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薦|如果你的時間和精力只夠養成一個習慣
原文來自:The 30 Second Habit That Can Have a Big Impact On Your Life
以下是編者我的節選,翻譯並非嚴格按照原文:
如果你的時間只夠允許你做一件事,那麼做這件事:
每當你聽完一場演講或是開完一個會,抑或是任何你覺得有意義的經歷之後,花30秒鐘的時間——不要多,也不要少——寫下你認為最重要的點。如果你能將這一簡單的習慣堅持下去,哪怕你也只做了這一點,沒有任何回顧,你也不會失去太多。
以下是你值得注意的幾個點:
1、這不是記筆記:不要認為你在課上或者會議中記了筆記,就可以跳過這個30秒總結。30秒的總結雖然簡短,但是它和普通的記筆記性質完全不同,它是對事物的再次解讀、對重要性的排序並且和你的決策息息相關。
4、及時展開行動:如果間隔了幾個鐘頭,也許你還能回想起一些事實,但是感受的質感已經流失了,而這非常影響我們後續對重要性的判斷——不論是那時那刻演講者的語音語調,還是一絲小小的建議帶給你的觸動,抑或是那引發你無窮聯想的某個思想交融的瞬間。
5、矯正你聽講的方式:一旦你養成30秒回顧的習慣,你就會改變你聽講的方式。你會渴望更有價值的對話,並關注最讓你能夠提煉出「30秒總結」的點——多少次,我們花了一兩個鐘頭卻發現連一個閃光點也總結不出來。
7、路徑依賴和規模效應:每次你練習這個技能,你都在鞏固你的習慣,使它變得更加自然、容易。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會產生規模效應,給你帶來超乎預期的?回報。
筆者我的點評和建議:
1、想像你的大腦是一台不斷學習的機器,「回顧」行為就好比是進行多次的迭代運算,不斷在原來的基礎之上收斂出最終結果。其實人類普普通通的決策行為都是不斷抽象、層級運算的結果,經常回顧、或是思考重要性的人在這方面計算得更深入。每個人一輩子接收的感官數據量都是一個量級的,但是最後的成就卻是千差萬別,因為決定一個人「看到」多少的,不是他眼睛接收的數據量,而是大腦層級運算後的量。
2、知道什麼是重要的,這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能力。對重要性的判斷需要整合我們所有掌握的信息——通過信息,我們可以調整、優化決策因子的「權值」。在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就是篩選機制,即如何分配當中的「權值」,而30秒鐘總結可以幫助大家培養起這種意識。
3、你還需要具體化這個習慣的細節。所謂具體化,又叫實體化(substantiate),就是把抽象的理論一步步變成你現實中你眼睛看到的、感官聽到的、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形而下的東西。光說概念,不講特徵,不講直觀的實踐都是沒有用的,最後的落腳起點一定是直觀的感受而不是抽象的理論。
例如,你可能用 iphone 記筆記,也可能用紙筆記筆記,但是不論你用什麼工具記筆記,最後的你的感受一定比你最初理解這個習慣要豐富。你可能一開始認為重要性排序是簡單的,但是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接觸現實的問題,你才會發現:重要性不寫在事情上面,屬於經過頭腦加工處理後的信息。總之,只有你在這個習慣里融入了自己的感官信息,融入了自己的情緒,融入了你的故事、經歷,你才能像原生的作者一樣駕馭這個習慣,這是必經的、無法逃避的過程。
推薦閱讀:
※藝術工作者如何處在一個能釋放潛在的創造力的狀態中?
※教師自我磨練需要好的書籍,各位同仁,大家覺得都有哪些書能幫助每個想在教育事業上有所發展呢?
※該如何回應被同學評價你在暗推?
※去台灣讀大學,與在大陸相比,有何利弊?
※你們在大學時期加入過教授的工作室嗎?對自身的學習與發展有何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