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肝兒,只有北京人才能吃懂的玩意兒

這兩天看到一篇關於炒肝兒的博客,看完後心裡酸酸的。

三十年前,我母親因癌症做了手術。手術雖然很成功,但命運驗證了那句"治得了病,治不了命"的俗話。彌留之際,我們兄弟幾個都急得不知怎麼辦好了。中午了,病房裡的病人們都在吃中飯。我們就問母親:「您想吃點什麼呀?」問了好半天,母親突然囁囁的說:"炒……肝……"。聲音雖然小,但我們都聽得真真切切。我象得了聖旨一樣,立刻下樓,騎上自行車去買炒肝兒。當時的北京,正直「撥亂反正」之初,各種物質條件都不能和今日相比。賣炒肝兒的特別少。離醫院五公里之外有一家賣的。那就是著名的「和義齋」。

這裡,無論是飯口或非飯口,總有許多炒肝兒愛好者在那裡吃。排了半天隊,終於買到了。當我提著保溫桶回到醫院門口時,衣服都濕透了。我長出了一口氣,顧不上擦一擦汗水,大步流星的朝七樓跑去。剛到六樓,突然腳底一滑,結結實實摔了我一"馬爬"。手中的炒肝兒從保溫桶中流出,灑了一地……

我當時頭都懵了,真想給自己一嘴巴子!到了家門口了,給灑了……不由自主的,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良久,我一抬頭,大哥高高在上,站在我面前。他聲音哽噎,拉住了我的胳膊:"別弄了,媽已經走了……"

直到今天,我都後悔,母親臨終前想吃一口平時捨不得吃的,北京最普通的小吃都沒吃上,真讓我遺憾終生!後來,我專門找了一位高廚,學會了製做炒肝兒的方法。

這種在北京相傳了數百年的傳統小吃,如今依然很受人們的歡迎。但一些外地朋友做的,風味就差一些。

上面是一位老北京對炒肝兒的回憶。

炒肝兒對於北京人來說不僅是小吃,炒肝兒里有北京人不同的回憶和剪不斷的情懷。

炒肝兒不複雜,把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時加入肝片、調料、水澱粉及蒜泥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澥。因為蒜泥很細,故有「吃蒜不見蒜」之說。

炒肝兒不好看,濃膩的湯汁兒,暗紅的顏色。

炒肝兒不登大雅之堂,擱到舊社會這就是窮人因為沒錢吃不上肉,才用來解饞的東西。

所以只有北京人才能懂得炒肝兒,炒肝兒吃的是一個隨意,一種狀態,隨意用手一托,就上口包子,吸溜吸溜地拿碗邊往嘴裡遛,吃出的是一種北京人特有的自信勁兒,吃出的是一種幾百年傳承下來的感情。

一碗炒肝兒一碗北京人的鄉愁。北京城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天不再那麼藍了,氣兒也不那麼順了。衚衕變成寬敞的街道,可是卻越來越堵車;街上的人變得越來越多,但是北京口音的人卻越來越少。炒肝兒,還是濃濃的、膩膩的,喝一口炒肝兒,不再有小時候那種滿足和愜意,而是多了一些鄉愁,想念我們曾經的家鄉北京。現如今,在四九城,咱這滿嘴京腔的北京孩子,反倒成為了客人,客居在首都。

也許有一天連這一口炒肝兒都吃不上了,但就算再高級的燕窩羹、海參粥也替代不了這種濃濃膩膩的感覺。

想想炒肝兒,想想衚衕,想想四合院……

推薦閱讀:

北京有什麼二十多能吃飽的美食?
中央民族大學附近有哪些比較好吃的小吃?
今年冬天去北京,海淀區有什麼地方有好吃的?
春節假期打算和小夥伴去北京旅遊,初二去初五回,請問有什麼推薦的么?我們喜歡博物館、衚衕這類的!?

TAG:老北京 | 北京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