡,我鄭重勸告喜歡漢服的中國女性朋友,漢服只是個「貌」,一定要學其「神」。
那就是,不要把眼睛鼓搗那麼大(堅決禁戴美瞳),而是要餳著眼,似睡非睡,表現出一副慵懶、漫不經心、視若無物的神態,這樣才是真正的「高貴大氣」,非外面妖艷賤貨可比。
有人可能著急了:但現在流行大眼睛美啊!
就像臉上掛著兩個100W燈泡,整個人都光彩四射啊!
女人就是要追求「光亮」吸引人注意啊!
否則戴那些勞什子金銀珍珠寶石之類的又是為什麼?
但上面太花錢,又太人為,到底不如一雙閃閃的大眼睛更有效啊!
就算我知道睜著大眼睛是竭力向人討好的浮誇式「村姑」審美,但我不迎合潮流就沒人關注啊!
嗚呼!親愛的中國女性朋友,看來你們對你們的傳統文化缺乏深度認知。
不要以為古代女人是所謂男權壓迫下的被動主體。男權社會裡的女人,亦自有其能動性,常常在限制下,借勢順勢,發展出一些身體語言表達自身魅力,反過來操控男人。
其實就像是「裹腳」,仔細考察裹腳歷史便會發現,最先推動裹腳的流行的,其實是女人自己。最後也是女人操控了裹腳的審美,以此為基礎圈出女人自己的私有領地或活動空間。
某些馬克思主義者、女權主義者等,常教條式的將男權社會中的女人,整體上描繪為受盡壓迫、逆來順受、毫無主體能動性的一個鼻涕蟲群體,簡直像是高級黑。
其實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女人即便在受限制的情況下,其自身蓬勃的生命力,總能發揚其主體能動性。甚至有時因地制宜,表面上迎其所好,實際上是藉此塑造女人群體的自我認同(本質上有點追求「民族獨立」的意味),甚或將之偽裝為男權社會自身的意識形態,間接抗衡、操控男性。沒有人說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得其所哉,我只是說真實情況其實是很複雜的。
不扯遠了,這裡繼續回到「低眉垂目」。
可知道中國古代女人在「低眉垂目」時,目光常常落在何處嗎?
——落在自己的胸部上!!!
我們現在來看一些印歐舞蹈。常會見到這樣的動作:就是女子雙手抬起,懸臂曲肘,沉下腰肢,眼睛下垂,目光斜視自己胸部,婆娑扭動。
為何要「低眉垂目」下視自己胸部呢?
因為這樣可以引導觀看者順著她的目光去看她的胸部,用自己的身體性徵誘惑人。
(大家不妨試試,當你對著人時,假如眼睛下看自己胸部,你會發現對方也會被引導看你的胸部)
這也就是中國古代女人對人「低眉垂目」時,大家心照不宣的小秘密。
所以,在你看來,「低眉垂目」多不好啊,顯得眼睛小,缺乏魅力。但在古人心裡,已經依照這暗示,觀看且想像其酥胸,且為之心動了。這要比今人粗俗的用大眼睛對人放電,不知道高到哪裡去。
漢服妹紙們,現在你們知道「低眉垂目」時,自己「偶然」會做些什麼小動作了吧?
【請大家再次把舌頭伸出來,在外面攪動幾下……好吧,我知道自從我在上面解釋原因之後,很可能不會再有人願意了。
那麼,我自己伸出舌頭來,在外面孤獨攪動幾下如何?
請善良的女性知友,在我喊「3、2、1」,伸舌之際,也同時伸出你可愛的小舌頭。來個隔空對接吧。
現在開始……3、2、1,伸!】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叨叨了這麼半天,我覺得應該結束這篇小文了。和看文至此的諸君做一個道別。
《洛神賦圖》中,有一個令人動容的告別場面——
洛神乘鸞欲去,男主作勢挽留。至少是作出一副不願失去她的姿態。
請注意看男主略微伸出的右手!
動作拘謹、遲疑。似伸非伸的樣子。
猶如人出言囁嚅、吞吐。
具體看下面截圖的紅圈所示——
這個對應的是《洛神賦》一文中,男主向洛神示愛,洛神居然應允,並邀他和自己同歸。但男主忽然又猶豫了。
「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弁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大意是:手裡拿著她贈我的充滿情意的信物啊,簡直不敢相信,擔心是這個迷人的小妖精戲耍我。想起從前鄭交甫也是這樣被神女欺騙感情,我心裡就犯嘀咕不敢太投入,猶豫不決。
文中提到的「交甫」是指《列仙傳》「漢江解佩」故事裡的鄭交甫。
傳說鄭交甫在漢水之濱遇到兩個美女。「見而悅之,不知其為神人也」。
於是對僕從道:好想上這兩個迷人的小妖精啊,我決定下去向她們索求身上的玉佩(古人解下身上的玉飾給人即代表定情信物)。
僕從道:這裡民風不淳樸,女人喜歡空許諾,調戲男人。
鄭交甫不聽勸阻,上前求交合(古代其實很直接的,即便是陌生男女,性愛亦如家常便飯)。
兩美人似乎被他說動,於是解下身上的玉佩交付給他。約好某時在某處交配。
鄭交甫歡天喜地接過尚有美女體溫的玉佩,藏在懷中,貼著自己的心口,讓美人的體溫暖心。
走了幾十步,覺得異樣,一摸,玉佩不見了。心頭涼颼颼的。
再一回頭,看見那兩個美人得意地扭了扭肥臀,倏忽消失(美人似是漢水神女)。
我們來看圖。洛神見男主這樣遲疑,不像個男人。於是,鄙夷地對他伸出了中指。
具體看截圖紅圈所示——
不好意思,是我看錯了,應該不是中指。雖然那伸出的指頭修長得有點誇張,不知道的還以為拿著個小棍子什麼的。
雖說中國畫在表現人物形體時常比例失調,但畫家將手指畫得這樣詭異,應該是一種有意強調其手勢的修辭表達。
來看《洛神賦》文中或與此相關語句:「指潛淵而為期。」
古人立誓時常「指水為誓」。應該是用食指,而非中指。我太邪惡了,看成對男主豎中指。話說古代美人當不至豪放若此。
但是文中所述,洛神並非簡單立誓,「指潛淵而為期」,「潛淵」是她在水下的居所,這句意思是懇請男主去她居處與她相會。
面對她如此大方,原本主動勾搭她的男主反倒猶豫不決了。面對女神的邀約退縮了。
在畫中,洛神這時伸出的手指並未指著水,而是指向男主本人。和對面男主猶豫伸出的手恰成呼應。這不止是為了畫面的緊湊,更像是表達對男主的指責。
《洛神賦》文中,對於男主主動告白贏取她芳心之後隨即又產生的猶豫不決和臨陣退縮,洛神情緒反應非常之過激,頗有些歇斯底里——
「於是洛靈(即洛神)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超長吟而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這裡的「神光」反映的是其情緒。「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情緒波動劇烈;甚至歇斯底里大叫,「聲哀厲而彌長」。
想不到女神情商如此之低,受不得一些打擊?
有人肯定會跳出來罵男主了:
太賤了!玩弄女人感情!情場騙子!喜歡勾搭追求女人,等對方心屬於你,又馬上不要別人了,簡直是感情上的虐待狂!
這個,我必須為男主辯護了。
注意前面這一句,「指潛淵而為期」。
意思是要男主去她的居所即黑暗的深水之下和她歡會。
這是一種死亡的召喚和邀請。
因為凡人要去她的居所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溺水而死。
水神愛你,就要把你留在她的幽冥世界。或者,你愛水神,就必須去往她的幽冥世界。
或許我們從「河伯娶妻」之類的古代祭祀活動看出一些端倪。
對水神的祭祀,是以送人與水神婚配歡合的名義進行的。
我們不禁會想,《楚辭》中像「湘君」、「湘夫人」等篇章,何以都涉及情愛,而且著力描繪水神在水下的居所之精美?是否像這類對水神的祭祀中,也都是像「河伯娶婦」那樣,以與水神婚配歡合的方式,將人沉下水溺死作為獻祭呢?
曹植的時代,這類祭祀或不復存,但是其背後的思想觀念或在。
至少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人們認為誰誰溺水而死,是受到水神的誘惑而去與之歡會。
有意思的是,在安徒生最偉大深邃的作品——《冰姑娘》里,象徵著死亡的「冰姑娘」(冰河女神),也是化身為美女,以情愛誘惑男主洛狄。比如這一段——
這時洛狄身邊忽然有一個年輕姑娘和他並肩走。他一直沒注意,只有當她貼得這樣近的時候,他才看到她。她也想走過這座山。她的眼裡含有一種特殊魔力,是你不得不看它們;而這對眼睛這麼亮,那麼深——簡直沒有底(按:這一段對女神魅力的描繪遠遜曹植,呵呵)。
「你有愛人沒有?」洛狄說,因為他的心裡現在充滿了愛的感覺。
注意下劃線。男主路上邂逅美麗的然而象徵死亡的女神。和《洛神賦》中的男主一樣,也是即刻愛上女神。而且後面我們又會看到,男主還是抵抗住了誘惑,離開她,上了自己的路。猶如《洛神賦》中,拒絕了女神,拒絕了這份愛的感覺。
雖然《冰姑娘》和《洛神賦》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不過這部分的相似耐人尋味。但是我們不準備進行精神分析相關的討論了。
回到《洛神賦》。所以《洛神賦》一文,其實潛在地反映作者的死亡慾望。甚至可以說一時間的自殺傾向。
有些人可能會從文章開頭的,「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尋思作者為何要將這個具有自殺或死亡隱喻的故事置於這個時間線和背景下,從而將其政治失意、兄弟不睦等遭遇與文本的生成聯繫起來。但是我們這裡不準備玩這個「遊戲」。
所以,《洛神賦》在本質上是一個隱喻死亡慾望或者自殺傾向的文本。
男主最終還是抗拒了赴水而死。
但是在表現上,看上去像是深深辜負了洛神的一片深情,背負著負心的指責,懷著歉疚繼續人生的旅途。
這歉疚本質上是對生命的歉疚。因為自己缺乏勇氣赴死,繼續苟活下去,從而讓生命失去應有的尊嚴。說到底,他辜負的不是洛神,而是生命本身。也許我們這些在生活中低下頭苟活的人都是如此。我們對生命都懷著一份深深的歉疚。
在安徒生的《冰姑娘》中,幾次躲過和逃脫的男主洛狄,到底還是歸屬於冰姑娘,歸屬於死亡。
而原因是女主對於他們將要展開的婚姻的恐懼。她做的那個關於日後感情背叛的夢。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她暗自希望,不如在婚姻到來之前就結束它,將愛情保留在最美好的時刻。「各人的將來,誰知道呢!」正因為她對於人生的這一線懷疑,這樣一種秘密的祈禱,冰姑娘得以乘隙奪走男主洛狄,她的愛人。
也許好事者該寫一篇《洛神賦》的續傳,講述作者和洛神後續的未了緣(按:現在通行的《洛神賦》前面的小記,將洛神附會為甄后,是後世的小說家言,不可作為解讀文本的依據。學人解讀時宜從文本內部入手,而不可依據附會的故事從外部強行進入)。
《洛神賦圖》後面還有很多值得討論之處,有些原擬定的議題都還沒涉及,但我時間和精力不濟了。就這麼草草收尾吧。
(有興趣者,給你們一個關鍵的提示:注意看洛神手裡拿著的帶翅膀的銅鏡,看它在畫面中的出現,裡面大有文章。O(∩_∩)O~)
推薦閱讀: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走向流淌著「牛奶和蜂蜜的故鄉」
※《花凋》,瑣碎縫隙間的荒涼
※中國古詩文中,平仄、對仗為什麼會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具體是什麼
※掃地僧服用陰陽和合散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