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和《斯托克》這兩部電影想表達什麼?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有一個不快樂的童年,得不到父親的關愛和重視,她用討好的迎合來對待他人,以換取別人對她的愛,但她一生中都沒有得到過別人真正的愛,最後蒼涼死去。

《斯托克》中,本來青蔥少女的斯托克,因為父親的去世鬱鬱寡歡,葬禮後散發著陰冷氣息的叔叔來臨後,她身上潛藏的暗黑基因也被激發出來,成了這個家族繼叔叔後的一個殺人狂魔。

個人的感覺是電影的主旨是講童年的缺失和家族遺傳帶來的人生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均是負面的,不可控的,甚至是片中人物去努力變得美好最終也不可能實現的。如果在我天朝,童年的缺失和家族或基因的遺傳帶來的影響,一定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最終像張海迪姐姐那樣。或者是根本無視,不會出現此類型的影片,那麼這些注意到了此問題的電影,探討的就是如此消極的結果嗎?


思考很重要,結果可以有好有壞,但思考就有改變和選擇的機會。

主旋律可能看似光明正面,但如果生硬的給人灌輸一個理念和結論,其往往是缺乏說服力的,人承受壓力是有限度的,而現實也往往不會有主旋律電影那麼勵志,所以最後一個不好,反而可能會有逆反的影響。

面對苦難很多時候並不是必須迎面向上,戰鬥不止。要知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不是永動機,都會有懈怠。激烈的對抗迎來的也必然是激烈的反饋,一時的疏忽和懈怠也許就走向了毀滅。

看似消極的電影卻實實在在的把思考留給了大家,當你思考,做出基於自我的判斷和結論之後,自身會有提前的預期,承受能力也會提升。人真正做出了決定和選擇,或基於理解或基於認命,才真正開始認清和接受現實,世界不是狗血勵志小說,大家也都不是故事主角。

所以真正好的電影大多數時候是帶給人思考,而不是灌輸一個結論。

在往反了說,沒反面例子,正面形象也得不到體現。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曾經非常打動我的電影。是繼殺手萊昂之後第二個讓我看完淚流滿面的電影。

松子從小被父親忽略,她的爸爸只關心妹妹總冷落她,於是她長大後特別渴望別人的關注。這一點在她和長大後的學生做愛時可以看出來,她一直讓對方呼喊她的名字,這正是缺少關注渴望獲得存在感的一種表現。但是對方卻在呼喊了幾次之後給了她一個巴掌。我的感受是,渴望被關注的心理值得理解,但是「要」的方式不是直接的索取,而是交換。松子的心理還停留在幼兒階段的「我想-我要」的階段。這種方式不是成年人之間可以接受的交往方式。

但至於她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各人有各人的見解。這也是這部電影令人動容之處,它就像藝術品,給你以啟發和思考。


看過《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一個觀者的角度,我所感受到的是即便童年不幸,被學校開除,被男友毆打和拋棄。。。直至,幫忙撿垃圾被混混打死。她的一生都是不受歡迎的,但是她一直都在歡迎和愛著世界。幫助偷錢?的學生,忍耐自己的男友,接納做妓女的朋友,幫忙撿謀生人遺留的垃圾。。。她的一生都充滿不幸和悲劇,但是她一直活著,從未想過輕生。一次次從絕望和不幸中走出來,一次次的活著。繼續重複她對人和世界的關愛。

她被嫌棄的一生,是在向世人說明,即使世界不愛我,即使世界一片黑暗,我還愛著我自己,愛著這個世界。任他人辱我罵我棄我,我還是我,我還有愛。

不知道這是不是導演想表達的,但確是我真切感受到的。


你是廣電總局派來的卧底?


我覺得叔叔想要找的是同伴(共謀,同夥)。他對母親沒有性慾,那只是演給india看的。有幾幕妮可基嫚喝完東西,歪頭睡著,所以我猜測叔叔在茶水裡下過藥,躲開真正激情的場面。

他對inida也沒有性慾。其實他肉體成熟,內心還是個無助的小孩,被家人遺棄在精神病院裡。禮物一直都是女管家放在樹上的,對應了女管家說的:我一直都是你的眼線。但因為知道實情,所以被殺害了。叔叔唯一不介意讓姪女知道自己的過去。在電影中,叔叔甚至屢次暗示自己的身分(冰櫃)。姪女也許是叔叔在潛意識的愧疚(害死小弟)後轉移的目標。他期待姪女的認同,故用鞋子操控著她的成長。

我唯一有疑問的,是在和妮可基嫚彈鋼琴的時候,叔叔手上拿的黑色東西是什麼(黑布包安眠藥?)

india總共有三個人格:理性的父親、慾望的母親、瘋狂的叔叔。在有父親的時候,india人格是完整的。等到失去父親,又出現了叔叔,她的人格開始混淆。在慾望被挑起後(男孩斷掉的頸部宛如男性高潮前最堅挺的勃起),她穿上了母親買的絲絨睡衣,幫母親梳頭髮,這表示她第一次認同了屬於慾望的母親。她在共謀殺人的行為中,叔叔將她內心的狂暴給引了出來,她首度認同了精神瘋狂層面的叔叔。所以,在知道叔叔的過去後,她僅打了叔叔一巴掌。

但在最後母親(慾望)要被叔叔殺死的場景中,india用父親的槍殺死了叔叔,解放了慾望母親。她也從這裡開始繼承/竄位叔叔的癲狂。她穿/戴著父/叔的皮帶與墨鏡,穿著母親的衣服。準備取代叔叔的紐約人生。

最後的場景,呼應了片首說的:花無法選擇自己的顏色(暗示神經病家族僅能讓瘋狂的血流傳下去?)。但片首的紅花,其實是濺血的白花。所以india在講反話:花當然可以選擇自己的顏色。她當然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補充1:叔叔

我覺得叔叔很有趣,就是他其實一直在暗示自己的身分(譬如問她冰櫃是不是很冷,告訴她不要站在比他低的位置>這呼應他殺死了掉進溜滑梯洞穴,最低位的小弟)。姪女也許是叔叔在潛意識的愧疚(害死小弟)後轉移的目標。他期待姪女的認同,故用鞋子操控(?)著她的成長。特別是在相處之後,他驚喜的發現姪女和他自己的相像。

說叔叔像小孩:在殺死母親的時候,叔叔開心興奮的呼喊姪女來看,就像是孩童忽同引伴加入遊戲一樣。

我會猜他有下藥。是因為鏡頭有刻意take到叔叔準備的茶組。但二次是india帶著茶組去找母親,發現母親像垂死的天鵝一樣睡著。

補充2:蜘蛛(友人的說明)

最後殺死叔叔,就像是母蜘蛛在交配後殺死公蜘蛛的高潮。但這裡的"交配"指的是身分的交換,india繼承了叔叔的身分,成為狂顛、有能力的主體。

這是我在豆瓣上看到的,最直接最全面的解讀《斯托克》,但是忘記那位作者的名字了。如果有看到相同的,請聯繫我或者侵權了,聯繫我刪掉~(只是想要喜歡這部電影的人能更多的了解這個電影的內涵)

另外片尾曲《becomes the color》非常好聽,強烈推薦你們聽!!!!!!!!!!講真的!


斯托克的作者說過這就是一個關於他自己「come out」的故事。他出櫃,不再掩藏自己是誰,如同片子的女主角擁抱血液里黑暗的部分,成為完整的自己。


本來這兩部電影我沒有聯繫起來過,題主問了個有趣的問題。

廣電和諧版的解釋是————

松子的一生,都在否定自己, 修改自己,以討好別人,問題是,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她,所以她無所適從,走進了絕望。

斯托克,她的變態in blood ,她的父親想要幫助她用打獵來釋放,到這裡為止,都跟dexter有點相近,然而她的父親在她的代餐習慣還沒養成的時候就死了,她的變態叔叔取代了父親的角色。可以看到,自從不再壓抑自己,她的進步是飛快的,她感覺到了快樂,和自由……噢,再寫就要被和諧了^_^

總而言之,you are what you are,任何錶面上的修改隱藏或壓抑,都會被察覺到。


推薦閱讀:

這7種父母,養不出孝順孩子!有的趕緊改
急躁坐不住的孩子,適合強化紀律訓練嗎?
看小圓點的72變
大多數人在做媽媽上,可能比不上一隻「豬」……
6歲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毆打, 導致不治身亡

TAG:電影 | 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遺傳學 | 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