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佛經解讀的大致思路

1) 《大本經》解讀。南傳上座部佛教《長部》和北傳大乘佛教《長阿含經》對比解讀

重點講釋迦最基本的理念:「苦集滅道」四聖諦,十二因緣,具足戒,清凈法眼。

「苦」指的是人生各種痛苦,釋迦總結了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集」就是找出「苦」的原因,那就是慾望得不到滿足。被稱為西方佛教的叔本華則說:生命就是一團慾望,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間搖擺。而慾望不滿足是因為「業」造成的。

「滅」指的是消滅慾望不滿足的因素「業」。如何消滅呢?那就是 「識自本心」,「見自性清凈」,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潔凈的,人類的身體和心中一切慾望都是潔凈的,這就是「清凈法眼」。人類的慾望(食慾,性慾,自由,愛)本來無需努力就可以滿足,這就是「具足戒」。而「業」則是指人類以身體和慾望為不潔凈,人類自設障礙使得自己需要努力才能滿足慾望,這造成了人生之苦。

「道」就是在人思想覺悟後,即通向涅槃之路,被總結為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即指人類應該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人類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積累財物絕不是人生的目的。當人類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人類出生時就已經完全具備的,則可達「正道」。

由佛本生故事中----佛悟道後不肯說法,開始講解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教義不同。

2)取《法華經》中「會三歸一」和「法華七喻」來指出,小乘佛教的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這是成佛的經過,為佛虛設的果位。而真正的果位只有一個,那就是成佛。

取《維摩詰經》中居士境界高於佛弟子的事實,來指出上座部佛教重視傳統,而不重視佛法的錯誤。

3)《金剛經》《心經》解讀----大乘佛教」空「」有「兩宗的和諧

大乘佛教出現「空宗」中觀派和「有宗」瑜伽行派的爭論。《金剛經》兩段,前段談空,後段談有。《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實際上都統一了「空」「有」兩宗。

也即,世界本質上不屬於人類---「空」,但人類活著時應該使用物質獲得快樂-----「有」;

世界的本質人類無法認知------「空」,但人類只需認識其表象,並且使用它即可-----「有」。

《圓覺經》和《無量壽經》放在《金剛經》中一併解讀。

《心經》講清楚「識」的問題,也即成佛靠的是理解參悟,而不是盲目信。

4)《六祖壇經》----顯教之極,辯證之極

壇經中本自潔凈,識自本心,頓悟成佛,貪染即菩提的思想,就是來至密宗《大日經》。《壇經》已達辯證之極,」何期自性,本自潔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5)《無量壽經》中對極樂世界和歷史發展解釋的經文

《無量壽經》9~24節描述了極樂世界,也即清凈,具足,快樂,平等,永生。

用「觀世音」和「大勢至」來描述歷史發展的不可逆。

《楞嚴經》中阿難,娼妓,佛的說教。

6)《金剛頂經》----落到實處,密教之實

直示極樂世界真正模樣,使得佛教落在實處。現實得極樂,來世就是現實的延續。

以清凈故,順從慾望,自在解脫。

最後再回到佛不肯說法,解釋其原因----根性小之人,無法接受。


推薦閱讀:

為啥佛教的釋迦牟尼不和耆那教的大雄辯個高下呢?
新熏說會不會導致五種姓的瓦解?
唯識宗是否並沒有過多依照佛陀的教導?
心經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指禪定嗎?
什麼唯識,唯識與心理學有什麼聯繫?

TAG:佛教 | 金刚经 | 法华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