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周密的思考,盡量做到滴水不漏?
01-26
謝邀。先頭腦風暴,然後使用金字塔原理整理,會發現很多對不上的地方,沿著之前的思路完善整個金字塔,自然滴水不漏。
謝謝邀請,請耐下來心仔細看,下面是乾貨,這都是我近年來看書以及結合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來的精華
- 「我們需要觀察別人如何詮釋我們而明了我們自己是誰。」 細心的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形成一個及時的自我反饋,通過這種反饋弄清楚自己在別人的眼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其中肯定有不足之處,這就是自我煩惱的地方,因為你知道清楚了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可以通過相應的解決辦法改變自己的行為舉止。
- 「終日談情說愛的戀人,當他們的關係逐漸增長的時,他們的溝通形態也會隨之變的形式化、例行化,他們花在親密關係的溝通將會減少,而較為不親昵的日常對話則會大增。」 這是事實,戀人的親密關係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變化,久而久之這段感情就不像兩人剛認識的時候那種親密,溝通的內容也會隨之變的不是那麼親昵,所以不能抱著以前的態度來定義一段持續性的愛情,這樣苦惱的終究是自己。
- 「認同管理的產生有兩種原因。許多時候它源自社交規範和習俗,有些時候它的目的是達到多樣化的溝通內容和目標。溝通者接著管理的他們的舉止、外貌和配備來創造一種認同,以便進行和別人互動的定位。」 我們之所以說我們會隨著年齡的改變而變得不像自己,就是我們逐漸融入了這個社會,而這個社會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那就是世俗的習慣和人人認同的一種規範,我們學習這種規範準則,讓自己變得更加適合於在社會上跟別人更好的溝通,我們需要認同感。
- 「媒介溝通時,都會產生認同管理。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個自我展現的面貌,選擇其中一個面貌示人並不代表這個人不誠實。」 對待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態度和方式,也許跟他的溝通方式並不適用在她的身上,通過改變自己的自我面貌來達到跟大多數人都可以良好的溝通。不能說討厭誰就不跟他溝通,客觀來說你並沒有討厭的人,只是你不贊同他展現的面貌,也許在這個你討厭的人在跟他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又是另一種面貌,這個面貌你不一定會討厭,溝通的多樣性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有時你的問題並不是不適合這個社會的行為準則,也許只是你的溝通方式需要改變。
- 「我們身邊的信息量超出了我們所能處理的限度,知覺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選擇我們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所處的的是一個非常宏觀的世界,所能接觸到、看到『真實的』的不過是我們身邊我們能注意到的東西,比如說有很多微生物我們看不見他們的活動,這世上存在紅外線,而我們也看不見,這樣事情會怎樣影響我們呢?知覺會在第一時間決定我們對大部分事情的處理。大聲的吵鬧會改變我們對事情的判斷,醒目的東西會首先引起我們的注意力,重複的刺激,動機,歸根結底這就是我們對環境的選擇。有時候並不是我們選對了什麼,而是選擇了對自己更有吸引力的東西。
- 「我們所用的知覺基模塑造了我們與人溝通和理解別人的方式」 如果你把一個教授歸類為博學的、友善的,你會用某種相對應的方式對待該教授,如果你對該教授定義為吝嗇小氣,你對他的方式可能迥然不同。我們的概念中有選擇的成分,選擇某些概念代表著你忽視了其他的概念。
- 「如果你用年齡以及外表將人分類,你便可能忽略他們友善和智力方面的特徵。你用什麼概念將你生命中所遇見的人分門別類呢?是不是使用不同的基模,人際關係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振聾發聵!簡直是振聾發聵!我們跟一個人溝通的時候總會先定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會選擇喜歡或不喜歡的特徵來將他歸類為自己的所認為的那種人,當然,大多數一個人溝通的時候所體現的特徵卻能反映出來他平時生活中的形象,不過如果我們在社會中切身實際跟他交往的時候這種『習慣性定義』就有弊端了,因為隨著環境的不同每個人都有多種面貌,憑自己的認知程度並不是每次都可以準確的定義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在不要輕易定義一個人的同時,也要學會從多個角度去分析自己選擇了什麼特徵來對待這個人。
- 如果我們陷入了這種刻板印象,我們便會尋找單一事件或行為,來支持我們這些不正確的信念。 如果們對一件事情事先有了一種自我預先的定義,比如說沙縣小吃肯定不好吃,也不是我喜歡的口味,那你就會在內心舉出來無數的例子來支持自己這種想法,同事誰誰也不喜歡吃、每次走過門口的沙縣小吃裡面看起來都不太乾淨,肯定不會好吃、福建人?南方人的口味都很淡,做出來的東西肯定不好吃,等等。跟人交往的時候要是也抱有這種想法,那就要吃很大的虧了,無論是熟知的人還是陌生的人都不要讓自己的偏見佔了上風。
推薦閱讀:
※2018年關於獵頭行業的思考:深耕行業,精耕客戶
※大學同學老師環境與自己想的差距很大?
※路口的三個死囚籠 馬丁·麥克多納 鐵籠的告示牌寫的什麼 ?
※有哪一瞬間讓你開始思考人生?
※所有存在的意義是什麼?