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議論性文章的評判標準是不是不重邏輯而更重語言和韻律?如何解釋?

我是外行,這個問題里地假設可能太多了,歡迎專業人士吐槽這個問題,幫我修正下想法上的偏差。

我讀高考範圍的古文和極少數的其他古代著作總有一種感覺:中國的論文沒有像西方一樣的step by step的reasoning,邏輯只是簡單的結構而已,而沒有嚴密的推導。比如《大學》的行文邏輯無非是按照八目的順序寫下而已。

所以我想問的是中國古代的文章的評判標準是不是更重語言的感覺和韻律,而不是嚴密的邏輯?如果是,能怎麼給一個更好的解釋?

我自己的解釋是中國思維更偏感悟,要的是一個Holistic的感受而非一步一步的嚴格論證,具體對文本能感悟到哪層就因人而異了。 苦於東西方文本讀的都不夠,所以無法自證。

======================================================================

非常謝謝各位已有的回答!非常有啟發性。有兩個問題想再做澄清一下:

1.關於邏輯,我本來想指的不是簡單的行文邏輯。而是那種從論證的定義、假設和能抽離出來的邏輯本身都十分嚴密的那種邏輯。

2.給位能否更多回答下「是不是」的問題?解釋方法的話我自己也有一些,但因為不是相關專業所以在「是不是」上非常不確定。

——————

眾大神能否給出具體文段的分析


我先把文章和邏輯,都默認作狹義的概念來討論,因為不太明白題主這個邏輯指的是何物。文章與邏輯,他們的關係沒有題主想的那麼理所當然。題主的這個問法,有點太理科思維了。(我知道這句話本身有點不妥,正如這個問題也有點不妥一樣,因為問題發出時,將文章當做了一種可以用固定格式無限複製無限拷貝的物件,當作了平常的手藝,可文章不是。)

爲什麽呢?寫文章需要的是章法,而不是邏輯。

爲什麽呢?什麽叫文章。文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章是歌曲詩文的段落。這裡面有任何涉及邏輯的地方嗎?沒有。描繪一片景色,轉述一個故事,需要邏輯嗎?不需要。邏輯是什麽?邏輯是用來推論,歸納規律的。

不管你為何作文章,你的文章,如果不是要向讀者證明某些數理意義,某些哲學觀點,以及那些相關的內容,那你用邏輯來做什麽呢?比如我要寫一個磚紅色的碗給你看,我並不想證明什麽,我就是要告訴你,這個碗是怎樣的。而我怎麼去寫這個碗,是有太多方法了,也毋須推導什麽結論。但我怎麼把這個碗的狀況跟你說清楚呢,我是從外到裏地說,還是從碗邊說到碗底呢?是從我見到這個碗的緣由開始說起呢,還是從這個碗的製作工藝說起呢。這些就是文章的章法了。

當你手頭有那麼多素材之後,如何安排這些素材的方法,有許許多多。邏輯是其中一種,且不是處處適用的。假如你不需要步步為營地證明事理,那你何須邏輯呢?

所以不止中文,很多國外的文章也沒有邏輯。

另外,中國人,尤其在舊時說的那些事理,是一些俗成和約定,並不是西方中邏輯所指。常常是作者提出的一種觀點,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的話,它沒有邏輯。爲什麽呢?它不是一個用來推斷和論證的事,它就是一個觀點,以後變成大家的一種默契。沒有所謂的原因,也沒有所謂的條件。就算在古時候中國邏輯最盛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談的道理,也還是有一些是很有東方特色的。他們不是用西方那種狹義邏輯的規則來建築的。

論文需要邏輯,那是當然,因為這樣一篇文章是有目的性的,是要提出一個假設,再去推導和驗證它的,那你怎麼可以沒有邏輯呢?很多新聞也同樣,但那樣的文章,只是文章的一部份,不是文章的全部。文章並不是一個程序。


邏輯對於文學來說,應該不是最主要的。但題主所說的「語言的感覺和韻律」等,這些真真正正的是文學的生命,肯定首先要考慮這些的。為了文學表達效果更強,肯定經常要適當犧牲一些邏輯了。當然,太沒邏輯的文章,也會影響文學價值的。好文章的邏輯,一般是沒有大問題的。文學可不是為了表達真理,沒必要一步一步嚴密的推論。


看你的描述,一者講道理,一者講理論。

理論是以大量的推理證據和事實依據說服你使你思維認同,如果你無法找到漏洞推翻他或者自證,就形成被動接受。我想這就是現在很多人在討論過程中十分急於找到對方的漏洞,而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推演對方的合理性的原因。

道理是從某個角度講到你的心坎里使你內心認同,如果沒觸動或者心存疑慮,只相當於接觸到另一種思維角度,可以作為參考。

理論像是充滿稜角的石子,以各種證據依據論據為武器攻破你的思維邏輯的大門而入駐,

道理則像是涓涓細雨,潤物無聲,懂得便自然接受。當然也會有毒雨酸雨令人防不勝防。

古代中國人很少講理論,理論束縛人心。


簡單的說,今人接觸到的古文大多偏文學性質,確實更側重於辭藻,語句,韻律。


呵呵,多看點古書就知道古文更重視邏輯思維,很多文章層層堆疊推進,一路有理有據氣勢恢宏,怎麼就沒邏輯了呢?


馮友蘭先生在他的《中國哲學史》里提到過這個問題。書中說,中國哲學之弱點其中之一是在論證和說明方面比較遜色,他也給出了原因:

(1)中國的思想家不願為知識而知識,不願意空談難以實踐的理論,因此不重視著書立作(比如孔子的言論都是弟子記錄下來而非自己寫成,自然難以呈現出他提出觀點的邏輯過程)

(2)古代文章最初寫在竹簡上,竹簡夯重,故著書務求簡短,省略思維過程,只呈現思維結果,這逐漸成為了一種風尚,即使在之後紙代替了竹簡,這種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

馮友蘭先生的論文Why China has no science也提到對第一個問題的解釋,可供參考。

另外由於回答時未參考原書,不一定準確說出馮先生原意。抱歉只能試著回答第一個問題,希望能給您一些幫助。


請看朱光潛《談美》里的章節:作文與運思,選擇與安排,咬文嚼字,文學與語文(上中下)……其實整本書有一大半的內容講如何「文學」的,其中在詳述題主所問。


中國古代向來不注重邏輯,誇張一點說,從以公孫龍、惠施為代表的名家沒鬧出名堂後,邏輯學在中國基本就銷聲匿跡了,這個文學評論的邏輯方面自然就無從談起了。


主要是高考問題問的都是關於文章感情線索等非語言邏輯文字嚴謹性方面的問題故而給你錯覺。


中國古代邏輯更偏向於自然和諧,用西方的邏輯去校正中國古代文學的邏輯性感覺有點不合適


推薦閱讀:

寒冷、關節炎與醫學邏輯
如果用進步次數評定一個人的成績,如何獲取第一名?
經典閱讀,還是論證訓練?——對中國的西方哲學教育的反思
有人說,社會主義是藝術不是科學,因為科學要從小白鼠身上開始實驗,怎樣反駁這種觀點?

TAG:哲學 | 文化 | 思維 | 邏輯 | 中西方文化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